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作用叶片泵演示
叶 片 泵

单作用叶片泵
结构组成 定子 内环为圆 转子 与定子存在偏心e,铣有z 个叶片槽 叶片 在转子叶片槽内自由滑动,宽度为B 左、右配流盘 铣有吸、压油窗口 传动轴
工作原理 排量公式
V= 4BzRe sin(π/z )
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
可以通过改变定子的偏心距 e 来调节泵的排量和流量。 径向液压作用力不平衡,因此限制了工作压力的提高。单作用叶片泵的额定压力一般不超 过7MPa。 叶片槽根部分别通油,叶片厚度对排量无影响。 因叶片矢径是转角的函数,瞬时理论流量是脉动的。叶片数取为奇数,以减小流量的脉动。 由于转子受有不平衡的径向液压作用力,所以这种泵一般不宜用于高压。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叶片泵
叶片泵又分为双作用叶片泵和单作用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只能作定量泵用,单作用叶片 泵可作变量泵用。 双作用叶片泵因转子旋转一周,叶片在转子叶片槽内滑动两次,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而得 名。 单作用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吸、压油各一次,故称为单作用。
双作用叶片泵
结构组成 定子 其内环由两段大半径R 圆弧、两段小半径 r 圆弧和四段过 渡曲线组成 转子 铣有Z个叶片槽,且与定子同心,宽度为B 叶片 在叶片槽内能自由滑动 左、右配流盘 开有对称布置的吸、压油窗口 传动轴
高压叶片泵
叶片槽根部全部通压力油会带来以下副作用: 定子的吸油腔部被叶片刮研,造成磨损; 减少了泵的理论排量; 可能引起瞬时理论流量脉动。 这样,影响了泵的寿命和额定压力的提高。
高压叶片泵
提高双作用叶片泵额定压力的措施: 采用浮动配流盘实现端面间隙补偿 减小通往吸油区叶片根部的油液压力(↓p) 减小吸油区叶片根部的有效作用面积 ➢ 阶梯式叶片(↓s ) ➢ 子母叶片(↓b ) ➢ 柱销式叶片 (↓b )
4-叶片泵

六、叶片泵的高压化
1 叶片泵的高压化主要针对双 作用式, 作用式 , 这是因为它的径向 液压力基本上是平衡的。 液压力基本上是平衡的。
2 叶片泵的高压化主 要是限制叶片和定 子内表面的磨损。 子内表面的磨损。
3、减小应力的常用方法 减小叶片在吸油区的受压面积; 减小叶片在吸油区的受压面积; 用弹簧力代替吸油区叶片底部的液压力; 用弹簧力代替吸油区叶片底部的液压力; 降低在吸油区叶片底部的液压力。 降低在吸油区叶片底部的液压力。
二、双作用叶片泵(平衡式)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
排量和流量
Qins=Bω[(R2-r2)-2SΣ(dρ/dϕ)i /cosθ] V=2πB(R2-r2)-2ZSB(R-r)/cosθ
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取决于定子曲线的形状 与泵的叶片数; 与泵的叶片数; 叶片泵的流量脉动性较小; 叶片泵的流量脉动性较小; 对双作用叶片泵,为保证密封, 对双作用叶片泵,为保证密封,必须使油窗 孔的间隔角大于叶片的间距角。 孔的间隔角大于叶片的间距角。
三、定量和变量
定量泵—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其平均理论流量不变; 定量泵—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其平均理论流量不变; 变量泵—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其平均理论流量可在一 变量泵—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 定范围内发生变化; 定范围内发生变化; 变量泵的变量实质—改变泵的几何结构尺寸, 变量泵的变量实质—改变泵的几何结构尺寸,从而改变 泵的排量; 泵的排量; 变量叶片泵通常是指单作用式叶片泵。 变量叶片泵通常是指单作用式叶片泵。
第4章 叶片泵
一、 单作用叶片泵
动画演示
叶片泵工作必要条件解析
2 1 吸排油腔由叶片、 吸排油腔由叶片 、 转子 、 定子和端盖构成。 定子和端盖构成。随着转 子的转动, 子的转动,叶片在转子的 径向槽内往复运动, 径向槽内往复运动,朝偏 心大的方向运动时容积增 大,朝偏心小的方向运动 时则反之。 时则反之。 3 吸排油腔之间有叶片 包围的运动容积, 包围的运动容积,保 证油液进入排油腔前 完成离开吸油腔, 完成离开吸油腔,反 之亦然。 之亦然。 叶片、转子、 叶片、转子、定 子和端盖把吸排 油腔隔开。 油腔隔开。
双作用叶片泵在回路中的实例

双作用叶片泵在回路中的实例在一个工业装置中,双作用叶片泵被用于提供润滑剂的循环。
这个工业装置是一个大型机械装备,它有多个摩擦表面需要保持润滑,以减少磨损和摩擦热。
双作用叶片泵通过回路方式将润滑剂从储罐中抽出并泵送到机械装置的各个摩擦表面,然后再将已经使用过的润滑剂回收到储罐中进行再利用。
在这个回路中,双作用叶片泵是一个循环装置的核心组件。
它通过旋转的叶片产生负压,将润滑剂抽出储罐,并将其推送到机械装置中。
在这个过程中,润滑剂通过管道和阀门分别流入不同的润滑点。
