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逐步实验和推广,但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新课程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教师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实验,“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的实施者──广大教师依然困惑:课程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评价制度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怎么改?这些问题的实质,涉及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使新课程真正付诸于实践,落到实处,还得从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
一、正确认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世纪之交,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对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全面阐述了我国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则是一系列文件的中心内容。同时,这些文件点明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教育部制定的《纲要》中确定了新课程改革的6条具体目标中,涉及学习方式转变的有3条。如目标1强调行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4专门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停息的能力、获取亲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余3条目标,内容有改变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但这些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相关专家也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1]
二、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单一、陈旧,亟待转变
虽然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广东省一直被公认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领头雁”,但根据广州教研网公布的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与习惯的调查表明:只有20%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感兴趣”,亦有2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持“无兴趣、勉强接受”甚至是厌恶放弃的态度;在学习习惯上,能做好历史课前预习和准备的学生占20.4%,上历史课进入积极学习状态的学生占23.1%,上历史课时“很专心,做到五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只占24%,上历史课做笔记的学生占23.6%,课后对笔记进行修改的学生占3.6%;在学习时间上,约占35%的学生在学习计划中给历史学习的时间是5%以下,50%以上的学生计划分配给历史的学习时间5-10%,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是按照考试的重要程度(如期中考、期末考、会考),提前几个星期或者提前几天“临时突击”;在学习计划、规律、方法上,历史学习“有计划且科学可行”的学生只占9.3%,“切实按照规律学习”的学生占9.9%,“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占13.6%,“学习历史方法多”的学生只占3.6%,“方法少”的占36.7%,用“死记硬背”方
法的占27.2%;“突击复习”的占38.7%;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上,“非常有效”的占7.2%,“一般化”的占60.4%,“效果低”的占21.4%。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快速推进,而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单一、陈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课改工作先进、经济教育发达的广东如此,中西部久发达地区的历史教学现状则更为严峻。我们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仍然是一场攻坚战。同时,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得到一定的分数,但还是无法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也一定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过: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到应该获得的历史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意识,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效,将是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迫切任务。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与高考相得益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面临多种压力,其中,常挂在老师嘴边的,便是高考。于是,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误解:要考好高考历史,就需要下大功夫,去背、去记;新课程的那一套,只有“花架子”,没有实效果;高考不改革,教学就没有办法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先从近年的高考试题变化说起。根据相关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及总体认识,体现了新的课程资源观,而不是单一的局限于教材;[2]内容上,呈现出诸如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引入等特点;[3]而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和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