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新人教版
埃及 恐龙
小头龙
侏罗纪公园
恐龙骨架
尾羽龙生态复原图
剑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
《被压扁的沙子》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 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 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 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 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 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得出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 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3)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用作证据: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 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 了“斯石英”。 以此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 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 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用来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 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 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 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 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 过火山。
_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获奖)
44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连之不 的间同
是科 紧学 密领 相域
No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Image 恐龙不会迁徙
(总起)
大陆漂移
(具体精选说可编辑明ppt)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成 立
(总结)
4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
子》年终总结报告
模板这里输入演示者的 名称
LO GO
精选可编辑ppt
Image 的区别时,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
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 第三是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
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 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精列选可数编字辑pp、t 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66
中。—— 阿西莫夫
精选可编辑ppt
75
No Image
精选可编辑ppt
76
精选可编辑ppt
30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 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 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 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 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 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பைடு நூலகம்t
23
为什么“恐龙会无处不在”?
No
ImNaoge
Image
精选可编辑ppt
24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八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 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 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答案] 心理: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 性格: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 [点拨] 分析“脸蛋全红”时其心理,结合上文所叙事情即感激与难堪。 性格:不愿意无故接受别人帮助的那种真诚与守信。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 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 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 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浙江专)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五讲 表达方式与记叙的顺序课件(经典回放点拔+考点解 读回放+考点跟踪突破+13中考真题)
•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 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 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 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 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 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 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 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 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 开了。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
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
“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的事实。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考古)(生物学) 佐证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 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泰斗。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 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
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是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 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 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 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 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 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 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 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 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陨石 巴林杰陨石坑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 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 量灭绝的灾难。
生字注音
1、恐龙无处不在
2:骨骼 gé 鸟臀目恐龙 tún 6:地壳 qiào (子弹壳 ké ) 岛屿链 yǔ liàn 深渊 yuān 7:驮 tuó 11:流逝 shì 天衣无缝 fèng 褶皱 zhě zhòu 13: 两栖动物 qī 14:薄 báo
生字注音:
2、被压扁的沙子
2:金属铱 yī 潮汐 xī 尘埃 āi 3:大劫难 jié 5:将来 jiāng(将领 jiàng 将进 酒 qiāng)应急措施 yì ng cuò 7:硅 guī 8:排斥 pái chì 趋势 qū 12:陨石yǔn(损害 sǔn 殒命 yǔn) 16:衍射 yǎn
已知:南极附近发现恐 龙化石。
地壳在进行缓慢 求证: 而不可抗拒的运 动。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恐龙的生活习性不适合南极的气候。 ∴恐龙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大陆在漂移。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所以:地壳的确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 运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
2.了解“板块构造”“⼤灭绝”“撞击说”“⽕⼭说”“斯⽯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章作者的思维⽅式。
能⼒⽬标1.⽐较分析两⽂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把握两⽂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体会本⽂语⾔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法。
德育⽬标学习作者运⽤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努⼒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的补充说明的作⽤和含义。
●教学⽅法1.⽐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整体感知⽂意;精读课⽂,⽐较分析两篇短⽂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深⼊理解⽂章内容;揣摩语⾔,体会作者独特的语⾔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法,引导学⽣留⼼⽣活,思考⾃然和社会,多⾓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设计(⼀)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种奇异的爬⾏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表⾯覆盖着有鳞⽚的⽪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存恐惧的⽩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物,⼈们给了它们⼀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垩纪的⼀个早晨,草⾷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声巨响,⼀场天翻地覆的⼤爆炸发⽣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最后灭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2)文章的段落结构怎样?
• 全文共15段,共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文章主旨——不
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 第二部分(第2~14段):举例说明南极发现恐
• 第三部分(第15段):表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作 用,照应了第1段,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文本探究
•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起补 充说明作用,试举例说明。
恐龙们惶恐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 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 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 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 样结束了。
说明语言:准确浅显,生动易懂。
被压扁 恐龙灭 的沙子 绝原因
撞击说 火山说
肯定 研究证明 推理论证
否定
拓展延伸
•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 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那场灾难。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 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2)作者的思路以及说明顺序怎样?
