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大学之道》第一集《自强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发现》《大学之道》第一集《自强之路》

30秒片花。

1895年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转向教育强国之路,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如何开启和发展的,《探索发现》即将播出《大学之道》第一集《自强之路》,(片头)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初夏的一天,大清帝国重臣,72岁的李鸿章闭门谢客,独坐愁闷.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7月19日,年仅24岁的光绪皇帝颁发上谕,向全国贤明之士寻求治国之道,这无疑激起了朝野上下又一次变革的热情,此刻,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单纯学习西文西艺的洋务教育,无法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国该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在新的革新之中走向富强,此刻,有人站出来提出一个答案——教育强国,这个教育是向西方学习的现代高等教育之路。

这是位于香港上环普人街的东华医院。一个多世纪前,香港爆发了一场鼠疫,让整个港岛陷入惶恐之中,虽然疫情得到控制,但人们还是不敢轻易接近一些医院诊所。不过,就在189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一位身材瘦削的美国人却早早地来到东华医院,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近千名拖着子辫子的年轻人,人群之中有一对来自香港教会家庭的兄弟,16岁的哥哥王宠佑和14岁的弟弟王宠惠,他们一大早就从家里赶到这里,但他们不是来治病的而是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是来赶考的。一个多月前,本地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一所天津的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将于今天在香港招生,这次考试的负责人是一个美国人,他叫丁嘉丽,是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据哥哥王宠佑后来的文章回忆:试场设在东华医院,应考者千余人,一千多来自广东和香港的年轻考生聚集于此,这样的场景前所未见,这些学子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现代大学生。在科举盛行的晚清,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教育事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众多的第一都源于这所大学:第一部大学章程,第一张大学生毕业文凭,第一次将体育引入教学,经济学家马寅初,中国奥运第一人王正廷,诗人徐志摩,革命家张太雷等名人均从这所大学毕业,这就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后来定名为天津大学。失落的中国高等教育从这里开始了全新的尝试,近代中国的大学之道也从这里萌芽、生长。

同期声。杰伊.西格尔——天津大学药学院的院长,此时他正和他的朋友们津津乐道天津大学的创办故事。2013年还在苏黎世大学任教的杰伊.西格尔接受天津大学的邀请前来天大任教。杰伊.西格尔十分喜欢参观校史博物馆,和大家一起分享学校的这段历史。他说每次来这里,都是重燃历史。校史馆里的一张张历史图像正是中国的大学迈向改革的一个个里程碑。同期。

今天,在天津大学的校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将近2米长的奏折,正是这份奏折开启了19世纪末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改变了此后一大批年轻人的命运,这份奏折的起草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而促使他起草这份奏折的是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盛宣怀长期从事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后期直接管理航运、电报、纺织、银行、煤矿等洋务产业,被后人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展现出了超强实力,盛宣怀认为这正是日本维新之后参照西方广办学堂的成果,法律学科培养了大量的外交人才,而工业、军事的强大则得益于工程机器矿冶等学科的开办,短短十多年间日本便焕然一新。所以在光绪皇帝颁布上谕一个月后,他又向王文韶呈递了一份公文,提出夫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主张,把教育兴国之本对于晚清政府而言西式教育或许不是新鲜事,但创办西式大学完全是一件新事物。1862年恭亲王奕䜣等人就在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到甲午海战之前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20多所西式学堂,甲午一战

旧的西式学堂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采访。出人意料的是,创办西式大学的奏折上奏三天后,光绪皇帝就批准了,并让兵部以四百里加急的方式将奏折发回天津。这份奏折为何能这么快被批复,盛宣怀这个主张与以往建設西式學堂的奏报有什么不同呢?王文韶在奏折中提到,盛宣怀提出设立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的主张,只有二等学堂学满四年才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也必须四年才能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头等学堂就相当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学堂全部采用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模式,学制四年,所设律例、工程、矿冶、机器四学科中除汉文、律例学采用中国人教授外,其余一律聘请欧美等学者担任教职。同期采访。

然而兴办这所大学每年需花费白银52000俩,对于国库空虚的晚清政府而言,是一比不小的开支,因此办学经费成为最大的难题。盛宣怀对此早有准备,他在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中已对办学经费的来源做好了谋划,通过筹措国税银解决办学资金问题,光绪同意了这一做法。1895年盛宣怀从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和电政收入中抽取一部分充为学堂经费,又使用三年的米捐存银用来购买仪器设备书籍等,北洋大学堂是當時由国家拨专用经费兴办的第一所大学。经费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招生方面盛宣怀又再次显示了他对新事物的敏感,他利用当年晚清发行量最大的几种报纸——申报、直报和京津泰晤士報,分别在这些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示,香港王家兄弟就是在这些报纸中看到大学招生消息的。在盛宣怀的筹办下,1895年十月,中国第一所由皇帝批准开办的新式国立大学——北洋大学堂成立,这一新的起点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方法。北洋大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主要从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共招三十人。消息传到香港,年轻人都兴奋不已,这些比内地同胞更早感受到西方教育体系的中国人,十分清楚这所大学在未来中国的地位,纷纷前来报名。在这次考试中,有着扎实西学基础的王宠惠兄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最终哥哥王宠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堂矿冶门,弟弟王宠惠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法律门。(校歌校史比赛)2015年天津大学,一年一度的校歌校史演繹大赛正在举行。(同期)历史早已远去,但在这些学子脸上呈现的依然是对学校创办人的敬佩和感恩。(同期)北洋大学堂成立半年后,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南北呼应。此后,新式大学堂不断成立,百日维新时期,北京创办了一所新的学堂——京师大学堂,1901年,济南成立了山东大学堂;1902年,太原成立了山西大学堂;同年,贵州成立了贵州大学堂等等。进入20世纪前后,这些新式大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如今,中国的高等学校遍布全国各地,西格尔教授却与天津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来天津大學任教前香港的一所大学也找到他,希望他出任学校理学院的院长,西格尔的妻子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她更倾向于去香港,但西格尔经过再三考虑,最终选择了天津大学。他认为今天的天津是一个有更多机会的舞台,一片全新的自由天地。

120年前,同样的希望感召着许多年轻学子的到来。1895年冬天,王宠惠与哥哥收到了北洋大学堂的录取通知,怀着期待,他们结伴离开香港,北上来到了天津。在当时的中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很少,从香港到天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乘船。由于缺乏史料,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这对年轻兄弟在漫长的旅程中到底是怎样的激动,或者有着多少离家的忧伤,而天津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此时的天津已经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寒冬,这一对从小在香港长大的年轻兄弟此前也许连雪都没有见过,严寒的天气对于他们无疑是极大地考验。但是他们无需感到灰心和沮丧,因为在这所全新的大学里收获的知识,足以让他们感到不虚此生。当时他们的课程包括几何、化学、绘图、天文、地理等门类,这都是接受传统中国教育的年轻人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更吸引这些年轻人的,或许是刚刚从西方世界引进的体操、田径等体育活动,这些体育项目将作为学校的比赛来开展,这是几千年来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将现代体育项目引进大学。1897年11月26日北洋大学堂举行了全校首次赛跑比赛,据当时的《国文报》记载,“初四日为北洋大学堂赛跑之期,齐集于学堂围墙内之跑场,演赛各种奔跃之法,查赛跑一法,欧美各国学堂均有之,故本届实有此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