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胡寿松-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习题答案

式中 K 为比例常数, P 为阀门前后的压差。若流量 Q 与压差 P 在其平衡点 (Q0 , P0 ) 附近作微小变化,试导出线性化
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Q0 = K P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y
=
f
(
x0
)
+
df (x) dx
x0
(
x
−
x0
)
即 Q − Q0 = K1 (P − P0 )
其中 K1
= dQ dP P=P0
=
1K 2
1 P0
2-7 设弹簧特性由下式描述:
F = 12.65 y1.1
其中,是弹簧力;是变形位移。若弹簧在变形位移附近作微小变化,试推导的线性化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F0
=
12.65
y1.1 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2-3 试证明图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
1 C1s
=
R1 C1s
R1
+
1 C1s
=
R1 = R1 R1C1s + 1 T1s + 1
Z2
=
R2
+
1 C2s
(C2
+
2C1 )
du0 dt
+ u0 R
=
C1C2 R
d 2ui dt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习题解答

tp =
1−ξ 2
= e −π 0.6 /
1−0.62
= e −π 0.6 /
1−0.62
= 9 .5 %
π
1 − ξ ωn
2
=
π
1.6
= 1.96( s )
ts =
3-5
3.5
ξω n
=
3.5 = 2.92( s ) 1.2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0.4 s + 1 s ( s + 0.6)
s5 s4 s3 s2 s1 s0
1 12 35 3 20 25 16 80 3 3 5 25 10 25
有一对虚根,系统不稳定 3-13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 ( s) =
K (0.5s + 1) s ( s + 1)(0.5s 2 + s + 1)
试确定系统稳定时的 K 值范围。 解:系统特征方程为
ε 0 ,试问 k1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见习题 3-20 解答 3-2 设系统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1)
&(t ) = 2r (t ) 0.2c
&&(t ) + 0.24c &(t ) + c(t ) = r (t ) (2) 0.04c
试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k(t)和单位阶跃响应 h(t)。已知全部初始条件为零。 解: (1) 因为 0.2 sC ( s ) = 2 R ( s ) 单位脉冲响应: C ( s ) = 10 / s 单位阶跃响应 h(t)
试求系统的超调量σ%、峰值时间tp 和调节时间ts。 解: h(t ) = 1 −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得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得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就是一种对系统得输出产生不利影响得信号、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就是系统得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得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得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反馈:将系统得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得过程。
2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得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 所谓被控对象就就是整个控制系统得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 根据所接收到得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得动作;常用得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 给定元件得职能就就是给出与期望得被控量相对应得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 把测量元件检测到得被控量得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得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得偏差、常用得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与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得职能就就是测量被控制得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就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得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 将比较元件给出得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得电压放大器与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 亦称补偿元件,它就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得元件,用串联或反馈得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得性能、常用得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得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请说出什么就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得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得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得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4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性能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5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实验通过上机使用 MATLAB 软件, 使学生初步掌握 MATLAB 软件在控制理论中的 基本应用,学会利用 MATLAB 软件分析控制系统,从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帮助理解经典自动控 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上机实验, 要求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 常用函数的使用,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 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
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 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能够分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调节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控制系统方框图。了解控制
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2.熟悉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熟悉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建立和简
2.绘制1800 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绘制 00 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广义根轨迹 5.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 6.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性能 (五)频率法 了解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熟悉典型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 绘制和极坐标曲线(Nyquist 曲线),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了解系统开环极坐标曲线绘 制的一般方法,熟悉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低频段、中频段、高频段的特征,学会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 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系统稳定裕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系统性能和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几何表示 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控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和极坐标曲线的绘制 4.最小相位系统传递函数的确定 5.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 Bode 图上的稳定判据 6.稳定裕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7.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基本关系 (六)控制系统性能的校正 了解校正装置和校正方法,熟悉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频率法反馈校 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1.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方法 2.频率法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频率法串联滞后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五章习题答案