一旦润滑剂到达摩擦表面,它会减少摩擦,并将热量带出,然后回流到储罐进行再循环使用。
这个回路中的双作用叶片泵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油箱、过滤器和冷却器。
油箱是液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它存放润滑剂,并确保泵具有足够的润滑剂供应。
过滤器用于清除润滑剂中的杂质和颗粒,以确保润滑剂的质量和性能。
冷却器用于降低润滑剂的温度,防止过热。
在这个实例中,双作用叶片泵的运行非常重要。
它保证了机械装置的摩擦表面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从而减少磨损和热量产生。
双作用叶片泵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对整个液压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双作用叶片泵在回路中的实例是一个工业装置中的润滑循环系统。
它通过抽吸和推送润滑剂,确保机械装置的摩擦表面得到充分的润滑。
这个实例说明了双作用叶片泵在液压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双作用叶片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液压系统的工作效果和使用寿命。
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及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及原理叶片泵,是转子槽内的叶片与泵壳(定子环)相接触,将吸入的液体由进油侧压向排油侧的泵。
叶片泵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尖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这样两个叶片与转子和定子内表面所构成的工作容积,先<小到大吸油后再由大到小排油,叶片旋转一周时,完成一次吸油与排油。
一、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叶片泵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配油盘和端盖等a件所组成。
定子的内表面是圆柱形孔。
转子和定子之间存在着偏心。
叶片在转子的槽内可灵活滑动,在转子转动时的离心力以及通入叶片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叶片顶部贴紧在定子内表面上,于是两相邻叶片、配油盘、定子和转子间便形成了一个个密封的工作腔。
当转子按逆时针方向旋转a,图右侧的叶片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于是通过吸油口6和配油盘5上窗口将油吸入。
而在图的左侧。
叶片往里缩进,密封腔的容积逐渐缩小,密封腔中的油液经配油盘另一窗口和压油口1被压出而输出到系统中去。
这种泵在转子转一转过程中,吸油压油各一次,故称单作用泵。
转子受到径向液压不平衡作用力,故又称非平衡式泵,其轴承负载较大。
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便可改变泵的排量,故这种泵都是变量泵。
二、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它的作用原理和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定子表面是由两段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八个部分组成,且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
在图示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密封工作腔的容积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逐渐-大,为吸油区,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处逐渐减小,为压油区;吸油区和压油区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它们隔开。
这种泵的转子每转一转,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为平衡式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的瞬时流量是脉动的,当叶片数为4的倍数时脉动率小。
为此,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一般都取12或16。
双作用叶片泵演示稿共22页文档

时通排出腔,在吸入时通吸入腔,通排出腔的 时间较长,但有的泵的叶片底部全部通排出腔;
双作用叶片数为偶数不能少于8片,通常是 12片,叶片的底部一般都通排出腔。
4. 配油盘
①单作用变量叶片泵的配油盘:
配油窗口对泵的中心线是不对称的,还开有两油槽 分别与转子上叶片槽底部相接通。在压油腔叶片底部是通 压力油和压油口相通,在吸油腔叶片底部是通低压油和吸 油口相通,叶片的顶部和底部受力基本上是平衡,这就避 免了吸油区定子内表面严重磨损的问题。见P39图18
