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分析了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品的生产,这是因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阶级的豪华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奢侈品生产对劳动者和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奢侈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的生产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平等。
此外,奢侈品的生产还会导致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因为为了追求高利润,资本家会对工人进行超负荷工作和低工资的剥削。
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阶级和分化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社会阶级和分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奢侈品通常只能被少数富有的人所拥有和享受,而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冲突。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与危机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
消费主义和心理问题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还加剧了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广告和市场推销等手段使奢侈品成为社会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象征,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奢侈品而不断超支和债务累累。
这种过度追求奢侈品的消费模式引发了心理问题,如物质追求的空虚感、人际关系的疏离等。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也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
收稿日期:2018G02G06作者简介:朱建波(1981-),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导,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引文格式:朱建波.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4):24G27.第33卷第4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7月V o l .33㊀N o .4J o u r n a lo f X u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J u l 2018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朱建波(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㊀276800)㊀㊀摘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取得飞跃发展,消费领域也在悄然发生异化,奢侈消费日益突出起来.奢侈消费作为一种异化消费行为严重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等.以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为指导研究当代奢侈消费问题,对奢侈消费的表现,奢侈消费的危害以及如何走出奢侈消费误区进行解读.关键词:劳动异化;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奢侈消费中图分类号:F 0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674G3571(2018)04G0024G06㊀㊀一㊁马克思劳动异化(一)劳动异化内容概述劳动异化,也叫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括劳动者同他自身的劳动产品以及其劳动本身的关系.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作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前人的积极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分析人类生存的基础,认为人的生存基础是人类劳动,也就是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进而披露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从此出现在各个领域被称呼使用,尤其是在哲学领域.首次在历史上以著作论述的方式,确定异化概念这个严格确切的含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树立起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思路新起点;同时赋予这个概念以实际内容,用社会经济的本质内容予以填充.(二)劳动异化表现及奢侈消费的异化表现首先,劳动者的劳动和他们的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劳动者辛苦劳动的成果,人类的劳动产品是人类的本质的对象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5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辛勤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劳动者主体自己相分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劳动者辛苦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自己的生产产品控制了自己.工人的辛勤劳动成果变成了别人的享受物品,使得生产工人却更加贫苦.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里,劳动者辛苦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牢牢地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控制.并且转变为用以扩建在生产和投资厂房设备的资本,反过来变成了为控制工人㊁奴役工人自身的异化东西,劳动者劳动的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反而被统治和控制的就越严重.所以,从生产结果来看劳动异化,那就是工人的劳动和他们的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表现在奢侈消费上就是奢侈消费主体与其所大量消费的商品相异化,其所消费的商品并非由其所生产制造,但是结果却由他们大量消费了商品.盲目性㊁炫耀性消费,剥夺了大量商品生产者本该消费享用的商品.造成资源浪费,引起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会带来严重危害.其次,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劳动本来是人类所具有的独特的本质,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定程度上讲,即劳动创造和发展了人类,人类劳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劳动者自身价值;才能自由地发挥劳动42者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并把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劳动产品用以满足自身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需要,而异化劳动则正好相反,不但没有满足人类的需要.反而使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反过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生产不是工人本身的真正需要,也不可能是他们的真正需求.因为资本家才是幕后操控者,只是他们维持生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所以,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认可自我,总是在抱怨自己的被束缚.工人的辛勤劳动付出是建立在身心疲惫的基础上,甚至对其身心的健康有所伤害,没有幸福和自由可言.整天地工作,单调而乏味,工人们感到自己就像没有任何思想的机器的一个部件一般.马克思还指出,劳动异化条件下,如果不对工人实施压迫性劳动,给与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工人们就会拔腿而跑,远离令他们束缚压抑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把这种劳动者自身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称作自我异化.