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送别诗兴盛原因及意蕴剖析李文艳共16页

合集下载

唐诗中送别诗兴盛原因及意蕴分析-李文艳

唐诗中送别诗兴盛原因及意蕴分析-李文艳

留汉将功。”此诗写与友人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
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 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
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 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
上的豪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政治原因
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 原因 唐代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是送别诗兴盛的主要 原因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第二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两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最后两句在送别感伤之 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 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六)积极奋发的。如陈 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 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学 时
生: 李文艳 间:2014.11.10
目录
1
2 3 4 5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分析
总结
1.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在唐代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诗歌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 人、不可忽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简称送别 诗。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 》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 诗近300首。另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称:送 别诗“不计其数。仅《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就有三十首, 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名家诸多:不仅有岑参、温庭筠等名家,还有王维、李白、 杜甫等大家。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送别主题及艺术表现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送别主题及艺术表现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送别主题及艺术表现[关键词] 源流送别留别惜别恨离壮语慰别借别抒怀临别钱宴南浦长亭折柳送别伫立遥望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内容提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其出现、发展和成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此类诗词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并有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源流朋友相得,促膝而交;家人相亲,天伦尽享;情人相悦,款洽备至,都是至性之人所求至情至爱之境。

但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

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

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录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这一类诗歌可追溯至《诗经》和楚辞。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钟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这首诗写一位君王送妹远家。

①前三章述说自己不辞辛劳,送于郊野,并伫立遥望,望之不及,劳心伤怀,至于泣下,表达出难分难舍,无限牵挂之意。

末章盛赞妹德,表现留恋之意。

全诗层层铺叙,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所借鉴。

汉魏晋南北朝时,送别主题在文人诗和乐府诗中都有所表现。

唐朝送别诗鉴赏【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唐朝送别诗鉴赏【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古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渡口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 里处有一条灞水,汉 文帝葬于此,遂称
灞陵,水边有灞陵
亭。唐代人们出长安 东门相送亲友,常在 这里分手。因此灞陵 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 联系在一起。
灞陵行送别
[唐]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古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南浦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人送别习俗三:唱歌送别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三”
1.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李 白《赠汪伦》; 2.情深意长的勉励和赞颂,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
唐朝唐朝送送唐朝送别诗一折柳送别二饮酒饯别三唱歌送别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朝——
送别诗鉴赏
唐朝送 别 诗 鉴 赏
有四个“三”
唐朝送别诗繁荣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 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 赠别诗有400多首。
一、古人送别习俗“三”
一、折柳送别 二、饮酒饯别 三、唱歌送别
古人送别习俗一:折柳送别
谢 谢 观看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 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
船。“南浦”即南
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唐朝——
送别诗鉴赏
三种习俗 三类基调 三个时间意象 三个空间意象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诗宋词里为什么有很多送别诗,写得那么真情?

唐诗宋词里为什么有很多送别诗,写得那么真情?

唐诗宋词里为什么有很多送别诗,写得那么真情?“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所以要探究送别诗为何会在唐诗宋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就要回到那个时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理。

图片来自网络一、古代的生活条件造成生命脆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古人尤其重视离别,这与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

古代虽有车马轿船,但交通还是极为不便。

荒山野岭,江涛海浪,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后,使古人的跋涉往往穷年累月。

长途旅行,给古人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旅途中,饮食多靠自带的干粮,夜晚可能露宿野外。

若不幸生病,受医疗条件所限,往往致命。

若不幸碰上盗贼或野兽,则又危矣。

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医疗落后、治安不稳,这些生活条件都造成古人生命脆弱。

图片来自网络“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旦离别,大家都像“孤蓬”一样,万里漂泊。

古代的通讯条件也很落后。

没有网络,不能通话,无法视频。

碰到战争等动荡时期,就连寄信,都不能顺畅。

这样的背景下,焉知离别不是意味着永诀?所以,送者和行者才会这样的依依不舍,送别诗才会如此浓墨重彩。

送别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可以说是他们对未来命运的担心。

图片来自网络二、古代自然经济,使古人不愿背井离乡古代的生活基础是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既自给自足,人们便不大需要出门。

农民在土地里忙碌,地主也很少轻易离开。

既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人们便团聚在一起生活,家族观念深入人心。

有家族的支持,个人的发展才能长远。

没有家族的支持,个人便如失根的浮萍,虚弱无力。

所以,受自然经济和家族观念的影响,古人不愿离开家园。

而背井离乡,通常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或是被贬,或是避难,亦或是自寻出路等等。

