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4个
列举题3个
简答题4个
论述题1个
一、先秦
1、孔子的文学观:
①、孔子对诗歌功能的看法。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重视诗歌对调节个体心理、完善人的道德修养的特殊作用,重视诗歌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作用。
②、“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对诗歌(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③、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思想纯正,主张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提倡中正平和之美,以美善统一作为最高审美标准。
④、孔子将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联结的纽带,把“礼”这种外在规范解说成人心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把“仁”作为看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2、“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对诗歌(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观”,即审视现实和自身的认识作用。
“群”,即互相感化,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
“怨”,即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3、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知言养气: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两汉
1、司马迁“发奋著书”说:
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2、诗大序中的文学思想:
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物敢说)
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提出了“主文谲谏”的艺术方法,对于发展含蓄婉曲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贡献。
把艺术创作中的情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情志合一的提法有助于魏晋时期“缘情说”的发展。
三、魏晋
1、刘勰的“风骨”理论:
2、钟嵘“直寻说”: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A.强调感情真挚。B. 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
“滋味说”: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A.怨情的表达B.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C. 风力与丹采并重。
3、曹丕的主要思想:(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2)、文气说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3)文体论
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诗赋欲丽”。
(4)文学价值论
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4、陆机的主要思想:(1)、构思论: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2.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2)、文体论:
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说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赋体物而浏亮”说注重赋体对事物形象的描绘。
(3)、技巧论。
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4)、批评论
艺术美的五个标准:应、和、悲、雅、艳。强调语言的新颖独创。
四、隋唐
1、陈子昂“兴寄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兴,指感兴、意兴,寄,指寄托,兴寄强调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感遇诗》38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
2、皎然诗歌“取境”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他所说的“取境”,实际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造。
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不足之处: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的阶段。
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
1、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
2、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4、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白居易诗论的不足:
1,全面继承汉儒的诗教理论,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2,否定了文学除讽谏外的其他本质特征。
3,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4、韩愈:(1)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宋以后的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梅圣俞诗集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想传统。
(2)“气盛言宜”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也。”(《答李翊书》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气盛”则“言宜”,即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
五、两宋
1、严羽《沧浪诗话》的思想内容:
(1)、以兴趣说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
“兴趣”,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司空图:象外之象
诗歌应当吟咏情性,要做到意境深远、景象优美,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2、李清照“别是一家”:
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