所以,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劳动异化,就是工人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发生了异化.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流水线作业所生产的商品,被奢侈消费者无度浪费性奢靡消费,极易引起贫富群体之间的矛盾甚至对抗.再次,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生活就是劳动.同样人的类存在也是劳动,是指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性的标志.只有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才是劳动,动物没有劳动,动物的活动也不是劳动.甚至有些动物的活动带有智力因素,比如啄木鸟会敲开枯干的树皮,从而发现虫子予以啄食,但是这只是它的本能行为活动,不是劳动.人类主体通过积极改造客体,劳动改造大自然,使之更好服务于劳动主体.使人的类本质形成对象化.然而在异化劳动的状态情况下,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变化,人对人的类本质的表现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掠夺了.从此,劳动者们失去了类生活,孤单落魄.人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独自一人孤立存在生活.而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人,是群居高级灵长类群体.个人是要和自己的社会群体,自己的团体愉悦地结合在一起而生活发展.而不是孤零零的独自一人,就像老虎一样独自生活,不能成为与群体相对抗的人,不能成为与所生活的社会相对抗的人,更不能独自一个生活.而类本质异化正好就是指在私有制条件下,个人失去了和他自己所属于的群体的愉悦相处关系.个人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也不再和睦,人变成了独来独往,独自行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对抗的个人. 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㊁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1]10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令人不能确切地证明其类本质是什么.对于类本质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本来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维持生存而不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不能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而是被动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劳动.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压迫性劳动所带给他们的微薄收入用以维持生命,因此也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发生异化.人本来群体性的类本质变成人的排斥他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变得悄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不再存在,人都成了我行我素,互不往来,甚至敌对的个人.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表现在奢侈消费上就是奢侈消费主体总是追求独一无二,全世界唯独他有,限量版,定制版,小众稀少的东西都是他们所感兴趣和追求的对象.最后,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特殊的类存在物.就是指人天生需要群居,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异化劳动使人类自身发生异化,不仅如此,还使得与其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发生异化.人类的精神实质以及应有的人的本质也与人类自身发生异化.当人类和自身发生了异化对立,那么人也一定会同他人发生异化对立.因为与自身都可以发生异化,非自身的他人自然也就成为异化的对象,他们中每个人都和人的本质发生异化.由于工人和其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行为发生异化,那么人也就失去了本来应该具有的自身价值.异化的劳动没有能够满足人的全面的发展和人的各种基本需求,而劳动者辛勤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些维持生命体征继续下去的微薄收入用以维持生存,继而继续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不至于饿死而失去继续劳动的廉价劳动力.如果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来说是排斥自己的力量,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着,那么这些劳动产品必然给劳动者增加苦恼和烦恼.劳动者辛苦的被迫无奈的异化劳动,换来的是资本家的享受和愉快,他们不需要亲自付出这种艰辛劳动,反而可以坐享提成,占用和支配控制劳动者艰辛劳动的果实.马克思认为,人同其的类本质发生的异化,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可以充分表52朱建波: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现出来,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表现在奢侈消费上,那便是奢侈消费主体和没有能力进行奢侈消费的人以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异化,这种行为,容易引起物质上的 贫富 群体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无限度的利润,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发生异化,在劳动者的劳动异化代价下,资本家获取大量产品和巨额利润.巨额利润一部分用于再投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奢靡消费,导致奢侈消费发生;大量产品出现剩余,资本家想尽各种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宣传出去,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这些消费中就会发生奢侈消费.而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发生异化,其劳动成果并不能满足其自身需要,于是通过消费进行弥补.二㊁奢侈消费的危害(一)丧失积极进取心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奢侈消费需要经济实力,单凭他们的高昂奢侈消费就会不自觉地分为 富人 和 穷人 ,这样就会给人们造成心理落差,丧失公平.奢侈消费与高昂价格往往相一致,这就令这部分奢侈消费主体,所谓的 富人 感到高高在上,优越感十足,奢侈消费成为他们的特殊符号,为奢侈而奢侈,为消费而消费,完全单向度.他们用金钱购买了别人的劳动或者别人的劳动产品,自己进行享受和享用,把无度的占用和控制物质财富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乐趣.把无度的挥霍,奢靡的浪费显摆当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标志符号.劳动者们异化的劳动使得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坐拥财富,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唯利是图,精神极度空虚,整日沉浸在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挥霍上,严重阻碍了其全面发展.(二)引发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首先,劳动异化引起的劳动者艰辛付出劳动却日益贫穷,资本家无需辛苦劳动便可坐拥财富,坐享其成.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2]23G27这种现象会加剧穷人群体对富人群体的仇恨心里.部分富人在奢靡无度地进行奢侈消费的时候,他们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基本需求,而是为了炫耀和显摆其财富和自以为是的富贵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忘记了,在他们奢靡无度地花钱奢侈消费的时候,这种奢侈行为会引起许多人的嫉妒和恨,而且这许多人中大部分是物质财富的辛苦创造者,但是他们却不能拥有这些物质财富.同时,就如同一位一辈子劳苦种田的老农,颗粒归仓,粒粒汗水的劳动付出,如果看到有人吃饭有大量的剩余饭菜,继而将剩下的饭菜白白倒掉,倒进垃圾桶作为垃圾,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部分人将把原因归结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平上来,继而动摇了其积极上进之心.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贫富阶层的对立情绪,进而引发社会一些不安定因素,甚至引发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失道德伦理现象.