解决办法 1.选用适当的材料;2.保证油液清洁;3.结构 上采取措施。
措施如下 1.减小叶片上下不平衡力的大小(叶片厚度、 叶片底部油液压力和承受压力油作用的宽度、阶梯式叶 片);2.使叶片上下油压作用力平衡(采用双叶片、带 弹簧式叶片、叶片上下通以压力相等的油液)。
见下面7张图
四、叶片泵的特点 叶片泵除有回转型容积式泵
5.结构较复杂,零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5.叶片泵的管理要点
1.不允许反转使用(倾角、底部通压力油、卸 荷槽和吸排口)。
2.检修时,注意各零件装配的正确位置(做记 号),叶片在转子上的位置不宜随便互换,零 件的清洗,油液的过滤,配合间隙(尤其是端 面间隙)。
3.注意输送油液的温度和粘度。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二、双作用叶片泵 见下图
1.结构组成及性能特点:将定子内表面轮廓做成 略似椭圆形和转子同心安装,可使泵每转产生两 次吸排,该泵称为双作用泵。叶片泵压力脉动小, 因磨损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下降较小,运转平稳、 噪音较小,结构紧凑,起动转矩小。但吸入条件 较差,运动部件的工作可靠性较低。
第三节 叶片泵

调节流量调节螺钉, 可以改变定子的最大 偏心距emax,即改变泵 的最大流量,使曲线 AB上下平移;
改变弹簧刚度K,可以改变BC的斜率: K , C点向外移动
K , C点向内移动
因泵的最高压力限定为pC,故命名为限压式变量泵。
3、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典型结构 1)吸、压油区叶片根部的压力油是自动切换的; 2)叶片向后倾斜; 3)采用滑块+滚针,提高了定子移动的灵敏度; 4)采用浮动配流盘,减小了泄漏。 4、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应用 1)广泛应用于金属切削机床或压力机等快速轻载、 慢速重载变化频繁的系统中; 2)与高压大流量泵相比,减小了功耗和发热;与双 联叶片泵相比,简化了油路,节省了元件。
2)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为:
zS ( R r ) q 2 B[ ( R r ) ] n v cos
2 2
考虑流量的脉动(叶片厚度及叶片底部槽通 油影响),双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为4的整数倍 时流量脉动率最小 ,一般为12或16片。
3.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1)转子旋转一周, 吸压油各两次 吸压油腔两两对称,径向力平衡 双作用 卸荷式
4)配流盘 ①吸压油窗口:定子曲线圆 弧段圆心角β≥叶片间夹角 α(= 2π/z,封油角 )。 ②减振槽:在吸压油腔转换 时,减少两叶片间的密闭容 积因压力突变而引起的压力 冲击,在配流盘的配流窗口 前端开有三角形减振槽。 ③环槽。
二、单作用叶片泵
(一)工作原理 1、单作用叶片泵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F pA
当F<Ft时,定子处于右极限位置,e=emax,泵输出 最大流量; 若泵的工作压力p随负载增大,导致F>Ft,定子将 向偏心减小的方向移动,泵的输出流量q减小。即:
p e q
2.3叶片泵

2-3-3 叶片泵的流量
以双作用为例 当泵有Z个叶片(不计叶片厚度)时,流量为: Q = 2Z (V—V’) 影响叶片泵容积的效率的内部漏泄途径有: 1.配油盘与转子及叶片侧端的轴向间隙,对ηv 影响最大 2.叶片顶端与定子内表面的径向间隙,可自动 补偿 3.叶片侧面与叶槽的间隙, 双作用泵因转子径向力平衡,轴不会弯曲变 形,轴向间隙可做得较小,故ηv可比齿轮泵 高,其中:双作用泵一般约在0.8—0.94范围, 单作用泵ηv在0.58~0.92之间。 单作用叶片泵流量的均匀性不如双作用叶片泵
2-3-2 叶片泵的结构
三、叶片的倾角和倒角 • 双作用泵的叶槽在转子中不是径向的, 是顺转向朝前倾斜θ,10° ~14 ° • 叶片端部倒角朝后,保证叶片贴紧定 子的内表面。 • 单作用泵采用后倾角后倒角,原因定 子上各点相对转子中心距离变化较缓。 结论1、双作用叶片泵叶片前倾角,后倒 角。 结论2、单作用泵叶片后倾角,后倒角。
2-3-1-2 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定子内腔型线是圆,转子 轴与定子偏心。逆时针回 转时,工作V右半转增大, 左半转V 减小。从两侧配 油盘的吸、排口吸排油。 会产生困油现象,但不太 严重。通过在排出口边缘 开三角形卸荷槽的方法即 可解决。 定子、转子和轴承受径向 力作用
2-3-1-2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内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一、定子、转子、叶片 • 图2—19示出典型的双作 用叶片泵的结构。 • 双作用叶片泵一般使叶 片底部与排出油腔相通, 配油盘端面环槽C有小孔 与排出腔相通 • 双作用泵的叶片数Z应取 偶数(12个),保证转子 径向力平衡
2-3-2 叶片泵的结构
