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急性心肌梗死中临床护理的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严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

近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不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目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全程护理在AMI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将我科2009年2月~2011年3月施行急诊PCI手术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18例患者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ST 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高于正常,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实施急诊PCI术,安置支架共153支。

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

年龄35?75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6h。

手术时间为45?90min。

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3例,广泛前壁22例,前间壁21例,下壁32例。

经股动脉行PCI手术74例,经桡动脉44例。

28例下壁心肌梗死伴I°A-VB患者在保护性临时起搏器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观察指标手术后2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6]:血管病变狭窄段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狭窄虽未完全消失但<20%为好转;狭窄段改善不佳>20%为无效。

手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yocardi?alinfarctiondimensionalassessmentscale,MI-DAS)[7]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和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7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

方法评价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76例病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有效护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经过严密的观察及精心的护理,其中治愈72例,占94.73%,死亡4例,占5.26%。

结论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护理心肌梗塞,称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病症。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处粥样斑块与血液形成血栓,或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闭塞,供血中止,使心肌长期缺血而坏死。

临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性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并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约1/3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发病2天后,体温升高达38度,且死亡率高。

大患者患急性心梗前有先兆表现,如:无心绞痛患者,可初发出现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发作频繁。

若能及时辨证,及时的处理,可有效控制梗死范围及并发症。

现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密切观察及实施有效的护理的经验交流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1±2.8)岁。

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下壁梗死34例,高侧壁心肌梗塞6例,广泛前壁梗死25例,右室梗死11例。

治愈72例,治愈率94.73%,死亡4例,死亡率5.26%。

2临床观察2.1观察血压50%的心肌梗塞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病理过程是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下降,使之血容量、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低下。

血压过低克导致休克,常发生在患病一周内。

要掌握疾病发作要点,严密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如发现血压低于80mmhg,及时进行休克急救。

2.2心电观察90%以上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是急性期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室性异位心律约占2/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护理效果。

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治疗1个月,康复出院。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给氧、抗凝、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控制患者活动,并给予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安全感,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综合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果的改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甚至向低龄化患者发展[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大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当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长时间无血氧供应,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

患者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胸前区紧迫感,心慌、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患者常有濒死感,严重的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

因此应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缓解患者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本文重点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质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女,59岁,因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大汗3 h余急诊入院。

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胸前胀痛不适、伴上腹疼痛,及大汗淋漓。

入院后检查体温:36.5℃,心率66次/min,血压125/80 mmHg。

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急性下壁、后侧壁心肌梗塞。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大汗,全身皮肤湿冷。

1.2急救治疗立即为患者安排卧位休息,用一次性氧管输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用留置针,保证用药的连续性。

给予抗凝、缓解心绞痛、溶栓等对症支持疗法,进行24 h心电监护。

1.3护理1.3.1疾病护理①一般性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贵州航天医院(563003)2012年8月20日收稿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作用,分析总结心肌梗死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科2006年至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病人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32例,4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9%,死亡率为11.1%。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预防心肌梗死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174-02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赵昱*庹碧英*对我科2006年~2011年共抢救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7岁。

其中心源性休克15例,广泛前壁心梗6例,前壁加下壁心梗2例,下壁心梗3例;非心源性低血压的诱因10例,使用血管扩张剂6例,体液摄入不足,血容量不足2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存活34例,死亡2例。

2病情观察与护理2.1心理护理: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患者有明显濒死感及内心充满恐惧、多疑、烦躁不安,故首先应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心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并向其交代注意事项和疾病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交代医生正在积极予以抢救处理,使其具备一些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心理护理应贯穿心肌梗死治疗的始终。

2.2心肌梗死后先兆征象的观察与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有梗死先兆。

常见表现有: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根据其发生规律,应严格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病人的巡视,特别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及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同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探讨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探讨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探讨论文【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病;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其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2.1岁。

其中前壁梗死32例,下壁梗死26例,后下壁梗死11例,侧壁梗死9例,前壁并侧壁梗死7例,前壁并下壁梗死5例,后下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5例。

2观察护理方法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1.1严密观察血压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

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无合并症每隔1~2h测1次。

2.1.2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CCU 护士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1 / 5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而产生坏死的现象。

其并发症为心率失常、栓塞、泵衰竭、心脏破裂、心室膨胀瘤以及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很多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胸骨周围,并且剧痛时间是半个多小时以上,常常会产生心力衰减、心律失常等症状。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在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