其次,如果奢侈消费主体的群体里面,出现代表国家意志,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领导干部,那就更可怕了.因为他们代表国家代表人民掌握着各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和权力,如果有巨额财富进行奢侈消费,那么这部分人的钱财物很可能来路不明,非法获取.前几年出现的 表哥 ,作为政府官员,拥有各种各样的奢侈名表,显然经不起推敲和监察,最后锒铛入狱.如此现象虽是少数,也要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不能影响干群关系,激化矛盾.三㊁如何走出奢侈消费误区(一)抑制劳动异化在抑制劳动异化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社会大分工而产生的,会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劳动异化也会随着其消亡而消失.所以不难看出,抑制劳动异化关键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也必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异化要发展到令劳动者无法继续下去,也就是变成需要对其进行推翻的程度.一方面只有异化发展到劳动者中的大部分没有任何物资和生产资料,变得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劳动者们和占有他们财富的资本家形成对立状态.要具备以上这两个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到一定高度,这是必备基础条件.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提高.社会大分工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原来许多需要人从事的工作已经可以由机器大生产代替生产.绝大多数劳动者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变成了无产级,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一贫如洗.而无产阶级一直以来备受资产阶级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和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拥有巨额资本的资产阶级相对立.于是在大工业生产中, 机器生产不需要像工场手工业那样,使同一些工人始终从事同一种职能,从而把这种分工固定下来. [2]这也可以如此来理解,机器大生产使得部分工人原先手工劳动解放出来,原先有些需要工人手工操作的生产程序,现在不再需要.因为机器生产可以取代部分工62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期人的手工操作.这样就不会因为工人的流失和离去而使机器生产中断,新来工人经过简单的学习和培训,便可很快掌握工作技能,适应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模式.这样一来,劳动者就不必固定在其生产环节上,也不必和生产资料一直相固定.如此,就出现了一个看上去是反方向的发展过程.由于社会大分工而开始的劳动异化最终由于机器生产的进一步不断发展而消失的现象.但是劳动异化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只要私有制继续存在,劳动异化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哪怕到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也必然会阻碍和影响着这一发展过程,除非私有制先出现消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140只有消除了私有财产,人才会感受到轻松和无拘无束㊁自由自在,不必再为物质所困扰和控制.共产主义运动可以消除私有制,消除私有财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制才会完全彻底消失.首先要进行社会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以后,资产阶级被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复存在,私有财产也就被消灭了.那么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其资产需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式进行管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如何消除上,重点强调了劳动异化消失必须具备的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同时特别指出,这两个条件的大前㊁提大基础是基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一切都是空谈,人的基本吃喝需求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会做出什么.生产力的这种高度发展是一个绝对的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建立初期大都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极度低下,百业待兴.由于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晚,生产力水平较为不发达,导致部分贫穷现象的存在,诱发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异化现象发生.所以,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首要任务必须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异化现象方可解除.不难看出,通过积极努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可以抑制劳动异化,直至消除劳动异化.(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抑制劳动异化,有助于抑制奢侈消费.有这样一种现实情形,那就是消费者在无度挥霍,奢侈消费的时候,没有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愉悦.反而觉得内心极度空虚,人生到处是十字路口,无路可走,孤寂㊁落寞和无聊.不清楚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清楚人生的追求在哪里.每个人都明显地感受到,相对于前几代人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在人的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和物质消费比他们那个时代强出很多.但是,现在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愉快,还不如父辈们那个时代满足愉悦.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特别注重物质利益的获取,物质的欲望大门打开了.马斯洛研究发现,人对物质财富的过分依赖和攫取,不但不会感到愉悦,反而会引起人的落寞,增加人的不快乐感.人的消费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消费而消费.奢侈消费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扬弃.作为社会人,在自己全面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物质的追求和发展,更要强调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异化的劳动生产影响和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资本家只注重追求高额利润,唯利是图,忽视了精神追求和发展;工人由于被禁锢在无奈的劳动之中,身心俱发生异化而不能全面和自由发展.发展的目的要求人在消费中应正确选取真正适合自己的消费品,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在消费中逐渐成熟起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便更好地驾驭自身世界,更好地理解人生真谛,净化灵魂,陶冶情性,享受生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通过大力提高人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责任编辑㊀刘自强)(下转第33页)72朱建波: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奢侈消费问题解读张玉磊,贾振芬:周恩来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Z h o uE n l a i's S o c i a l i s t T h o u g h t a n d I t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 V a l u eZ H A N G Y uGl e i1,J I AZ h e nGf e n2,3(1.S c h o o l o fL e g a l P o l i t i c s a n dP u b l i cM a n a g e m e n t,H u a i y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a