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危机

合集下载

我国资源面临的危机

我国资源面临的危机

我国资源面临的危机资源现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资源危机的乌云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弥漫。

1973年、1979年两次能源危机,人类至今惊魂未定。

资源危机的冷风曾多次悄悄掠过中国疆土,而国人几乎无动于衷。

中国没有经受1973年和1979年危机冲击,国人至今未有资源危机的切身体会。

然而,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却昭示,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

其结论如下(1)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开采过量,用水浪费,供需问题十分突出。

(2)耕地贫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3)中国是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成熟林赤字采伐消耗,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明显。

(4)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

(5)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浪费程度惊人,目前我国对矿产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矿业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

(6)我国稀土资源虽然在世界上是储量大国,但也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中国是世界资源小国。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潜在水资源总量为2.7万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是丰富的。

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非常少水资源。

浅析中国自然资源危机及对策建议

浅析中国自然资源危机及对策建议

浅析中国自然资源危机及对策建议作者:张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2期张琳(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和深度也不断提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

该文详细分析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

针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危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自然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0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24-01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不乐观: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地域分布的空间差异大,组合错位,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利用配置不甚合理;自然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较大,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大多数分布于不易开采地区,呆滞资源较多,开发投资大[1]。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涉及国计民生的淡水、耕地、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供应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

因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危机并提出对策建议是当务之急。

1 当今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危机1.1 淡水资源不足,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我国属于多水患型国家且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少,水资源利用面临着四大问题:一是水旱灾害频繁,并有加重趋势;二是自然生态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三是水体污染严重,降低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四是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

据研究,到2030年水资源的形势极其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760m3,中国将整体进入用水紧张的国家行列。

1.2 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低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非农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原因致使耕地减少过多过快。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

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大规模地毁林开荒。

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荒。

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

南北朝时,兵燹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惊心八大危机

惊心八大危机

惊心:中国面临八大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光辉下我们也看到了多重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

如果不能早作出预防,老百性最痛恨的就是腐败,国家领导人也痛恨腐败。

那么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

下面我们对这些危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水资源危机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

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

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

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

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 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

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

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

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

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 DP 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2,粮食危机耕地质量之忧,18亿亩红线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

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

据说仓库的道路三十年前通坦克都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荒芜了。

粮食危机,往往是天灾人祸在先,而后就是粮食危机。

旱灾,水灾,地震等等,都可能引发灾难,而一旦灾难来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势必造成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

今年已经给中国提了个小醒了,先是天灾,紧接着就是商人哄抬物价,已经出现了物价飞涨,穷人生活逐渐艰辛的现象。

中国的危机及解决方案

中国的危机及解决方案

中国的危机及解决方案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压力、社会不平等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面临的危机1. 环境污染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压力。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

这些污染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威胁,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压力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压力也日益增加。

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间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3. 社会不平等尽管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社会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教育机会差距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的社会发展。

解决方案1. 环境保护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环境监管,推进能源清洁化和节约型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是其中的关键举措。

此外,鼓励和支持环保科技企业的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也是重要方向。

2. 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为缓解资源压力,中国需要加强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是关键举措。

此外,加强国家级和地方级的资源分配机制改革,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3. 促进社会平等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实施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平等。

同时,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中国面临的危机虽然巨大,但也有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平等,中国可以克服当前的危机,并迈向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危机 ppt课件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危机  ppt课件

ppt课件
4
全球水资源现状[1]
地表 70 的面积被水覆盖。包括海洋水、地下水 、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及大气水和生物水在内,共 计约 138.6×1016 m3.
1)淡水资源总量少 ;
淡水资源储量仅有 3.5×1016 m3 ,占总储量的 2.53%,
包括目前技术水平难以利用的分布于南北两极占淡水总
储量 68.7%的固体冰川和埋藏深度较大的深层地下水及
永久冻土的底冰。在仅占水总 量的 2.53%的淡水中,不
但难利用的多,而且易利用的 水很少,仅占淡水总量的 0.3%。
图 淡水资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有比例
[1] 石虹. 浅谈全球水资源态势和中国水资源环境问题[J]. 水土保持p研pt课究件, 2002, 9(1):145-150.
ppt课件
图 我国各地区降水量分布图
15
2)季节分布不均匀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降水量随时间的分布极不均匀。一 年中62%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季,汛 期(6~9月)的降水占全年75%以 上。海河流域降水在年内分布的集 中程度最高,汛期4个月降水量占到 其全年降水的79%~84%。还有, 降水年际变化也大,海河流域最大 年降水量一般在最小年降水量的5倍 左右。降水的年际、年内剧烈变化, 为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很大的 难度,使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难以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危机
Present Situation and Crisis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报告人:李露 1600512
ppt课件
1
目录
1 水资源概况 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3 应对措施 4 结语
ppt课件
2
1

中国危机的解决方案

中国危机的解决方案

中国危机的解决方案引言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危机和挑战,如环境污染、经济下行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这些危机对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国危机的解决方案,着重讨论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三个方面。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打击等。

政府还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提升了执法效果。

增加环境投入为了加强环境治理,中国政府逐渐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

大量财政资金被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投资,通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和效果。

经济转型推动创新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创新发展成为解决当前经济危机的关键。

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创新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还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科研资金和政策支持,培育和孵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促进产业升级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目标。

