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十面埋伏欣赏课教案

十面埋伏欣赏课教案

十面埋伏欣赏课教案教学主题:十面埋伏欣赏课教学目标:1.了解《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理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3.提高学生欣赏表演艺术作品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关注。

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欣赏《十面埋伏》表演视频3.学生表演《十面埋伏》节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先进行观看。

2.了解学生对于《十面埋伏》的了解程度,并提问《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出示知识点(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简要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十面埋伏》的文化内涵。

三、欣赏表演(20分钟)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表演视频,并在播放过程中解释、点评相关情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欣赏表演艺术作品。

2.学生根据欣赏内容,自由发挥表述《十面埋伏》的感受,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话题生成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方面发挥,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四、学生表演(20分钟)1.教师将《十面埋伏》的节选分配给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们可以先单独练习,然后再分组进行表演。

2.表演结束后,教师对每组表演进行点评和评分,以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和创造力。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十面埋伏》背景及主题,自由表述个人看法和观点。

2.教师总结全堂课程,回答学生问题和疑虑,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

教学资源:1.《十面埋伏》表演视频2.黑板3.课堂白板或绘图工具4.相关参考阅读资料作业:学生可选择在家阅读有关《十面埋伏》的文献资料,创作脑补剧情并交流讨论,并写一篇感想文章。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欣赏、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十面埋伏》这个传统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堂课程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歌曲《十面埋伏》的歌词和曲调。

3.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4.练习歌曲的演唱和合唱表演。

5.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十面埋伏》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

三、教学难点1.练习歌曲的节奏感和演唱技巧。

2.合唱表演的协调和默契度。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全方位教学法。

2.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合唱表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学习歌词(15分钟)1.教师念《十面埋伏》的歌词,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歌词,理解其含义。

3.学习曲调(15分钟)1.听歌曲并欣赏。

2.学生跟着歌曲唱,注意节奏感和音准。

4.分析歌曲(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感觉。

2.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

5.练习演唱和合唱表演(30分钟)1.学生分组排练歌曲。

2.合唱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总结(5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歌曲《十面埋伏》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高音乐感觉和表演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良好,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七、教学步骤总结1.导入: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

2.学习歌词:教师念歌词,学生跟读;学生自读歌词,理解其含义。

3.学习曲调:听歌曲并欣赏;学生跟着歌曲唱,注意节奏感和音准。

4.分析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感觉;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

5.练习演唱和合唱表演:学生分组排练歌曲;合唱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十面埋伏”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2.学习“十面埋伏”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3.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韵律,发掘乐曲的情感表现。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2.学生准备:乐器和谱子。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A.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十面埋伏。

B.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法和巧妙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A. 学生活动1:了解“十面埋伏”1.教师向学生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生通过听取教师讲述和自己的理解,逐渐了解“十面埋伏”的意义和重要性。

B. 学生活动2:学习“十面埋伏”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1.教师讲授“十面埋伏”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学生听取教师讲授,并参照谱子进行演奏练习。

C. 学生活动3: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韵律1.教师通过示范演奏和口头解释,向学生介绍“十面埋伏”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乐曲的优美旋律和情感表现。

D. 学生活动4:合奏演奏根据老师的指挥,学生敲打乐器,合奏演奏“十面埋伏”。

E. 学生活动5: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1.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学生通过认真聆听乐曲,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悠久的文化传承。

五、教学评价A. 教师评价1.学生是否掌握了“十面埋伏”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学生是否能够感受到乐曲的节奏和韵律,发掘乐曲的情感表现。

B. 学生评价1.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收获;2.学生是否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学生在掌握“十面埋伏”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乐曲的节奏和韵律,发掘乐曲的情感表现。

不过在教学方法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创新,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十面埋伏初中教案

十面埋伏初中教案

十面埋伏初中教案教案标题:《十面埋伏》初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十面埋伏》,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十面埋伏》的主题和情节。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十面埋伏》小说的课本或电子版。

2.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业。

3.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4.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或音频。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十面埋伏》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和情节的思考,如:“你认为《十面埋伏》的主题是什么?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体:1.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相关章节,并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主人公李云龙在小说中的成长经历有哪些?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请举例说明。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为什么李云龙被称为‘十面埋伏’?这个称号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并就其中的冲突和抉择进行讨论。

例如:“在小说中,李云龙面临着许多抉择,你认为他的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十面埋伏》的读后感、改编小说情节的结局或创作一个新的角色等。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拓展活动: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或其他相关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高一音体美 古代音乐《十面埋伏》 教案