违背主观意愿的离别,更令人不舍。

送别诗里流露的真情,往往深沉复杂,有不舍,有担忧,有叮嘱,有希冀……欢迎大家在我文章下方点评!也可以关注“维尼小怪读书”,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盛唐送别诗的豪迈浪漫之风及其成因

盛唐送别诗的豪迈浪漫之风及其成因

盛唐送别诗的豪迈浪漫之风及其成因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

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

《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中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晚唐时的李商隐也一度发出了“人世死前唯有别”(《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的感慨,由此可见,凄怨、哀凉、酸楚是自古以来送别诗的主要格调。

但是,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送别诗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清新动人、意境雄厚遒劲、思想昂扬向上。

这些送别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广阔的胸襟,进退自如的潇洒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而这一切又与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

一、盛唐送别诗豪迈浪漫之表现1、语言上春意盎然如果从语言上比较唐诗和宋词不难发现:宋朝犹如一个多愁的秋天,而唐朝则是一个浪漫的春季。

这一点在唐宋人对于离别场景的描写上体现最为明显。

比如宋代的柳永在漂泊异乡时抒发了这样的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纵观整个文学史中的送别诗不难发现,大部分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

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有以下几个原因和特点:1、中国古代写诗的多为士人,士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朋友相交也是如此,这是一种风骨,所以在朋友远行或离开时,作为士人往往习惯于咏诗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友情。

2、士人大多都是做官的,做官的话就会存在朝廷派遣出京,所以当官员放外任(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常常会有朋友给予送别的诗。

比如韩愈、苏轼被贬谪时就有大量的送别诗。

又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3、古代士人都有种浪漫主义情怀,喜欢远行,所以在出游时,也会有朋友给予送别,并赠诗。

4、古代士人有种比较讲究义,往往几杯酒几句话,或者共同朋友的关系,就成为过命交情,比如李白和汪伦等,所以就算是偶然见面,在离开时也会赠诗。

总而言之,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士人之间沟通的工具,送别诗往往充满了情谊和关爱,也是老百姓喜欢的体裁,所以就可能流传的更广些,其实在所有的古诗里,送别诗并不是最多的,边塞诗,怀古诗,怀乡诗等等并不比送别诗少。

离别本就是一件伤心事,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利,好友离别自然依依不舍,若是身处乱世,离别之后更是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加之古人喜爱作诗写词来抒发心中所感,如此伤感之时,加之对好友的临行嘱托和对未来的期盼,自然要写下诗篇赠予好友,也当作一种纪念。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的送别诗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三,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絃,"送别"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诗中的送别诗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送别诗鉴赏》教案: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鉴赏》教案: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鉴赏》教案: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送别诗是一种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文学形式。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是在别离之际,以才华横溢的文字形式,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化中那种看重人际关系的特点。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好地欣赏一首送别诗的妙处。

那么,到底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要理解诗人的背景要欣赏一首送别诗,必须要了解诗人的背景,包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诗人在送别的时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李白《将至少壮去,非无过客也》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在离别知交之时,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及自己年老日渐凋零的无奈。

如果我们缺乏对李白这个时期的了解,无法理解这首诗的深意。

二、要了解韵律与韵脚要欣赏一首送别诗,我们需要了解韵律和韵脚。

韵律在诗歌中非常重要,可以增加整首诗的美感。

韵脚则是指每句诗的最后一个音节的音韵相同,也是决定韵律的关键。

一个好的韵律和韵脚经常会让我们心驰神往,被诗人的情感深深地感染。

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这首诗采用了“从头韵”、“递相对偶韵”等多种韵律和韵脚,使得整首诗非常悦耳动人。

三、要注意诗歌中所述的意象和情感要欣赏一首送别诗,我们需要了解诗歌中所述的意象和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描绘事物和情感的词句和场景,也是表现诗人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手段。

当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进而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杜甫的长篇送别诗《兵车行》中,起伏的山峰、涌动的河水骆驼行进的带尘之路和他们的历程,形成了一幅辉煌的人生画卷。

在颜真卿的送别诗《墨悲丝染》中,他通过墨与丝的比喻,讴歌了逝者之美和文化的不灭。

在欣赏送别诗时,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所处环境、诗歌的韵律和韵脚、以及意象和情感等方面。

