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经济增长 含义: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 的增长 衡量指标: (1)GNP增长率; (2)NI增长率; (3)GDP增长率; (4)人均GNP增长率; (5)人均NI增长率等。 (四)国际收支平衡 含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平衡 ——消除过度逆差、顺差。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作用力 的影响 ①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 ②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③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二、选择性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一般性工具的差异: 后者,一般性的总量调节; 前者,针对特定领域的调节。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对使用贷款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加以控制,如 规定自有资金占证券交易额的比率,即法定保证金 比率 2.消费信用控制 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 资(消费贷款、分期付款)加以控制,如,规定融 资的首期付款额、最长期限以及耐用消费品种类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对不动产贷款的限制
三、其它工具 (一)直接控制 利率管制 信贷规模控制 其它 (二)间接指导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 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 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 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 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 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二、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统一性与矛盾性 统一性:长期,各目标相辅相成 矛盾性:短期,各目标存在一定矛盾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对二者间冲突的直观描述:
失业率与通胀率此消彼长→降低失业与稳 定物价,二者难以兼顾。 (2)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物价上升 货币超前供给被看作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 力
2.局限性 (1)盯住国丧失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的 机会 (2)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可直接传导到盯 住国 (3)本国货币更易受到国际投机力量的 攻击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以汇率为中 介目标的作法受到批评 ——盯住汇率制适用于哪种类型的国家?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 稳定货币,抑制通胀是唯一的货币政策最终 目标。 与此相对应,将抑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 策的主要监控指标 实施方法: 首先,对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做出规定 然后,推导出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设定方 法,对工具规则做出直接规定,以实现预定目标 ——最著名的工具规则是泰勒规则(Taylor Rule)
三、充当操作目标的变量 (一)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在央行 (法定/超额)准备金存款 1.优点 (1)具有可测性和一定的可控性; (2)与货币政策目标有相关性;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和存款派 生能力→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现金+存款)→ 社会总需求(理论依据:存款派生模型)。
(3)国际收支平衡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稳定物价与减少逆差存在一致性: 国内通胀→国内物价上升→进口商品相对 便宜→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扩大 减少逆差与稳定物价也可能存在矛盾: 贸易逆差→为平衡贸易收支→货币主动对 外贬值→进口价格上升→国内通胀 (当一国经济对进口依赖性较强时,减少 逆差与稳定物价的矛盾比较突出)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黄达《金融学》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 主讲教师:孟令余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最终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第六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配合
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缴存对象、计提范围、充当准备金的资产、 准备率、计提方法
作用机制 当经济过热时 /过冷时,央行调整法定准备 率
→影响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放贷能力→ 货币供应量
→影响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倍数)→ 货币供应量 优点:告示效应、强制性、力度大 缺点:震动过大;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周 转不灵
2.缺点: (1)央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通胀预期) (2)影响利率的因素较多,利率变动与 货币政策的关系可能不十分密切 (3)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于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
(4)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效果容易混淆 争论焦点:货币供应量 VS 利率 ——二者能否同时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中介 指标 现实选择: 发达国家的选择:20世纪30年代以后,利率 (理论依据:凯恩斯) 70年代后,货币供应量(理论依据:货币主 义) 90年代以来,利率 原因:金融创新和自由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 中介目标的可靠性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发现,唯一能够 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是 真实利率,而决定真实利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 率。
在以通货膨胀为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下, 如果通货膨胀率偏离既定目标,央行须运用各 种手段(工具)调整名义利率,使真实利率保 持在一个均衡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利率 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中介目标:再贷款计 划、信贷规模
(二)再贴现 ——央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政策,调 节市场利率以及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 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广义的 再贴现包括央行的再贷款) 内容: (1)调整再贴现率 (2)规定再贴现资格(申请贴现的金融机 构、票据种类)
