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的_水浒传_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它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官方腐败和社会不公为背景的长篇叙事小说。

小说以武松、鲁智深、林冲等108位好汉的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的英雄豪情、忠义仁爱和反抗不义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水浒传》的英译本,看看它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赏析和评价的。

让我们来看看《水浒传》的英译本的历史。

最早的《水浒传》英译本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当时,由于中国与西方交往不频繁,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最早的英译本《雪山飞狐》是由一些西方传教士所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添加了一些西方文学元素,以便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也导致了翻译的失真和误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英译本问世,其中以“Outlaws of the Marsh”最为有名。

这一版本由美国学者Pearl S. Buck及其丈夫约翰·巴克合作完成,他们不仅在翻译上力求忠实原著,还专门编写了导言和附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此后,英译本由多位翻译家陆续推出,如“Water Margin”等,使得《水浒传》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而对于《水浒传》的英译本,国际上的赏析和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一方面,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其中既有古代中国的英雄气概和武侠精神,又有反抗不义和追求正义的主题。

他们赞扬英译本在保持原著风貌的还能增加一些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元素,使得《水浒传》得以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接受。

也有评论家认为目前的英译本仍存在一些翻译不准确和内容删减的情况,导致部分精髓无法得到传达。

他们呼吁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原著的忠实性和完整性,以便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

在国际赏析中,《水浒传》的英译本也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一些国际知名文学奖项也曾颁发给《水浒传》的英译本,如“Outlaws of the Marsh”获得过国际翻译奖等。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首先,本文选取四个英文版《水浒传》译本,分别为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严复的译本、钱宝琛的译本以及陈益强的译本。

通过比较这四个译本之间的翻译特征,可以发现各自的翻译风格和特点。

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在译文中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律和修辞,而严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情节的准确呈现。

钱宝琛的译本在翻译中进行了一定的删节和改编,力求使译本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陈益强的译本则相对忠实于原文,注重保持原作的独特风貌。

这些不同的翻译特点反映了译者的不同译文理念和译文能力。

其次,本文通过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对比分析这四个译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

平行语料库是指对翻译前后的文本进行对齐和比对的语料库,能够帮助研究者直观地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对应关系。

通过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译本在对话翻译、文化成分翻译、习语翻译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比如,在对话翻译方面,陈益强的译本更注重原文对话的精神,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其他译本在翻译对话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删节。

在文化成分翻译方面,施宣培、楚青等的译本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而严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西方读者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习语翻译方面,由于不同语言之间习语的差异性,这四个译本在习语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最后,本文讨论了《水浒传》的翻译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引进到国际舞台,让更多的非华裔读者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同时,翻译也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和理解的桥梁。

通过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可以促进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水浒传》四英译本的翻译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以及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并挖掘《水浒传》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兼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兼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部社会百科全书式 的 文学作 品 。其 翻译 过程不 仅译者 如何
语世界颇受重视的一部 小说 。《 浒传 》 水 的英译 对 中 国古 典文 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 以及跨 文化交流 的影响 和贡献是
不可低估 的。 《 浒传 》 水 的片段英语 译 文数 量不 多 。本 文所 做 比较分 析 的是至今较权威 的三个英译 本 。其一是 1 3 9 3年美 国纽约出版 的美 国女作家赛珍 珠 ( er S B c) 7 P al uk 的 0回英译本 AlMe l n Ar rtes其二是 1 3 年上 海商务 出版社 出版 的英 国杰克 eB oh r; 97 逊 (.H.Jcsn J ak o )的 7 0回英译 本 Wae ri ; tr Magn 其三是 1 8 90 年北京外文出版社 出版 的沙博 里 ( i e h pr)的百 回全 Sd yS ai n o 译本 O t ws f h rh 它被认 为是 目前最具权威 , ul eMas , a ot 译文最 为准确的版本 。
的, 那是因为它赋予作 品一 个崭新 的面貌 , 之能 与更广 泛的 使 读者进行一次崭 新 的文 学交 流 ; 因 为它 不仅 延 长作 品 的生 还
命, 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 。 内的翻译理 论家如 谢天 ”] 国 1 1
振教授 、 许钧 教授等结合文学 翻译活 动过 程、 受与传播 问题 , 接
另一个参照体系 ( 言) 语 之中 , 而这个 参照体 系是完全没有预 料 到 的。在不 同的语言符 号系统 中, 语与 意义 的参照关 系是 有 词 别 的, 正是 这一重大差别 , 机械 的变 易势 必成 为 ‘ 使 叛逆 ’ 的行
为 。[ 文学翻译 的实践 中 , 者常 常陷于 两难境地 , ,。在 ,] 译 要么 忠 其形 , 要么求其神 。也就是说 , 了准确 地表达原文 文字意义 , 为

