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作文800字
屯堡文化作文800字
早就听说安顺七眼桥天龙的屯堡能够真实的再现昔日大明朝的文化习俗。
我这位作为一位南京人的后裔的人就经常幻想着能够有那么一天,能亲自去天龙屯堡看一看,看看六百年前的南京人,我们的祖先曾经是什么样子,我总想找到答案。
机会终于来了,暑假老师带我们已经在第五届叶圣陶杯作文竞赛入围的同学,前去屯堡采风,我们领略了一次天龙屯堡文化的神奇魅力。
正值夏日炎炎的季节。
我刚踏上这片土地,我就被这里穿着怪异的服饰的屯堡人所吸引了,就像步入了少数民族的部落。
她们穿着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围裙,所谓的凤阳装束。
其实他们是真正的汉族,是大明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而且,他们服装和1993年发掘的明“荒王”墓所出土的随葬衣物基本上又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又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时间被定格在了六百年前的大明朝。
六百年的沧桑、六百年的变迁,这里的大明遗风,和现代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真是“活着的活化石“啊!
我把目光向远处放开,又是另一番景象:石头的街道、石头的房、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缸.......我正惊异于这运用石头来组成的世界时,墙上每隔一定距离都会有个不规则的小孔这怪异现象让我产生了疑问,后来回家查阅史书才知道,原来天龙屯堡在当时还是个具有重要军事地。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贵州明代屯堡主要史迹
摘要:
一、贵州屯堡的历史背景
二、贵州屯堡的族群与文化
三、贵州屯堡遗址的修缮与保护
四、贵州屯堡的历史价值
正文:
一、贵州屯堡的历史背景
贵州屯堡,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是明代出于军事和政治原因从中原移来的一枝一叶。
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贵州屯堡相较于中原地区而言,保留了更多的明代文化传统。
在过去的600 多年里,贵州屯堡遗世独立,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成为了明朝的活化石。
二、贵州屯堡的族群与文化
贵州屯堡的居民主要是明代从中原移来的汉族人,他们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建筑等带到了这里,并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在建筑风格、服饰、饮食、信仰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三、贵州屯堡遗址的修缮与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屯堡的珍贵文化遗产,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投入,对贵州屯堡遗址进行了多次修缮。
此外,中法志愿者共同修缮保护贵州明代屯堡遗址,成为了第71 个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
这些
志愿者们为贵州屯堡遗址的维护修缮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贵州屯堡的历史价值
贵州屯堡不仅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政治、建筑、民族关系等领域的重要遗址。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历史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从中探寻那个时代的风貌。
同时,贵州屯堡遗址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贵州明代屯堡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明代画卷,更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
【生活风向标走进贵州】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繁花渐落“凤阳汉装”曾经是屯堡妇女的标志和骄傲,在黔中安顺一带,只要看见身着斜襟大袖长衫,领口和袖口绣着花边,系青丝腰束,脚穿“高帮单勾凤头鞋”,头包白布或青布的,就知道这是“屯堡人”。
这些装束带有明代江淮特色,以前在田间地头非常引人瞩目。
而今,在本寨,甚至周围的村落,“凤阳汉装”已很少见了。
大多数妇女既不穿“凤阳汉装”,也不去追求时装,穿着打扮十分简朴,同贵州山区别的农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这让我们感到疑惑不解。
改革开放20年来,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引发了屯堡人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屯堡人改变贫穷落后、追求富裕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
20年突变,许多屯堡村镇已旧貌变新颜,传统的屯堡文化已面临着颠覆的命运。
贵州本土作家郑正强先生在所著的《最后的屯堡》一书中分析说:“屯堡文化走到今天终于碰到自己无可回避的难题,陷入困境:一面在发掘宏扬,一面又在瓦解和消失。
这种矛盾的局面,其实质是传统和现代化的冲突所致。
”这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古老的屯堡遭遇的对象不再是古典时代的农耕文化,而是强大的现代工业文明。
它过去的一切优势感,在这场不等量的冲突中显得如此微小,节节败阵,无法再去守卫过去的一切。
郑正强预言:“它最终的去路是寄身于图书馆、博物馆或旅游文化之中,保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永久的历史文化积存。
”他的话让人伤感。
建筑文化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陲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饷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
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
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
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
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
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要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
211244199_安顺屯堡人物造型特点及绘画风格探索
深深地被屯堡地戏及 屯 堡 妇 女 的 服 饰 所 吸 引,萌 发 出
彩陶瓷,其具有丰富 多 彩 而 且 靓 丽 的 色 泽 和 特 有 的 艺
将屯堡人质朴的外形永久定格在瓷板画中的构想。因
术形式。高温颜色釉瓷的特殊韵味主要体现在它呈现
此才将屯堡地戏、屯堡妇女等人物造型作为创造主题。
的百变艺术效果上,比 如 窑 变、釉 变 等,都 是 典 型 的 高
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笔者考虑到高温颜色釉的色彩丰富、结 构 立 体,且 具 有 抗 高 温、耐 腐 蚀 等 特 点,通 过 高 温 颜 色 釉 瓷 在
文化元素上运用的初步探索,发现高温颜色釉对文化元素的表现具有可行性。这种利用高温 颜 色 釉 瓷 对 文 化 元 素 加 以 渲
染和阐释的艺术形式,可能将为日后在文化元素方面艺术创造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
