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3 近视与远视 教案
近视与远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2.能力目标:尝试进行班机近视率的调查,并提高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提高眼睛保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课本的插图或多媒体课件,然后请学生进行描述、讨论,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双面凸透镜、白纸板、近视镜、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在完成“探究竟”部分的教学以后,教师组织学
【板书设计】
近视与远视
二、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形成
1.认真做眼保健操;
2.端正读写姿势;
3.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4.不在强光下或弱光的地方看书;
5.不要躺、卧、走路时看书或在摇晃的车船上看书……。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2.4 认识一些开阔视野的方法 教案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11章感知与协调§11.2.4认识一些开阔视野的方法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第二节视觉第四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是人眼的结构和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本节课的知识是后续物理学习的基础。
本设计有六个环节完成,首先由观察植物细胞和月球表面结构,是否可以由肉眼完成,从而引出课题。
再通过交流一些开阔人类视野的光学仪器,让学生了解光学仪器,能够与日常生活联系,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
紧接着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猜测、观察和归纳总结,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
在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然后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原理。
最后,通过交流平面镜的具体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知识性比较强,一节课的活动量比较大,在设计的过程中,力求简单、明了,尤其是平面镜成像规律,只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定性的了解,具体的探究是后续物理的学习内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科学知识学习后,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但是,在科学探究中还缺乏一定的方向性,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与假设并进行有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身边的光学仪器,了解利用光学仪器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2、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并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知道平面镜成像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了解光的反射遵循的规律,并尝试用反射规律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4、列举平面镜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养成学以致用、动手动脑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重点分析】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3.2 电流的磁效应 教案设计
电流的磁效应【教学目标】1.通过“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意识到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初步体会用类比方法引入新概念,知道并能描述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和简单工作特点。
3.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科学素质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设计并进行“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
【教学难点】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活动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活动目标:通过“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意识到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初步体会用类比方法引入新概念,知道并能描述电流的活动2: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
活动目标: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能科学的安排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器材,独立完成操作并得出结论。
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科学素质和乐于探究的科(二)学习器材和资源准备【器材】活动1:1号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铜丝、小磁针、电路元件插板。
活动2:1号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铜丝、小磁针、电路元件插板、简易电磁铁、大头针、泡沫塑料和5号电池、水槽和水。
【资源】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有条形磁铁、大磁针、电磁铁,实物投影【学习拓展】课堂活动记录单及使用说明探究活动记录表(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班级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年___月____日使用说明:1.一定做到先设计再实验;2.若用到其它器材,则写在横线上;3.最后一栏,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2 眼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教案
眼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
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
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同游览一下桂林的山水(课件展示,有情景介绍),同学们感觉桂林的山水美不美?(美)那么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部位感觉到桂林的山水美?(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介绍)。
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眼睛和耳朵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尤其是眼睛,它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吗?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平时我们经常照照镜子。
但是,当你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发现镜子中的眼睛具有什么特点吗?生:外面有眼睑、睫毛,里面有眼球,还有肌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同学们所提到的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我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
而它的内部是一个球体,称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
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在我们同学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可拆装的眼球模型。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这个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
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按照书中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来完成。
牛津上海版-初一上学期教案
8.8.1溶解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了解溶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溶质、溶剂和溶液。
