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建区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摘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顾黑郎 20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建区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摘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顾黑郎 (2002年8月28日)

一、开发区建区1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建区10年来,经过一批又一批建设者的开拓奋进、负重拼搏,常州高新区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由弱到强,昔日的田野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厂房林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
——开发区的10年,是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10年。1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20%~30%的增幅。2001年,原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40%;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增长29%;完成自营出口1.86亿美元,增长20%。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是1992年的11倍、14倍、57倍。2001年原新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市的比重都达到13%,其中新增财政收入占全市新增的比重达18.23%,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
——开发区的10年,是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的10年。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11家,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9个,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个。近几年,利用外资工作突飞猛进,2000年以来已连续实现翻番,预计今年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将分别是1992年的17倍和30倍。乡镇利用外资工作异军突起,2001年五乡镇一街道合同利用外资总量已占全区的一半。已有美国通用电气(GE)、伟创力、亚什兰,日本小松、富士通、富士重工、普利司通、德国莱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财团、大公司进区投资兴业。
——开发区的10年,是由乡村向城市快速演进的10年。建区以来,累计基础设施投入已超过35亿元,在高新区形成了“五横七纵”城市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已超过20平方公里。建有城市标准等级道路27条计60公里,敷设各类市政管线155公里,新建桥梁20座,建有3座集中供热站,建成日产5万吨的自来水厂、装机容量6万门程控电话交换局和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建有22万伏变电所2座、11万变电所3座。大力推进了“百万住宅进新区”工程,竣工各类小区面积已突破100万平方米。历年拆迁农户4657家、企业151家,总面积近140万平方米;历年撤队转居 4433户计13719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金融、教育、医疗、信息服务和餐饮业,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常澄路城市

改造正按城市设计的要求全力推进。

——开发区的10年,是科技创新工作特色鲜明的10年。技术创新的源头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已建有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了软件研发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三药”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专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5.1万平方米,先后被科技部、省政府评为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省先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专题园区建设,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带动了全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历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产品85只,区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140个,正逐步形成工程机械、精密机械、智能仪器、网络通信、软件、“三药”及其中间体、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
——开发区的10年,是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10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3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5元。城乡交通便捷,广大农村全部完成了改水、改厕任务;社区建设加速推进,拆迁农户得到妥善安置。商业网点密布,各类市场健全;环保工作和城管工作力度加大,建成区环境优美,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已纳入制度化轨道。
——开发区的10年,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10年。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兴办了民办高校建东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快速发展,常州国际学校走出了公办民营的成功之路;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加大,提高了规模办学效益,全面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乡镇都创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兴办了新区实验中学、国英小学、新区幼儿园。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常州体育中心部分项目已建成投运。医疗保健体系逐步完善,国际医院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十年艰难曲折,十年顽强拚搏。回顾10年创业史,看到当年小小城北开发区壮大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看到昔日的郊外阡陌田野变成景象初显的城市新区,我们深切感到,开发区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离不开市领导的决策指导;离不开开发区历任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离不开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鼎力

相助;离不开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开发区人
民的理解支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关心、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开发区10年发展做出贡献的创业者及其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肩负加快发展的事业重担,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正视差距。与苏州、无锡、大连等先进开发区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相比,常州高新区的差距还很大:一是招商引资效果不够显著,重量级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形成产业链项目偏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比较大;二是综合投资环境尚有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硬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还很不适应;三是新北区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十分繁重,新城区的框架有待于进一步拉开。
二、开发区建区10年的经验总结
10年创业,10年探索。回顾总结开发区1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这样七点体会:
——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近几年来,开发区人直面差距,正视困难,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形成了开发区的发展应该比全市平均发展速度快,应该为全市经济发展多作贡献的共识,破除了在困难面前无所为、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了事在人为的能动观念,确立了速度能快则快、目标能高则高的工作要求,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加压力,不断调高各项奋斗目标,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争得在全国开发区中的应有位置。实践证明,发展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是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
——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增优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大力推进江边化工区、电子园、环保园、软件园、民营工业园、“三药”基地以及乡镇工业园等专题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实现差别化竞争的载体;加强技术创新源头工程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努力凸现国家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专业市场群体为主的“道口经济”,汽车及配件市场、交通器材市场已初具规模,月星国际家居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正加快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已被省计委列入全省物流发展规划,空港工业园已启动建设;在全无旅游资源的条件下,大胆兴建了中华恐龙园并取得成功,推动了综合环境的改善,

提高了开发区知名度。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突破,就没有一流。
 
 ——必须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扩大对外开放是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和希望,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来,开发区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蓄了后劲。围绕培育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大力开发专题园区,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招商机制,积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近几年利用外资的总量、引进项目的质量明显提高,招商引资是生命线的意识牢固确立,为进一步开创外向型经济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什么时候忽视了,开发区就徘徊不前;什么时候抓紧了,开发区就大步前进。
——必须始终坚持营造发展环境不松手。10年创业就是10年营造一流综合环境之路。在硬环境建设上,我们集中精力抓了以道路、水、电、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高标准实施了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高速公路以南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并在高速公路以北拉开了专题园区开发的大框架,为招商引资构筑了一流的硬环境。在大力推进开发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高新区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了国家认证,正积极创建ISO14001国家示范区。软环境方面,以“一切为了投资者”为理念,实行“一幢楼办公、一门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保持了机构的精简、服务的高效,逐步构筑起与国际惯例对接、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建立了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和项目推进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机关效能检察,由纪检监察机关对软环境状况实施跟踪监察。大力精简行政收费,目前对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行政收费只保留注册登记费一项。实践证明,抓环境就是抓形象,就是抓效益,就是抓生产力,加快环境建设,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开发区应对入世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增创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
——必须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10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分析改革、发展带来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妥善解决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持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一切困难和矛盾的工作思路,及时将经济工作重点从“以贸兴区”转移到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上来。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了大量积压房产,基本解决了挂靠企业问题,安全使用建设债券并从今年5月8日开始

停发,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时,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严打”整治斗争,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和
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开发区的稳定来之不易,发展来之不易,唯有稳定才能促进发展,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影响稳定的各种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正确处理开发区整体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注重在发展经济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区乡共同发展”,努力通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开发区发展,受益于改革开放。10年来,我们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坚持每年为民办几件实事,及时解决一些影响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严格执行征地拆迁政策,并给困难群众以多方面的扶持;及时为征地剩余劳动力推荐就业、办理养老保险。实践证明,只有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开发区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必须始终坚持上下同心、团结奋进。10年来,全市形成了关心开发区、支持开发区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势,英明决断,较早设立国家高新开发区,并授予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率先在开发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可以说,开发区每一点成绩,每一步发展无不是在领导的关心和扶持下取得的。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驻区单位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把开发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尽心尽力为开发区营造优良的软硬环境,为开发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发区也努力在全区营造团结协作、主动配合、稳定大局、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风气。实践证明,团结出战斗力,同舟共济是关系改革开放大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开发区发展的基本构想
今后一、二十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今后5年也是开发区赶超先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现代制造业核心区、生态环境示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定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富民强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统揽全局,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国际化带动、城市化推进、科教兴区、区乡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
今后5年,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

标均要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07年,全区力争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0%,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6%达6400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常州高新区跨入全国开发区“第一集团军”行列。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各方面一如既往地给予开发区以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努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大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努力增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努力增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新优势,大力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努力增创区域环境新优势,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增创区乡共同发展新优势,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增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优势,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