高一音体美 古代音乐《十面埋伏》 教案

课题古代音乐《十面埋伏》教案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目的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2、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3、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4、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5、重点难点重点:6、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7、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8、9、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0、《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11、1、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

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12、2、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

欣赏后小组讨论在播放乐曲时,想象古战场的画面。

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13、二、授新课14、1、分段欣赏:15、⑴泛听1—5乐段16、⑵欣赏“埋伏"①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17、⑶欣赏“小战”“大战”①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②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18、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19、(5)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优质课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优质课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优质课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面埋伏》的基本音乐知识,包括作曲家、作品背景、音乐特点等。

2.培养学生对京胡、京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学习《十面埋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掌握京胡、京二胡的演奏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十面埋伏》背后的历史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2.基本知识讲解(1)教师介绍《十面埋伏》的作曲家、作品背景和音乐特点。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京胡、京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

3.分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民族乐器(京胡、京二胡等)进行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演奏中的问题。

(3)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十面埋伏》的情感表达,讨论作品中的战争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音乐表达战争的氛围。

(3)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十面埋伏》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

3.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战争题材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

2.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3.组织学生参观民族乐器展览,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十面埋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讲解《十面埋伏》的节奏特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感受节奏的紧凑与紧张。

高中音乐十面埋伏教案

高中音乐十面埋伏教案

高中音乐十面埋伏教案高中音乐十面埋伏教案【篇一:《十面埋伏》教案】篇一:十面埋伏教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年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一.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教学思想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有谁知道它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公元202年“垓下大战”。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一)简介乐器-——--琵琶出示挂图、实物a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dea(6236)b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

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一)释题:《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二)初步欣赏欣赏全曲思考以下问题:a:全曲结构b:曲调风格c:音乐形象讨论归纳(课件)a:乐曲雄伟奇特壮丽辉煌、气势激昂、形象生动b:成功的塑造了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

第五单元欣赏《十面埋伏》-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案1000字

第五单元欣赏《十面埋伏》-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案1000字
2.音乐价值:《十面埋伏》的音乐价值在于其能够表现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战争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六、音乐鉴赏
1.音乐表现:《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力强,能够通过音乐传达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战争场景。
2.音乐情感:《十面埋伏》的音乐情感丰富,能够表达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
七、音乐实践
1.演奏实践:《十面埋伏》的演奏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十面埋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十面埋伏》的基本概念、音乐特点、案例分析等。
核心素养目标
1.音乐素养: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文化素养:学生能够了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3.思维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
3.和声:《十面埋伏》的和声丰富多变,能够增强音乐的紧张感和战争氛围。
二、音乐形象
1.紧张氛围:《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紧张激烈,能够表现战争的紧张氛围。
2.战争场面:《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能够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如战斗、厮杀等。
三、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的战争。

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中⾳乐欣赏《⼗⾯埋伏》教案⽹络环境下⾃主学习⾼中⾳乐欣赏《⼗⾯埋伏》教案⼀、教学要求本课以学⽣⾃学为主,活动设计为⼀周,课堂教学⼀课时。

1 教学⽬的:①通过学⽣⾃主性的⽹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学⽣对民族⾳乐⽂化的审美、鉴赏能⼒,拓宽学⽣视野。

②培养学⽣⾃主学习的能⼒、动⼿能⼒、解决分析问题能⼒和利⽤⽹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调动学⽣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为利⽤多媒体技术和⽹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埋伏》的艺术魅⼒,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主探究的⽹络学习4 教学⽅法:实践法、⾃主讨论⼆、教学过程(⼀)课前⾃主学习任务提前⼀周布置学习任务: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

2 琵琶的演奏技巧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居易的《琵琶⾏》②唐李峤《琵琶》4《⼗⾯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5通读《史记》中的《项⽻本记》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楚歌”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8初步欣赏《⼗⾯埋伏》,了解《⼗⾯埋伏》各部分的内容将学⽣分成三组,利⽤⽹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学⽣进⾏交流。

⼀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字说明。

(⼆)课前准备课前在校园⽹上发布学⽣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课件、话筒、电⼦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互联⽹。

学⽣:启动学⽣机、⽿脉,登陆校园⽹、互联⽹。

(三)课堂教学1、情景导⼊(5分钟)许多同学都⾮常喜欢《霸王别姬》这⾸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居易的《琵琶⾏》中关于琵琶演奏的精彩描述,今天我们通过欣赏琵琶曲《⼗⾯埋伏》,进⼀步了解、认识琵琶。

十面埋伏教案(3篇)

十面埋伏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音乐教材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十面埋伏》,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2. 使学生从音乐中重温历史,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3. 通过赏析,能结合音乐讲述楚汉之争的这一段历史,初步知晓音乐描述历史事件的一些表现手段。