掌握溶解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并能根据实际现象进行思维、表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品质,能实事求是严谨地,对待科学,通过学习活动,建立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加快溶解速度的因素。
难点:了解放热变化和吸热变化。
三、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法,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冷水、热水、氮化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大颗粒、硫酸铜、小颗粒、果汁、高锰酸钾、咖啡等溶液。
8.1.2溶解及其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溶解现象。
知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一--颗粒大小、搅拌、温度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比较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学会溶解的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通过师生讨论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溶解的因素。
难点:溶解时的能量转化。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观察法。
四、教学设备材料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温度计、热水瓶、冷水、食盐、粉笔屑。
课前准备:称5克硫酸铜晶体,称5克硫酸铜晶体粉末,开水灌满热水瓶。
8.1.3 水以外的溶剂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动手实验的兴趣。
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从与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强大。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备活动6.8仪器与材料:教师用:烧杯、药匙、玻璃棒、加热装置、硝酸钾、滴管、试管、水。
学生用(建议四人一组):烧杯、药匙、玻璃棒、加热装置、硫酸铜粉末、硫酸铜晶体。
活动6.9仪器与材料:教师用:试管、药匙、滴管、硫粉、水、甲苯。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3磁铁及电流的磁效应教案
《磁铁及电流的磁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简易指南针,学会用所知的磁知识,探究磁体的磁性。
2、通过观察磁效应演示实验,知道存在电流的磁效应。
3、通过探究通电电磁铁产生磁性的活动和研究电磁门铃工作原理的活动,初步理解电流磁效应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磁体和磁性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磁效应的应用【教学难点】设计研究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活动一:磁铁实验【活动目的】探究磁体与磁性。
活动二:制作简易指南针【活动目的】动手制作简易的指南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电流的磁效应【活动目的】通过观察通电导线和磁铁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推测通电导线有磁性。
活动四:判断通电电磁铁产生磁性【活动目的】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通电的电磁铁有磁性。
活动五:电磁门铃的工作原理【活动目的】观察电磁门铃的结构,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电磁门铃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磁针、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司南模型、铁钉、纸片、铜片、木块、水槽、大头针、指南针、导线、电池、开关、电磁铁、电磁门铃、泡沫塑料【教学资源】PPT、录像资料、学习单、微视频五、教学过程六、板书磁铁及电流的磁效应一、磁体与磁性1、磁体具有磁性2、磁极二、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有磁性三、利用电流磁效应工作的电器举例:电磁门铃七、教学评价用1-3星表示说课一、背景及教学任务简介1、教学内容背景分析:本节课是第9章《电力与电信》中第三节《磁铁及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会用所学磁的知识,探究磁体的磁性;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磁门铃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知道电流磁效应的应用。
学生在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电路的一些知识和电流的知识,这为本节课中连接电路及运用电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六年级第一章已经学习了磁性物质、磁极和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电信》中现代通信设备及手段和了解电磁波的产生这部分内容学习做了铺垫。
七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科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认识科学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食物的消化过程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一、教学设计思路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
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
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
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
七年级上牛津版科学全册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身边溶液的例子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2、能区别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3、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4、了解水以外的其他常见的溶剂。
5、以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的实验,让学生将科技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让学习科学变得更加有趣;2、通过“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的活动中,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倾听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和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2、了解水以及其他常见的溶剂;3、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糖在水中溶解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器材】教师: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
每个学习小组:①硫酸铜晶体、碘、沙粒、粉笔屑、食用油、酒精、100 mL烧杯5个、50毫升量筒、玻棒等;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试管八支、玻棒四根、药匙一只、试管夹、试管架等;(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或分组实验)③汽油、酒精、水、食用油、培养皿3只、布条若干。
其他见书P3的拓展活动。
【教学资源】PPT课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活动单。
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酸雨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方法和能力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3.4 保护听力 教案
保护听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学生知道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对噪声和噪声危害的认识,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2.知道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了解人体可以容忍的声音强度是多少。
【教学过程】一、引入1.播放短暂的声音。
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听力二、声音强度与噪声【知识梳理】声音强度:一般将由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声音的能量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噪声:声音强度超过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的声音,或者是人们不需要的并使人心烦、令人厌恶的声音。