高温颜色釉瓷板画的 形 式 表 现 并 存 储,具 有 一 定 可 行
性和价值性。
过高温 1300℃ 左右烧 制 而 成。 由于高温颜色釉经过
极高的温度烧制而成,所以其化学分子十分稳定,具有
3.
2.
1 主题设计
将安顺屯堡文化 元 素 用 釉 应 用 到 瓷 板 上,首 先 要
极佳的耐高温、抗腐蚀、安全无毒等特性。此外,丰富的
依然保持着 600 年前的服饰、信仰、民风民俗、宗教、语
为长袍宽袖、青布围 腰、丝 头 细 腰,未 婚 少 女 的 发 饰 则
言等,并没有受到当 地 布 依 族、苗 族 以 及 汉 族 的 同 化,
是留着一头大长辫,头上不包头帕,服饰颜色鲜艳。屯
至今保持着屯堡独特的文化传统,堪称“明代历史的活
堡妇女一旦成婚,则 要 按 照 传 统 方 式 改 头 换 面。 已 婚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屯堡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农耕文化形态,在历史上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青铜器时代和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
屯堡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其代表性遗址有山西省平遥县的屯村遗址和河北省隆尧县的大汴塘遗址等。
在屯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屯堡制度。
屯堡制度是指以一个自然村社区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农田和聚居区并且形成相对封闭性的农耕生活。
这种制度主要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对生产和生活的组织方式,强调了农民的自给自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屯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也为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屯堡文化还表现出独特的器物、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在屯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及纹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此外,屯堡文化还流传下来一种祭祀宗教的信仰形式,人们通过建造神庙和祭祀神灵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
对于屯堡文化,我有一些个人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屯堡制度的出现是古代农耕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管理和组织。
其次,屯堡文化在器物制作和艺术方面展现了独特的特点,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屯堡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祭祀宗教的崇拜和信仰,这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屯堡文化的认识与感悟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屯堡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认识与感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屯堡文化是指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地区特有的一种壮美的农村文化。
它以屯堡村落建筑为代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1. 传承千年的建筑风格屯堡文化的建筑以屯堡寨楼为主,这种寨楼特别适应当地山地平原与水域分布不均匀的地理环境。
寨楼在历史上承担着防御和居住的功能,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对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屯堡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屯堡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祭祀活动、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展示了古老的乡村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屯堡文化作为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通过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屯堡文化的当代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屯堡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当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挖掘和开发屯堡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也有助于提升屯堡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 丰富文化休闲生活屯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3. 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介绍屯堡地戏文化现象作文
介绍屯堡地戏文化现象作文
独特的“屯堡文化”(X屯、X屯、X屯),是明朝初年朱元
璋大规模屯X、移民、“征南”、“填南”的历史文化遗存,六百年来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有许多村寨沿用着当年屯堡的名称,村民依旧遵循江南古老的风俗礼仪,虔诚地拜观音菩萨,祭五显神坛,迎XX,敬XX,年复一年地套着面具演唱弋阳腔调的地戏,不厌其烦地讲述祖先骑着高头大马奉命征讨的往事,拿出厚叠的家谱证明自己的汉族身份,其中地戏是屯堡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XX屯堡地戏诞生于XX,却在数百年历史变迁中,被XX的这片山水保留下来,得以延续。
地戏可以说是屯堡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
屯堡里的妇女至今穿着蓝色长衫,头缠长巾,挽着发髻,束着宽腰带。
这是凝固着一段军事移民的历史,构成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
这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屯堡文化的存在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而屯堡也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落。
屯堡文化概述
【屯堡文化概述】1、屯堡起源公元14世纪,元朝灭亡,朱元璋领导军队力逐群雄,统一中原。
为平定云南梁王之乱,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率江南将士三十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次年攻克云南。
云南收复后,明朝为长久控制西南,巩固边陲,大军选择以“黔之腹,滇之喉”的贵州安顺为中心驻扎下来。
将士们就地屯田驻军,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洪武二十一年,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居住的村寨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统称他们为“屯堡人”。