二、配油盘: 1.吸入口流速不能太高,否则,流动阻力太大,在吸油时就 可能产生气穴现象。 2.右盘通排油腔。左盘的对应位置上也开有不通的排口(盲 孔),图(c),使叶片两侧受力平衡。 ) (c) 3.盘上密封区的圆心角ε必须≥ 两叶片之间的圆心角2∏ /Z, (d),否则会使吸、排口沟通 4.而定子圆弧段的圆心角应大于或等于ε,以免产生困油现 象。 5.盘上三角节流槽,使相邻叶片间的工作空间在从密封区转 入排出区时,能逐渐地与排出口相沟通,以免P骤增,造 成液击和噪声,并引起瞬时流量的脉动。
第三讲.液压泵、马达

qt=V.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2.3容积效率、机械效率和总效率
※引入:由于液压泵存在泄漏和各种摩擦,所以泵在能量转换 过程中是有损失的,即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两者之间 的差值即为功率损失,功率损失表现为容积损失和机械损 失,功率损失可用效率来表示。 (1)容积效率。容积损失是由于泵存在泄漏(泄漏流量为△q) 所造成的,所以泵的实际流量小于理论流量qt。实际流量可 表示为
1)直轴式(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2)斜轴式轴向柱塞泵
5.液压泵的职能符号 液压泵的职能符号如图2-14所示。
表2-1列出了最常用泵的各种性能值
§3.4液压泵与电动机参数的选用
1.液压泵的选用 ※先根据液压泵的性能要求来选定液压泵的类型, 再根据液压泵所应保证的压力和流量来确定它的 具体规格。 ※液压泵的工作压力是根据执行元件的最大工作压 力来确定的,考虑到压力损失,泵的最大工作压 力可按下式计算: P泵≥K压· P缸 式中:P泵表示液压泵所需提供的压力(Pa);K压表示 系统中压力损失系数,一般取1.3—1.5;P缸表示 液压缸中所需的最大工作压力(Pa)。
※液压泵的输出流量取决于系统所需最大流量及泄漏量,即:
Q泵 ≥ K流Q缸 式中:Q泵表示液压泵所需输出的流量(m3/min); K流表示系统的泄漏系数,一般取1.1---1.3;Q缸表示液压缸 所需提供的最大流量(m3/min)。
※在P泵和Q泵求出以后,就可选择液压泵的规格,选择时应
使实际选用泵的额定压力大于所求出的P泵值,通常大于 25%.泵的额定流量一般略大于或等于所求出的Q泵 值。 2.电动机参数的选择
q= qt。-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容积损失可用容积效率ηv来表示,它等于泵的实际流量与理论
双作用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泵,能够同时进行吸入和排出流体,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
它由泵轴、叶轮、泵壳等组成。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泵轴的旋转,使叶轮固定在泵轴上的叶片产生离心力,从而将流体吸入泵壳内。
当泵轴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叶片与泵壳之间的间隙沿叶片的轨迹逐渐变窄,从而将流体排出。
双作用叶片泵的叶轮一般采用半圆形叶片或矩形叶片,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泵壳通常采用铸铁制造,内部经过精密加工,以确保叶片的正常工作。
双作用叶片泵的性能参数包括流量、扬程、效率等。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泵的液体体积,扬程是指液体从进口到出口的高度差,效率是指泵的能量转化效率。
双作用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输送清水、污水、油料等各种液体。
在工业生产中,常用于水处理、石油化工、冶金、食品加工等领域。
总之,双作用叶片泵具有双向工作能力,能够同时进行吸入和排出流体。
它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工业泵,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输送。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双作用结构:双作用叶片泵的组成部分包括一对内切圆柱体和一对叶片。
其中,内切圆柱体由身管和前后盖构成,叶片则安装在圆柱体内。
2. 工作过程:当泵轴转动时,叶片会受到离心力和前后盖的限制,向外伸展。
当泵轴旋转至叶片最短时,叶片靠近身管壁,形成一个密封腔。
随着泵轴的旋转,密封腔会逐渐沿着圆柱体内面移动。
3. 吸入阶段:当密封腔接近吸入口时,叶片因叶片尖端与身管之间的空隙而产生负压,使得液体能够进入密封腔内。
同时,密封腔向前移动,将液体吸入到内部。
4. 推出阶段:当密封腔接近排出口时,叶片会由于离心力而退回至圆柱体壁面,将密封腔内的液体推出。
同时,排出口处产生了负压,促使液体通过排出口排出。
5. 循环运行:双作用叶片泵通过不断重复吸入和推出的过程,实现了液体的循环运输。
通过操作泵轴的转速和方向,可以控制泵的流量和流向。
总的来说,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叶片的伸缩和旋转来吸入和推出液体,从而实现了循环运输的功能。
叶片泵课件.