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送别诗的妙处。

浅析盛唐赠别诗

浅析盛唐赠别诗

目录绪论 (1)一、简述赠别诗的起源和唐代之前的发展 (2)二、了解盛唐时期赠别诗 (3)1.盛唐赠别诗的环境特征 (4)2. 盛唐赠别诗的语言特征 (5)3.盛唐赠别诗的意象特征 (5)4.盛唐赠别诗的思想特征 (6)三、分析盛唐赠别诗的特点 (11)1.与唐朝之前的赠别诗对比 (11)2.与中晚唐时期的赠别诗对比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浅析盛唐赠别诗摘要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到达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

然而,赠别诗又是唐诗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盛唐赠别诗更是一改以往赠别诗悲苦哀伤的常态,以及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怀。

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和开阔胸襟;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迷人的文学魅力独冠诗史,成为中华诗海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人敬仰、感叹、回味无穷。

【关键词】重要盛唐赠别诗超凡脱俗开阔胸襟鲜明绪论盛唐赠别诗吸取了历代赠别诗歌的优点,并在其上加入了其独特的盛唐气象,使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酝酿成为诗歌史上一坛绝妙的佳酿。

观其特别之处,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所处背景的不同。

盛唐国泰民安,社会秩序良好;盛唐疆域辽阔,士人重视漫游,游历州郡;盛唐历代君主重视改革科举制度,唯才是举,政治清明。

这种大环境,造就了盛唐人的豁达心态,造就了盛唐人良好的生活现状,更造就盛唐赠别诗的与众不同。

第二类是意象运用的不同。

赠别诗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寒江、酒……因此,这些诗歌内渲染了浓浓的哀伤,离愁的气氛。

大多数诗人就借悲景叙悲情,写出自己送别时的忧伤、愁苦。

而盛唐诗人却多是借悲景反衬自己内心的豁达,不耻那样儿女情长,对前途充满了期盼。

第三类是表达心态的不同。

盛唐赠别诗中有诗人不同的心态,这些诗歌在忧伤中体现健康、于惆怅中透出旷达,超脱出以往的感伤惜别。

它从这种积极健康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赠别诗情感和理智并存的新形式。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朝闻 游子唱离歌(李欣)
【“骊歌”即“离歌”是离别时唱的歌】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注:“踏歌”是民间的 “阳关三叠”古琴名,又名
一种歌调,唱歌时以 《渭城曲》、《阳关曲》 是唐
脚踏地为节拍。
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 《楚辞·招隐土》 屈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李煜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 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苏幕遮》 范仲淹
4、衬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物是 人非的感伤。(杂草丛生,给人以荒凉之感)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谢亭
谢公亭 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 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江水 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 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 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 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的无边
总结:送别诗常见意象
• 1、空间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灞桥、谢公亭 • 2、时间意象:傍晚、月夜、清晨
送别诗的情感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
典故:王昌龄、高适、王之涣 旗亭赛诗,歌女第一 首唱的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成“阳关三叠”

二、唐代送别诗的情感特征
唐代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
而异、因地而异,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 也有很大的差异。
1、哀婉凄伤之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离别牵动人的情怀,引发人的别恨,自然也 为送别诗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情调。
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 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 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 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 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

起句“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 诗晬语》卷上) 议论滔滔,慷慨激昂,塑造出一个胸怀大志、气宇轩昂的大 丈夫形象,仗剑壮别的场面充满了英雄豪气。
佳节送别: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送别落第士子:
送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乍逢又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 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别薛华》

唐诗中的离别思念及其情感表达解读

唐诗中的离别思念及其情感表达解读

唐诗中的离别思念及其情感表达解读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诗人用唯美动人的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体验。

其中,离别思念成为了一个常见而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关于离别思念以及表达情感的作品,并从中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1. 离别思念在唐诗中扮演的角色1.1 背景与意义在唐代社会,由于政治、军事、家庭等原因,人们频繁面临离别。

离别不仅带来身体上的分离,更引发内心深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波动。

通过描绘离别场景和抒发内心挚爱之情,唐诗将离别思念融入了作品之中。

1.2 描述手法唐诗家以细腻、简洁的文字表现出对亲人、友人或故土乡愁的思念之情。

通过贴近生活细节、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被离别之人或地的深切怀念。

2. 离别思念的情感表达2.1 思念之痛唐代诗人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对亲人、友人的无尽思念。

他们以悲凉、伤感的语言抒发出离别带来的痛苦与哀伤,突显了离别后留下的空虚和寂寞。

2.2 对往昔回忆许多唐诗作品中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将离别后与亲友共度时光浮现于眼前。

