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国际主义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本色”
提到“国际主义风格”,人们不免想到“方盒子”。这种“方盒子”是基于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发展下来的。冷漠,理性,强调体积,追求对称,舍弃装饰,形式至上,无疑,这种设计理念源于当时社会的需求,以及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可能。
二战期间,许多的欧洲设计师来到美国,并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国际主义风格”。它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熟,直到80年代才消退,涉及了设计的很多方面,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但是,“国际主义风格”对建筑的影响仍然弥漫在当代中,因为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特别是城市中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哪里?
“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代表作有密斯·凡·德罗的西格拉姆大厦和萨伏伊别墅,伊诺·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中心等等。它们都使用了钢铁、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运用了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玻璃幕墙;继承或夸张了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不要装饰。在那个时代,或许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权力与金钱,或者某种霸权主义,甚至是奢侈的代表。但对于当代来说,这种建筑风格反而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建筑样式之一。
然而,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城市建筑面貌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建筑风格就像黑色的颜料般,渐渐的就渲染在世界地图上。当我们走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大厦,幼儿园,步行街,还是旅游区,都有种犹如在自己家附近小区的感觉。这到底算是好还是坏呢?
我认为风格无分好坏。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种主流风格的变化就如同历史的变化一样。“国际主义风格”就像拿破仑统一欧洲,9.11事情一样,历史无关好坏无关对错无关后退,只是为了不断推动车轮前进,没有尽头,而设计理念一样。建筑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代表,即使是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建筑渐渐被取代,也不可能把这种经过千年文化沉淀的风情特色给磨灭,恰恰相反的是,正是这种“风格”这种“主义”随着时间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让人们认识到“保持本色,你目前的所作所为,都不是真正的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