排量计算
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便可 改变泵的排量,故这种泵都是变量泵。
特点
• 1) 处在压油腔的叶片顶部受到压力油的作 用,该作用要把叶片推入转子槽内。为了使 叶片顶部可靠地和定子内表面相接触,压 油腔一侧的叶片底部要通过特殊的沟槽和 压油腔相通。吸油腔一侧的叶片底部要和 吸油腔相通,这里的叶片仅靠离心力的作用 顶在定子内表面上; • 2)由于转子受到不平衡的径向液压作用力, 所以这种泵一般不宜用于高压。
受力分析
若转子顺时针转动,当两相邻叶片间的 油腔从吸油区进入大圆弧区时,油腔中的 压力保持为低压。当此油腔转到开始与排 油区接通时,高压油流入此密闭容腔并压 缩其中的油液,因此压力骤升。这个过程 会发生压力冲击,并因而产生噪声。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设置上述减振槽 的方法,使高、低压油进入密闭容腔时受 到节流阻尼,从而减缓了压力冲击现象
叶片倾角
• 单作用的受力不平衡所以向后能减小作用 力,为了更有利于叶片在惯性力作用下向 外伸出,而使叶片有一个与旋转方向相反 的倾斜角,称后倾角。
受力分析
• 单作用叶片泵转子受到的径向力由两部分 组成一部分是直接作用在转子圆周上的液 压力;另一部分则是作用于封油区叶片上 的液压。
定义及分类
• 叶片泵通过叶轮的旋转,将动力机的机械 能转换为水能(势能、动能、压能)的水力机 械。其可分为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 泵。 单作用叶片泵可作变量泵用双作用叶 片泵只能作定量泵用。
单作用叶片泵
• 单作用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吸、压油各 一次,故称为单作用。
工作原理
:泵由转子1、定子2、叶片3、配油 盘和端盖等部件所组成。叶片在转子的槽内可灵活滑动,在 转子转动时的离心力以及通入叶片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叶 片顶部贴紧在定子内表面上,于是两相邻叶片、配油盘、定 子和转子间便形成了一个个密封的工作腔。当转子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时,图右侧的叶片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容积逐渐 增大,产生真空,于是通过吸油口6和配油盘5将油吸入。而 在图的左侧。叶片往里缩进,密封腔的容积逐渐缩小,密封 腔中的油液经配油盘另一窗口和压油口1被压出而输出到系统 中去。转子受到径向液压不平衡作用力,故又称非平衡式泵, 由1795年英国约瑟夫•布拉曼在伦敦用水作 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 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1905年 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液压油缸),又进一 步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后液压叶片泵泵被广泛应用。液压站大约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20年间,才开始进 入正规的工业生产阶段。1925 年维克斯 (F.Vikers)发明了压力平衡式叶片泵,为近代 液压元件工业或液压传动 的逐步建立奠定 了基础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什么是单叶片泵和双叶片泵,各有何特点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什么是单叶片泵和双叶片泵,各有何特点一、单作用叶片泵叶片泵分为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
· 当转子转一圈时,油泵每一工作容积吸、排油各一次,称为单作用叶片泵。
一般,单作用叶片泵往往是做成变量泵结构。
· 当转子转一圈,油泵每一工作容积吸、排油各两次,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双作用叶片泵则只能做成定量泵结构。
(1)结构和工作原理·单作用叶片泵主要由转子、叶片、定子、配油盘、壳体、转轴等零件组成,如图所示。
叶片泵的定子具有圆柱形的内表面,转子上有均布叶片槽,矩形叶片安放在转子上的叶片槽内,并可在槽内滑动。
转子中心与定子中心不重合,有一个偏心距 e 。
当转子回转时,叶片靠自身的离心力贴紧定子的内表面,并在转子槽里作往复运动。
定子、转子、叶片和配油盘间形成了若干个密封工作容积。
