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实词》含答案解析
第08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实词含义,学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③安定:安居而天下熄④安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3.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4.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5.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6.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7.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8.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9.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0.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1.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2.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⑥抵挡。
(锐不可当)13.道: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③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14.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领会,体会(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5.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16.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 敌人(盖以诱敌)17.度:①duó估计、推测(度已失期)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18.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19.发:①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0.分:①划分,分开。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含答案解析
第11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掌握断句、翻译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及翻译文言句子。
2.突破做题过程中的难点,做到精准断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文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1.凭语感,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
【例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世说新语》) 解析: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答案: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解析:文段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衔接点二古诗文阅读|非常完美| 【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四》) 解析: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语文开学第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B【解析】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D【解析】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语短情长,组词有方——短语的基本类型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答案】“严重沙化”应改为“沙化严重”。
【解析】观察画线句发现,除“严重沙化”是状中偏正短语外,其前后“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皆为主谓短语,四个短语并列,应保持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该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可将“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
2.【答案】世人的印象里,他一头灰白乱蓬蓬的头发,眼窝深陷,胡髭密集,神情严肃,好像一直都在沉思;而实际上,他除了聪明外,还活泼可爱,喜欢卓别林的默剧,回答高中生的数学问题,面对镜头吐舌搞怪……关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之外,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解析】结合本课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短语。
木叶华滋,句法生趣——句子成分的划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答案】A【解析】先为句子划分成分: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由此可知,①中“幸福”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幸福”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虽然“幸福”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赤壁赋》《登泰山记》含答案解析
第14讲 课文自学《赤壁赋》《登泰山记》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赤 壁 赋 (1)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起,产生)。
举酒属(zhǔ)(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少焉,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往),②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太空)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指飞升成仙)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桂木做的棹)兮兰桨(木兰做的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sù)流光(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①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而和(hè)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
②舞(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落泪)孤舟之嫠(lí)妇(寡妇)。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虚词》含答案解析
第09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桃花源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4.递进关系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训练(1)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训练考点:1.《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解释加点词2.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宋史·范仲淹传》——解释加点词语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秦观《龙井题名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西晋张华《博物志》——解释加点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解释加点词2.断句3.翻译4.成语填空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6.概括故事情节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考点示例】一、《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解释加点词【考点解读】1.解释加点词2.断句3.翻译4.成语填空二、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宋史·范仲淹传》——解释加点词语【考点解读】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4.概括故事情节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考题对接】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秦观《龙井题名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分析。
....,请作具体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秦观《龙井题名记》【答案】1.(1)门;(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月色入户:月光从门里射进来。
户,古今异义词,门。
(2)但少闲人:只是缺少两个闲人。
但,古今异义词,只,只是。
(3)以书邀余: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
书,书信。
(4)谒辨才于朝音堂: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
谒,拜访。
2.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在;B.动词,爬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C.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D.副词,便/副词,竟然;故选A。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 Word版含解析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四文言文阅读概括要点中心,分析观点态度(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细读原文。
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
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
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包括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等。
3.细读选项。
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发现出入,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
(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
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勾画出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进而分析概括。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要仔细审读推敲。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蕴含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要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细节中分析提炼和概括。
题文相与析,机关巧识破比对题文——解题者突围的命门由题及文,锁定区间;题文观照,细节比对。
注意选项在对原文的转述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的本质变化。
题文比对的角度、内容及目的角度题文比对的具体内容比对目的以防人事错位人事关系分清主次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及不同结果时事关系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明确诸事的先后次序以防时序错位地事关系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时间、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以防地点错误否一致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弄清其内容、观点或态度以防曲解原意添加内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本无的内容以防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因果关系比对原因、结果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以防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识破机关——命题者设计的陷阱在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在人物、事件、内容、中心等方面设置误区。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整理《登楼》作者: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翻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__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塞下曲》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雨霖铃》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古文考点解读示例与专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古文考点解读示例与专练考点: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微写作:核心词语解释2.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与《晏子春秋》——关于字词义的理解3.《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加点词的意思4.《墨子·兼爱上》与《墨子·非命下》——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2.词语解释——核心词语解释5.品析妙句对联7.关于字词义的理解8.选文的说法【考点示例】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微写作:核心词语解释【考点解读】2.词语解释——核心词语解释5.品析妙句对联二、诸葛亮《出师表(节选)》与《晏子春秋》——关于字词义的理解【考点解读】1.关于字词义的理解2.翻译3.选文的说法【考题对接】一、《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加点词的意思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知具茨之山乎/徐公不若.君之美B.称.天师而退/不能称.前时之闻C.黄帝再.拜稽首/一鼓作气,再.而衰D.若知.具茨之山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小童是如何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用自己的话总结)一、《庄子·徐无鬼·害群之马》【答案】1.D【解析】D项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知道”之意。
A.你/比得上;B.称呼/相称;C.两次/第二次。
故选D。