确保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复质量,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脏猝死临床护理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3.1.心理护理3.1.1耐心的解释和做好此疾病医疗知识的解答,使病人充分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康复过程的锻炼及预后的效果,消除病人焦虑心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用安慰性的语言给病人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避免情绪激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耐心诚恳,以熟练的操作技术得到病人的信任和使病人有安全感。

使其正确对待生命,改变失望心理,对生活充满信心。

3.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紧张,恐惧焦虑。

护士应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转换角色,安心养病。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来分析我院2010年06月——2012年06月收住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严密观察,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治愈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9-0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出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的形成引起的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局部心肌缺血坏死等症状[1]。

ami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常伴发心源性休克、心衰、心律失常等,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男性ami患者死亡率为4-11/10万[2]。

因此如果发病早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及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控制梗死的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3]。

现将我科对ami护理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男患者38名,女患者30名;年龄在43-77岁之间,平均61岁;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25名,下壁心梗14名,侧壁9名,后下壁6名,后下壁5名,余9名为其他部位梗死;发病诱因:劳累后43名,饮酒后12名,不明原因13名;临床表现:心前区不适伴疼痛51名,心律失常9名,心衰5名,心源性休克3名;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

将6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名。

1.2 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 68名患者均进行严密临床观察,对照组对其采取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2.1 临床观察1.2.1.1 心电监护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会合并心律失常,护理人员要熟知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特点,及时将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通知医生,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论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因为本病为突发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患者又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濒死感油然而生,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我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1995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治心肌梗死患者98例,年龄28岁~72岁,男性82例,女性16例,其中5例是外伤、手术后3d~10d的患者。

2结果经过积极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及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除了8例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都治愈出院。

3心理分析由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症状的轻重以及经济状况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患者往往有以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3.1恐惧紧张心理由于患者表现胸闷、胸痛,有的还有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又与亲人分离进入陌生的监护室,还包括众多的仪器,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感。

首先向他们解释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的道理,并采取放松治疗方法调整其紧张恐惧心理。

3.2渴望信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渴望得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如何,是否能治好自己的病。

3.3沮丧苦闷心理有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好,其中有3例患者是外伤、手术后发病的,出现沮丧苦闷问题。

3.4盲目乐观心理有的患者胸闷、胸痛病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过早下床活动。

4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要求护士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4.1抢救医务人员要镇定自如忙而不乱积极对患者进行抢救。

操作时应轻、快、准,对患者要态度和蔼,使患者信任我们。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关键词】心肌梗死;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90-011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管腔狭窄,侧支循环没有完全建立。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

这种疾病一般的表现症状为心前区连续性压榨性疼痛。

病情较轻者只会感到胸闷,病情重者将会突发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和休克更严重者会产生猝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

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2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2.1 先兆 50%~81.2%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发生.。

2.2 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症状。

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更剧烈,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伴有大汗、恐惧及濒死感。

2.3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 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2.4 休克主要为心源性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 分钟;患者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以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及瞳孔异常变化;并注意观察患者尿液、尿量等变化。

溶栓治疗的患者,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避免出血及影响对心肌酶的观察。

医护人员要时刻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血压。

要加大监护意识,时刻关注病人溶栓后的副作用。

4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的心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到工作有条不紊,技术娴熟,举止大方,言语得体,严禁慌乱之举,待病人满腔热忱,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

护理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护理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护理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

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观察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症状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i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临感。

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出休克或畸形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或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

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M]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引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至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达到39℃,持续约一周。

[M]3、胃肠道症状鞥动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的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现呃逆。

[M]4、合并症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淬死。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

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

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

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可降至正常。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96206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死)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会引起的,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并常有休克、心衰与心律失常伴发,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因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骨后疼痛。

此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塞呈显著上升趋势,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梗死范围的扩大,在发病早期实施及时准确的抢救措施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本研究选择本院20xx年3月~20xx年9月收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xx年3月至20xx年9月收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0~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

其中 67岁以上者10例,行溶栓治疗40例,经溶栓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30例,好转出院18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5例。

1.2临床观察1.2.1严重心绞痛,患者出现严重心绞痛发生在心肌梗塞前,且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多、持续时间较长、疼痛感加强。