科学发现 观点产生
科学研究发现 印证观点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 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 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 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Page 56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 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 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
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 义。
Page 53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Page 54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 样结束了。
Page 55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 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原因 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 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 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Page 52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 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 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 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Page 39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 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 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 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 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梁 龙
鸭 嘴 龙
三角龙
1.理清文章思路。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阿西莫夫,美籍犹太人,儿童 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 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后来他投身 写作,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
一,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
“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
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
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一、默读课文
明确观点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1)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分析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 “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 推 断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 (总 起)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 结)
大陆漂移
(分 说)
逻
辑
顺
序
一、初读课文
探讨内容
分析《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事实,证明 大陆漂移 假说。 了_________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生物学(恐龙)、 _______________
地质学(板块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解《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人类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神秘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化石和研究恐龙。
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传晋朝时代的我国,某某省某某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被压扁的沙子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及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到处 迁移。( )
• 4.《被压扁旳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 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旳,在 一种科学领域旳新发觉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旳道理。( )
到目前为止,恐龙灭亡旳原因一直被以为是因为小行星 撞击地球而造成旳,然而近日科学家们利用地质学和古生 物学旳手段得出了新旳结论,即恐龙旳灭亡是因为地球火 山旳大暴发,而这一理论得到了系列旳证明。 以海尔达 ·凯勒为首旳美国学者经过对洋底深处沉积物层中矿物微 粒进行旳分析推测,恐龙灭亡是因为印度洋底火山旳暴发 。研究显示,在地心活动剧烈、地表巨变旳时期,大量岩 浆形成柱状喷发,这么来自地幔旳高温物质就在地表蔓延 流动开来,据推测岩浆覆盖了半径约为500公里旳面积。 而这么旳暴发连续了一两百万年,并形成了上百万立方千 米旳熔岩,恐龙也就无可防止地灭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不__同__科__学__领__域__之__间__是__紧__密__相__连_ 旳。在一种科
学领域旳新发觉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 处?(从阐明顺序、阐明措施、阐 明角度、阐明语言方面比较)
a.阐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旳 都是逻辑顺序,重在阐明事理, 在短小旳篇幅内,将抽象旳科学 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进一步 浅出地解释清楚。
6500万年前形成旳沉积物薄层中,发觉 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因为一种巨大旳小行星或彗星对 地球撞击旳成果。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 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 光无法到达地球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个科学领域做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句中的“肯定”一词,“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就是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生动严谨的语言,两者完美结合。尊重学生的感觉,先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言,学生没谈到的教师再做引导)
(设计意图:思维品质是学生最需俱备的品质之一,但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点,借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创新思维是最可宝贵的品质,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敏锐的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目的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篇中,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恐龙的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理清两篇短文的思路
明确:
《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假设:大陆在漂移――推理: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得出结论。
四、延伸训练
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联想到大陆曾经漂移,由沙子被压扁不是由于高温而是由于撞击联想到恐龙灭绝不是由于火山活动而是由于撞击。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在是太奇妙了。我们也能学习这种创新思维进行一些联想吗?
请你们在纸上快速写出联想到的词汇,比如大海——核泄漏——日本——海贼王……现在我说第一个词汇是“书”,请大家由此快速展开联想,在一分钟联想到的词汇越多越好,思维跳跃度越大越好。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怎样起源的?长期以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并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大陆漂移假设。(播放大陆漂移示意图)大陆漂移学说有没有科学道理?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学说的。
(设计意图:因为没有定论,所以引发思考。图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导入能直指本课学习重点: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中寻求联系。)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2.背景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他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
2.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3.运用对比阅读,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4.涵泳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简练、缜密、生动的特点。
相
关
链
接
1.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
二、粗读感知
1.析题
初看两个标题,你感觉这两篇文章是些什么的?
2.思考
这两篇文章实际是想说明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
《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启发: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发现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略读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理清说明的思路,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发现的道理。
三、精读揣摩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的能力著称,他的语言或幽默风趣,或严谨缜密。你有共同的感受吗?能不能举例说说?
明确: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非常形象前当前
知
识
构
建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运用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3.品味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知
识
预
习
1.查工具书,给生字注音,解释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运用设问,引出板块构造理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发争论,引出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火山说”——解释石英石的成因及性质,排除“火山说”
——证明“撞击说”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提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能感受作者开放的思维,领会“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