当转子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右边的叶片逐渐伸出,相邻两叶片间的空间容积逐渐增大,形成局部真空,从吸油口吸油;左边的叶片被定子的内表面逐渐压进槽内,两相邻叶片间的空间容积逐渐减小,将工作油液从压油口压出。
在吸油腔与压油腔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吸油腔和压油腔隔开,称作过渡区。
♦单作用叶片泵的优点:结构工艺简单,可以实现各种形式的变量。
♦单作用叶片泵的缺点:输出压力低、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不平衡,增大轴承磨损,缩短泵的寿命。
(2)单作用叶片泵的变量原理· 改变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 e ,分内反馈和外反馈式两种如图所示:(3) 限压式内反馈变量叶片泵内反馈式结构特点:将定子内表面高压油的作用区域非对称分布,使其受到一个与调压弹簧力反向的径向作用力。
该径向力与调压弹簧平衡与否决定了转子与定子偏向矩大小改变与否。
该径向力的大小随泵出口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结构原理转子的中心O 是固定的,定子中心是可以左右移动,当泵的出口压力变化引起其上轴向力变化时,若不平衡与调压弹簧力,则是定子可以左右移动而改变偏心距,而实现排量的改变,进而实现泵的输出流量改变。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介绍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介绍
1.叶片和泵轮:双作用叶片泵由一个固定的叶片和一个旋转的泵轮组成。
泵轮上有多个叶片,与泵轮同心。
当泵轮旋转时,叶片紧贴在泵轮的内表面,形成一个密封的腔室。
2.进出口和排气阀:双作用叶片泵的进出口处设有阀门。
进口阀门打开时,液体进入泵的腔室;排气阀门打开时,泵内的空气排除,确保泵中只有液体。
3.离心力:当泵轮旋转时,叶片与泵轮的内表面间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
由于泵轮的旋转,叶片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即由内向外的推力。
推力足够大时,液体将在腔室内得到加速,增加排出压力。
4.出口压力:当泵轮旋转的速度足够高时,液体将被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并形成高压区域。
叶片紧贴泵轮表面,形成密闭腔室。
随着泵轮的继续旋转,使得密闭腔室和泵轮的出口之间的压力差足够大,将液体从泵的出口排出。
5.泵的工作循环: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循环包括吸入、提升、排出和排气四个过程。
首先,当泵轮旋转时,进口阀门打开,泵轮的腔室吸入液体;然后,进口阀门关闭,出口阀门打开,泵轮推动叶片将液体提升;接着,泵轮的腔室和排气阀门组成的腔室连接,压力差使得液体从泵的出口排出;最后,排出阀门关闭,进口阀门打开,泵轮吸入液体,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总结起来,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基于离心力和叶片的旋转。
泵轮和叶片的旋转产生离心力,使得液体加速并排出。
进出口阀门的打开和关
闭控制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泵的工作循环包括吸入、提升、排出和排气四个过程,通过不断重复这一循环,实现液体的输送。
叶片泵结构

双作用叶片泵
配油盘
配油盘端盖图:
吸油口,另一边对称分布一个
吸油口,里面有小孔通
到传动轴,起润滑轴和轴封的作用。
进油孔
将外面的环套,也就是定子取下如图:
叶片
这是两个吸油口
两个压油口
这就是上图的两个压油口转子
双联式叶片泵
双联叶片泵是将两个双作用式的单级叶片泵零件安装在同一个泵体(俗称中间泵体)之内,并由同一根传动轴带动旋转。
两个单级泵可以压力,流量相等,也可以压力,流量不相等。
它们共用一个进油口,但各有单独的出油口。
双联叶片泵的结构如图下图所示,此泵的两输出口流量是不相同的。
看到这两个小孔,它是和上图中压油口相通,油从这个小孔出来后作用与各叶片末端,将叶片与定子可靠接触。
(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
尖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
中间连接部分:
:
进油口
出油口1 出油口2
下列图和上面介绍的双作用叶片泵是一样的结构。
动画演示11种泵的工作原理,很直观易懂!