n223001,C h i n a;2.C o l l e g e o fM a r x i s m,N i n g x i aU n i v e r s i t y,Y i n c h u a n750021,C h i n a;3.L i b r a r y o fH u a i y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a n2233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p o r t o f t h e19t hC P C N a t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 p r o p o s e d t ob u i l dC h i n a i n t oa g r e a tm o d e r n s o c i a l i s t c o u n t r y t h a t i s p r o s p e r o u s,s t r o n g,d e m o c r a t i c,c u l t u r a l l y a d v a n c e d,h a r m o n i o u s,a n d b e a u t i f u l i n t h em i d d l eo f t h i sc e n t u r y,w h i c h w a sa l s oe x p r e s s e di nZ h o uE n l a i sS o c i a l i s tT h o u g h t f o r m e di nt h e c o u r s e o f C h i n a s s o c i a l i s t p r a c t i c e.H i s t h o u g h t n o t o n l y p l a y e d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s o c i a l i s t c o n s t r u cGt i o na f t e r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N e wC h i n a,b u t a l s o f u r t h e r e n r i c h e d t h eM a r x i s t t h e o r y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s o c i a l i s m i n t h e o r y,w h i c hh a s i m p o r t a n t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v a l u e s f o r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g o a l o f b u i l d i n g C h i n a i n t o a g r e a tm o dGe r n s o c i a l i s t c o u n t r y t h a t i s p r o s p e r o u s,s t r o n g,d e m o c r a t i c,c u l t u r a l l y a d v a n c e d,h a r m o n i o u s,a n db e a u t iGf u l.K e y w o r d s:Z h o uE n l a i;Z h o uE n l a i sS o c i a l i s tT h o u g h t;d e m o c r a t i c,c u l t u r a l l y a d v a n c e d,h a r m o n iGo u s,b e a u t i f u l;c o n t e m p o r a r y v a l u e(上接第27页)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L u x u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M a r x'sT h e o r y o fL a b o rA l i e n a t i o nZ HUJ i a nGb o(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Q u f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R i z h a o,S h a n d o n g2768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a b o rA l i e n a t i o nw a s p u t f o r w a r db y M a r x i n M a n u s c r i p t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i n 1844.L u x u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nC h i n ah a s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a l i e n a t e ds i n c e t h e 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Gu p w i t h 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A s a k i n d o f a l i e n a t e d c o n s u m i n g b e h a v i o r,l u x u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h i n d e r s t h e a l lG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b e i n g s,t r i g g e r ss e v e r es o c i a l p r o b l e m sa n d i n t e n s i f i e ss o c i a l c o n f l i c t s.B a s e do n M a r x's t h e o r y o f l a b o ra l i e n a t i o n,t h e i s s u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u x u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w a s s t u d i e dw i t h t h e f o c u s o n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o f i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h a r ma n dm i s c o n c e p t i o n.K e y w o r d s:l a b o r a l i e n a t i o n;M a r x i s t l a b o r a l i e n a t i o n t h e o r y;l u x u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33。
马克思有关消费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有关消费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在其一生中,对许多方面都有所研究,消费也是他所关注的领域。
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消费的着作,也没有对消费做过系统的阐述。
但是,消费理论却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把握好这一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1 马克思消费理论马克思没有对消费理论做过集中的表述,其有关消费的思想主要是分散在他的不同时期的各类着作中。
在这些着作中,马克思从不同的方面对消费进行了分析。
1.1 消费与生产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产品或者服务经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生产中,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认为消费的对象是通过生产而产生的,依市场规律的分配和根据个人需求的分配到最终来到消费的领域,在消费领域中,产品由社会的产品变成了个人产品,变成了由个人支配。
这个过程,首先是从生产开始的,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渡,最终到达消费而结束。
要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就不能忽视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
第一,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与消费始终是矛盾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说到,“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也就是说,从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方面来看,生产也就意味着消费,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消费的过程,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被消费掉了,另外,消费同时也是生产,当消费正在进行时,也是一个生产的过程,生产出了消费的对象。
第二,生产与消费是彼此的媒介。
