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

合集下载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对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理论成
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 借鉴。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虽
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践证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 符合中国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 内, 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 “一五”计划基本上是照抄 苏联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 划”的援助,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
【形成过程及其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背景】: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 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 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 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统筹兼顾
国家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为补充;计划生产 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 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 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提出了著名的“两参一改 三结合”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
1
形成的基本方针是: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 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第三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以上两条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后五条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 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内容: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 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专题一
后果
1965—1978年的13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同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0.1倍扩大到16.2倍, 同日本的差距由0.4倍扩大到6.9倍,同联邦德 国的差距由0.7倍扩大到4.2倍。 196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为巴西国内生产总值 的3.36倍,而到1978年却只为巴西的64%。就 是同印度相比,中国的地位也相对下降了。 196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国民收入 80%,而1978年则上升为90%。
后果:严重经济困难 面对严重的挫折和经济困难,自1961年 开始,中国不得不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指导 思想和战略进行全面调整。由于调整后经 济发展速度很快,从1957-1965年这整个时 期的平均情况看,中国经济社会仍然是向 前发展的。
2、“文化大革命”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思想 (1)1957年2月,毛泽东所做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理论。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要是指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

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 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的道路?195 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迁徙的做法,以及由于这些政策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两次大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镇压、甚至大规模镇压的手段;排斥市场经济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以至影响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固定化,致使社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等等。

暴露这么多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明白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且也知道要因地制宜的,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于是就有了六大理论成果:(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专题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在初步探索中由于遭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深刻教训,也是我们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2.初步探索的意义3.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

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一为“穷”,二为“白”。

“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在此基础上如何建设新中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早在1954 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团结一切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思想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思想1956 年2 月至4 月,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 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

1956 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接着,在5 月2 日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

《论十大关系》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注意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015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5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
退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第六章 专题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
八至十二专 题
<<
目录页
中 国 特 的色第 初社一 步会节 探主 索义 建 设 道 路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退出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六专题七八至十二专题专题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专题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
十大关系:
开辟一条和 苏联有所不 同的中国工 业化道路问 题。 初步提出了中 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若干 新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治生活和 思想文化生 活调动各种 积极因素的 问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 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
的一项崭新课题。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专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党在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2.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3. 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建国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难点: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对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坚持、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课时:4第一节建设的路在何方?路在探索的脚下一、苏联模式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借鉴过程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有必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我们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如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

所以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在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上,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和粮食的生产。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过去因为朝鲜战争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使我们对沿海工业的重视不够,毛泽东估计了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可能有个和平时期,所以在重视内地工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沿海的老工业底子。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国防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地更快,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4)1918年,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发动内战,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评价(1)作用: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弊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①战争破坏: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②自然灾害:1920-1921年发生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③政策因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①工农业: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②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保障,许多人死于饥饿。

2.政治危机(1)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强化了余粮收集制。

(2)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喀琅施塔得水兵发生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原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秋国开电大形考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答案

2023年秋国开电大形考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答案

形考专题四答案1、《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A.对3.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 A.对4.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光辉文献,成为毛泽东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A.对5.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史称“七千人大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这次会议,不仅以其空前的规模载入党的史册,更以其坦率承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勇于作自我批评而启示后人,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A.对6.1964年12月到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交通运输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错7.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

美帝国主义也继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令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这种局势下,为了优化工业布局,保证国防安全,国家决定开展“三线建设”,将大量的工矿企业向西部内陆省份迁移。

A.对8.20世纪70年代,由于此前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我国欠了不少民生账,迫切需要“补短板”,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以化肥、化纤项目为主的26个成套项目,价值约为43亿美元,史称“四三方案”。

毛概(2013修订版)

毛概(2013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计划(2013年修订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单位:社会科学部课程代码:00201010答疑信箱:zhangxiaoqun1981@社会科学部电话:31690920一、授课对象:2011级大专班所有学生、2013级大一所有学生二、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授课地点:理论课: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多媒体教室或实训基地三、任课教师(职称)主讲:罗孝友,讲师王韬,讲师杨照明,讲师袁春竹,讲师张小群,讲师王晓琳讲师四、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其重要的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立足于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旨在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根据本课程性质和定位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的重要性。

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插曲 盐买多了退货遭拒

18 日食盐抢购风波平息后,物 价部门的12358价格投诉举报电 话又迎来了新一波的投诉潮— ——不少这两天抢了许多盐的 人,在明白抢购无益后,纷纷 拿回销售点要求退货,被拒后 致电物价部门投诉,“有个人 买了十多箱,商店坚决不给 退”。
2、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内容 :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 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到 1952 年9 月,全国普遍实行了土改, 3亿农民分得 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完成土改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 口的90%以上。 (3)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改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迁。 它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迅 速恢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在政治 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 有利条件。
一、中共八大
1、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 个人的关系 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⑦党和非党的关系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⑨是非关系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 关系》是 中国共产 党开始探 索的标志, 它为中共 八大的召 开做了理 论准备。
银元、米棉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用行政镇压手段和经 济手段与投机商人(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 意义:稳定了物价,赢得了民心


