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性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

近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得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讨论。针对两者关于“是否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主要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发展新形式的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非人类中心的自然生态主义。仔细考察两种理论在多方面的差异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就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看,人类中心主义其实是一种狭隘的个体主义观念,对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这种观念并不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问题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当今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终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和世界的主宰者,人类利益高于自然界万物的利益。[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秉承以自己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无视自然界本身的利益,对大自然进行了疯狂的资源掠夺与开发,以致现在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人类改造的自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人类自身的生存。对此人类中心主义的解释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已经从原来“强”的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发展为“弱”的人类中心主义。[2]但两者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都是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来看,这种观点是很不明智的。从物种的发生发展上来说,人类从属于大自然,至少应该将自然与人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发展的终极目的来看,人与自然共荣共辱,也应该从双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囿于人类中心。

其次,我们考察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物种的利己性是一个重要原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物种都以自身存在为目的。[3]人和所有生物都有各自的利己性,为了自身的繁衍与发展而追求自我的利益,这是十分朴素的道理。经过百万年的进化,人类最终成为现在地球上居统治地位的物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在不是人类,而是其他物种居统治地位,是不是也会提出相应物种的中心主义呢?根据物种的利己性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显然,人类中心主义只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在认识上存有偏见的思想观念。这种观点,是不适于指导人与自然的终极发展的。

最后,我们来考察自然的价值问题。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要确认自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就需要以人的选择和评价为前提,能满足人的需要才是有价值的。[4]显然这是一种将自然工具化的观点,而这也正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人类中心主义关心的是自我的利益,是如何从自然中索取更多,而不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人类中心主

义囿于人类日常经验范围,对自然的评判也是从人类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这无疑是具有人性色彩的,而不能做出纯粹客观的判断。[5]这也是我们将人类中心主义归为狭隘主义的原因之一。一个简单的问题是,自然是否是为了人而存在?显然不是,因为自然界除了人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物种,在过去的年代中,这些物种与自然共同进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繁盛局面。至今在地球上许多无人到达的地方,如深海、极地等,仍有诸多物种与自然和谐共存。我们从自然及非人物种的角度出发,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结论,自然及其万千物种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是不以人类为主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是人类主观地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一种有失偏颇的、狭隘的思想主义。

综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性暴露无遗。因此,我们更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以一种更为客观、全面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希平. 非人类中心主义能否替代人类中心主义——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对抗的层次[J]. 理论与现代化, 1999 (10): 16-20.

[2] 杨振华. 约纳斯责任伦理的“弱人类中心主义” 论证[J].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16 (1): 27-32.

[3] 郑慧子. 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21(12): 5-8.

[4] 何跃, 苗英振, 弓婧绚.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基于对生态学马

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自然观的比较分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27(6): 116-121.

[5] 陈伟华, 杨曦. 世界观的转变: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 18(4): 1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