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充当彼此的媒介,“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
“生产媒介着消费”就是说,凭借生产,生产出了消费的物品,消费有了可消费的对象,如果生产消失,消费也很难单独存在。
消费的对象是通过生产产生的,此外生产还直接决定着消费方式、消费性质。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文章对《资本论》的奢侈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奢侈思想主要有: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奢侈是资本家的消费特权;奢侈对社会再生产有重要作用。
在对上述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奢侈;交际费用;社会再生产;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奢侈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
马克思的宏编巨制《资本论》中没有对奢侈进行专门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著作中没有论述奢侈思想的火花,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与理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奢侈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在任何社会,奢侈消费都有作为社会身份和地位标志的作用,几乎可以肯定,一定的生活方式总和一定的社会阶层相关。
中国古代对不同等级阶层的消费进行了规制。
奢侈是统治阶层的特权,其他阶层通常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表达他们的社会地位意愿。
国外也是如此,1553年英格兰颁布的《装束法》声明:奢侈,即过度的挥霍“颠覆了以财产、地位、尊卑和职衔认可和规定人之归属的良好政治秩序”。
显然奢侈的确是身份和地位的标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奢侈同样是资本家表明其身份与社会地位和能力的象征。
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人的消费标识了其社会阶层,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必然要依赖对奢侈品的消费,奢侈由此而成为支配资本家的一种外在的力量,是支配资本家不断地去获取剩余价值的力量,因此,奢侈消费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必须具备的生活品格。
对资本家来说,这种品格是必须的,不具备这种品格和生活方式,就不能被认为是资本家。
一个合格的资本家的消费,必须能够证明其有钱或是有实力的。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要选择奢侈这种方式呢?除了奢侈的消费行为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挥霍的心理快感以外,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奢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普遍的生活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广泛地定格在奢侈消费上,这是他们从原来的特权阶层获取财富的方式从而也是他们自己社会的生活方式,打从娘胎起,这种生活方式就如影随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下文化、教育、艺术等精神领域的分析与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控制了全部社会生产过程,使人们的精神生产变成商品化的、受资本主义经济利益支配的产品。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精神劳动的压迫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活动被剥夺了自我发展的本能和自主性,被迫以谋生为目的从事劳动,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谋取利润,剥夺了人们的精神发展自由,使人们的精神生产变成了被动的、受控制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的虚假性和异化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如文化、教育、艺术作品等)被资本家主导、塑造,成为了一种工具,用于维护和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些产品被冠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和利益,掩盖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产生偏差。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当代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精神生活的被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
在当今社会,大量的娱乐、媒体、文化产品被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真理、美和价值观的追求。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商业化趋势对精神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积极寻求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精神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我们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是被动接受被塑造的精神产品,容易陷入异化和虚假的境地。
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思辨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不妥协,追求真理和正义。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往往被迫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个人兴趣爱好,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劳动的压迫和剥削,以及精神产品的虚假和异化。
最新-奢侈品生产理论与意义思索 精品
奢侈品生产理论与意义思索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1000,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500。
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
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或Ⅱ,即必要生活资料400+400=800。
分部类或Ⅱ,即奢侈品100+100200。
马克思假设Ⅱ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
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的研究为基础的。
马克思坚持从特定的历史形态、生产方式出发,既阐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又看到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阐明不平衡关系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了艺术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在于:首先,让我们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艺术;其次,让我们可以从分析物质生产的本质着手分析艺术生产的本质,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何去何从做出选择;第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艺术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生产与消费把艺术活动看作艺术生产是马克思特有的观点。
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上,是为深入理解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而今天重新梳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是为了在进一步了解艺术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发掘其当代价值,使马克思这一理论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他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298)这里初步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艺术生产。
