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材内容: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赢得了亚洲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以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到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作为一个国家,不但要有完整的经济制度,还必须有完善的政治制度。
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很不完善。
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一篇章: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时间:地点:
坚持专政,坚持道路
《中华人民确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共和国宪法》内容的根本政治行驶权力的机关
内容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选举了主席,决定了总理
提出:年,中印首次提出
形成成熟:年,出访印缅时再次确认
和平共处主要互相;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五项原则内容平等互利;。
新中国的外交影响: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间:地点:
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
中国政府提出的方针:
地位: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第二篇章:体验历史:
一)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
)
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
(1)材料是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第一届全国人大
(2)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人民行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活动主题:历史短剧——万隆会议
(旁白:时间:1955年;地点:万隆;人物:亚非国家会议代表)
材料一:镜头一(代表1):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中国是在搞邻国的“颠覆活动”。
材料二:镜头二(代表2):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材料三:镜头三(代表3 )“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一)、请回答:
(1)依据图(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依据材料三: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
周恩来、万隆(第一次亚非)会议
(3)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
图
(4)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美国的干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周恩来能改变会议航向的原因:
因为他坚决执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外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
第三篇章: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
1、学有所得: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
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
可举出如: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
21世纪初: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中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2007年成功举办中非峰会
2008中国成功举办奥运,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2、感悟历史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巩固与落实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宪法B.社会主义宪法 C.旧民主主义宪法D.共产主义宪法
2、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亚太经济组织合作会议
3、在万隆会议上,各与会国家都能赞同的目标是
A.反对殖民主义 B.反对共产主义
C.反对教权主义 D.反对资本主义
4、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与过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倡导发起这五项原则的国家中没有()
A美国 B中国 C印度 D缅甸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
请你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3)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将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管用吗?
答:(1)周恩来倡导提出的,最早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2)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通过谈判的方式,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充分依据历史及国际法中有关领土问题中的有关条款的规定来解决中印、中俄的领土争端。
但对于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这一问题,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并强烈的抗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
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