双桅船_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桅船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之情。

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意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对诗歌的象征意义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历程。

而落在语言上,则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意象,这些具体意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因此,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思路方法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故此教学时先由李商隐的《锦瑟》或《无题》引入朦胧诗的概念,简介作者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然后听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讨论“双桅式”意象的含义,进而探究“朦胧”诗意,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心绪情感;最后背诵全诗。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诵读鉴赏法、讨论探究法。

拟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制作部分多媒体课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象,体会朦胧诗的魅力。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这首诗的“朦胧”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5.让学生感受朦胧诗的魅力,体会女诗人的细腻情怀,领略诗坛另一片世界的风景。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1.古诗导入
由晚唐李商隐《无题》的朦胧诗意引出朦胧诗和舒婷的《双桅船》:“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

但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则是在上个世纪80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诗意委婉隐讳,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意朦胧,不容易弄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女诗人舒婷的《双桅船》。

2.诗歌导入
由顾城的《远和近》引入。

(学生试作赏析)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对于这一类诗,后来人们就称之为“朦胧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来自女诗人舒婷的《双桅船》。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积累
1.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作家有舒婷、顾城、北岛等。

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年开始写作,当时她的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

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981年在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代表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诵读入境
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双桅船》的朗诵。

1.“我”和“你”是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分别指什么?
2.“船”和“岸”是诗中另外两个重要意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能否把你的想像描述一下?
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内容。

明确:1.“我”和“你”分别是指双桅船和岸。

一只双桅船在海上航行,在灯的指引下努力向岸靠近,雾使船的前行步履艰难,但在风的推动下,即便是风暴的阻挠,前行的脚步也不曾停止。

2.诗人的目的不是描写一只客观的船,而是借助双桅船的口吻,通过船对岸的倾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这用的是象征的手法。

合作探究
1.船究竟在向岸倾诉什么?凭你的想像,船和岸是什么关系呢?
2.作者想表达什么?
讨论归纳:
1.①情人的关系;②朋友或同事的关系;③亲人的关系;④游子与祖国的关系;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⑥游子与母亲的关系;⑦妻子与丈夫的关系;⑧游子与故乡的关系;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2.或许是爱情,或许是友情、亲情,或许是社会感怀,又或许只是某一时刻的朦胧的心情。

3.如果双桅船是“我”,是诗人的自指,那么其他的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呢?
雾:生活中的重压。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时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风:意味着时代的紧迫感。

岸:追求的对象,事业或爱情。

灯:更加遥远的人生目标。

4.诗的题目是《双桅船》,为什么说是“双桅”?把“双”字强调出来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如果说它写的是爱情或友情,那么都属于个人幸福;如果说它写的是含有时代使命的社会感怀,则是社会责任,属于事业范畴;所以这“双桅”意味着爱情和事业在作者心目中同等重要、相互依存的关系。

5.诗中的意象有成双成对的特点,如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为什么?谈一点你的看法。

明确:舒婷写诗喜欢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双桅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中成对出现的意象,正好体现了“双桅”的特点,我们可称之为双桅式意象。

在舒婷的其他诗里我们也很容易看到这种双桅式意象: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不妨认为,双桅式意象正体现了舒婷朦胧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双重心态。

规律总结
学习朦胧诗,我们要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因为那是诗人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本课我们通过对“船”“岸”“风暴”“灯”等具体意象的解读,探究“朦胧”诗意,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心绪情感。

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古人也说“诗无达诂”,也就是允许我们每个人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诗意的过分透明,诗情的过分外露,语言的过分清晰,将使诗的审美空间缩小到弹丸之地,读者读诗会在一览无遗的无聊中掉头而去。

因此,允许我们每个人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

舒婷是一位新时代女性,她独立,坚强,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虽然渴望爱情但却又要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不放松自己对于事业的追求。

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隐约的社会感怀。

诗的最后四句:“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已经被广泛流传和引用。

我们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诵。

作业设计
摘抄你所喜欢的一首朦胧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其中的主题。

板书设计
双桅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