5-9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0 G(s)H(s) = s(s +1)(s 2 /4 +1)
试绘制系统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解:
5-10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7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G(s)H(s) =
2
s
1( s
s + 921) + 3s + s 1
要求选择频率点,列表计算 A(ω ) ,L(ω )和 ϕ(ω ) ,并据此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制系统开环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5-5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H(s) = s K2 ((
τ
Ts
s+ 1 ) + 1 ) ;
K,τ ,T > 0
试分析并绘制 τ > T 和 T >τ 解:相频特性为
情况下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ϕ(ω ) =−1800 + τ ω − arctanTω
(1) τ > T 时,ϕ(ω ) >−1800 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1) τ < T 时,ϕ(ω ) <−1800 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5-6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 G(s)H(s) = ν s (s +1)(s + 2)
4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试分别绘制 ν =1,2,3,4 时系统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解: (1)ν = 1 时系统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8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L(ω ) (dB)
60 40 20
-20 -40 -20
0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2)
iC 2
=
uC1
+ iC1R R
K 2 x0 = f (x& − x&0 )
消去中间变量 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
f (K1
+
K
2
)
dx0 dt
+
K1K2 x0
=
K1 f
dxi dt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
fK1s
X i (s) f (K1 + K2 )s + K1K2
③图 2—57(c):以 x0 的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
u0
= (iC
+ iR1 )R2
=
C
duC dt
+
uC R1
R2
=
C
d
(ui −
dt
u0
)
+
ui
− u0 R1
R2
整理得:
CR2
du0 dt
+ C
R2 R1
+ 1u0
= CR2
dui dt
+C
R2 R1ui − u0 = uC1 (1)
iC1
=
C1
duC1 dt
K
=
1
K2
( f1 s + 1)( f 2 s + 1) + f1
K 1
K2
K2
所以图 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4 试分别列写图 2-59 中个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式。
解:(a) :列写电压平衡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四章习题答案

m
n
∑ ∑ θ pi = (2k +1)π +
ϕ − θ z j pi
pi pi
j=1 j=1 ( j≠i)
k = 0,±1,±2,
θ p1 = 1800 θ p2 = 1800 +ϕz1p2 −θ p1p2 −θ = p3p2 1800 + 450 −1350 −
900 = 00 θ p3 = 1800 +ϕz1p3−θ p1p3 −θ p2p3 =1800 − 450 +1350 + 900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 K (3s +1) s(2s +1)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 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 3K /2(s +1/3) = K g (s +1/3) s(s +1/ 2) s(s +1/ 2)
mn
∑ ∑ θ pi = (2k +1)π +
ϕ − θ z j pi
pi pi
j=1 j=1
( j≠i)
k = 0,±1,±2,
θ p1 =1800
θ p2 =−900
θ p3 =+90
θ p4 = 00
根轨迹如图所示。
4-9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1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取分离点为 d1 =−1.7,d2 =−0.29 K *(s + 5)
(3) G(s) = s(s + 2)(s + 3)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七章习题答案

s2(0.K2s +1)
= (1− z−1)Z
s2(5sK+ 5)
1
− (1 z
− 1
)
(z5−Tz1)2
= − 5(z5−(11−)(ez−−2Te)−z3T ) (z5−T1) = ((1z−−ee−−55TT )) z(4(+z −e−15)(T )z+−1e−−56T e) −5T
−
4.0067z + 0.96 = z2 − 1.0067z + 0.0067
7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七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G2(s) R(s) G1(s) - T Gh(s) G3(s) G4(s)
(b) D2(z) D1(z) T (c) 图 7-56 闭环离散系统 N(s) T Gh(s) G1(s) G2(s)
R(s) -
T T
G1(z)
解: (a)G12(z) =
2 2 z −5.0335z+ 3 2 z +
0.0035+ 3.0067Kz+ 0.9598K = 0
(3.0067K − 5.0335)z+ 0.0035 + 0.9598K = 0
10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七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2)G(z) = (1− z−1)Z
z−1)Z
K s2(0. 2s +1) 5K s2( s + 5)
7-3 试用部分分式法、幂级数法和反演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 z 反变换:
10z
(1)E(z) =
(z −1)(z − 2) − 3+ z−1
(2)E(z) = 1− 2z−1 + z−2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三章习题解答案

