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合集下载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报告结论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报告结论

三国演义人物研究报告结论根据对《三国演义》人物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具有高度仁义道德形象和领袖能力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以平定黄巾起义、联盟东吴和诸葛亮共创蜀汉等事迹被人们广泛称赞和崇拜。

2. 关羽:关羽是一个被塑造成忠诚、信义和武勇的形象。

他一直效忠于刘备,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三国演义》中,他个性刚烈、坚定,具有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

3.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亲弟弟,个性激进暴烈,以勇武著称。

他在关羽义释曹操、赴义会刘备等故事中展现了对兄长和朋友的忠诚和勇敢。

4.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是一个具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创立了魏国,在统一北方和对抗蜀汉和东吴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遗志,成功建立并统一了东南地区的国家。

他在江东地区有广泛的声望,关系到了很多对东吴的发展。

6. 诸葛亮: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要谋士,被尊称为“卧龙”。

他是一个聪明才智、智谋过人的角色,在蜀汉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主导了蜀汉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7. 赵云:赵云是蜀汉的著名将领之一,以其忠诚、勇敢和机智而闻名。

他在许多战争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长坂坡的战斗中击败了曹操的追兵,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尊重。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英雄、军事家、政治家和智谋者。

他们的形象塑造和行为既具有历史背景的真实性,又反映出作者对人性、忠诚、智慧等价值观的思考。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活跃在中国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第一,身披板甲但必先了解人心《三国演义》中诸位名将在征战中展示出了各自的卓越能力,有的英勇顽强、有的谋略过人,但都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

著名的许褚,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十分粗鄙愚钝。

虽然被视为一个门外汉,许褚却熟悉士兵的心理,能够在战场上激励士气、稳定局面。

在这一点上,他的能力比许多有才华的将领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了解的是人性。

因此,无论是对于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了解人心乃是用人之道的根本。

第二,视实绩为唯一标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是最值得借鉴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才都必须先走上动手做的道路,只有在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而这种用人法则,最终使得曹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当时金戈铁马的强国。

若在用人上,只看重学历背景、职称头衔,而忽略了实际表现,那么用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只有在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坚持考察人才实际表现,才能真正解决用人之道的难题。

第三,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信义为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他的招才收人秉持着这份原则,最后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历来强调“人以信为本”,实际上便是在传递这一信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机构,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信任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短视行为”都可能严重损害用人信誉。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一旦失去信份,便难以在用人市场立足。

因此,以道德、尊重、信任作为用人之道的核心准则,是任何企业、国家、机构应牢记的智慧。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虽然是历史书上的故事,但随时间推移却愈发证明了它的价值。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共传达出三条精髓的思想:了解人心,视实绩为唯一标准,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

对于今天的社会,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原则。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观三国演义中人才观

观三国演义中人才观
而到了后三国时期,群雄皆灭,只剩三个庞大的势力。局势相对明朗,争斗相对克制下,人才虽然依旧重要,旧势力的恢复再次局限着人才观的发展。魏国的九品中正,吴国的吴人治吴,蜀汉几大地区派系的纠葛。代表着名为士族的巨大力量。寒门野士们攀爬向上困难重重的现实遏制了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但那数十年的战争带来的人才观的发展不可磨灭,种子已然埋下,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爆发。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
三国时代的降临以东汉王朝的日渐衰微为基础。在人才观上却不单受着时代制约也无法突破前朝的影响。
东汉的举孝廉制度在逐鹿时期依然举足轻重。是大大小小诸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这一被世族把控的制度在大多数人心中依然是一种正统。当然这无可厚非,这种选拔一定程度上符合着那个时代士族集中知识的社会现实。
但三国时代作为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这种人才观同样是受到了冲击。
说到《三国演义》,我们脑海中往往浮现三国时代演绎着传奇的诸侯们。人才为基的思想其实一直存在着。“ 得人才者得天下。”汉末的诸侯们对于人才大都重视,在对于人才的选拔却在时代冲击下显得有所不同。
其中一些大诸侯间差别往往更为明显。
先说三国中有名的会用人的枭雄曹操。势力奠基之初,手下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家族与举荐。带有着浓重的世家名士意识。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夏侯淳等等势力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来源于此,而他们也称得起精英二字。孔子有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势力逐渐壮大中,争霸作战等一系列现实使人手捉襟见肘,一道史上有名的《求贤令》代表着一种唯才是举的意识的抬头。人才不在局限于世家大族名人雅士,搜索的范围拓展至寒门士子,乃至赳赳武夫。人才也不再止于德才兼备,而是有德可,有才亦可,甚至可以包容才与德上的部分的不足。这可以说是对于人才观的一种巨大发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种切合现实的发展给予了曹魏势力称雄中原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上课讲义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上课讲义