政府通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投入。

此外,政府还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人口老龄化经济和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面临着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加大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投入,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和社会保障事业,推动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养老和医疗等服务。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世界资源小国资源危机的乌云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弥漫。

1973年、1979年两次能源危机,人类至今惊魂未定。

资源危机的冷风曾多次悄悄掠过中国疆土,而国人几乎无动于衷。

中国没有经受1973年和1979年危机冲击,国人至今未有资源危机的切身体会。

因而,许多人仍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

[1]能源危机影响经济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

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

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

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1、经济影响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

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2、历史上的能源危机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原因∶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2005石油价格上扬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需要寻求再生能源油产国宣称储藏量还有水分3、油产国宣称储藏量是否属实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

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

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

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2]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昭示资源危机严重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却昭示,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其结论是:(1)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开采过量,用水浪费,供需问题十分突出。

(2)耕地贫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3)中国是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成熟林赤字采伐消耗,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明显。

(4)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

(5)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浪费程度惊人,目前我国对矿产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矿业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

中国是世界资源小国水资源情况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潜在水资源总量为2.7万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是丰富的。

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

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为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

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都在递减。

如建国初期,我国人均水资源为5400立方米,目前已减少到不足3000立方米。

与此同时,我国在生活生产中消耗的水又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如1959-1980年,我国年用水量平均增长率为5.2%,用水总量4700亿立方米/年,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7%,预计到20世纪末,用水总量将达到5500亿立方米/年,占到多年平均经流总量的21%。

用水总量直逼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危机”也就为期不远了。

土地资源的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治理土地资源的状况与此相类似。

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当考虑人口因素时,我国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01平方公里,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3;我国现有耕地97.3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耕地的7%,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约0.001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耕地的36%;草地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草场0.0036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数的56%;林地面积125.3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

按照一般的观点,这实际上已接近农业承载的极限。

[3]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我国海域辽阔,总计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总计32647公里;岛屿众多,达6536个;大陆架宽广,黄、渤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大陆架宽200-600公里,南海大陆架宽180-250公里;海深资源丰富,现有海深面积计14.07万平方公里;鱼类繁多,经济鱼类捕捞量400-470万吨;海底石油可观,总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00亿吨;海滨矿砂矿床多,达124个,探明储量4.36亿吨,等等,绝对数量都不少。

但与上述情况一样,若按12亿多中国人口的人均计算,上述各项指标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是很低的。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我国同时作为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这个特点的资源种类。

我国累计发现矿床种类162种,其中探明一定储量的148种,发现矿床和矿化点20多万处,控明储量的矿区1.4万多处。

截止1989年底,我国的钨、锑、钒、钛、锌、锂、锡、硫铁矿、稀土、菱美矿、萤石、重晶石、石墨、石膏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首位,铜、钽、铌、汞、煤、石棉、滑石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第三位,铁、镍、铝、锰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四、第五位。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拥有矿种比较齐全,探明储量比较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而且矿产的总量也多,45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价值排到了世界的第三位。

虽然如此,但若按人均拥有量计算,我们却还是无法脱掉“贫矿”的帽子。

如我国的原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为99.3%,铁为34%,铜为24%,铅为35.3%,锌为58.4%,镍为29%,钴为62.5%,铝为13.9%,锰为18.3%,金19%等。

除煤以外,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在世界上排行第80位。

总之,我国的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从绝对数上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中国能源危机的实质中国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中国当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来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石油巨头纷纷"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看来,我国的能源政策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王玉锁表示,每遭遇停电、气荒、油价高涨等能源危机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无不为之焦急,但是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会发现,如果能源政策能有所改变、如果相关配套政策能真正促进现有能源政策落地,那么我们会减少很多危机。

他列数现行能源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如:"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中已经明确鼓励非公经济进入能源相关领域,国家在坚持"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的原则下也鼓励企业"走出去",由于没有明确的配套政策出台,致使非公经济既不能在国内进入更宽的能源业务领域,也不能与国外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或投资,坐失了很多获取国际能源的机会;国家为了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发展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等在内的新清洁替代能源,但是对于这些新清洁能源的准入及相关支持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新清洁能源的推广进程大大减缓。

政策直接主导着产业的方向和进程,能源政策同样影响着能源危机的缓解或加剧。

王玉锁向全国政协提案组提交了《关于建立市场传导机制,调整能源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的建议》提案。

提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非公经济准入进程。

发改委应牵头抓紧制定这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行业进入许可方面。

在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下,应加快非公经济进入到能源领域的速度和扩大能源产品的经营范围。

在能源的国际化业务上,如石油、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和海外能源领域的投资等,国家应尽早出台政策支持非公经济进入,让企业用市场行为到国外获取能源。

第二,简化报批操作程序,加快能源政策落地。

在落实能源配套政策的操作上,要以创新方式简化常规的流程。

建议由发改委负责总协调,企业只需将各种申报资料提交给发改委下属的能源主管机构,由其去协同相关部门,减少企业的协调部门和成本,从而加快政策的落地速度,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推进新清洁能源产业化,加快行业标准与产品标准的出台。

能源危机与对策一、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

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

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

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二、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

光伏电力的应用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

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

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

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

光热利用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