σ % = e −π ξ tp = π
2
/
1−ξ
2
=11.37%
=π × 3 2 = 3.63s 1−ξ ω n
3.5 ts = == 7s ξ ω
n
3-6 已知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h(t) =1+ 0.2e−60t −1.2e−10t
试确定系统的阻尼比 ζ 和自然频率 ωn。 解: 求拉氏变换得
5
4
s
5
s+4
h(t) =10 −12.5e−1.2t sin(1.6t + 53.1o )
试求系统的超调量 σ%、峰值时间tp 和调节时间ts。
1
−ξ ω nt
解:h(t) = 1−
e 1−ξ
n 2
sin( 1 −ξ 2ω t + β )
1− ξ
2
β = arccosξ
σ % = e−π ξ
/
tp = 1−π ξ 2ω
s3 + (1+10τ )s2 +10s +10 = 0
劳思表如下:
1 s3 s 2 1+10τ s1 10τ s0 1+10τ 10
10 10
所以能使系统稳定反馈参数 τ
的取值范围为 τ > 0
3-15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00
(1) G(s) =
(0.1s +1)(s + 5) 50
(b) (c)
+
图 3-43 解:
6
控制系统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 理习题解答第三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a)ω n = 1 ξ = 0 系统临界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著科学出版社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著) 科学出版社课后答案《自动控制原理》是胡寿松编著的一本关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适用于自动化、电气、机械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
本书一共分为十一章,包括控制系统基础、传递函数与系统的时域特性、系统的频域特性、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校正器设计、状态空间法、观测器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非线性系统控制等内容。
每一章都有相应的习题,用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章:控制系统基础1.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测量和判断,从而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系统。
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方式的不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
2.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测量元件、判断元件、执行元件和反馈元件组成。
3. 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稳定性、灵敏度、精度和动态性能等。
第二章:传递函数与系统的时域特性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传递函数是描述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
传递函数具有线性性、时不变性和因果性等性质。
2. 系统的时域特性。
系统的时域特性包括阶跃响应、冲击响应和频率响应等。
第三章:系统的频域特性1. 频域特性的概念。
频域特性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响应情况。
2. 振荡特性的判据。
系统振荡的判据是极点的实部为零和虚部不为零。
第四章:稳定性分析1. 稳定性的定义。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无穷远时间内对于有限输入的响应趋于有限。
2. 稳定性的判据。
稳定性的判据包括判别函数法、根轨迹法和Nyquist稳定判据等。
第五章:根轨迹法1. 根轨迹的概念和性质。
根轨迹是描述传递函数极点随参数变化而运动轨迹的图形。
2. 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包括定性法和定量法。
第六章:频率响应法1. 频率响应的概念和性质。
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响应情况。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7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授课计划(64 学时)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计算机 MATLAB 软件仿真方法,其特点是利用 MATLAB 软件丰富的功能函数、灵活的编 程和调试手段以及强大的人机交互和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直观和方便的分析和设计。 本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是, 使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 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常用函数的使用, 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六章习题答案