随后,在1845)1846年,马克思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论述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的形成,提出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意识的生产指为本阶级制造幻想,其中也强调了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精神生产。
马克思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是在1857年的53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作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精神生产提出的,同时在论述两者的不平衡关系中提出了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1867年出版的5资本论6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具有社会生产力的属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
精神生产具有以独特的方式相互关联的精神手段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
精神生产手段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知识和其它文化物质,精神产品则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等特征的智力产品。
这种精神生产对生产劳动力、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当代社会,精神生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所替代,精神生产从个人到全社会,从单个国家到全球的规模逐渐扩大。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精神生产也取得了更为广泛和快速的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和社会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精神产品的价值及其应用对于塑造个体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同时,精神产品也成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在这个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与规范了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但是同时,精神生产的机制在当前社会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价值取向,造成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化身份的混杂。
作为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剪贴板,网络传媒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审查和控制机制,部分内容存在失偏颇的问题。
在精神生产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低俗内容的过度渲染和推广使得整个文化环境变得恶劣,对公共道德、社会和精神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基于此,当今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对精神生产的调控、改进和引导,建立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和鲜明文化特色的精神生产机制,并加强相关的规范和监管措施。
同时,更加注重城乡文化建设和普及,打造健康的公共文化环境和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加强化公民的素质教育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创新与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培育公民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可以让我们正视奢侈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正确区分奢侈品生产本身与奢侈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认识到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社会再生产启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奢侈品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具争议的经济学概念,它与必需品相伴而生,经济学上首先定义什么是必需品,然后一切非必需的消费品即为奢侈品。
然而,何种商品应属于必需品,何种商品应属于奢侈品,是因社会条件不同而不同的。
马克思对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的界定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给奢侈品消费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从他的著作中仍可以归纳出他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一种非必需品的消费,是只有资产阶级才能进行的消费,“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
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批判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的消费限制在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水平上,“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
这种消费不公既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无产阶级的全面发展,“工人阶级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仍然贫穷不堪,面对日益奢侈的世界仍然处境悲惨。
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
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使无产阶级不仅仅消费必需品,还可以消费一定的奢侈品,“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无产阶级只有能够消费更多的必要生活资料,甚至一定的奢侈品,才能实现全面自由地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与必需品消费发生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商品概念的内涵及意义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商品概念的内涵及意义探析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商品概念的内涵及意义探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浩瀚海洋里,商品这个概念就像一颗闪闪发光又无比复杂的明珠。
咱先来说说商品概念的内涵吧。
商品啊,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
简单来讲,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就好比你在街边看到的那些小摊位上卖的小饰品,那可都是商品。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曾经在学校的手工集市上卖过自己做的手工书签。
我花费了好几个晚上,精心挑选纸张,绘制图案,裁剪形状,这就是我的劳动过程。
然后我把这些书签拿到集市上去,想着能换点零花钱,这个时候,我的书签就从单纯的手工品变成了商品。
这就是商品概念中劳动产品这一属性。
那用于交换呢?这就是商品的另一个重要内涵。
如果我做了书签只是自己留着用,那它就不是商品。
只有当我把它拿到集市上,和同学们的钱或者其他物品进行交换的时候,它才成为了商品。
这就像在原始社会,人们用自己打到的猎物去交换别人采集的果实一样,一旦涉及到这种交换关系,商品就诞生了。
再来说说商品概念的意义。
哎呀,这意义可大了去了。
从经济层面来说,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
你想想,咱们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买卖东西的,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电商平台上数不清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如果没有商品这个概念,那经济就像一辆没了轮子的汽车,根本跑不起来。