水浒传英文翻译

水浒传英文翻译

《水浒传》的英文名目前有多个:《All Men Are Brothers》(最为准确)、《Heroesof the Marshes》、《Water Margins直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

在所有译作中,翻译得最为准确、最为精彩也是最有影响的,还当数它的第一个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个英译本便出自赛珍珠的笔下。

扩展资料一:1、《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是施耐庵。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2、创作基础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

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

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二:《西游记》英文名《Pilgrimage to the West》(Journey to the West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红楼梦》英文名《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水浒传》英译研究:成绩、问题与对策

《水浒传》英译研究:成绩、问题与对策

《水浒传》英译研究:成绩、问题与对策
汤金霞;梅阳春;黄文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文学典籍《水浒传》的英译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厚的成绩,研究语料由单一到多样,研究模式由单纯的译本文本分析到相关译本文本分析与其翻译环境研究有机结合,研究基调由极端转向客观、辩证;但同时也存在杰译本、登译本研究不足,多译本对比研究不足,史学研究发展迟缓,原著文体模块翻译系统研究亟需等问题。

学者们需树立严谨的学风,加强考据研究方法,系统开展杰译本,登译本研究、国外读者译本评价研究、《水浒传》文体模块翻译研究以及新语境下《水浒传》的复译研究。

【总页数】7页(P119-125)
【作者】汤金霞;梅阳春;黄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983-2013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综述 [J], 陈诚;涂育珍
2.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 [J], 许燕
3.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 [J], 文军;罗张;
4.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 [J], 闫畅;王银泉
5.古代服饰文化词汇英译研究从“头”道来——以登特-杨父子译《水浒传》中“巾”的翻译为例 [J], 刘幼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籍英译中的回目人物本名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

典籍英译中的回目人物本名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2020年第4期(2020年4月)No.42020doi:10.3969/j.issn.l674-9499.2020.04.037典籍英译中的回目人物本名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张海燕黄伟郝景东(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赛氏的《水浒传》译本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

借用翻译语言学派理论,从文本细读、等值翻译策略入手,通过数据统计,利用语用意义、文化差异、归化异化等概念,对小说回目中人物本名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上的对等程度进行审视和评析,以期对赛译版《水浒传》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浒传》;回目人物;本名翻译;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1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499(2020)04-0113-02目前,《水浒传》英译本共有四个:美国作家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英国学者杰克逊的Water Margin(《水边》,1937),华籍美国人沙博理的Outlaws o£the Marsh(《沼泽里的逃犯》,1980),英国学者登特杨父子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梁山水泊》,1994—2000)o人物名称是水浒回目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赛译《水浒传》回目中的人物名称作为切入点,找出赛译本回目中人物名称翻译规律与特点,总结赛译人物名称翻译方法和策略。

对人物名称翻译的关注,有利于翻译策略的探索,也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姓名文化。

一、"中国民俗百科全书”一《水浒传》的翻译赛珍珠(1892—1973,Pearl Sydenstricker Buck),美国著名女作家,因其作品“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水浒传》的翻译和介绍是赛珍珠试图沟通中西文化的一次尝试,也突出体现了赛珍珠汇通中西的文化观。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历史、文学和人物描写的丰富性,使得它成为了世界文学名著,并在国外被译为多种语言。

《水浒传》英译本最著名的版本是英国学者鲁思克(Arthur Waley)的《水浒传》英译本,他将这部中国古代小说译为英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著的韵味和特色。

以下就是对鲁思克翻译的《水浒传》的赏析。

鲁思克在翻译《水浒传》时非常注重其文学特色和韵味。

他精心挑选用词和句式,使得英文版的《水浒传》能够保持原著的传统风格,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在翻译中,鲁思克使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同时也注重了英语的流畅和质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到原著的魅力。

鲁思克在翻译《水浒传》时非常注重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他对于《水浒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他在翻译时能够将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在翻译中,鲁思克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释也非常细致,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水浒传》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鲁思克在翻译《水浒传》时非常注重其人物描写。

《水浒传》中有众多的英雄豪杰和反面人物,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构成了《水浒传》的精华所在。

在翻译中,鲁思克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很生动,使得英文版的《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栩栩如生。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光彩夺目的魅力,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

在翻译《水浒传》时,鲁思克还注重了对于原著中的诗词歌赋的翻译。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在情节中起到了点缀和衬托的作用,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情感境界。

在翻译中,鲁思克对于这些诗词歌赋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保持了原著的韵味和内涵,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鲁思克的《水浒传》英译本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他在翻译中对于原著的文学特色、历史文化背景、人物描写和诗词歌赋都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将原著的精髓完整地呈现给了英语读者。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的开题报告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的开题报告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的开题报