这种回忆不仅是对已逝时光的怀旧,更是对个体灵魂发展历程中形成维系者们身影的依靠。

2.3 祈求重逢部分唐诗作品中,诗人以深情表述自己期盼重逢亲友、故土之心愿。

他们借助神话、民间传说和自然景观等进行意象联想,以此来表达内心渴望与失散之人或地相见的愿望。

结论离别思念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表达之道。

通过描绘离别场景、抒发内心情感以及对过去回忆和未来期许,唐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或故土的深切思念,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唐诗中关于离别思念的作品,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既是文学艺术上的瑰宝,也是唐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作品以优美动人的文字把离别之乡愁娓娓道来,触动着读者心灵深处的琴弦。

参考文献1.李白. 《李太白集》. 中华书局, 2006.2.杜甫. 《杜牧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3.3.孟郊. 《孟郊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以上内容为我的回答,请根据您的需求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唐宋送别诗

唐宋送别诗

浅析唐宋送别诗摘要:读过了历代的诗词,我们会发现,在唐代之前,送别诗词数量极少,而在唐宋时期送别诗词却非常繁盛。

唐宋送别诗也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不过细读下来也会发现唐宋送别诗的确有其独特的风味。

关键字:唐宋诗原因特点内容意象表现手法一、唐宋送别诗繁盛的原因1、从社会环境来看。

从唐朝开始统治者大力提倡诗歌,这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当时文人精神面貌的大变化,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然而因时代的局限性,免不了行旅分合,劳苦奔波。

2、唐代士人很重视漫游。

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3、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4、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二、唐代送别诗的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

离别是悲哀的,但是盛唐诗人笔下的离别和悲哀,是少年人的离别,少年人的悲哀,它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积极乐观的情绪,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也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而这些正是盛唐的独有的精神风貌。

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如王维的《渭城曲》。

3、形式上大多是七绝或七古,绝句和七古是最奔放的诗歌语言,这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共同地体现着盛唐诗歌的气象。

三、送别诗的内容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咏唱。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

传统文化传播
送别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 承和弘扬,有助于传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感
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价 值观,有助于增强人们对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文化创新发展
在传承送别诗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 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文 化的现代化转型。
感谢您的观看
04 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把握主题思想
送别诗的主题思想通常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苦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在鉴赏 送别诗时,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分析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中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柳、酒、 月等。意境则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所营造出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象与意境有助于深入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03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意象的运用
总结词
送别诗中意象的运用是表达情感的重 要手段。
详细描述
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物象,如柳、长 亭、酒等,来表达离别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意象富含象征意义,能够引发 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语言的锤炼
总结词
送别诗的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 力。
详细描述
诗人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增强诗 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更具有 文学价值。
THANKS
理解背景与文化内涵
送别诗往往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诗人个人经历等方面 有关。理解这些背景与文化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 诗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于唐代边塞,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苦寒和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归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 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点。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

意象选择:选取与 离别相关的意象, 如柳、月、舟等
意象组合:将多个 意象组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意境
意象寓意:赋予意 象特定的寓意,如 柳代表离别,月代 表思念等
意象创新:在传统 意象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如将现代元 素融入送别诗中
送别诗的语言风格
简洁明了:语言简洁,表达直接, 易于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意境深远:意境深远,表达深远, 易于引发思考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分析结构:送别诗 的结构通常包括起 承转合,需要分析 其中的结构和布局 。
体会意境:送别诗中 的意境通常具有深远 、悠长的特点,需要 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 感。
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等,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送别诗的主题和内涵。
品味送别诗的语言和意境:送别诗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品味其中的语言和意境,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送别诗的情感和内涵。
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 京》、《送李 副使赴碛西》
杜牧:《赠 别》、《江南
春》
和送 情别 感诗
的 主 题
送别诗的主题分类
友情送别: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爱情送别: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期待 亲情送别: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事业送别:表达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离别之情:对离别的伤感、不舍和思念 友情之深: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珍视 祝福之语: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 励志之言:鼓励朋友勇敢面对未来,追求理想
提升了文学价值: 送别诗以其独特 的情感表达和艺 术手法,提升了 文学的价值和地 位。
送别诗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表达:通过送别诗,诗人可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第一篇:浅谈唐代送别诗浅谈唐代送别诗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

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

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分类意象名家名作送别诗的分类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

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

“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

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

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

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

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