从社会层面来看,商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就拿我卖书签来说,我和买我书签的同学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他认可了我的劳动成果,愿意用他的钱来交换我的书签,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互动。
而且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分工。
比如说,某个地方生产某种商品特别出名,那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从事这个商品相关的生产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工。
但是呢,商品概念也有一些让人纠结的地方。
有时候,商品的价值好像变得很模糊。
比如说那些奢侈品,一个小小的包包,可能成本并没有那么高,但是却能卖上非常高的价格。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是他在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
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等。
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精神产品不仅是由物质生产所创造的,而且还会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马克思还强调了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受到资本主义的统治和操纵,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产品往往成为资本家用来宣传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成为了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之一。
2. 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和形式。
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娱乐等新兴产业,成为了当代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还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和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来思考当代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中,媒体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体机构,通过制作各种媒体产品,对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启示
简 单 再 生 产 前 提 下 必 然 得 出
的 结 论
首先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两大分 部类产 品的实现必须以 I( V+m ) lC : l 为前提。马克思指出:“ 年劳动以生产 资料 的实物形 式创造的新价值产 品 ( 分成 V+
反 了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
其次, 在简单 再生 产条件 下 ,Ia l l和 l b 之 间 必须 保 持 一定 的 比例 关 系。 马 克 思指 出:“ 入奢 侈 品生 产 的 V ,必 须等 于 以必 投
要把剩余价值 1 0 m 的 6 % 用于购买必 O0 0
要消费资料 ,4 % 用于购买奢侈 品。通过 0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la 1 0 c和 lb l 的 60 l 的4 0 在实物上都得到实现。 0c 交换的图式
见 图 1 。
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依 然存在 ,只不过 表现 为必要消费资料生产和享受消费资料
lb 0 c+ 1 O l :4 0 O c+ ( 0 +4 m ) 6m 0
=
第 l 类 的不 变资本 就 不能 全部 得到补 l 部 偿 ;如果 I( v+m )> lc,第 l 类的 l 部
过 剩 产 品就 不 能 利 用 。 这 两 种 情 况 ,都违
第 l部 类 内部 的两 大 分 部 类 l
之间的关系。 依 据 以前 的 假 定 ,第 1 类 的 资 本 构 I 部 成 是 2 0 c+5 0 00 0 v=2 0 ,现 在 假 定 l 50 l a
分 。文 章 指 出 ,在 社 会 再 生 产 条 件 下 , 正确 处理好 必要 消费资料 生产和奢 侈 消 费 资 料 生 产 之 间 的 比 例 关 系 .对 于 保 持 第 Ⅱ部 类 内部 的 平 衡 发 展 乃 至 两
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第 2卷第 2 0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的第 1 I 部类
两 大分 部类 的关 系 时 ,提 出社 会 消费 品分 为必 要 消 费资 料 或 必 需 品 ( I I a ) 和 奢 侈 消费 资 料 或 奢 侈品 ( I I b )两 大分 部类 ,奢侈 品 的生产 和 消 费是 现代 社 会 生 产 和 消费 的重要 类 型 和重 要 组 成部
社会科学
2 0 1 3年第 2期
马伯钧 :论我国的奢侈 品生产和消费
论 我 国 的奢 侈 品生 产 和 消 费
— —
也论马克思 《 资本论》 的奢侈 品生产和消 费思想
马伯 钧
摘
要 :马克思 《 资本论》 的奢侈品生产和 消费的宏观结构论、微观 动力论、社
会 经 济条件论 和 生产效 率论 等四 大奢侈 品经 济理论 ,是 我 国发展 奢侈 品生产 、 满足 社会 正 当的奢侈 品 需求 的基 本理 论 根 据 。我 国有 巨大 的奢 侈 品 需 求 ,奢 侈 品 需 求 是 享 受 需
1 2
作者 简 介 :马伯钧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商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4 1 0 0 8 1 )
( 湖 南 长 沙
自从 1 9 9 2年燕 莎和赛 特商 店在北 京 开业 以来 ,特别 是古琦 、香 奈儿 、L V包 等奢 侈 品旗舰 店 在 上海 开张 以来 ,奢侈 品商 店就 如雨后 春 笋般地 在 中国大量 涌现 ,就连 今天 的湖南 省 长沙市 都有 了友谊 商店 等三 家奢侈 品商 店 ,中南最 大 奢 侈 品商 店—— 长 沙 万 达奢 侈 品购 物 中心 也 将 于 2 0 1 3 年 9月开业 。尽 管如此 ,国 内的奢侈 品供 给还是 远远不 能满 足迅 速增 长 的奢 侈 品需 求 ,于是 又 出 现 了消费 者 出国购买 奢侈 品 的井 喷 。这些说 明 ,我 国的奢 侈 品生产 和消费严 重失 衡 ,是一个 需要 认 真研 究解 决 的重要 现实 问题 。
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
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作者:马伯钧来源:《社会科学》2013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宏观结构论、微观动力论、社会经济条件论和生产效率论等四大奢侈品经济理论,是我国发展奢侈品生产、满足社会正当的奢侈品需求的基本理论根据。
我国有巨大的奢侈品需求,奢侈品需求是享受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享受需求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消费者的权利;已为社会所认可。
发展我国的奢侈品生产,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国经济要以国内生产为主的要求,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是奢侈品演变为必需品规律的要求,是需求拉动型经济的要求,是一种比进口奢侈品更好的选择。
奢侈品的本质是享受资料,奢侈品消费和节约并行不悖。
自己研发生产销售奢侈品是上策,进口奢侈品满足国内需求是中策,消费者直接到国外购买奢侈品是下策。
要使奢侈品消费成为合理的时尚,就要使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要反对浪费的和无聊的奢侈品消费,禁止用公款进行奢侈品消费。
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生产;奢侈品消费;享受需求;马克思的奢侈品经济理论中图分类号:F0-0;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2-0032-12作者简介:马伯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 410081)自从1992年燕莎和赛特商店在北京开业以来,特别是古琦、香奈儿、LV包等奢侈品旗舰店在上海开张以来,奢侈品商店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量涌现,就连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都有了友谊商店等三家奢侈品商店,中南最大奢侈品商店——长沙万达奢侈品购物中心也将于2013年9月开业。
尽管如此,国内的奢侈品供给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奢侈品需求,于是又出现了消费者出国购买奢侈品的井喷。
这些说明,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严重失衡,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我首先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这件事在学术界还没有人做过,并以此作为研究解决我国奢侈品生产和消费失衡问题的理论基础。