征南的将士与填南的平民带来了江南独具韵味的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与贵州独特的文化发展成为别具风味、魅力无限的“屯堡文化”。
时经600年的岁月沧桑,世代传承的屯堡人依然恪守着明朝先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被定格于此,形成了与周边地区迥然不同的文化地带。
2、文化特色(1)传统习俗①屯堡服饰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着明代遗风,坚持古朴健俏的“凤阳汉装”,穿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起翘的绣花鞋,头上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这种服饰如今已经成为屯堡的一种独特标志。
②节日庆典屯堡人的节日甚多,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
屯堡人信奉和崇拜所有的神灵,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
信仰和崇拜的缘由,加上传统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随着文化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屯堡人独特而鲜明特点,并在贵州这块土地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主要节日庆典见表一。
表一:屯堡村落主要节日庆典一览表(2)屯堡戏剧①地戏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
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
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明代屯堡是明代时期为了抵御辽东、蒙古等北方民族侵袭而修建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屯堡主要位于辽东半岛和河北、山东等地,它们作为明朝的边防据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围绕明代屯堡的主要史迹展开详细介绍,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明代屯堡的历史和特点。
一、辽东半岛的明代屯堡:1. 葫芦岛屯堡:位于今辽宁省葫芦岛市,是明代辽东半岛最大的屯堡之一。
屯堡建于明成化年间,占地面积广阔,周围设有护城河和城墙,形式严谨,格局宏伟。
屯堡内设有兵营、仓库、居民住宅等建筑,是明代辽东半岛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
2. 锦州屯堡: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是明代辽东半岛的另一个重要屯堡。
屯堡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明代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
屯堡内有城墙、护城河和守备塔等军事设施,还有兵营、官府、商铺等民用建筑,呈现出明代军事防御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二、河北地区的明代屯堡:1. 永宁屯堡: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是明代河北地区的重要屯堡之一。
永宁屯堡建于明嘉靖年间,屯堡内有城墙、护城河等军事设施,还有官府、宗祠等民用建筑,展现了明代军事防御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特色。
2. 眉山屯堡:位于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是明代河北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屯堡。
眉山屯堡建于明嘉靖年间,屯堡内有城墙、护城河等军事设施,还有官府、民居等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遗址。
三、山东地区的明代屯堡:1. 登州屯堡: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是明代山东地区的重要屯堡之一。
登州屯堡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明代山东地区的军事重镇。
屯堡内设有城墙、护城河等军事设施,还有官府、兵营等民用建筑,是研究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遗址。
2. 蓬莱屯堡: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是明代山东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屯堡。
蓬莱屯堡建于明嘉靖年间,屯堡内有城墙、护城河等军事设施,还有官府、商铺等民用建筑,展示了明代军事防御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安顺屯堡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祖 平 滇 ”,又 称 “调 北 征 南 ”。 这 些戍 边 者按 历 代 所 的 文化传 承 链 条 出现 了断裂 。
推 行 “三 分 守 城 ,七 分 屯 种 ” 的屯 田制 度 ,把 作 为
二 是新 兴 传 播媒 介 的 出现 ,人们 足 不 出户 就 可
凰 文化与风物
享 受 到 丰 富 多 彩 的文 化 娱 乐大 餐 。 “地 戏 ” 这 种传 访调 查 ;二 是 利 用 每 年 开 展 的 “校 园文 化 活动 ”,
工 匠 手 艺 等 带 到 了这 里 。 安顺 屯堡 人 系 明代 屯军 的后 裔 ,他 们 大 部 分是 来 自中原 和 江 南 各 省 ,因 此 随着 他 们 的 迁移 带 来 的 江 南 文 化 也逐 渐地 成 为 这 一 区域 的主 导 文 化 ,使 得他 们 在服 饰 、语 言 、建 筑 、 习俗 文 化 等 方面 都 与 周 围 少 数 民 族 以及 汉 民族 有 着 明显 的 区别 ,形成 了珍贵 而 又独 具 特 色 的 “屯堡 文化 ”。
到 了西 南 边 陲 地 区 安定 稳 固 的 重 要 性 。 由于 贵 州 发 广 泛 而 深 入 地 推 进 ,全 省 交 通 设 施 、通信 设 施逐
是 连通 云 南 的 战 略要 地 ,于 是 朱 元璋 下 令 从征 南 大 渐完 善 。 屯堡 人 为 了追 求 更 好 的物质 生活 ,年 轻 人
转 行 或 外 出}TT ,村 里 的地 戏 表 演 者 大 都 是 临 时 演 文 化 中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资 源 ,同 时还 能 增 强后 代 对
传 承 面 临 很 多 困境 。 本 文 对 安 顺 屯堡 文 化 进 行 详 此 地 。 这 些 被 征 调 而 来 的 农 民 、工 匠、商 人 等 来 到
安顺屯堡传统节日
屯堡传统节日屯堡人是多神信仰,他们的节庆活动既有传统的庆贺祭奠节日,又有崇神的拜佛会口活动。
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从正月开始到腊月,月月有活动。
除了一些传统汉族节日外,还有一些与自己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节日。
正月春节。
春节是屯堡人最为隆重的节日。
腊月间就要用数十斤糯米和籼米打成米面,蒸熟后打成糕粑,晾干变硬后泡在水里可食用几个月。
还要杀年猪、熏腊肉,用猪血和豆腐做成“血豆腐”,熏制香肠等等。
除夕夜,先要在神龛前摆上猪头、雄鸡及酒菜,并点燃香烛供奉,主人还要请祖先及亲戚的亡灵和各路神仙、各处菩萨、孤魂野鬼来享用,希望得到神灵祖先的保佑。
供奉后,全家人要在神龛前磕头后才能吃饭,还要在门、窗、牛圈等处贴上红纸写的对联,大门上贴“秦军”、“胡帅”等门神。
除夕要“守岁”到天亮,灯火长明,全家欢聚,直到黎明。
按屯堡人的习俗,三十夜守岁,年初一大睡,年初一不能动菜刀之类工具,不能向外倒水,不能扫地,据传扫地和倒水就意味着会把一年的钱财扫出去和泼出去。
大年初一还不能串门,只能在外面游玩。
