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1 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对于微观现象同学们没有感官的认识,虽然之前在八年级物理中学习了一些分子、原子的知识,但并不能系统掌握。第三单元开始系统的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了解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是切实存在,再进一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破裂与形成,以及分子原子的性质,学会运用所学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孩子对于微观世界比较陌生,虽然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分子原子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不能在脑海中形成直接的表象认识,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理解了熟悉的现象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微观世界,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大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及其特点,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的熟悉的现象的描述,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分子和原子,理解分子、原子的特征。
2.引导学生从宏观认识上升到微观认识,学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2.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在脑海中形成微观粒子的表象,认识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微观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课后延伸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分子不停地_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2.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______,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3.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4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 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2)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4) 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三大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二、分子的性质:
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
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上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师的起点,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
题,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节课整体来说还算成功,如果让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并附加练习题),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针对的听自己不懂的问题,使难懂点、易错点在课上掌握并得以巩固,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