试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时代意义
试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时代意义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
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人摆脱了本能需要的局限性,满足超出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生产的产品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
通过产品,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生产的结果不仅是再生产自己,而且也从根本上改造了自然;生产的法则是可以按照任何物种尺度来进行。
在全面生产中,其最终的目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P123)。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全面生产思想是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马克思强调的并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是人的精神生产问题。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
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性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6](P296)马克思认为,对于精神生产特征的研究,必须首先从物质生产的历史形式来考察。
也就是说,精神生产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精神生产的独立形态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出现的结果。
假如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话,精神生产也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
这时候的精神生产,就成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成为每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恩格斯曾指出:“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
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
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
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
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
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
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
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
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 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
即下式:Ⅱa 1600c+400v+240m+160m=2400Ⅱb 400c+100v+60m+40m=600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
“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
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
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
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
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
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
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
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
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
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
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
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
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
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
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
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
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
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
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
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
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
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
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
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
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
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
第三,把奢侈品概念引入生产领域,可以研究在产品过剩时期的生产发展方向。
现在看来,一个社会的产品供求情况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产品严重短缺的类型;(二)产品基本满足需要或者说产品过剩的类型。
产品短缺时代的典型样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什么产品都短缺。
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各种商品都短缺,实行凭票限量配给,据说广东的消费品票证发到40多种。
在短缺经济的末期或者说即将过去的时期,不管生产什么产品,哪怕产品的质量不太好,不要紧,有的是市场,都会一卖而光。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短缺经济时代。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个人都不是生产决策者,看着市场上产品严重短缺,你也不能组织生产来供应市场,因为你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经理,都没有生产决策权。
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实质是向企业和人民放权,企业可以拥有一点生产决策权,企业生产观察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态势,生产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市场。
个人拥有了生产决策权,可以办个体户进行生产市场上短缺的产品。
生产发展了,个体户就开始雇工,逐步变成了私营企业。
广东的企业和个人用广东的粮、珠江的水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一下子销售到全国,占领了全国的市场。
于是广东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现在,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都拥有生产决策权,不再由上级计划部门管理。
必要生活资料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金要求不高,只要有简单的设备和少量的投资就能组织生产,于是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必要生活资料迅速得到满足。
大约1997年秋季,中国的产品第一次从短缺向过剩转化,不少产品出现了过剩,不少生产设备出现了闲置,工厂开工率不高。
然而,我认为中国遭遇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即某些产品的短缺与另一些产品过剩并存;不是绝对的过剩,即大多数产品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