三、远离噪声1.听两段录音:一小段优美的轻音乐和课间1分钟嘈杂的声音,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引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3.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4.出示一些关于噪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噪声。
5.噪声对我们的听力有什么伤害呢?四、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会损伤我们的听力,当我们遭遇噪声的时候该如何保护听力呢?——小组讨论、记录在记录单上。
想一想:还有减少噪声的方法吗?分组活动:(1)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尽量大的声音。
(2)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小组同学合作,利用桌上的报纸、毛巾、棉花等材料动手试一试,把你们的办法记录下来。
2.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控制噪音的。
3.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五、课外链接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介绍电子助听器。
3.阅读“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了解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小知识:保护听力的一些方法。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2.6 电能、电能表 教案
电能、电能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2.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2.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认识电能及电源和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2.学生对电能的理解及电能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能。
教师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
那么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激趣引思,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二、探究新知1.电能。
结合生活中有关能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能的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电能的来源。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经过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
(1)电能的来源。
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信息。
(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就可以发电。
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
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太阳能发电,潮汐也能发电,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
)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2)电能的利用。
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
牛津上海版七上科学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试管、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感受人发音时喉部的振动,感知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通过“物体产生声音的轻响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关系”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3)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5)通过真空铃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四、教学活动:活动1: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和猜测各种声音,引入声音的世界。
活动2:通过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队鼓、试管的发声,了解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3:通过队鼓、米粒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活动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活动5: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六、教学过程:教材分析:声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所了解,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同时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了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和几个学生实验来达成这个目的。
2、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4合理用脑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合理用脑教课设计设计合理用脑教课目的1.知识性目标:举例说明合理用脑的方法及意义。
2.教课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领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课重难点学会如何合理有功效脑。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脑的构造及功能的相关知识。
一、引入新课1.由身旁事引入。
踊跃配合教师、踊跃发布自己搜2.请一、两位学生讲科学家科学用脑的故事,然集的资料或预先检查好的资料,思虑后引出今日要学习和议论的课题。
老师提出的问题。
3.从检查局部同学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比较下手,引出课题。
二、探终究1.请同学想想为何我们每日一定保证8-10小学生议论辩论获得结论。
时的睡眠?体育活动对人脑有什么好处?1.睡眠使脑的功能获得很好的恢〔实时一定鼓舞同学们的表现。
〕复。
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每日的作息规律,大家帮助这2.体育活动可提升神经系统的灵几位同学来剖析他们的作息规律能否合理,有哪些不良敏性和喜悦性,增进调理功能。
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危害。
同学们议论得很强烈,找出这些你应当如何做?同学作息规律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危〔对于睡眠的意义,教师可举下边资料:青少年应害,并获得结论:生活中作息规律要该保证充分的睡眠,可使脑获得歇息。
现代科学证明:合理,劳逸适合联合,保证充分睡眠。
适合的歇息有助于学习,英国学者史贝墓创立了一所睡眠学校,这听起来仿佛是在开玩笑,但他经过实验发现,睡眠时播放英语唱片,次日在学习英语单词和发音时,就比入眠时没听唱片的人学得快并且正确。
这也说明睡眠在使脑获得歇息的同时,也助于促使学习。
〕1/3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合理用脑教课设计设计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规律。
为同学们介绍一种踊跃的歇息方法:交替活动、选出体质相当的甲、乙两同学作为“屈—伸臂实验〞的受同学们相互当合,扬长避短、设试者。
由老师发令并计时,其余同学察看和计数受试同计出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八章身边的溶液溶解(dissolving)教学设计: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关键,运用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溶解,得到后的物质是溶液,引出溶剂和溶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控制变量,并且要设计好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区别。