在患者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作。

1.2.2胸闷气短患者出现朐闷气短,此症状可与心绞痛同时产生,也可在活动时出现。

1.2.3其它症状患者出现精神萎靡、疲劳无力、头晕恶心、心烦气躁等症状,部分患者产生心功能不全,例如夜间出现呼吸困难等。

1.2.4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时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通常发生在疾病期,发病率非常高,不少患者在毫无先兆症状情况下就突然死亡。

1.2.5并发心力衰竭观察,任何一种心脏病严重蔓延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力衰竭非常多见,约占20%~40%,主要衰竭部位在左心。

1.3临床护理1.3.1 胸痛的护理,胸痛是本病最早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本文60例患者中有40例,占67%,因胸痛前来就诊。

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而且疼痛程度。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肌病变,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气短、恶心、出汗等症状。

临床观察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血液生化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确定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在护理上,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护理环境舒适、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度刺激。

及时发现和处理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护理对患者康复也至关重要。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护理、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心肌酶谱检测、注意事项、发现、处理、康复、综合护理、重要性1. 引言1.1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心梗。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

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血流中的氧和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到心肌细胞,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会出现在心肌供血不足的部位,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脏骤停。

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急性心肌梗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1.2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也称为心梗。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闭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坏死而发生的严重病变。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有时放射至左肩、颈部、下颌、臂部或背部,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还可能引起心电图改变,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等,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异常,如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的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分析论文1一般资料患者33例。

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2岁。

接诊时,除3例意识障碍外,其余均神志清楚,自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急救地点为患者家中、宾馆、饭店、办公室及娱乐场所。

2急救体会2.1AMI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2AMI患者的现场急救2.2.1接诊后的医嘱嘱咐AMI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AMI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2.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2.3.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3.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2.3.2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3M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3安全转运对AMI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据文献报道,AMI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1. 引言1.1 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心脏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导致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

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急性心肌梗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护理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1.2 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了解其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食不良、缺乏运动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它是由于动脉壁上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沉积造成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逐渐形成,多年累积,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患病风险以及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希望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的深入了解,能够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休克 : 可发生 在起病后 的数小 时至 l 内 , 周 主要 表现 为面 色苍 白 、 肤 皮 湿冷 、 呼吸加 快 , 脉搏 细而 快 、 汗淋 漓 、 大
烦 躁 不 安 、 量 减 少 , 峻 者 可 出现 昏迷 。 尿 严 心 力 衰 竭 : 发 生 在 起 病 的最 初几 天 多
高治愈率 , 少并发症 , 减 降低死亡率 。
关键词
06. 49 】
急性心肌梗死
护 理
分钟 内。因此 , 采取 加 强腹部 按摩 , 要 保
持 1 2天解 大便 1次 , 便 秘者可 作低 ~ 对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0 36 /.s . 07 s 1x 2 1.
梗死面积继续扩大 , 诱发心 律失常及 其他
严重并发症。 心理护理 : 急性 心肌 梗死 发病 突然 , 疼 痛剧烈 , 有濒死感 , 极度恐惧和焦虑 , 尤
其 是 老 年 人 , 死 亡 的恐 惧 更 为 明 显 。 因 对
病 6小 时 以上 3 9例 , 心源性 休 克 1 , 3例 合并上消化道 出血 6例 , 心律失常 2 l例 ,
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般 护理 : 人 置 心脏 重 症 监 护 病 病
室, 专人护理 , 监测 生命 体征 , 绝对 卧床休
资料与方法

心肌梗 死 临床 观察. 国现 代 医生 ,09: 中 20
1 0.
息 1 以上 , 免搬 动 , 供一 切 生活 护 周 避 提 理, 保持环境安静 , 减少探视 , 无并发症者 第 2周允许在床上活动 , 然后逐渐加大 活 动量 , 离床站 立 、 内步行 等。给予 持续 室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为今后科学有效的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5月~20xx年5月年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护理方法。

结果: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偏低,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前后患者的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有降低,护理后患者的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降低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常见急诊,该病发病迅速且病情变化快,常伴随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脑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心肌血流供给出现中断或者急剧减少,心肌因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坏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1]。

正确的救治方法、合理的护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我院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5月~20xx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心肌酶的动态变化确诊。

其中男性27例,占54.0%,女性23例,46.0%,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59.1±3.1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为(4.5±0.6)年。