《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漫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摘要】: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

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以人为本忠诚【正文】: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

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

”[][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

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

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

《三国演义》人才观简论——兼谈改革开放时期之人才管理

《三国演义》人才观简论——兼谈改革开放时期之人才管理

作者: 王基
出版物刊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3页
主题词: 三国演义;人才工作;人才观念;人才管理;唯才是举;人才群体;诸葛亮;刘备;曹操;人才场
摘要: <正> 当今世界乃开放之世界。

开放,使宇宙变小,竞争加剧。

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诸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兴旺发达,决定于在人才的角逐竞争中能否稳操胜券。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学的国家。

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史学家都有精辟的论断和著述流传。

司马光说:“为治之道莫大于用人。

”一部《资治通鉴》记述了为数众多的典型的人才事例。

然而,在各种史籍文献中,启迪后世,影响深远,最具现实的行动意义的,恐怕仍要首推《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开放的时代。

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作为一部历史巨作,《三国演义》让普通大众对其产生了狂热的追捧,同时又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历来学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渊源、作者和版本、思想内容、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有较多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而本论文对《三国演义》人才观进行研究,现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
周育平在《<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1]中指出,《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均深知人才的重要,懂得“尊重人才”乃为政之本,因而千方百计罗致人才,使之为自己建立霸业服务。

他总结“三国”之善于用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视同手足,珍重人才;
二、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三、广开渠道,罗致人才;四、不惜代价,保护人才;五、知人善任,使用人才。

刘敬圻在《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2]中指出,曹操、刘备、孙权独具魅力的人才政策,为他们吸引了足够三分天下的忠勇智慧之士,还为后者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宏大辽阔的舞台。

他们政策的优异,主要体现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曹刘孙三方用人政策的显性特征有五:其一,用人不论资考;其二,举才不论亲疏;其三,举才不论长幼;其四,举才不论急缓;其五,举才不念旧恶。

付开镜在《刘备的出身与用人——兼对曹操、孙氏兄弟的出身与用人进行比较》[3]中谈到,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

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借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借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

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梁细兰在《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4]中论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人思想。

她指出“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是董卓、袁绍及刘表,但最后他们都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用
人,不善于用人。

”同时,又指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靠的是对人才的笼络:一、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人不疑;二、孙权用人,善纳良言,启用新人,以态度赢人,用人不疑,以气魄胜人;三、刘备用人,礼贤下士,以情感人,思贤若渴,用人可谓登峰造及。

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乏人。

周仲强在《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5]指出,曹操的人才观具体表现为:一、知人善任用人才;二、宽怀大度容人才;三、集思广益信人才;
四、深谋远虑爱人才;五、礼贤下士待人才;六、不拘一格选人才;七、以德为先识人才。

曾轶在《<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的历史启示》[6]指出“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文中作者指出了曹操在人才任用上的三个特点:一、曹操具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善于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去总结失败的原因;二、曹操平等的人才观;三、知人善任。

刘备则是个善识人的当权者,更是一位善用人之人的当权者。

贺小玲在《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思想》[7]中,对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

”为了充分网罗人才,为我所用,曹操采取了“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的策略,聚集了大批人才,为其成功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用清朝史家赵翼的话来概括上述的研究再好不过了,他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8]”。

短短数十言,道清了其中的关系。

(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社会各阶层所津津乐道,原因应当很多:一、三国历史有着独特的魅力,虽然三国存在的的时间很短,但相对比较集中;二、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三国相互斗争相互牵制,极富有戏剧性;三、人才辈出,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曹、刘、孙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是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赞、吕布等则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们,甚或出现重大的用人失误,因而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由此可见,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是三国明主必需的。

在慢慢历史长河中短短的近百年的时间,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三)
三国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后人
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单就从人才观(用人之道)方面就给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强调“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刘敬圻在《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9]中指出:“《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讨论人才问题的理性读物,它只是一部历史小说。

不过,它提供的人才现象却空前繁富、多元、开放,足够一代又一代首脑型人物和华夏子孙无穷无尽地咀嚼下去。

那里面有永远的用人之道。

它的正面与反面经验,决不因时空的转换与流变而稍有淡化或消解。


注释:
[1]周育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船山学刊,2006(2)
[2]刘敬圻.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求是学刊,2002(6)
[3]付开镜.刘备的出身与用人——兼对曹操、孙氏兄弟的出身与用人进行比较. 襄樊学院学报,2008(1)
[4]梁细兰.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科技信息.2009(25)
[5]周仲强.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黑河学刊.2006(7)
[6]曾轶.《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的历史启示.福建学刊.1996(5)
[7]贺小玲.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5)
[8]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140.
[9]刘敬圻.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求是学刊,2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