4.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相关知识。

2. 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等。

2. 琵琶演奏视频、图片资料。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演奏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它描绘的是哪个历史事件?二、新课讲授1. 教师介绍琵琶的起源、发展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相关知识。

2. 介绍《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结构、音乐风格等。

三、欣赏与赏析1.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演奏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音乐的表现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与历史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十面埋伏》的音乐魅力,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相关历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谈谈你们的收获。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讲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与赏析1. 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演奏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音乐的表现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与历史相结合的重要性。

十面埋伏教案范文

十面埋伏教案范文

十面埋伏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掌握《十面埋伏》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试图理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3.培养学生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传达的思想;2.进行相关课文背景知识的讲解;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红军的艰辛与牺牲;2.掌握小说背后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进行思考和讨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的方式,展示红军长征的苦难与艰辛。

二、展示环节1.分析《十面埋伏》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给学生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分析小说中的重要片段,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来感受红军的困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交流环节1.分组讨论,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互相学习,交流观点。

四、延伸拓展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结合小说内容,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让他们奋发向前,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五、总结归纳1.提炼本节课的核心要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反思,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有何感悟和收获。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以及写作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对红军长征意义的探究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对于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人肺腑的意义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十面埋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使他们对革命题材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第一篇:十面埋伏教案十面埋伏课时:1课时授课:戴滢滢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战争的故事,了解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十面埋伏》,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提问:著名诗人白居易写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描述的是什么乐器?引出弹拨乐器——琵琶。

介绍传统文化乐器琵琶。

三、欣赏《十面埋伏》(一)讲故事,赏全曲。

(二)分段赏析战前准备1、听听、说说2、听听、奏奏3、听听、演演4、听听、动动战争场面1、听听、辨辨2、说说、演演3、听听、比比4、以组为单位,用身体律动,对比表现“小站”与“大战”的场景。

四、复习拓展1、播放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的演奏片段,让学生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回答是那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由此观察、了解学生对弹拨类乐器——琵琶的听辨能力。

2、请学生复述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故事梗概,介绍每个故事场景。

3、出示音画图片,听音乐片段,找出匹配的图片。

五、小结第二篇: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教案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十面埋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智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 教学内容:(1) 《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绍;(3) 文学特色和主题分析;(4) 阅读策略和技巧。

2.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提问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阅读理解:教师导读《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然后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进行深入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并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主题。

4. 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归纳《十面埋伏》的内容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编剧或者演讲比赛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和详细;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的阅读笔记、思考问题和练习题;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十面埋伏》的文本资料;2. 教师准备的导读材料和讨论问题;3.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将分为两节课进行教学。

第一节课:导读《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第二节课: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七、补充说明1. 为保证教学效果,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和展示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活跃。

2. 教师应充分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素材,以便支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五单元 欣赏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欣赏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琵琶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乐曲的赏析,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战争场面的各种形态,如战争前的准备、战争的激烈、战争后的闲适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琵琶的独特音色和音乐的节奏感,进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CD,以及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图片。

2. 学生课前预习琵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琵琶音乐的风格特点。

3. 教室布置音乐欣赏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介绍与欣赏、分段欣赏与分段学习、完整欣赏与巩固提高。

1. 作品介绍与欣赏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乐曲,并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这首乐曲中表现了怎样的气氛?”,学生听完后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乐曲中表现出的激烈、紧张的气氛。

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并让学生简单复述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教师通过播放乐曲,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段欣赏与分段学习分段欣赏:教师将乐曲分成三段,分别欣赏。

(1)第一段:乐曲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到强。

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第一段音乐进行分析,并教学生学习第一段的唱词。

唱词教完后,教师再次播放第一段音乐,学生边听边学第一段的舞蹈动作。

(2)第二段:音乐速度减慢,力度由强渐弱。

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第二段音乐进行分析,并教学生学习第二段的唱词。

唱词教完后,教师再次播放第二段音乐,学生边听边表演第二段舞蹈动作。

(3)第三段:乐曲再现第一段音乐,反复再现表现激烈场面的气氛。

教师再次播放第三段音乐,引导学生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方案】欣赏《十面埋伏》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欣赏《十面埋伏》示范教案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2.了解乐曲《十面埋伏》的相关故事;3.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重难点1.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2.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听过“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师:那大家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乐曲《十面埋伏》,感受这场战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用成语导入本节课主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 介绍歌曲相关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思考: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琵琶。