二、
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1949-1952) 1、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1)主要措施 : 加强金融管理,制裁破坏金融秩序的首要分子。 全国统一部署,大规模的调运生产、生活物资到城市,保证 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上涨。 统一财政收支、物资调配和现金管理 (2)作用和意义 ——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国家掌 握了主要的经济命脉,改变了建国初期资金与物资管理上的混 乱局面;对扭转财政经济困难的局势,打击投机活动,控制和 制止通货膨胀产生了重大作用。

毛概(2015修订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概(2015修订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专题五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专题五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35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 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总的来 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 讲话提出了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学说和社会主义社 会两类不同性质的 社会矛盾的学说。 这个讲话成为对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探 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38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还 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矛 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 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
22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苏联肃反运动
1934年12月1日, 列宁格勒州委书 记谢尔盖· 基洛夫 遇刺身亡
按照秘密警察档案仅在1937 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 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 被害人的总数至今为止不明
23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以苏为鉴,开始提出若干中国政治文明 建设的新的指导方针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 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 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 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 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 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 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 采用民主的方法。
二、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是 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 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教育和科学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比较正确的趋向:党积累了一些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 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
跃进”,反右派的扩大化。 1966-1976年开始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 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发生停滞和倒 退。

(2015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5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中国国家公务员考 试开考。图为山西 太原一处国家公务 员考试考点,考生 们有序入场。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在所有的招考 职位中,已经报考 的职位达到12492 个,占总职位数的 79.8%,仍有两成 职位,包括3167个 岗位仍无人问津。
“最火”岗位来自哪里?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人社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国就 业、职业培训的技术指导以及职业技能鉴 定的技术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 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 a 对党和国家,国际形势做出错误判断 b 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 c 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 现象
1958年我国第 一艘万吨远洋 轮下水
1964年10月第 一颗原子弹爆 炸成功
3
1956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 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 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
5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 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 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 果》的“秘密报告”,全 盘否定斯大林,尖锐地揭 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 肃反扩大化错误,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掀起轩然大波, 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 浪潮和波匈事件。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 步骤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分两步走 的宏伟目标。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 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关于建国初期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关于建国初期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成功探索姓名:王雅楠学号:13207406系别:经济管理系班级:13会计乙班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到现在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他和中央领导集体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一、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问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今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1]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由于1955年下半年批判邓子恢时不切实际地强调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初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对此,周恩来和陈云等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纠正措施,几次压低了指标。

毛概专题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概专题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等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 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
❖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 就向全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 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 然而,出现了严重曲折:
大跃进:
以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为中心的运 动。其典型口号有“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

第四、五条讲国 家、生产单位和 生产者个人的关
系,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开始涉 及经济体制改革
后五条讲汉族与 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 关系、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

前五条主要讨论 经济问题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 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要是指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

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 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的道路?195 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
特权阶层、脱离群众……
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迁徙的做法,以及由于这些政策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两次大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镇压、
甚至大规模镇压的手段;排斥市场经济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
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以至影响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固
定化,致使社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等等。

暴露这么多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明白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且也知道要因地制宜的,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于是就有了六大理论成果: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由于前期建设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工业化,但是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共产党,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等。

在这些错误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经验:
(1)从大跃进运动中,改革开放的步伐要稳健,不能太过于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再稳健的步伐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而不是过于求成。

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2)从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知道极端化的危害,国策要符合具体的国情,不能因为个人崇拜在党内做一言堂。

(3)政治改革,要一直深化,不能因为适应当下时代就停止改革,就好像科学不是真理,只是适应当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科学不断的被推翻,重建,适应当下的世界观,所以政治改革也要一直进行,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就好似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一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4)不能在党内搞山头主义,搞个人崇拜,领导人不能是终身制。

党内的建设必需跟紧时代的步伐,立足于当下的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我们必需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以及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6)我们必需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综合上述的,我总结为: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除此之外,在欧债危机前的欧洲的部分国家的高福利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远景,虽然他们并不承认,但是他们的社会制度已经向社会主义的高级状态滑去,说明了资本主义必定会向社会主义倾斜,现下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宝贵的从先烈的错误中所学习到的经验以及启示。

这些思想成功和错误为我们未来建设更强大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是让我们明白建设国家的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