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今天店铺给大家讲的是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心静体松。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
“心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心静”要求要专心,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
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
“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
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
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之以意行气,以心为主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之以意行气,以心为主太极拳是以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为主,全凭心意用功。
拳谱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从以上两项可以看出,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
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
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心感身受,才不会判断失误。
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资讯”,在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经过神经系统迅速的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
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紧张,则筋骨肉皮无不紧张。
所以外形动作,神态和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部表现而已。
练出“内气”的唯一方法——用意什么是内气?自古以来,无论是我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以及现代科学,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科学实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
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
研究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
例如:有人说此气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道家又有“无火之气为真气”之说等等,言人人殊,各说不一,尚待进一步探索。
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心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没有动,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证“心动”“幡动”与“风动”之辨即有此意。
练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
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心行气是法则。
即: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贯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特点?
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特点?
太极拳有哪些主要特点?
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个⽅⾯:
⼀、动作柔和缓慢:太极拳的动作轻松柔和,缓慢均匀,⼀般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它的架势舒展平稳,动作多为弧形,衔接紧密,连贯⼀⽓,中间没有明显停顿的地⽅。
运动量的⼤⼩,可因⼈制宜地适当调整。
⼀般要求能达到练拳后,⾝体微微出汗,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呼吸⾃然: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要与呼吸运动⾃然结合,做到呼吸深长均匀,有⼀定节奏,以满⾜体内对氧⽓的需要。
初学时⼀般也要做到呼吸⾃然。
三、动静结合:“动中求静“、⼼静⽤意”也是太极拳与⼀般运动所不同的⼀点。
也就是说:练拳时,全⾝处在不停顿的运动中,必须做到⼼情安静,注意⼒集中,全神贯注地去完成每个动作,使肢体运动和思想活动结合起来。
四、完整统⼀:太极拳是⼀项使⾝体全⾯进⾏锻炼的运动。
练习时,全⾝上下相随,前后连贯,以腰部为轴,由躯⼲带动四肢,⼿、眼、呼吸、步法协调⼀致进⾏活动。
本图⽂来源于⽹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
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太极拳的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太极拳的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特点介绍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教育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武术。
下面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特点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太极拳的特点介绍(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四) 协调完整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拓展:太极拳的派别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太极拳八大特点(荟萃内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运动方式。
它以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将从运动特点的角度来详细描述太极拳。
1. 呼吸与动作配合:太极拳注重运动与呼吸的配合,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息和气血循环。
在练习过程中,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使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调整。
2. 软化力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放松身体,使力量变得柔和而有弹性,而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进行抵抗或攻击。
这种软化力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关节和肌肉的受伤风险。
3. 循环运动:太极拳的动作多为循环运动,通过连续的、流畅的动作来练习,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运动和锻炼。
这种循环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的流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身心统一:太极拳注重身心的统一,即通过动作的练习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思维的集中。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和思维要保持平静和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5. 弹性与爆发力:太极拳的动作虽然以柔和为主,但也包含了一定的爆发力和弹性。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灵活运用身体的力量,可以使动作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同时保持身体的柔软和协调。
6. 心身放松: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放松。
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可以促使身体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放松,舒缓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7. 姿势和呼吸的调整: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姿势和呼吸要保持正确和稳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保持合适的姿势,同时配合深呼吸来调整身体的气息和能量,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8. 以意导动:太极拳强调以意导动,即通过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
在练习中,要求身体的动作要有意义,不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通过意念来感受和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统一。
陈杨吴孙武各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杨吴孙武各式太极拳的特点陈杨吴孙武各式太极拳的特点___根据所见资料整理太极拳有“静、松、柔、圆、缓、匀、正、稳”的特点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静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陈式太极拳缠法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顺逆缠丝,螺旋运动,弹抖发力,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快慢相间,高低错综,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转折处需有折迭进退处需有转换三尖相照:鼻尖、指尖、足尖內外三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一手管半边:上不过眉,下不过脐,中不过鼻层次:大圈--中圈--小圈--无圈以松静为前提以棚劲为纲领以缠丝为根本以弹抖为变化杨式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正安祥,圆融舒展,均匀缓慢,虚实分明,严谨柔和,沉稳庄重。
腰使四肢,逢转必沉。
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吴式太极拳君子拳吴式太极拳运动外形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缓慢、均匀斜中寓正,桩柱分明,川步运动,实腿转换,全足蹍转,悬顶弛项,展腕转膀,展指凸掌,化而不打,柔和平缓,虚灵沉静。
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1、牮柱式与立柱式:牮柱是指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