1.2护理方法1.2.1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且迅速,患者在入院后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

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讲解临床治疗的目的和预后等情况,消除患者的顾虑,护理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态度和蔼,对于患者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反应给予理解,耐心安慰患者,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从而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血栓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产生的。

该病情常常与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氧气不足以及其他危险症状相关联,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一、急性期护理急性期是指患者病情急剧加重、症状明显、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状况。

该期需要进行以下护理:1. 严密观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进行严密观察,观察患者的心跳、呼吸情况、血压和心电图等数据的变化。

通过严密观察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

2. 给予氧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氧的情况很常见,因此在急性期应尽快给予氧气治疗。

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吸氧治疗,氧气流量一般为3L/min。

3. 心电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

通过对心电数据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

4. 给予止痛药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其身体状况。

在急性期,患者应给予止痛药物,如吗啡或阿片类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5. 环境舒适护理人员应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

控制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湿度合适,并避免外界噪音。

恢复期是指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加强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的治疗,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

恢复期的护理包括以下几方面:1. 指导运动康复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恢复功能性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包括日常步行、有氧运动等。

2. 控制饮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控制摄入脂肪和盐。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饮食的指导,需要吃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食物。

3. 药物治疗患者在恢复期应该继续服用预防心肌梗死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贝伐单抗等。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指导,告知患者需要按时服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来分析我院2010年06月——2012年06月收住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严密观察,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治愈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9-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出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的形成引起的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局部心肌缺血坏死等症状[1]。

ami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常伴发心源性休克、心衰、心律失常等,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男性ami患者死亡率为4-11/10万[2]。

因此如果发病早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及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控制梗死的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3]。

现将我科对ami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住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男患者38名,女患者30名;年龄在43-77岁之间,平均61岁;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25名,下壁心梗14
名,侧壁9名,后下壁6名,后下壁5名,余9名为其他部位梗死;发病诱因:劳累后43名,饮酒后12名,不明原因13名;临床表现:心前区不适伴疼痛51名,心律失常9名,心衰5名,心源性休克3名;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

将6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名。

1.2 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 68名患者均进行严密临床观察,对照组对其采取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临床观察
1.2.1.1 心电监护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会合并心律失常,护理人员要熟知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特点,及时将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通知医生,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

1.2.1.2 血压观察心肌梗死时心脏舒缩功能明显降低,可出现血压降低,尤其当血压降至80mmhg时,提示休克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1.2.1.3 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血氧饱和度的降低提示肺功能减退、休克等的发生,应及时吸氧,改善血氧情况。

1.2.2 针对性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ami患者因发病时大多会有濒死感,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所以应该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做好疾病相关内容的科普工作,缓解患者紧张精神,让患者明白放松的情绪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疼痛的护理 ami患者大多会有心前区及放射区的剧烈
疼痛,而疼痛产生的应激又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荷和耗氧量,诱发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发生,因此对于患者的疼痛不仅要求医生做好止疼措施,更需要护理人员给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鼓励患者积极吸氧,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

1.2.2.3 饮食护理 ami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因此胃肠道蠕动减少,应给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建议多餐少食,进食低盐低脂食物,鼓励多吃水果,易于通便,减少便秘的发生。

1.2.2.4 活动护理 ami患者在急性期要求绝对卧床休息,长时间卧床,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应该照顾好患者的起居,尽量避免剧烈的活动,并按时给予患者下肢适度按压,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1.2.2.5 大小便护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需在床上进行,因此入院后应该鼓励并引导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并按时适度按压患者的腹部,有助于肠蠕动,促进排便。

如果患者长时间未排便,应告知患者不要用力排便,防止猝死的发生,建议患者选用足量的纤维素,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使用时应轻柔,尽量减少给患者带来不适。

除此之外,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防止便秘再次发生。

2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由此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早期诊断治疗,加强其观察和护理工作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得,在进行护理中,必须有效控制病人的情绪,指导病人有效的配合治疗以及其他针对性的护理,必要的健康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5]。

综上所述,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严密观察,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丽君,胡素琴.急性心肌梗死60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5):299-300.
[2] 孙惠玲.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121-122
[3] 蒋艳丽,张云霞.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j].泰山卫生,2005,29(1):38-39.
[4] 高润霖,朱文玲,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5] 孟繁菊.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8):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