标题:《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英译的评析及重译
背景介绍: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108位善恶不同的英雄豪杰为消除暴政,济民安贫,抗击外敌而组成的农民起义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绰号,这些绰号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然而,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这些绰号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进行英译。

研究目的:
1. 评析现有《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质量,分析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在翻译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译词和译名;
3. 提出针对性的重译方案,实现兼顾意译和语言美感的翻译目标。

研究方法: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英译现状;
2. 对《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3. 分析现有绰号的英译,找出问题点,归纳问题类型;
4.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对绰号进行重新翻译;
5. 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和反思,比较新旧翻译的优缺点。

论文结构: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二章为综述,对《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人物绰号进行介
绍和分析,评述现有的翻译和研究成果。

第三章为分析,分别分析绰号的音译、意译和翻译的语言美感问题,并归纳出存在的问题类型。

第四章为设计,提出新的翻译方案,对绰号进行重新翻译,并考虑
如何兼顾意译和语言美感。

第五章为实验,对新的翻译方案进行评估,比较新旧翻译之间的差异。

第六章为结论,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8年第2期(总第123期) 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许 燕(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收稿时间:2007205220作者简介:许燕(1971-),女,汉族,江苏太仓人,讲师,博士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1979-2007年期间所刊登的所有有关《水浒传》英译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和选题类型作了详细分析,旨在对《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状况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水浒传》;英译本;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8)022*******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个英译本,并在英语国家和国内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赛珍珠(Pearl S.Buck )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 s (1933),杰克逊(J.H.Jacks on )译的Water Margin (1937),沙博理(Sidney Shapiro )译的Outlaws o f the Mar sh (1980),John and Alex Dent 2Y oung 合译的The Mar shes o f Mount Liang (1994-2002)(以下分别简称赛译、杰译、沙译、杨译)。

随着这些译本的相继出现,国内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评论《水浒传》英译的文章。

为了了解《水浒传》翻译研究的现状,笔者2007年4月18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水浒翻译”为“题名Π关键词Π篇名Π摘要”检索1979-2007年期间中国大陆发表的有关《水浒传》英译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整理,共收集18篇。

它们大都散见于一些大学学报和外语类刊物,如《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

可以说这些文章能大概地反映我国《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笔者将从文章发表的时间、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选题类型三个方面做一详细的分析。

1.0研究状况为了把握《水浒传》英译研究的发展脉络,现将收集的18篇论文按年列表如下:年份197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文章数量134451 对表格中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1979-2000年显示的文章数目是零,但这段时间并非一点都没有相关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翻译教材寥寥无几,较具影响力、发行量较大的要算钱歌川先生著的《翻译的技巧》及《翻译的基本知识》,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作者举了赛译中“放屁”的翻译作为误译的例子。

(钱歌川,1981:10)与现在相比较,当时的翻译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钱先生的评述带来的“名人效应”就是为赛译评价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20年的时间里,赛译被说成“文化陷阱”、“误读”、“歪译”、“死译”、“胡译”、“超额翻译”、“亏损”、“偏离”、“失真”、“语用失误”等等,成了各类文章引用的“万能译例”。

这些文章要么局限于对赛译持否定态度这一窠臼,要么仅仅引用来作为文章的译例,没有把《水浒传》英译作为主体来进行研究,因而研究难以引向深入。

所以本文未把这些文章列入考察范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研究《水浒传》英译的文章一下子多起来,这说明近几年来《水浒传》英译研究开始摆脱某种束缚,逐渐活跃起来。

2.0研究对象和方法从研究对象来看,这些译文以赛译和沙译为主。

其中单独以赛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有6篇,单独以沙译为研究对象的有9篇,同时论及两者的有1篇,同时论及赛译、沙译、杰译的有1篇,涉及到四种译本的有1篇。

从研究方法来看,有许多文章采用了举例分析的方法,即分析—结论的模式。

从总体上看研究方法是比较单一的,评论者倾向于使用挑错、纠错的方法,或是把佳译和误译放在一起评点一番。

这些文章运用的翻译理论大体包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

此外,语言学、文体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知识相继被运用到《水浒传》的英译评论上来。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研究者们越来越注意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和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去研究《水浒传》的几种译本,不再是单纯地从语言文字方面比较译本得失,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扩展,这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带来的结果,是受了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这里要提到3篇论文:一篇是马红军(2003)的《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文章发前人之所未发,对在西方享有盛誉但在我国翻译界却一直备受非议的赛珍珠的“误译”之说加以正名。

他以赛珍珠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及过程为切入点,跨越仅仅从语言及文本层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局限,把翻译看作译者与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共谋,试图揭示出译本背后蕴藏的力量。

(2004)的《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该文探讨了在文化发展和交流过程中,保持原作在译语文化体系中折射出来的差异性所具有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文章以赛译为例,认为赛译旨在忠实反映中国文化,因而她的翻译策略也相应地倾向于异化。