1 ess < 15
(3)截止频率 ω c ≥ 7.5rad / s 。
rad
1 解: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由于 ess < rad ,所以 K >15 取 K = 20 15 20
这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
s(s +1)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习题解答 电三刘晓峰制作
其对数频率渐进曲线如下: -20 26 L(ω)
L(ω)
-20 1
-40 4 -40 ω3 ω
-60
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为:
5(s / ω 2 +1) G(s)Gc(s) = s(s /ω 1 +1)(0.25s +1)(s /ω 3 +1)
设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ω c = 2 ω 2 = 0.2
5*ω c *5 1,经计算得 ω 1 = 2/ 25 则 A(ω c ) = = ω cω c /ω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习题解答 电三刘晓峰制作
6-2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K G(s) = s(s + 3)(s + 9)
(1)如果要求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超调量 σ % = 20% ,试确定 K 值; (2)
根据所求得的 K 值,求出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调节时间 ts ,以及静态速度误差系 数 Kv 。
c
′
− arctanω
c
′
− arctan 0.25ω
c
′
= −900 + 760 −89.20 −140 − 3.60 = −120.80 γ (ω c) =ϕ(ω c) +1800 = 59.20
(2)设校正后系统希望的频率特性如下: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1 (T2 s + 1) U 0 ( s) Z2 C2 s (T1 s + 1)(T2 s + 1) = = = 所以: R1 1 U i ( s) Z1 + Z 2 R1C 2 s + (T1 s + 1)(T2 s + 1) + (T2 s + 1) T1 s + 1 C 2 s
即 F − F0 = K 1 ( y − y 0 )
其中 K 1 = = 12.65 × 1.1y 0 dy y= y
0
dF
0.1
0.1 = 13.915 × 1.1y 0
2-8 设晶闸管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输入量为控制角,输出量为空载整流电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d = E d 0 cos α
xi (0) = x0 (0) = 0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fs + K 1 = X i ( s ) fs + ( K 1 + K 2 )
2-3 试证明图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C1 s R1 R1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 1 = R1 // = = = 1 C1 s R1C1 s + 1 T1 s + 1 R1 + C1 s R1
& (t ) + x(t ) = t ; (1) 2 x
解:对上式两边去拉氏变换得: (2s+1)X(s)=1/s2→ X ( s ) =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56
上机学时:8
学 时:64
学 分:4
适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技术、供
熟悉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及其应用。掌握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系统动态结构图 的建立及其简化以及系统不同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3.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控制的动态结构图及变换 6.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7.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斜坡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掌握典型二阶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方法。熟悉控制系统稳态 误差分析以及稳态误差、误差系数的求取。 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 2.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3.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4. 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和指标计算 5.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闭环主导极点和高阶系统的降阶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2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0.04 s 2
1 + 0.24s
+1
C (s)
=
0.04 s 2
10 6s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E(s) =
10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
(6s
200(20s + 5) + 10)(20s + 5) +
200
=
200(20s + 5) 120s 2 + 230s + 250
U 0 (s) + U i (s) R0
U1 (s) R0
U 2 (s) R0
式(1)(2)(3)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9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U0 (s)
= − Z1 Z 2 R2 即
U 0 (s) + U i (s) R0 R0 R0
U 0 (s) + U i (s) = − R03
U0 (s)
正比,此时有
F
d(H − dt
H0)
=
(Q1
−
Q0 )
−
(Q2
−
Q0 )
于是得水箱的微分方程为
F
dH dt
= Q1 − Q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自控简明教程第二版部分习题答案

5-4 5-5
0.653
n 1.848
j 0
T
T
j 0
5-6
10( 0.05s 1) G (s ) s( 20s 1)
o
5-7 G( j0.5) 17.9 153.4
G( j2) 0.383 327.53o
G( j0 ) 90o G( j2 ) 153.4o G( j2 ) 333.4o G( j) 0 360o
2-4
2-5
Q
F 12.11y s 2 4s 2 2-6 (s) (s 1)(s 2)
零输入响应
k2 2 Qo
( P 2-4题~2-9题)
dc(t ) k (t ) (t ) 2e 2t e t dt
t
2-7
零初态响应 c1 (t ) 1 2e
3-2 (1) ( s ) 3-3 3-4
0.0125 s 1.25
(2) ( s )
0.6 n 2 % 9.478% t p 1.96 s t s 2.917 s r 1.0066 n 1 d 0.5 z 2.5 1.686 2 tr 1.45 s t p 3.156 s t s 6.0133s % 17.99%
i ( t )+( R1C1 + R2C2 )u i ( t ) = R1R2C1C2u
(b) f1 f 2 o ( t )+( f1k1 + f1k2 + f 2k1 ) x o ( t )+ k1k2 xo ( t ) x
i ( t )+( f1k2 + f 2k1 ) x i ( t )+ k1k2 xi ( t ) = f1 f 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