3. 介绍琵琶琵琶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

琵琶的种类很多、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音色清澈、明亮,富于颗粒性。

其作品根据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文曲和武曲。

武曲代表作品有《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

文曲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

琵琶十大名曲:《塞上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海青拿天鹅》、《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

4. 再听乐曲,分析乐曲。

思考:(1)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2)故事人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1)三部分;(2)刘邦足智多谋,善于用人;项羽性情豪放、刚愎自用。

教师补充:曲谱通常被分为十三段,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2篇)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2篇)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活动目标:1.知道《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紧张、激烈的气氛。

2.通过绘画、语言描述等方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准备:音乐、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笔、纸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欣赏——讲述1.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曲子(选段),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听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交流:“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3.老师介绍曲子:名称以及乐曲表达的内容。

这首曲子叫《十面埋伏》,是用丝竹乐里的琵琶演奏的,讲的是古代军人打仗的事。

(出示画有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二、第二次欣赏——绘画1.老师:这是一首江南丝竹乐里非常有名的乐曲,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

2.幼儿边音乐边绘画。

3.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三、第三次欣赏——表演1.讨论表演动作。

老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将一些简单、典型的动作确定下来,并引导幼儿练习。

2.动作表演。

3.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听音乐表演战斗动作。

活动反思:孩子们对古筝和琵琶的音色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很多人都以为是古筝,于是老师介绍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技法不同和音色差异。

有的孩子能根据看到的曲子名字从而联想到战斗,我把介绍乐曲的内容移至第一环节,这样使幼儿在作画时更明确。

画面都很准确地表达了乐曲内容,想象力丰富,可能是有电视电影等的经验所至吧。

大班琵琶曲欣赏活动教案:十面埋伏(2)教学目标:1.了解并欣赏大班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2.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

3.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教材与教具:1.大班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录音。

2.琵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十面埋伏》音乐录音,让学生先欣赏一遍。

2.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曲子,观察他们的反应。

二、学习(15分钟)1.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和来历,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的故事情节。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10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10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10课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它描绘了古代战场上士兵们英勇战斗的场景。

这首曲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首琵琶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和琵琶乐器的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十面埋伏》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技巧。

但是,对于琵琶曲的特点和演奏技巧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琵琶曲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能够欣赏和理解这首曲子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能够独立演奏或参与集体演奏。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面埋伏》的旋律和节奏,演奏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十面埋伏》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控制,琵琶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琵琶曲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3.练习法:通过学生的个别练习和集体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琵琶曲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4.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琵琶曲《十面埋伏》乐谱,琵琶乐器。

2.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白板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战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曲子的氛围和情感。

高中音乐教案《十面埋伏》说课稿范文

高中音乐教案《十面埋伏》说课稿范文

高中音乐教案《十面埋伏》说课稿范文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教师:大家好!我将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堂高中音乐课《十面埋伏》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择的教材是一首中华民族经典乐曲《十面埋伏》。

这首曲子源于中国的古代军事战争策略,体现了我国武术之神秘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十面埋伏》的歌曲背景和含义。

(2)学习和掌握《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和旋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十面埋伏》的歌曲原声,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分析乐曲结构(10分钟)通过实际演奏和听觉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包括前奏、主题、过渡部分、副歌等。

3. 学习乐曲旋律和节奏(20分钟)教师通过钢琴演奏示范乐曲的旋律和节奏,鼓励学生跟着节奏拍打,逐渐掌握乐曲的基本要素。

4. 学生合作创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创作一段自己的乐曲。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同时根据《十面埋伏》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

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讨论。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学习《十面埋伏》这首经典乐曲,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认知,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合作创作的方式,本节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以上就是我对《十面埋伏》高中音乐教案的介绍。

2024年《十面埋伏》教案及反思优质

2024年《十面埋伏》教案及反思优质

2024年《十面埋伏》教案及反思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感受战争的残酷与英勇。

2.分析主要人物的品质特点,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3.通过观看电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战争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体会英雄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及主要情节。

b.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英勇与牺牲。

2.观看电影a.播放电影《十面埋伏》,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氛围。

b.观看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细节。

3.分析讨论a.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影感受。

b.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战争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4.人物分析a.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b.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品质、成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5.课堂小结b.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a.学生对《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

b.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积极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方法a.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氛围。

b.采用讨论、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教学不足a.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关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b.课堂小结时,时间安排不够充分,未能对所有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4.改进措施a.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其品质特点。

b.课堂小结时,适当延长发言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性,感受英勇无畏的精神,珍惜和平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断追求进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哪些关键的战斗场景?它们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学生1:“我记得那个夜袭敌营的片段,主人公们利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取得了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7分钟)“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

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

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

庄子称之为“象人”。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

”(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