2、知道物质可分为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科学方法和能力:通过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培养学生的制定计划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能独立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猜测精神和想象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冰糖块、冰糖屑、水、热水、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水以外的溶剂和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有利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2、知道生活中常见溶液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1、熟练掌握移取溶液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2、在实验中,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和交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牙签、布条、胶头滴管、培养皿、酒精、汽油、水、丙酮、石蜡油、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碘。
五、教学后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一、教学设计掌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的是学生学好酸和碱的前提,也是本节以后几节的基础。
要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记住指示剂及与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是较困难的,可教材第8页表格,让学生讨论寻找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规律。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1 溶解 教案
溶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
(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2.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2.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请一位同学上台制备一杯食盐水。
请问这杯食盐水中包含哪些物质?搅拌后还能看见食盐吗?动手制备一杯食盐水。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回答。
由学生实验入手,通过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引出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学习1.总结: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食盐溶液。
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所以食盐水中的溶质是什么?而溶解溶质的液体,也就是这里的水,称为溶剂。
2.书写板书。
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联系实际,通过熟悉的溶液入手,了解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源于生活。
三、演示实验我们来看看,如果将食盐换成其他物质,结果是否相观察教师的实验,看4种物质是否都能在水中溶解,并在书同?将食盐、硫酸铜、沙粒和粉笔屑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中,搅拌一分钟。
(提问:为何要搅拌?)上记录结果。
(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
)四、实验结论1.学生表述后,教师总结:以上物质中可在水中溶解的有:食盐和硫酸铜。
不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沙粒和粉笔屑。
所以,并非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
其中,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
2.在以上两杯溶液中,清大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另外两杯可以称为溶液吗?(不能,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所以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1.尝试表述结论。
2.回答问题(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食盐、硫酸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身边溶液的例子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2、能区别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3、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4、了解水以外的其他常见的溶剂。
5、以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的实验,让学生将科技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让学习科学变得更加有趣;2、通过“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的活动中,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倾听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和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2、了解水以及其他常见的溶剂;3、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糖在水中溶解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器材】教师: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
每个学习小组:①硫酸铜晶体、碘、沙粒、粉笔屑、食用油、酒精、100 mL烧杯5个、50毫升量筒、玻棒等;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试管八支、玻棒四根、药匙一只、试管夹、试管架等;(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或分组实验)③汽油、酒精、水、食用油、培养皿3只、布条若干。
其他见书P3的拓展活动。
【教学资源】PPT课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活动单。
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酸雨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方法和能力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教学流程:变得模模糊糊。
学生很快就和酸雨联系起来,知道雕像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受酸雨的腐蚀,石材中的碳酸钙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了。
(一)什么是酸雨:通过阅读书本知道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雨水,那么上海有没有酸雨呢?借助学生实验:测试上海三个地方的雨水酸碱度来判断,虽然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个实验,但我想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复习酸碱度的测试方法,同时又加深了对酸雨酸性程度的认识。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目前上海的雨水酸度并没有达到酸雨标准,但已经比较接近了,所以借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酸雨的形成:虽然上海没有酸雨,但我国其他地区的酸雨情况非常严重,出示一张酸雨分布图,分析酸雨地区的共性,结果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发现酸雨的重灾区多数都在城市,而且是盛产煤和石油的城市,于是很自然的联想到与煤和石油有关。
为了更清楚直接的了解酸雨的形成,我插播了一段有关酸雨形成的录像,再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原来酸雨的形成是该地区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随空气流动进入大气与水结合成稀硫酸和稀硝酸,并进入雨水而形成的,我还用一段动画向学生演示了整个形成的过程。
酸雨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有的地区虽然没有大气污染,但也会形成酸雨,例如南极,这是为什么呢,借助另一个动画,学生很快分析出了:其他地区的污染会随风飘移而来形成酸雨,最后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形成酸雨的各种途径,借此让学生明白酸雨是一个很复杂的全球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主要通过一个模拟试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和学生查找资料的交流得到落实。
模拟实验于两周前开始准备,先培育玉米幼苗,等长到10厘米左右时开始分别放在不同的四个环境中生长,比较它们的长势(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通过幼苗的高度、叶片的颜色、枯黄程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分析不同酸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生活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的幼苗长势不佳,说明酸雨对幼苗的生长是由影响的。
