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学案练案及答案
散文阅读导学案答案自读
民乐一中高三(4)部一轮复习散文阅读部分答案甘森的西红柿13、(2分)既表现沙海中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14、(5分)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主旨。
15.(4分)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16.(5分)(1)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
(2)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与责任感。
(3)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17.(7分)(1)点题(2)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
(3)西红柿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颂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挺拔之姿16.(4分)BE17.(3分)合乎题旨。
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19.(9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学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7.试题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学案5
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
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散文导学案(四)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作品的社会意义。
⑤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总之,考查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主旨是什么?
(2)如何表达主旨的?
(二)考题例说
例一:(09年天津卷《老屋》)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例三、下面文章中大量引用了王维的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亦官亦隐的王维没有忧悒,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没有抱怨。他不为物我所役,自自然然地生活着,充分感受天地之心之道,用一颗天高云淡的心感受着大自然中的山川日月、花木飞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精神。只有卸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王维在恬静的光线里收割盛唐山水盈漾的清香。我于幽谷中远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在田园里仰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徘徊于涧边凝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沐浴着如水的月华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听独坐沉浸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意境中。
例二:(2006年江西卷)结尾作分)
例三:(2007年辽宁卷)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参考答案:(1)论证观点,使得内容表达充分有力:王维的诗充分地展示了王维心灵的恬淡自然及其蓬勃的生命精神,有力地印证了“只有卸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这一观点。(2)运用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增加文学色彩
(三)答题点拨
答题模式:
中考专项系列复习学案:散文阅读附习题与答案 (一)
中考专项系列复习学案:散文阅读附习题与答案 (一)中考专项系列复习学案:散文阅读附习题与答案散文阅读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本篇学案将会提供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与学习方法,并且针对典型的散文阅读材料附上习题与答案供大家复习。
希望同学们在进行中考复习时能够对此作为参考。
一、散文阅读散文为一种反映社会现象、人生态度、文化思想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样,其标志在于没有诗歌的韵律,没有小说的情节,没有戏曲的角色和台词。
散文在语言、内容、体裁和用途上都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要想理解散文,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内容与哲理散文在内容方面偏真实、贴近生活,旨在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社会现象、人生态度和文化思想。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归纳获得到文章的主题,进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理。
2.结构与方法散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主题明确结构: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②情节转折结构:通过情节冲突的表述来渲染主题与情感;③抒情致敬结构:通过艺术性的抒情,寄托感慨心情。
而散文常用的方法也有多种,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我们要善于理解文中的比喻、隐喻和象征,理解其运用方法与作用,这对我们写作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二、习题与答案解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本,来练习散文阅读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文本】大雁南飞,是中国人民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关大雁南飞的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早在《左传》、《诗经》中就有过记载。
“大雁南飞”的神秘现象早在人们进入雁鸣洞遗址时就有了文化史迹的遗留,堪称史前文化的高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大雁南迁的规律,很多文人墨客都把观察大雁的经历记录在史书、诗篇和文献里,这些记录在中国的周、汉、晋、唐等历代特别是《大明一统志》中都留下了不少篇幅。
大雁南飞,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关注的热门话题。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答案】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大雁南飞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020高考教师散文训练学案
3.31散文训练学案(第六节)课前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清净之莲林清玄(题目:1点明写作对象以及对象的特点。
作者由清净之莲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它既是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
2也指人内心的纯净柔软,清澈平静智慧。
3以此为题,点明题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
4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对自我的审视,对柔软生活的向往。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拟人)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人生路上种种的所见所想)⑥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⑦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⑧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⑨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5散文分析综合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15散文分析综合一、预习案1、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特点;2.掌握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复习要点1.了解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特点;2.掌握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达标练习1.散文的主要特点有、、。
2.散文阅读中需要具备阅读意识有、、、。
3.散文从内容题材山说主要有、、。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一)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树立主题意识2.树立整体意识3.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4.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
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的。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
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
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
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