动画演⽰11种泵的⼯作原理,很直观易懂! 在化⼯⽣产中,泵是⼀种特别重要的设备,了解泵的⼯作原理不仅能够预防和减少流体泄漏事故、冒顶事故、错流或错配事故。
还能够在泵运⾏故障中快速诊断。
因此了解泵的⼯作原理是⼀件⾮常重要的事,今天⼩七就带领⼤家了解⼀下各种泵的⼯作原理,希望能够对⼤家有所帮助。
液压泵⼯作原理 液压泵是靠密封容腔容积的变化来⼯作的。
上图是液压泵的⼯作原理图。
当凸轮1由原动机带动旋转时,柱塞2便在凸轮1和弹簧4的作⽤下在缸体3内往复运动。
缸体内孔与柱塞外圆之间有良好的配合精度,使柱塞在缸体孔内作往复运动时基本没有油液泄漏,即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柱塞右移时,缸体中密封⼯作腔a的容积变⼤,产⽣真空,油箱中的油液便在⼤⽓压⼒作⽤下通过吸油单向阀5吸⼊缸体内,实现吸油;柱塞左移时,缸体中密封⼯作腔a的容积变⼩,油液受挤压,便通过压油单向阀6输送到系统中去,实现压油。
如果偏⼼轮不断地旋转,液压泵就会不断地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因此就会连续不断地向液压系统供油。
从上述液压泵的⼯作过程可以看出,其基本⼯作条件是: 1. 具有密封的⼯作容腔; 2. 密封⼯作容腔的容积⼤⼩是交替变化的,变⼤、变⼩时分别对应吸油、压油过程; 3. 吸、压油过程对应的区域不能连通。
基于上述⼯作原理的液压泵叫做容积式液压泵,液压传动中⽤到的都是容积式液压泵。
齿轮泵的⼯作原理 上图是外啮合齿轮泵的⼯作原理图。
由图可见,这种泵的壳体内装有⼀对外啮合齿轮。
由于齿轮端⾯与壳体端盖之间的缝隙很⼩,齿轮齿顶与壳体内表⾯的间隙也很⼩,因此可以看成将齿轮泵壳体内分隔成左、右两个密封容腔。
当齿轮按图⽰⽅向旋转时,右侧的齿轮逐渐脱离啮合,露出齿间。
因此这⼀侧的密封容腔的体积逐渐增⼤,形成局部真空,油箱中的油液在⼤⽓压⼒的作⽤下经泵的吸油⼝进⼊这个腔体,因此这个容腔称为吸油腔。
随着齿轮的转动,每个齿间中的油液从右侧被带到了左侧。
在左侧的密封容腔中,轮齿逐渐进⼊啮合,使左侧密封容腔的体积逐渐减⼩,把齿间的油液从压油⼝挤压输出的容腔称为压油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存云教授研制
潘存云教授研制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动画 当转子由轴带动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根部油压的作用下, ▲当转子由轴带动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根部油压的作用下, 压向定子表面,并随定子曲线变化而被迫在槽内作往复移动; 压向定子表面,并随定子曲线变化而被迫在槽内作往复移动; ▲相邻叶片之间的容积发生增大和缩小变化,经过吸油口时, 相邻叶片之间的容积发生增大和缩小变化,经过吸油口时, 容积变大,产生吸油; 容积变大,产生吸油; ▲经过压油口时,容积变小,压出油液。 经过压油口时,容积变小,压出油液。
当转子旋转一圈时,各产生两次吸油和压油,故 称为双作用叶片泵,又因为吸、压油口对称分布, 转子和轴承所受径向液压力相平衡,又称为平衡 式叶片泵,排量不可调,为定量泵。
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 组成: 轴承组件、右泵体、泵盖、密封件、右配流盘、转子、 组成:轴、轴承组件、右泵体、泵盖、密封件、右配流盘、转子、 叶片、定子、左配流盘、左泵体。 叶片、定子、左配流盘、左泵体。 1)采用等加等减速曲线作为过渡曲线。 )采用等加等减速受径向液压力相平衡。 因为吸、压油口对称分, 3)端面间隙自动补偿。 )端面间隙自动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