赛译本反映出她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尊重。

作者超越了拘泥于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的正误判断,把文化因素纳入考察范围,让读者了解译本的基本面貌,诸如译者的文化心态、文化交流的态势、文本性质和出版因素等等。

第三篇是李晶(2006)的《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通过赛译和沙译两个译本的书名,验证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部分,其中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涉及到了该社会中赞助人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体现的倾向是与翻译研究中发生的“文化转向”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转向为《水浒传》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人们逐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随着翻译与译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强调译者的作用以及译著在历史、文化甚至政治语境下的作用。

3.0选题类型这18篇文章的选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水浒》中的绰号、地名、书名、人物语言、叙事方式、文体、修辞等等都成了研究者的关注点,在对这些关注点做系统探讨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初步的统计。

选题类型和文章数量选题类型文章数量选题类型文章数量绰号的英译2文体的英译1地名的英译1修辞的英译1书名的英译1文化的英译2人物语言的英译3其他6叙述方式的英译11)类型之一:绰号的英译《水浒》中的人物绰号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

水浒英雄的绰号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作者给每个英雄都冠以绰号,并使其与人物在整部小说中几乎形影不离。

这些绰号体现了特定时代的褒贬和爱憎,折射出汉民族审美的心理结构。

笔者收集到两篇文章。

徐学平(2001)的《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水浒传》绰号的翻译,主要分析了翻译中的欠缺之处:首先是对原文的考证不够,对于一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学名著,由时空造成的文字和文化阐释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如“船火儿”张横。

“火儿”即船工。

宋时除舵工外,船工皆叫“火儿”。

张横原是浔阳江上的梢工,所以叫“船火儿”,与沙博理所翻译的“火”(the Boat Flame)没关系。

其次是对绰号的信息内容没能足额转换。

如“花和尚”鲁智深,“花”是双关语,除了身上纹有花绣之意外,“花”还有“花里胡哨”或“冒牌”的意思,人们把行为不遵守佛教戒律的和尚称为“花和尚”,单单译为the T attooed M onk,使原意缺失了一半。

最后,译者常常为了求得易解,对一些绰号进行不恰当的转换,或者直接隐去绰号蕴含的文化信息。

“行者”武松,译为the Pilgrim,也是不妥当的。

武松在杀死张都监一家后,为了逃避追捕,被张青夫妇改扮成头陀模样,佛教把行脚乞食的留发僧人称“头陀”。

佛教也把未经剃度而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称“行者”。

行者和头陀在行苦行上是同义的,武松是头陀打扮,所以人称“行者”。

然而,Pilgrim是朝圣者、香客,意思和“行者”还是有较大差距。

文章指出译者既要准确理解、足额转化信息内容,又要着力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方法上倾向于异化为主,对原文的文化信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在文化交流中充分体现平等原则。

该文对我们客观评价绰号的英译及译好绰号是大有裨益的。

郭梅与亦歌(2006)的《〈水浒〉英译三种比较研究》也论及了绰号的翻译,但文章主要通过挑错的方式进行几个译本的对比。

2)类型之二:地名英译笔者收集到一篇论文。

杨振宇(2005)的《论中文地名的翻译———从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文谈起》通过研究沙博理的《水浒传》的英译本,分析了中文地名翻译的不同方法,以及各种地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一些路名、行政区域的名称,宜采用音译;对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意义的地名或景区的名字,宜采用意译。

3)类型之三:书名英译《水浒传》书名的英译一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 s、杰克逊的Water Margin、沙博理的Outlaws o f the Mar sh到John and Alex Dent2Y oung的The Mar shes o f Mount Li2 ang,最后一个译本又分割成五个部分,依此为Bro2 ken Seals(1-22回)、T iger K illers(23-43回)、The G athering C om pany(44-62回)、Iron Ox(63-90回)和the Scattered Flock(91-120回)。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鲁迅先生批评赛珍珠的All Men Are2 er s这个书名,“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都做兄弟看的。

”(《致姚克书》,转引自李保军,2001)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宿将,这番带有政治色彩的评论,从此就伴随着赛珍珠的书译名。

但凡提起All Men Are Brother s,人们是不会忘记提及鲁迅的。

笔者收集到一篇关于书名的论文:李晶(2006)的《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

它运用了多元系统理论来讨论赛译和沙译对书名的不同处理,论证两个不同书名正是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操控的结果。

对于赛珍珠来说,All Men Are Brother s这一创造性的译法是儒学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的契合,也是双重民主意识的契合,而沙博理的译法正是他为顺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赞助人的意识形态所做的变通。

文章得出的结论确实证实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正确性,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把四个译名都纳入论证的范围讨论,验证这一理论是否能解释所有的英译书名,这样理论的适用性和实践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