一年到头,大年初一这天是忌讳最多的一天。
年初二外出叫“出行”,回家时要捡上几根木柴回来,以实现“初二出行,抱财归家”的求富心理。
有的人家还要找一个有小圆洞的石头,用绳子拴好牵回来以示“拉了一头肥猪回家”。
年初二,开始进行各种“拜年”仪式。
拜年形式多样,村中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户地去拜年。
孩子们身挂小口袋,走进大门对主人家大喊一声:“给您拜年,恭喜你家发财!”主人家就拿些葵花、核桃或硬币给孩子们。
于是,年初二这天,就会看到满街的孩子这家进那家出,欢天喜地地跳动,村中热闹非凡。
春节跳地戏是屯堡人庆贺新春不可缺或的文化内容。
通常屯堡人跳地戏的第一个时节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得福纳吉,其演出时间从正月初二开跳,一直跳到正月十五元宵,达到了娱人娱神的效果。
正月初九玉皇会。
据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四乡八寨的屯堡妇女聚到玉皇阁给玉皇大帝做寿。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屯堡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经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屯堡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格。
在这里,古代川滇文明和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屯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
据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安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屯堡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在欣赏屯堡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屯堡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我们对屯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强了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屯堡文化的保护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屯堡文化。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于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屯堡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应该和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进屯堡文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屯堡文化和旅游业能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地处贵州西南部,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
近年来,屯堡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对推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屯堡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堡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贵州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屯堡人民曾与革命先驱一起奋斗,为中国革命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屯堡文化作为贵州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保护。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屯堡文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屯堡地区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通过修缮和保护历史遗址、古建筑等,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让游客有机会亲身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次,屯堡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革命题材的展览、戏曲表演、传统文化节庆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加,提高了屯堡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旅游发展方面,屯堡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风景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屯堡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古老的山川和河流,还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这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屯堡地区也注重开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将农业、乡村风貌、乡土文化等融入到旅游体验当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除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屯堡地区还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和推广旅游特色。
例如,引入国内外知名旅行商和旅行平台,通过组织专题推介、发布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屯堡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进行宣传,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屯堡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形成了一些旅游线路,打造了一些旅游品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总体而言,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举办文化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举措,屯堡地区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黔中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启示
黔中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启示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中屯堡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本文将探讨黔中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其在实践中带来的启示。
首先,黔中屯堡文化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智慧。