吴式太极拳的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直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
立柱式是指身体的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
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
这同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两脚的身形有着明显的区别。
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点是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一动无有不动。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一、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代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技法特点独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手势等方面来全面详细地介绍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二、基础动作1. 站桩:太极拳的基础动作,通过站立来调整呼吸和体态。
2.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场动作,包含了许多基本技法,如“开合”、“缩放”、“沉肩坠肘”等。
3. 分式:分式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练习。
通过分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整个动作。
三、身法1. 重心下沉:太极拳要求重心下沉,以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
2. 慢速连贯:太极拳强调慢速连贯,通过缓慢而流畅地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
3. 气沉丹田:太极拳要求将呼吸调整到下腹部,以增强内力和身体的稳定性。
四、步法1. 太极步:太极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通过左右进退、转圈等动作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单鞭步:单鞭步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步法之一,通过前进或后退并伸出一只手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3.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是一种较为高难度的步法,需要练习者掌握平衡能力和灵活性。
五、手势1. 掤:掤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手势之一,通过左右掌心相对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捋:捋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将手臂从外向内旋转来扭转对方的力量。
3. 按:按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向下按压对方来消耗其力量。
六、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和手势等方面的技法特点。
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通过缓慢而流畅的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和式太极拳除了具备其它太极拳绝大部分理论外,还有自己的一套、较全面、较丰满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
一、合1.技理相合,太极真谛。
2.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
3.外三合,内三合。
4.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5.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
二、顺1.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
2.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
3.以心行气,勿令顺遂。
4.顺项贯顶两膀松。
5.我顺人背谓之沾。
6.用劲自然。
7.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
和式太极拳各项动作都要求“四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脚后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
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气以直养,经脉畅通,自可达到健身与养生的效果。
顺者,通达自然。
三、中1.不贪不欠,不即不离。
2.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3.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
4.腰脊中正顶劲领。
5.尾闾中正神贯顶。
6.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7.用功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
8.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以上论述都强调了中正,居中才能正。
本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
和式太极拳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
人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部、胸部、腰部、骶椎,通过背部及躯干部的肌群调节,即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裆,使脊柱弯曲度减小或消失,从而使身体中正。
脊椎中正时,各锥体关节间隙受力均匀,不易损伤,并使脊髓神经得到有效的锻炼。
脊柱正直则腰轴旋转灵活,脊椎成反弓,使脊柱成为劲力之源。
四、平1.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
2.(身法)以中平为宜。
3.耍拳宜心平气和,松身敛神。
在行拳走架时,两手要相吸、相系。
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绳线牵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即练架有绳,或称挂线)。
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
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太极拳是大家都适宜的养生运动,太极拳是有什么特点的呢?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这个问题由店铺来为您解答!各派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要想练好太极拳,我们必须掌握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技法特点太极拳的技法特点1.虚灵顶劲竖项经络学说有以头为百脉之宗的说法。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头顶部百会穴轻轻上提,好似头顶上游绳索悬着,从感觉有虚灵顶劲之意,也称顶头悬。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2.沉肩坠肘坐腕练太极拳时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的坠肘,沉肩坠肘有利于躯干的含胸拔背。
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一侧自然竖起,无论在定势动作和运转动作中都须注意坐腕要求。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3.含胸拔背实腹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微屈,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拔背实当胸向内微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两肩中间脊背鼓起上提,同时略向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产生一定张力和弹性。
横膈肌运动所产生的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逐步得到锻炼,腹部渐渐充实圆满,尤其是下腹部的充实。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4.松腰敛臀圆裆腰部松沉时要注意腰部能直竖,以有利于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要求。
敛臀时在松腰的基础上使得臀部稍微作内收,同时和含胸拔背相互作用。
当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感觉时,就能起到圆裆的作用。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5.心静体松意注太极拳练习的重要原则是心静意注。
也就说,练拳时思想集中,肢体放松,以意念引导动作的变化和运行。
心静体松注意要求在未练拳之前即肢体放松,端正姿势,思想上摒除其他干扰杂念。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6.呼吸深长自然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来加深呼与吸的深长。
“拳式呼吸”一般是指练习时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变化等结合一呼和一吸。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7.势势意连形随太极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而且始终以意念引导动作。
每当一个动作完成时,意念中就有下一个动作出现,要有意连形随的感觉。
太极拳的技法特点8.轻沉虚实兼备太极拳是一种轻灵、缓慢、沉稳的拳术。
轻灵和沉稳是相对独立而又统一。
太极拳的基本身体姿势和具有气沉丹田要求的腹式呼吸使身体中心下沉,无论是行步还是定势、步型步法既轻灵又沉稳。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简单分析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简单分析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对于各种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得到缓解和调理。
那么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对这方面的了解有多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1、太极拳的风格特点1.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1.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1.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1.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2、打太极拳有什么好处实践证明,打太极拳是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和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同时它又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
