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及答案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代表没落奴隶主消极避世的心态
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②庄子(战国):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心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逍遥)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 法家:韩非子(战国)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 改革观:主张变法
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区域,江苏高 考近五年都有命题,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 必修命制了两道大题目,2012年选修涉及。 预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
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 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 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 发展
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用严刑 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业表单2: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设计意图说明本单元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包括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活跃儒家思想四个课题,前面必修一和必修二关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基础。

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必修三的重点内容,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学习单元的课时框架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本单元可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五个
专题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

专题一,先秦儒学,通过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以理性探讨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
系。

专题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
学的新变化。

专题三,宋明理学,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区别。

专题四,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实质,正确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专题五,如何看待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重点是对中国主流思想做归纳总结性思考,加深学生对传统主流思想
的认识。

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实现程度
1.主题是否与课标要求相一致?是
2.主题是否是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核心或起着核心作用?能
否反映学科本质?(可以利用知识网、概念图、思维导图)
是。


3.主题能否反映富有挑战性的、能吸引师生兴趣的学习问题或任
务?

4.主题是否与生活、生产中的真问题相关?能否让学生理解主题
的意义和价值。

是,能。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6、(08山东)《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 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D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名师课堂】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与测评ppt课件

【名师课堂】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小结与测评ppt课件

央集权的对立面。
(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 其原因在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 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 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需要。
(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其原因在于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汲 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 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
第 一 单 元
单 元 小 结 与 测 评
主干知识梳理
专题知识整合
阶段质量检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
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其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
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 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因在于秦统一后, 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
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
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文化史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文化史提纲

历史必修3文化史阶段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主要人物的观点:孔子: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④文化:编撰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称六经)孟子: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原来善的。

荀子:①施政主张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上,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观点。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礼法并用可改造)。

老子:①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法家: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②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③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④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墨子: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②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③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3、儒学的兴起: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A、背景:①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

②汉武帝时,汉初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③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所接受。

董思想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敛、省役等相应措施。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 《夏小正》、“殷历”。《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 曹雪芹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3、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汉朝 司马相如、张衡 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 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在中国历史上士与“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 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 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 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 “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6.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 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 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 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 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 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 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 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 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士的兴起及影响 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 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 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 的称呼。 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 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 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 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 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演示文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演示文稿

1、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D ①程颐 ② 程颢 ③ 朱熹 ④陆九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
⑤王守仁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 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哈四中
林茜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是根据岳 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I· 文化发展历程》教 材中第一单元进行的整合。本专题主要讲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 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在当 今古代政治、经济两大板块内容频繁考查之 际,这方面的内容应引起重视。从考查内容 看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儒家思想的 演变均是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A
B A A B
9、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10、了解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影响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 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 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 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 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 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2、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表现是 B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民贵君轻,以德治国 D.政在得民,选贤用能
3、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朱理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历史必修三文化史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演变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A、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趋势: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儒思历程:源头:春秋孔子创立;发展:战国孟子发展为仁政;主流地位确立: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为新儒学;新发展:宋:儒学宋明:心学;批判反省: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批判儒思地位变化及原因:1、春秋战国不受重视(原因:儒思不适应战乱变革时代,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焚书坑儒,禁儒用法(儒思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统治(主流)地位(董仲舒改造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统一局面;黄老之学不适应时代);宋:理学受统治者重视;明: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清:理学仍为统治思想(宋、明、清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儒思成为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1、仁、礼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际关系2、中庸,守旧又维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人格4、与时俱进,5、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各个阶段的代表人、主张、影响:1、春秋孔子:核心:仁、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影响: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2、战国:孟子:将孔子仁学发展为仁政;政治:仁政(民贵君轻重民思想)、性善论、义利观(养浩然之气)、荀子:(唯物主义)天命观:天命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民思想)3、汉:董仲舒(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内容:君权神授、天谴论、三纲五常、大一统;影响:确定为统治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4、宋明:一派:程朱理学:(朱熹、程颢、程颐)主张:天地万物之源: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二派: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心即理也、(宇宙便吾心、吾心便宇宙)、发明本心;王守仁:良知就是本心(理)、致良知宋明理学的影响:局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人性;积极:理学塑造中国人的优良人格:重主观意志、重气节、自我节制、发愤图强、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有重大作用5、明清之际:明末:李贽异端思想: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理学束缚主张:鞭打程朱理学;否定孔孟之道是万事之论;抨击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明末清初:王夫之:(唯物)批判宋明理学;理在气中;承认私欲的合理性;认识事物要考察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著作:<</SPAN>原君>);限君、工商皆本;顾炎武:学风: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影响:开据清代考证学之风;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提供思想源泉。