在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中引入这一文化元素,就像是在干涸的河床上注入一股清泉,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黔中屯堡的历史、艺术、建筑等,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其次,黔中屯堡文化融入民族观教育的过程,就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黔中屯堡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感。
再者,黔中屯堡文化的融入还带来了一系列实践启示。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黔中屯堡文化的魅力。
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黔中屯堡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实践启示还包括对教育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而将黔中屯堡文化等生动的文化元素融入教育过程,就像是给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
班级:09公管姓名:罗燕学号:200910114070浅谈安顺屯堡文化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也许你会很好奇,中国怎么会还有一种叫“屯堡人”?是的,贵州的安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而且仅仅是贵州安顺才存在。
他们和汉族相似但是又和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屯堡人现在也就成为绝无仅有的文化。
(一)、屯堡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连疆地区的统治。
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
明洪武14年,朱元璋钦令颖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进行征南,一举剿灭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屯堡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征的将士及家眷等。
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并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屯戍于此,至今已六百余年。
他们在黔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后裔被称为“屯堡人”,。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
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
沧海桑田,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此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天龙屯就是其代表。
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就是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关于屯堡文化的作文800字
关于屯堡文化的作文800字英文回答:The Tuen Mun culture is a unique and fascinating aspec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styl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The Tuen Mun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resilience and resourcefulness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ir culture.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spects of Tuen Mun culture is thei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hich includes the use of rammed earth walls and tiled roofs. These structures are not only aesthetically pleasing, but also serve practical purposes such as providing insulation and protection from the elements. The intricate carvings and decorations on the buildings also reflect the Tuen Mun people's dedication to craftsmanship and attention to detail.In addition to their architecture, the Tuen Mun peoplealso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evident in their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rituals. For example, the annual 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and celebrate with dragon dances, fireworks, and elaborate feasts. These customs not only provid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for the Tuen Mun people, but also serve as a way to pass down their tradi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Furthermore, the Tuen Mun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mutual support. In times of hardship, they come together to help each other, using the proverb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When one prospers, the whole family prospers). This sens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is ingrained in their culture and is a testament to their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中文回答:屯堡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迷人的一个方面。
贵州屯堡文化
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休闲一日游云峰八寨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
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
在方圆11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特色景点介绍:1、云山屯依山建屯,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
