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作为一部历史巨作,《三国演义》让普通大众对其产生了狂热的追捧,同时又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历来学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渊源、作者和版本、思想内容、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有较多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而本论文对《三国演义》人才观进行研究,现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
周育平在《<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1]中指出,《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均深知人才的重要,懂得“尊重人才”乃为政之本,因而千方百计罗致人才,使之为自己建立霸业服务。他总结“三国”之善于用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视同手足,珍重人才;
二、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三、广开渠道,罗致人才;四、不惜代价,保护人才;五、知人善任,使用人才。
刘敬圻在《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2]中指出,曹操、刘备、孙权独具魅力的人才政策,为他们吸引了足够三分天下的忠勇智慧之士,还为后者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宏大辽阔的舞台。他们政策的优异,主要体现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曹刘孙三方用人政策的显性特征有五:其一,用人不论资考;其二,举才不论亲疏;其三,举才不论长幼;其四,举才不论急缓;其五,举才不念旧恶。
付开镜在《刘备的出身与用人——兼对曹操、孙氏兄弟的出身与用人进行比较》[3]中谈到,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借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借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梁细兰在《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4]中论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人思想。她指出“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是董卓、袁绍及刘表,但最后他们都迅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用
人,不善于用人。”同时,又指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靠的是对人才的笼络:一、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人不疑;二、孙权用人,善纳良言,启用新人,以态度赢人,用人不疑,以气魄胜人;三、刘备用人,礼贤下士,以情感人,思贤若渴,用人可谓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乏人。
周仲强在《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5]指出,曹操的人才观具体表现为:一、知人善任用人才;二、宽怀大度容人才;三、集思广益信人才;
四、深谋远虑爱人才;五、礼贤下士待人才;六、不拘一格选人才;七、以德为先识人才。
曾轶在《<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的历史启示》[6]指出“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文中作者指出了曹操在人才任用上的三个特点:一、曹操具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善于从人才战略的角度去总结失败的原因;二、曹操平等的人才观;三、知人善任。刘备则是个善识人的当权者,更是一位善用人之人的当权者。
贺小玲在《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思想》[7]中,对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为了充分网罗人才,为我所用,曹操采取了“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的策略,聚集了大批人才,为其成功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用清朝史家赵翼的话来概括上述的研究再好不过了,他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8]”。短短数十言,道清了其中的关系。
(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社会各阶层所津津乐道,原因应当很多:一、三国历史有着独特的魅力,虽然三国存在的的时间很短,但相对比较集中;二、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三国相互斗争相互牵制,极富有戏剧性;三、人才辈出,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曹、刘、孙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是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赞、吕布等则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们,甚或出现重大的用人失误,因而很快就被历史淘汰。由此可见,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是三国明主必需的。在慢慢历史长河中短短的近百年的时间,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三)
三国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后人
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单就从人才观(用人之道)方面就给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中强调“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刘敬圻在《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9]中指出:“《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讨论人才问题的理性读物,它只是一部历史小说。不过,它提供的人才现象却空前繁富、多元、开放,足够一代又一代首脑型人物和华夏子孙无穷无尽地咀嚼下去。那里面有永远的用人之道。它的正面与反面经验,决不因时空的转换与流变而稍有淡化或消解。”
注释:
[1]周育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船山学刊,2006(2)
[2]刘敬圻.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求是学刊,2002(6)
[3]付开镜.刘备的出身与用人——兼对曹操、孙氏兄弟的出身与用人进行比较. 襄樊学院学报,2008(1)
[4]梁细兰.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科技信息.2009(25)
[5]周仲强.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黑河学刊.2006(7)
[6]曾轶.《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的历史启示.福建学刊.1996(5)
[7]贺小玲.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5)
[8]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140.
[9]刘敬圻.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求是学刊,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