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对后世民众有启蒙作用。

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主张和现今意义1、各派主张:道家:老子:天地本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应自然;墨家: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法家: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2、战国最流行派别(老百姓赞成的):儒家、墨家(符合战乱时老百姓渴望安定愿望);最符合时代潮流(统治者赞成的):法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儒家等诸家主张的现今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儒家:仁、仁政、为政以德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和睦)4、中国古代历史上构建和谐社会例子:汉:文景之治(黄老之学(道家)唐:贞观之治(儒家)百家争鸣原因和影响:1、原因: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文化:学术环境宽松,私学兴起)2、意义:儒学:构成传统文化中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道家:构成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传统思想中变革精神的理论基础,三者共同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代早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早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19C40—90年代:地主阶级和资早维、康梁维)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作:《海国图志》(器物(学西方科技)---理论层面)洋务派:代表人:奕、李鸿章、曾国藩等;主张:中体西用(自强求富)实践:创办近代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等)影响:积极: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未触动封建制度(器物(学西方科技)-----实践层面)2、资产阶级:A、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后期: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制度(学西方制度))B、康梁维新派:代表人:康有为(托古改制《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君主立宪、变科举制度《变法通议》;)谭嗣同----维新勇士(批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礼教、男女平等《仁学》;严复:(用进化论阐述变法合理性《天演论》)实践:维新变法(制度-----学西方制度)C、革命派:代表人:孙中山;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资民共实践:辛亥革命(制度---学西方制度)D、激进派: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核心旗帜);实践: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学西方的思想文化)早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由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过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维新变法: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兴民权、倡西学;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二次:辛亥革命(革命思潮)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资民共影响: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新文化运动:背景: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民资发展迅速;西学广泛传播;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阵地:《新青年》中心:背景大学;思想来源:接受西方民权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核心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思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推动马思传播,五四运动做思想准备。

考点3、近代三次思想论战:第一次:封建顽固势力与洋务派;第二次:封建势力(包括洋务派)与资维新派;第三次:资维新派与资革命派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第一个资民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第二次:毛泽东: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社会主义制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第三次:邓小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20世纪以来的五大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内容:新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目的);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点:新三民加反帝;新三民增加普遍民权;新三民增加节制资本、扶助农工;新三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三民主义影响:资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反帝、反封、救亡图存);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民族色彩;颁布《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是资第一部宪法,代表时代前进方向2、毛泽东思想---核心解决新民革问题---农包城武装斗争:A、历程:1、萌芽(24--27):大革命时期;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用:大革命时期的正确思想;2、产生:(27--37)土地革命时期:主张:结合国情创造性的开辟----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响:标志毛思的产生;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37---45):主张:提出新民族主义革命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影响:标志毛思成熟,指导抗日战争胜利;并于中共七大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4、新发展:(45---66)分三个时期;a、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论;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影响:创建新中国的纲领性文件;b、过渡时期:(53--56)主张:建社会主义制度;著作:《过渡时期总路线》;影响: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十年建设:(56-66)主张:社会主义的矛盾说(落后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矛盾);著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起指导作用;B、毛思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毛思特点:马中结合、集体智慧结晶、实事求是D、毛思影响:夺取新民革胜利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建国的思想基础;邓论理论渊源、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马思的中国化;3、邓小平理论---核心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A、历程:酝酿:文革后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解放了思想;产生:十二大:首次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逐步发展: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熟形成体系:南方讲话: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怎样建社会主义;十四大: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五大: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B、邓论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体智慧结晶;马思的中国化C、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马思的中国化4、江泽民三个代表---核心解决新时期党的建设;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理论武器;是新世纪共产党和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马思的中国化;十六大: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被确立为指导思想5、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内容: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十七大: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影响:对邓论、江代表的继承发展,对中现代化建设起重要指导意义。

考点3、五大理论的共同点(启示):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思的中国化;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演变西方人文主义产生、发展历程:源头:古希腊先哲的人文觉醒产生: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升华: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古希腊先哲的人文觉醒1、泰勒斯(公元前7C):主张:万物皆生于水(神转自然界)影响:标志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2、智者学派(公元前5C):代表:普罗塔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积极: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局限: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自然界转人类社会)3、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影响: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4、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最高哲学成就:《逻辑学》影响: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西方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文艺复兴:(14—16C)核心:人文主义(提人性反神性);反对对象:封建神学(天主教会);性质:资反封建思想解放潮流;原因:根本:资萌芽的产生;重要:封建神学的束缚;直接:意大利的黑死病内容: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欧洲小说之父;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但丁《神曲》---人文主义的先驱;《十日谈》《神曲》合称为人曲;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市民英雄制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外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欧文艺复兴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影响:解放思想----把人们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推动宗教改革;为新航路开辟做思想准备2、宗教改革:核心:信仰得救;反对对象:封建天主教会;性质:资反封的社会、思想解放潮流;原因:资萌芽的发展;直接:德皇兜售赎罪券;标志:《关于赎罪券的功能》代表:1、马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