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16课 《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6课《散文二篇》预习导学案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重点)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永久的生命》1.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蔓、严森、司徒丹等。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名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专题知识学案(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专题知识学案(附练习与答案解析)一.读懂散文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一)语句作用题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5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一.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2.给加点字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孤寂.()战栗.()俯瞰.()《永久的生命》课文学习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4.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散文导学案答案
散文导学案答案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答案①草堂拜谒你,懂得你的欢乐与胸怀②抒发对伟大诗人的敬意,感谢他给“我”的人生影响③表达对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感召力量的敬意精做试题(一)整体谋篇布局题1.分析线索题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案(1)线索:“致杜甫”(“我”与杜甫的对话)。
(2)作用:以“致杜甫”为线索,关联起叙写杜甫与记叙作者人生经历两方面材料,串联起作者人生经历和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等材料,使全文多而不乱,结构谨严;便于更好地展开对话,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2.梳理行文思路题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杜甫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后写古诗词给“我”涵养。
3.分析叙述人称题本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答案①便于直接对话,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
②便于抒情,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分析构思特色题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巧设线索,以“致杜甫”为线索,串起全文丰富材料,行文多而不乱。
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时空限制,利于抒情。
③紧扣标题写作,行文中以多种形式照应它。
④组材上,把杜甫的人生创作、情怀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紧紧结合,以自己的人生和感悟观照杜甫。
(写出三点即可)5.分析结构技巧题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致杜甫”的?答案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
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句,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
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
(二)分析句段作用题1.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散文阅读学案题目05
散文阅读学案题目05《湿湿的思念》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分)《灯火》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海棠花》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散文两篇含答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云翳.( ) ②回溯.( ) ③惆怅..( ) ④作揖.( ) ⑤褂.子( ) ⑥璀璨..( ) ⑦眷.恋( ) (2)多音字①露⎩⎪⎨⎪⎧ 露.马脚( )露.珠( ) ②巷⎩⎪⎨⎪⎧巷.子( )巷.道( ) ③抹⎩⎪⎨⎪⎧ 一抹.( )抹.布( )拐弯抹.角( ) ④膀⎩⎪⎨⎪⎧膀.臂( )吊膀.子( )膀.胱(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溯( )朔( ) (2)⎩⎪⎨⎪⎧ 惆( )绸( ) (3)⎩⎪⎨⎪⎧ 揖( )缉( ) (4)⎩⎪⎨⎪⎧眷( )誊( ) 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回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膀大腰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相生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无牵无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朝思暮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第十六课 散文两篇 同步练习作业(含答案)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他是一位
著名的家、
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的—奖。 .请写出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① ③ 二.课内精读。
.《永久的生命》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 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三.拓展阅读
在华盛顿时,我曾在越战纪念墙前驻足,墙上边的铜雕,都是表现美国士兵英雄主义的;而在这条公路的月光 驿站,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一一只有将这两个不同的半圆,合成一个整体,那才是战争的全圆。难道不是吗?这 个越战老兵,可能感悟出我们一行六人,是三代合成的完整的家庭,因而他目光中流露出的凄惶,正是对自己孤独 命运的回视;同时又流露出淡淡的笑意,那是对我们无言的祝福。
8、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 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9、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 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
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
他看见我在吸烟,首先朝我走了过来。我给了他一支烟,并为他点着了火。他大概发现了中国烟草,有别于美 国烟草的味道,就用英语对我开始了询问:
“你是中国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J
“中国也过圣诞节吗?”
我说:“只有酒店和一些教徒们过这个节J
可能是出于信任,当我们围坐在长椅上吃夜宵的时候,他聊了自己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 ,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毕竟这里有长椅可以休息,还有这么好的一 轮月亮和满地清亮的月光。他说话的语调,虽然没有一丝悲凉,但对我来说,犹如听一曲圣诞哀歌。“
(word完整版)初中初三九年级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含练习和答案
初中中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17分)(江苏省徐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野菊花之恋刘文方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
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
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
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
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
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
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
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
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
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
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
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
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
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
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
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
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
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
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原创附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个考点:内容理解以及概括、品味词语句子的意义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学习重难点】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知识补充。
(1)散文有哪些特征?阅读要关注哪些?1、散文贵在有“我”。