2.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请问为天下。
【解析】句意: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3.对有损国家的团体或者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解析】小童是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话是“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可从这句话概括出答案。
【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0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解析版)
衔接点11.文言文阅读之断句(解析版)初中阶段考查形式:客观题或者主观题,需断句的句子一般较短,难度不大,是轮考点;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主观题,需断句的句子较长,一般50字左右。
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题干表述四套卷完全一致,断三处,在相应位置涂黑。
文言文断句无法单纯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
试题将出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
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断开。
文言断句高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一)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二)断句方法如下:1.虚词前后可断句注意六大类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
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
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较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为容易。
常见的情况有: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2.对话标志后可断句对话标志曰、云、言、白、语、道、谓、对、问等,后面可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把主语省略了。
初升高语文“知识衔接+精讲精练”一本通 衔接课堂12 文言文之实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
竭虑。殚、竭:尽.(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
赵奢之伦制其兵—— 类。伦: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
不伦不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贪得无厌。
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教导、指导。
诲人不倦。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长治久安 治:安定,太平 。
请解析下面黄色的字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第一招 :形旁推断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 意的功能。“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 的条件。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第三招 :教材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 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 词义问题。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 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2、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 (灾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提宾标 志)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报效)其毫露(微 薄之力),岂可因(趁)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
欲私臣,当(面对)如直史(正直的史官)何(如…
何)?”上不能夺(改变),故封事遂寝。 《宋书·王昙首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语法知识》含答案解析
第10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活用的词及处理特殊句式的翻译。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短歌行》《归园田居》含答案解析
第14讲 课文自学《短歌行》《归园田居》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短歌行(1)对(面对着)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即“慷慨”,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忧思难忘。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2)②青青子衿(jīn)(衣服的交领),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沉思吟味。
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至今。
呦(yōu)(象声词,鹿的叫声)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拾取,摘取)?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越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度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用,以。
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yàn同“宴”),心念旧恩。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zā,周、圈),何枝可依?山不厌(满足)高,海不厌深。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二 理解文意第(1)部分:语句点评①:宾语前置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用设问方式强调自己忧愁的不可排解。
段意概括:借酒抒情,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但功业未就。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琵琶行》含答案解析
第14讲课文自学《琵琶行并序》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
一读懂原文,并翻译。
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①予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②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chān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年长色衰,委身..(叫人..(托身。
这里是嫁人的意思)为贾.(ɡǔ)人.(商人)妇。
遂命酒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③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二年,恬...(漂泊流落)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④予出官然.(宁静安适的样子)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意。
因为.(创作)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
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1)①浔阳江头..(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②..(江边)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③别时茫茫江浸月。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解读与专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解读与专练考点:1.西晋张华《博物志》——解释加点词2.“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3.《东坡志林》——“闲者”理解4.《庄子》——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断句2.解释加点词3.翻译4.简要概括思想内涵5.分析“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6.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考点示例】一、西晋张华《博物志》——解释加点词【考点解读】1.断句2.解释加点词3.翻译二、“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考点解读】1.分析“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2.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解读】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
”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
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
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
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
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
”,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
”(程颐)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劝学》《师说》含答案解析
第14讲 课文自学《劝学》《师说》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劝 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yǐ)(动词,停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ɡ)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初升高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一)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倒装句见前一期内容4.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特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特练考点:1.《庄子》——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兼爱》(选段)——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若”“乎”“之”“而”3.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宋史·范仲淹传》——解释加点词语4.《孟子·梁惠王上》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文言文断句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4.句子翻译5.简要概括思想6.加点词解释的意义和用法——“若”“乎”“之”“而”8.排比的构成与表达效果【考点示例】一、《庄子》——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考点解读】1.文言文断句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4.句子翻译5.简要概括思想二、《兼爱》(选段)——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若”“乎”“之”“而”【考点解读】1.加点词解释的意义和用法——“若”“乎”“之”“而”3.翻译4.排比的构成与表达效果【考题对接】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
(标注两处)(2分)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微.斯人微.:(3)遂.改参知政事遂.:(4)命.为陕西宣抚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4.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2分)5.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2分)一、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宋史·范仲淹传》【答案】1.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解析】本句的意思是: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能这样做吗?“平时讳,言武备”讲了平时情况,“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是现在追责,具有转折的意思,应断开。
“可乎”表示反问,应断开。
22年初升高衔接课——高中文言文知识导学+30张++
高考考查点(19分)
文言文翻译:(主观10分) 1、多以实词、文言句式、固定结构的翻译作为关键点。 2、个别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文化常识:(客观3分) 多为必修教材课下注释涉及到内容。
文言文断句:(客观3分) 1、多大声读文言篇目,培养语感。 2、掌握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倒装句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 • 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句
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
如:美哉,我少年中国。 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宋何罪之有。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2)动词活用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兵和败逃的士兵(动词活用为名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动词使动)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动词为动)
(3)形容词活用
吾妻之美者,私我也——偏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活用为名词) 吾妻之美者,私我也——认为……美 (形容词意动)
固定搭配
使用词语时约定俗成的习惯,多阅读,形成习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乎
表反问的格式,不是也……吗?
翻译原则
文
信:即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言
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即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
翻
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
【学习方法】偏义复词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 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