作用机制: (1)总量调整 ①调整再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向央行借 款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意愿 →影响准备金数量→影响贷款供给 ②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影响贷款利率 →影响企业贷款需求
(二)现实选择
1.发达国家 以稳定货币,反通货膨胀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 标 (单一目标也面临现实约束) 2.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1)1983年到1995年,“发展经济,稳定货 币” 典型的双重目标,易倾向经济增长而忽视稳定 货币,导致通货膨胀
(2)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后 人民银行法规定:“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 进经济增长”(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增长 作为最终目标)
(三)短期利率 ——主要是同业拆借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 率 → 直接影响短期利率
→ 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化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 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调节货币供应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规律:各国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 和央行操作的便利程度进行选择 ——当抑制通胀是首要任务时,选择货币 供应量 ——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选择利 率
(三) 汇率 ——本币盯住一个低通胀经济大国的货币 1.优点 (1)固定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免受汇率 波动影响),保持整体物价水平稳定 (2)使公众对本国通货膨胀的预期盯住 目标国通胀水平,避免通胀预期失控 (3)固定汇率制降低国际经济活动成本
买卖证券→增减商业银行准备金→ 调控货币量
(2)影响利率水平
买卖证券→影响证券价格→ 利率 此外,还可影响利率(长期、短期)结构 政策目的: 防御性:抵消各种因素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 扰动 主动性: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或力度
优点: 主动性、灵活性、经常性、连续性、可逆 性、隐蔽性(告示效应不明显) 局限: ——要求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足够的操作 空间为前提
2.缺点 (1)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并非绝 对; (2)货币外延界定的模糊性; (3)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性 的争论。 货币供应量的层次选择 :M0、M1、M2
(二)长期利率 1.优点: (1)相关数据可随时获取 (2)央行能施加有效控制 (3)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强 (市场利率灵敏反映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 的变化)
(2)结构调整 规定票据种类→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投向→ 经济结构 实行差别再贴现率 ①优点 告示效应; 既可调整总量,亦可调整结构; 力度相对不很猛烈。 ②局限 被动性;灵活性较差。
(三)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 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以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作用机制: (1)调控货币供应量
3.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对货币政 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第二阶段,通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货币 政策的中间目标 第三阶段,通过中介目标的变动实现最终 目标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一)物价稳定 含义: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 的波动,实质是稳定币值(抑制通货膨胀,避 免通货紧缩) 衡量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 (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3)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2.局限 (1)央行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控 制力较弱; (2)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 联系存在不稳定性; (存款扩张乘数在现实中受多种因素影 响) (3)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可 迅速转化(央行不能单纯控制存款规模)。
(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优点: (1)具有可测性 (2)央行拥有一定控制力 (3)与货币供应量正相关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将操作目标由存款准 备金扩大到基础货币
(二)充分就业 含义:任何愿意工作且有工作能力者皆 可找到有合理报酬的工作——消除非自愿性 失业。 衡量指标:失业率(就业率) 造成失业的原因: (1)社会总需求不足; (2)结构性原因; (3)摩擦性原因; (4)季节性原因。 货币政策的任务:消除总需求不足造成 的失业。
本章难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
1.内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 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 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内容 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政策目标:最终目标、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2)政策工具; (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统一性: 经济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出口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 矛盾性: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贸
易逆差 贸易逆差→为减少逆差,抑制国内需求→
加剧经济衰退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争论 1.单目标: 观点一,稳定币值 观点二,经济增长 2.双目标:二者兼顾 3.多目标:兼顾各目标,不同时期各有 侧重 各国金融当局的难题 ——如何在各目标中作出最适当的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 相关性: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可测性:迅速准确的测量 可控性:及时控制和调节 抗干扰性:受外来因素和非政策因素干扰程 度低
二、充当中介目标的变量 (一)货币供应量 1.优点 (1)货币供应量变化与货币政策最终目 标具有相关性; (2)货币供应量具有可测性; (3)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有一定控制力; (4)货币供应量变化与货币政策意图联 系紧密; (5)可以明确区分政策性和非政策性效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