关注并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
2、散文日益重视“思想”、“理性”、“理趣”。
关注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
3、散文语言精美:讲究文辞、节奏、色彩、气势。
要高度关注语言赏析。
(2)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的相似点从写作内容来看:都是写人记事。
从表现手段来看:都靠文学形象。
从写作技巧来看:两者几乎相同。
(3)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的不同点散文小说人称一般用第一人称一般用第三人称选材真实塑造情节不求完整完整(4)散文分哪三类?初中语文考其中哪两类?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2、完成语段。
(一)会走路的花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
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
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
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来源:学#科#网]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
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
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
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
看见云就是雨。
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C部语文练案散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享受“孤独”王海斌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
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
“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
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
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
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
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
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
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的经典佳作。
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
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选自《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读贾平凹<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删减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
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
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8.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
9.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
下辈子的职业聂鑫森①儿时的黄昏,在街道的尽头,摇出一点猩红,夜色里便漫开一片温馨,很是庄肃动人,那是一盏出诊的灯笼。
待到面前,可看见上面一个大大的隶字,写着出诊中医的姓氏。
打灯笼的自然是病家的人,灯笼后急急跟随一个银髯飘飘的老者,慈眉善目,溢出济世救人的悲悯。
那时,我想做一个中医真有意思。
②这辈子已过去四十余年,当过刀具钳工,做过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还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但这些职业似乎都非我衷心所好。
有人问我下辈子愿意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于杏林张帜,操岐黄之术。
③这辈子不是不想学中医,实在是想学而不可能,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阴差阳错,硬是没有寻到机遇。
不独是我,连弟妹们也与此无缘。
父亲生前常叹息家传无人,神情颇为恻恻。
④自小对中医发生一种极崇拜极神秘的感觉,源于湘潭这座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到处是药行药号药店,以及许多挂着紫檀木横额的医寓,大街小巷飘拂着浓浓淡淡苦苦甜甜的药香。
这种药香似乎浸润到我的记忆深处,即使在远离这块故土后,岁月更替,依旧不能淡去。
⑤父亲的朋友中不少是医林高手,他常于酒后微醺时说起他们的故事,为某一个处方的精妙而赞叹不已。
有一位姓朱的名医,在诊治一种大腹滞胀的怪病时,先让患者好好调养三个月,待其神完气满,竟在处方中下了四钱砒霜,以毒攻毒,上吐下泻,一剂便根治顽症,人却无损。
还有一位姓王的红科大夫,接骨理筋,全凭腕力和指力,抬着来的患者,立马让其走着回去,医寓的门口时常响起鞭炮声,到处贴着为他扬名的红帖子,这当然是患者愈后的一片感激之情。
⑥年岁渐长,对中医这门职业的钦服,也就愈加强烈。
我觉得中医特有人情味,望、闻、切、问,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自始至终,没有其他人和物的干涉,患者和医者隔案而坐,取一种真正的平等。
一问一答,不问而答,兼及望、闻、切,医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这里没有针头和手术刀的寒光闪烁,没有听诊器、X 光机、氧气瓶之类冷冰冰的东西,一切都如家事般亲切。
医者对病情病理表述的语言,温情脉脉,并充满着诗意。
寒、温、湿、热、滞、涩,以及阴虚阳旺,阳亏阴盛,这些字眼毫无恐怖的意味,让人感到医者是在作某种艺术形态的概括。
而西医可以把一切都科学地量化,量化的结果是变成森冷的理性评判,告诉你的是血脂有多少克,血压有多高,心肌如何梗塞,动脉趋于硬化,身上带有何等毒菌。
所以每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
⑦我还喜欢中医切脉的那种韵味,凝神感受从手指传导出来的种种生命信息,决不计算一分钟跳动多少下,而是探寻着玄妙无穷的脉象,或厚,或薄,或沉,或浮,或紧,或弛,或滞,或滑。
在此一刻,彼此无言,但却在手指与脉象的“对话”中,造成一种医者与患者特有的默契,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惜,不曾见识过悬丝探脉的景况,望、闻、问一概省略,切脉只凭借纤弱一丝的颤动所带来的微妙的感觉,西医对此只能望洋兴叹。
我以为当中医的都可当诗人,他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来感悟生命,故有“意医”一说,中医是崇尚“天人合一”的。
⑧记得古籍中记载名医用几片梧桐叶做药引,以合“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意蕴,从而推动病势的转换,这不是诗情的独特抒写么?《红楼梦》中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那个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审美的情趣,酷似一个精美的艺术品的产生。
⑨假如下辈子做中医,我要下工夫把毛笔字练好,参悟诸体,自成一格。
在诊断过病情后,打开砚盖,细细地磨出一泓香墨,于磨墨中思考“君、臣、佐、使”的安排与配备,调集好精兵猛将共赴疆场,一举围歼病厄。
然后,极流畅极潇洒地写出处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讲究气韵贯通,讲究彼此呼应,顾盼有姿,如同一幅书法小品。
⑩我还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园子,栽着一些药草,芍药、菊花、七叶一枝花、打不死、车前草、鱼腥草、紫苏……既当花赏,又作药用。
在闲暇时,自然是要做几首旧体诗的,或者,学会下围棋,学会弹古琴,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儒医。
⑪我会在夜深人静,听到急切的敲门声后,连忙点亮一只灯笼,提出一只药箱。
然后,浴着那一片温煦的光晕,跟在来人的后面,朝某一处小街小巷走去。
灯笼上大书隶体“聂” 字,自然是出自我的手笔。
⑫当人们看见这盏灯笼时,必说:聂先生又出诊了!⑬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10.下面对文韋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题目中“下辈子”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今生没有学成中医的遗憾,以及对中医的无比热爱。
B.文章第二段写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职业,为了衬托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中医,此段最后的“杏林”指中医。
C.文章最后五段,以虚写实,通过对中医生活的想象,字里行间,渲染流露出当中医的强烈渴望。
D.文章在第七段说“当中医的都可当诗人”,是指作者发现了医者与诗人的相似点,医者切脉动作优美潇洒,如诗人一样优雅。
E.文章第十段,作者描写自己想拥有一个小园,里面种着各种植物,包括菊花,意在追求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自由生活。
11.赏析第一自然段。
12.试分析作者儿时想学中医,出于什么原因。
13.如何理解第八段结尾“所以毎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这句话。
14.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成年之后认为中医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78练案答案7.B8.⑴冬雪的意境中,“孤独者”可以“自由驰骋”,创作出评述“孤独”的佳作。
⑵雪后江天纯色,万籁俱寂,虚虚实实,所谓何人,皆无定论,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令人心醉,“孤独”的境界易于共鸣。
⑶于冬雪中寻觅“孤独”,可以收获“喜悦”,收获“企盼”,收获“豁达”,更察觉孤独者的深情。
9.⑴立意新颖,“孤独”避之不及,何谓“享受”?引起读者兴趣。
⑵年岁逐增,方晓“孤独”是人生常态,是奢侈境界,在“孤独”中活出自我,发觉自由的真谛,在“享受”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⑶古往今来,“孤独”是文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更成为一种文艺雅趣。
⑷体味“孤独”需在坚守中顿悟,在享受中品味。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