太极拳运动,既活动四肢百骸,使肌肉、关节、筋骨都得到锻炼,又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提高人们的情绪,因而使各种生理机能活跃起来。
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同时,太极拳运动锻炼又可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心血管与呼吸功能,既起到了行气、活血、祛瘀的作用,又改善人的消化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
3、打太极拳能防治哪些疾病3.1、习练太极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
3.2、习练太极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3、习练太极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3.4、习练太极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太极拳的特点1. 太极拳的特点2. 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3. 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二、练太极拳有什么禁忌三、哪些人不适合练太极拳太极拳的特点
1、太极拳的特点1.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1.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1.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1.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2、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
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
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具有健美作用。
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有哪些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有哪些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同时孙氏太极拳也有很多的特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希望你们喜欢。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一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求以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一神气合一之内劲。
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导指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形意拳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使拳式合于易理。
使习者能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作为拳学进阶的基础将丹经窍要融会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融入八卦拳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筋》、《洗髓》两经之精义,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引人形意拳拳式简约而内意弥深之理,使孙氏太极拳的拳式至简精纯又引人形意拳三层呼吸之道理,不刻意追求呼吸;以自然呼吸为始,式正气从,以致真息。
6、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拳式技术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机体一触即发之本能。
7、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以此作为整套拳式的基丰移动方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换协调、浑融周身的阴阳、虚实,求中和而达至空、至灵。
8、以太极拳之连绵不断、沾黏相随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并以先父的化劲练法为其行拳之内意。
从而将形意拳之实中、八卦拳之变中自然融蓄在孙氏太极拳之空化之中。
便习者在运用中能极尽整实、灵变、空化之能。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主要特点,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将传统武学集之大成后的结晶,使拳术通于道,将拳学的研修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学习孙氏太极拳对武德有极高的要求。
练拳者务以德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
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太极拳特点的认识
流传太极拳有很多特点。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舒展大方、松肩沉肘、含胸拔背、上下相随、动作协调、圆活自然、连贯柔和、以意导动、不用拙力、快慢交替、等等。
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养、巧两类。
养是养身、养精气神。
巧是技巧,是学习用巧力。
虚领顶劲;有人说是虚灵顶劲。
太极拳大部分招式眼睛平视观察对手、身体放松容易做到虚领顶劲,顶劲是虚虚顶起。
陈鑫说: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将人向上悬起似的。
虚领顶劲才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才能上下协调,才有可能上下相随人难进。
虚领顶劲归纳在用巧力的前提条件要位。
气沉丹田;丹田原为道家术语,是气海。
气沉丹田有利于养精气神。
从人体的结构力学讲,就是人体的重心所在,重心下沉就能增加强稳度。
气沉丹田归纳为养和用巧力的一个条件。
舒展大方;舒展大方主要就是美观吧,看见美观心情好,归纳在养里。
对技击帮助不大。
松肩沉肘;陈鑫是这样对松字的解释的,他说:“臂部如挂在肩上”。
全身放松里的重点是肩部放松。
在放松的前提下有利于上下协调的运动。
这是用巧力的重要条件。
含胸拔背;是技击的一种基本姿势,这种姿势在放松的前提下能够做到上下相随。
在紧的条件下可以提高人抗击打。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是太极拳的核心。
是散打、搏击、搏斗、篮球、跑步、羽毛球等等等运动的核心。
是人一生的核心。
是用巧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动作协调;是上下相随的一部分。
圆活自然;也可以说是上下相随里一部分,圆也是缠丝劲的前提。
是用巧力的条件吧。
快慢交替;陈式太极拳一路相对慢一点,但一路太极拳是重要缠法训练基本功。
二路相对快一点。
以上说的这些特点就是 1;养生,养精气神。
2;上下协调的训练方法。
就是用巧力的条件吧。
而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上下协调的方法用师范教学,有视频教学。
文字叙述的确很难。
所以说陈鑫、王宗岳、洪均生不仅仅是技击家,还是文学家,理论家。
这里再一次强调练太极拳的每一式一定要以上下协调为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
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
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拳谱规定:(1)“运劲如抽丝”;(2)“运劲如缠丝”;(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
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
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
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拳谱规定:(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
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
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
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
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
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拳谱规定:(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
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
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
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拳谱规定:(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
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
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
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
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
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拳谱规定:(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
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
极其至也,亦柔亦刚。
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
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
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
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
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
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
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
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
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拳谱规定:(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
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
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
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