古驿道穿屯而过,鼎盛时住户逾千。
屯内遗存的古民居、街巷、寺庙、戏楼,无不展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筑和人文生态,云山屯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本寨:本寨依山面水,后有葱茏的青龙山拱卫、前有绿水环绕。
寨内碉楼林立、巷巷相连、户户相通。
巷道交汇处均成“丁”字型,这既是出于巷战的考虑,同时又是军中忌讳:十字路口之“十”谐音“失”(陷)。
以黔中石原料和江南风格的木作完美结合著称的屯堡建筑,在本寨发挥到了极至。
3、云峰屯堡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分。
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
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4、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
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老百姓欢迎。
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故称为地戏。
屯堡汉族服饰艺术文化
屯堡汉族服饰艺术文化屯堡汉族服饰(图片来源百度)贵州聚居着一个特殊的汉族群体——屯堡汉族。
他们是明洪武十四年(1382)因“太祖平滇”而“调北征南”进入云贵的明军及其后裔,以及此后为稳定和繁荣边疆而“调北填南”的江南子弟及其后裔。
600多年来,屯堡人固守明代江南的习俗,依然保持着明代的装束,江淮的古风,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文化区。
在语言、服饰、建筑、习俗和一些节日文化上,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甚至其他汉族有着迥然的区别。
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村落和屯堡人以及独特而又罕见的“屯堡文化”。
屯堡村寨棋子般的散落在黔中大地,但无论是在哪里,其服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远近300多个屯堡村寨仅靠服饰是难以区分的。
换句话说,屯堡人一直恪守着祖先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这正是屯堡文化的魅力所在。
屯堡汉族作为当时的军屯、入侵者及先进文化的代表,有着心理上的优越感,同时出于军事安全上的考虑,屯堡人形成了较封闭的生活圈,并没有太多“入乡随俗”的变化,维持了明代江南的审美观点。
屯堡汉族服饰以蓝为主,不用红、黄,一方面因为红、黄是皇家颜色,不能随意使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红、黄过于招摇、不符合伦理道德。
屯堡服饰没有平时装和盛装之分,服饰的变化主要用于区别是否结婚、是否已有儿媳,而这种区别仅仅体现在发式、头帕及花边上。
屯堡汉族服饰以蓝为主,不用红、黄,一方面因为红、黄是皇家颜色,不能随意使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红、黄过于招摇、不符合伦理道德。
屯堡服饰没有平时装和盛装之分,服饰的变化主要用于区别是否结婚、是否已有儿媳,而这种区别仅仅体现在发式、头帕及花边上。
对于屯堡人来说,儒、释、道是影响他们最深的三种思想。
尤其对于屯堡妇女,更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因此佛家的一些图案就出现在了服饰及其他饰品上。
但与苗族不同,屯堡宗教意识的体现不是在服饰上,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馨香祷祝、顶礼膜拜的庙观祭祀以及供奉牺牲、烧香燃纸叩首的村野祭祀。
受儒家思想影响,屯堡服饰比苗族服饰更多地承载了伦理道德之责任,以简洁实用的款式和蓝、青色调来追求庄重、朴实的效果。
安顺屯堡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
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全面了解屯堡文化的独特形态和深邃内涵。
一、什么是屯堡文化明代以来,历史的风云把安顺卷入了纷飞战火之中。
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将汤和率兵南征贵州,时任普定路土知府的适尔归顺了明王朝。
第二年改设普定府,适尔任知府。
适尔死后,安锁继任。
当时,元朝势力仍盘踞云南,元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不服从明王朝统治,胁迫安锁反叛明朝,并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这激怒了明朝皇帝。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
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陇大寨,当年叫傅家大寨。
距傅家寨不远的平坝白云区肖家庄,是先行官肖缓的治所。
征南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克普定,安陆侯吴复和顾成斩杀梁王派来的将军金容刀,生擒安锁,安顺一方战事初平。
紧接着两路大军直捣云南,元梁王败死,战事结束。
但没几年,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兵第二次“调北征南”。
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体底部
三、石头建筑的绝唱——屯堡民居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居民的建筑成 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八”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 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
屯堡文化
一、屯堡人与屯堡文化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让我们走进屯堡,走进那久远的年代…
发布时间:2005-5-27 8:54:06来源:admin
窗体底部
二、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据《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炼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 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抑、扬、开、合的撕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曾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轰动,登上国际大雅之堂。安顺还有300多个地戏表演团体,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发布时间:2005-5-27 9:00:51来源:admin
安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执着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 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四、活着的历史——屯堡服饰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婚否的区别在于:未婚少女梳长独辫;已婚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 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1993年发掘的明“荒王”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服、鞋子与现在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