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开始全面兴起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长期存在着许多弊端。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不遵守学生认知规律,老师垄断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教学效益低,教学随意性强。学生分化现象严重。师生之间关系不协调,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不合作,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教学民主作风,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搞“管、压、卡”等。

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国内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一是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如共学式、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团体探究法、切块拼接法等;二是进行分组方法的研究,较为普遍地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组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合理的分组;三是进行“合作学习”中合作策略指导的研究,特别强调对合作方法的指导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四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因素的研究,包括学习的环境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五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

但是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小组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2. 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因素,加上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等方面,都已经制约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

展和提高。因而现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到了关注其实效性的阶段。

然而现在大多只注重在某一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综合的。因而我们在重视其“有效性”的大背景下对影响“合作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试图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性”。“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小组在一段时间的讨论或动手实践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结果的一种整体性设想与运筹。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探索适应地方环境、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模式,并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模式的有效性上。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探索有效“合作学习” 的实践模式。探索什么是符合现实教学环境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包括教师组织指导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合作学习”的条件、内容、功能、途径、方法。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2.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