接下来通过学生收集到的酸雨危害的资料,了解酸雨对建筑、植物、水生动物、河流湖泊、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从生动的图像资料,数据了解到酸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酸雨的防治学生对于我国因酸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肯定有极大的触动,然后让同学们共同商讨防治措施,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加以分析汇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板书:三、酸雨(一)什么是酸雨:(二)酸雨的形成:(三)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四)酸雨的防治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教学目标:1.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较强酸性、碱性液体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养成安全使用酸碱溶液的习惯和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3.过程能力与方法:能找出使用酸碱液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使用酸碱溶液时实验意外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收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酸碱性液体的使用说明书,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开始使用时的正确程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秉承上一节课老师的演示实验“活动8.14、活动8.15”,组织学生讨论酸碱性液体使用后处理废液、废料的正确方法;第三,通过视频资料所创设的酸碱性液体不慎沾在衣物、皮肤上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组织学生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几种洗涤剂、消毒液的使用方法说明书、滤纸(或棉花)、表面皿、浓硫酸、羊毛绒线、浓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二)教学流程:复习引入—→生活中较强酸碱性液体的使用—→洗涤剂、消毒液使用说明书阅读讨论—→实验室酸碱溶液使用讨论—→正确处理酸碱性废料方法讨论—→正确处理使用酸性和碱性液体时发生意外的方法讨论—→教学小结。
本节课尽管教材篇幅不多,但教学意义非常重要。
指导学生懂得了如何处理废弃酸碱性液体,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对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节课又具有温故知新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匀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有关酸碱性废液的处理方法、使用酸碱性液体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方法等,充分的让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电力的应用及简单电路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名称;认识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能指出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源和完整的电路;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力目标:掌握电路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维、分析、归纳及比较等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严谨地对待科学。
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
通过电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准确地了解一些电路元件。
能准确地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理解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源和完整的电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激发-质疑-解惑总结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电键8只、导线8股、灯泡2.2V,16只、电池1号,16节、音乐卡8张。
课前准备;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
收集有关电的应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六、教学后记(电力的应用及简单电路》是六年级(新综合科学》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整章的人门内容。
对于“电”,学生通过第五章有关电能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电的比较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仍然比较缺乏。
故本节课一方面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力应用”的资料,互相交流,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实验中探索、观察、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初步掌握电路的特点及简单电路的连接。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必须不断地给以鼓励及强化。
小组内的合作以及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逐渐体会合作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促进了同学之间时友好交流。
导体和绝缘休、电路符号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物体按导电性能可分类为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开关的类型及用途。
认识简单的电路元件以及常用的电路仪表。
掌握常用电路元件的电路符号,学习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电工的一些实验操作,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掌握电路元件的连接与使用方法。
学会电路符号的识别,并学会绘制简单电路图的技能。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的现象与电路元件的好奇心与兴趣。
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电学的激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及实验鉴别。
电路符号的识别、用电路元件连接电路、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连接简单的电路、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仪器:1号电池2节,小灯泡,导线,单刀开关,按钮开关,小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材料:铜线、塑料吸管、玻璃棒、钢丝、铁钉、粉笔、铅笔、铅芯、纸条、小木棒。
教学过程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知识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此已经积累了一些模糊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选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依次串联在连有灯泡的电路中,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活动中观察,获得导体和绝缘体的精确概念。
电路符号是学生以后继续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各种电路图的基础,教学是右让学生先阅读、背诵,进行机械识记,然后调动全体学生进行电路符号的识别竞赛,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掌握了电路符号的基础上,让学生识别连好的电路,利用电路符号画出电路图,对电路符号尝试进行一些实际的应用。
在运用电路符号将实物电路元件构成的电路画出规范的电路图,对预备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有所预见,对学习程度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多加指导,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图的绘制。
串联电路教学目标1.知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
2.学会将电流表、开关、电池及多个灯泡按串联的方法连接起来。
3.学生能正确地读出电流表的读数,4.能分析串联电路的特点,从而解释串联电路中某一元件损坏时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多个灯泡的串联;电流表的正确读数。
难点:串联电路中某一元件损坏时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