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动物病理课件】发病学
分子机制
仔猪脱水
仔猪眼睑水肿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某些病因可使体液的质、量发生改变,使 内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损伤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甲状腺肥大
体液质 的变化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发生机制均 可认为是分子机制
体液机制
疯牛病Biblioteka 分子机制正常的阮蛋白
致病阮蛋白
基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转化
肠运动 分泌增强
腹泻 过度
病因作用于肠管
腹泻排出毒物
脱水 酸中毒
损伤
抗损伤
损伤
基本规律—因果转化规律
胆道蛔虫 病因
胆汁排泄受阻 结果
黄疸 病因
THANK YOU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病因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某些病因可使体液的质、量发生改变,使 内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损伤
发病学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发病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探讨疾病是如何发生的科学。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病因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高温所致的烧伤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机制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分子机制
病因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机械性因素导致的损伤
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原理主要包括五个基本原理,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这五个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发病基础和治疗原则。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中的诸多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
五行学说对于中医学发病的解释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内外关系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如肝火旺盛导致的头晕目眩等。
第三,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基本理论。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流通。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瘀滞以及气血运行异常等引起的。
中医理论中的针灸和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来恢复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归纳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一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就会对人体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各种疾病。
总之,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这些原理相互交互作用,共同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来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2)驱邪外出:消除邪气对机体的损害。
(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的“自和”能 力对机体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可不药而 愈。
(4)维护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脏腑经络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强 弱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 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
二、复病的特点:
1、基本证候类似初病, 2、随复发次数增加,静止期恢复
更不完全,预后越差,甚至留下 后遗症。
3、大多有诱因。
(三)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 感性疾病的恢复期,若饮食不慎、用 药不当或过度操劳则导致复发。
《素向·热论》曰:“热病稍愈,食 肉则复。”
2、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病,因宿 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受新邪引 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
四、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 新的病证。如久疟可继发“疟 母”,肝胆病继发“癥积”、 “鼓胀”,感冒可继发肺炎、心 肌炎,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可继发“疳积”。二者之间有密 切的病理联系。
五、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 1、两经或两经以上证候同时出现。 2、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证候同时出现。 (二)并病:一经病证来罢,又出现另一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 不同的人之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除
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有关,还 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人体内环境是 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 其功能活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
体质虚弱,邪气耐受性差,易 发病;体质强壮,邪气耐受性强, 不易发病。
发病原理(共54张PPT)
一、未病先防
定义——未病之前,做好预防 目的——培养正气,防止邪气
调畅情志 适应自然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锻炼身体 药物预防 避其毒气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适应环境
自然环境 天地人一体
社会环境
2.养性调神 形——动形
形神合一
形神兼养,神为首务
神——调神
3.护肾保精
藏
气
肾—— 精——
外风
外感风邪,肺卫失宣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数
邪 热 炽 盛 , 火 毒 灼 肝 经 ,高热,抽搐,甚则颈项强直,
热极生风
角弓反张
肝肾阴亏,阳亢无制, 眩晕,震颤,甚则昏倒,半身不遂 肝阳化风
内风
肝 阴液亏损,筋脉失养, 风 阴虚风动
内 阴血不足,血不养筋, 动 血虚生风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伴阴虚证 眩晕,震颤,肢麻,伴血虚证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虚感邪而发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邪气的基本概念
各种致病因素的泛称
外感因素
内伤因素 其他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3)改变体质类型
影响传变因素
地域气候
高原干燥——易化热化燥伤阴 居处潮湿——易伤阳气
生活方式——通过正气影响传变
医疗护理——正确及时则向愈,反之则否
意外因素——传变次序难测。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 防
基本概念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是采取适当措施来颐养心身, 增强体质,却病延年。
七章发病中医理论优质课件
发病
原理
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
一、
广泛,病情更重。
发病的
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邪气侵犯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
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 误服有毒食品,药物中毒、吸人有毒的秽浊之气,可使人中毒而迅速发病。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 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 的病证。
合病多见于感邪较盛, 而正气相对不足,故邪 气可同时侵犯两经或两 个部位。
并病与合病的区别在 于
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可 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 多部位的病证;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 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 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 之中,即病变部位或场 所发生了相对转移。
概念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留下后遗症。
第二节 发病 类型
(二)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 [概念]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 [机理]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从而干扰
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2.休止与复发交替 [概念]皆因初次患病时,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已消除,
第一节 发病原理
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 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 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护机体的 健康。
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 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一、 发病的 基本 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2.正气的防御作用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遗传因素:一些疾病如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个体遗传物质中存在的异常基因有关。
这些异常基因可能影响身体器官的结构、功能或代谢通路,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外界环境:环境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从而增加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
而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则与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有关。
3.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在身体内起着识别和排除病原体的作用。
如果免疫系统异常,无法有效应对病原体侵袭,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例如,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机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4. 细胞异常: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如果细胞内部发生异常变化,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细胞因遭受损伤或突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调控机制,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总之,疾病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遗传因素、外界环境、免疫系统异常和细胞异常都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疾病发病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三联假说”来解释,即疾病发病需要三个因素同时存在:
1. 宿主(Host):指人体的机体状态及其对疾病抵抗力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质、免疫功能等。
2. 环境(Environment):指宿主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湿度、噪音、灰尘、空气污染等,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不良饮食、不规律作息、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
3. 病原体(Agent):指一切能引起疾病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毒素等。
这三个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就会引发疾病的发生。
不同的疾病发病机制不同,但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与这三个因素有关。
如果宿主抵抗力较强,环境相对较好,病原体较少,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反之,如果宿主抵抗力较弱,环境较差,病原体易于传播,就会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因此,预防疾病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不外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种防卫代偿功能对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
损伤和抗损伤作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始终并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中医传统理论将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用正邪相搏加以概括,认为正邪相搏是疾病从发生、演化到结局的病理过程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进而提出发病的基本原理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1.正气的概念正气,简称“正”。
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和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正气的旺盛取决于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结构的完好无损;二是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充沛;三是各种机能活动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
另外,也受个体精神状态、情志活动、认知水平及生活方式等影响。
其中精、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血、津液充足,加之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结构完整、功能正常和协调,人体的正气才能充盛。
由于精、气、血、津液对于正气的盛衰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往往以精、气、血、津液的多少作为判断正气盛衰的重要依据。
2.正气的抗邪作用正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及时驱除病邪而防止发病的作用。
正气的抗邪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适应:正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息,协调正常,全身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畅达无滞,则正气旺盛,其一方面可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另一方面可以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防止“内生五邪”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形成。
发病机理
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理
病机学说
——研究和阐明病理机制变化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的理论。 发病学说和病因学说的区别 : 病因学说 —— “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发病学说 —— “疾病怎样发生发展?”
一、健康与疾病
复发的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热病初愈 休止与复发交替 ——旧病宿根未除,如哮喘病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慢性疾病症状较轻的缓解期 与症状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 如胆石症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感受阳邪—实热 感受阴邪—实寒 邪轻—病轻 邪重—病重 邪客肌表—表证 邪客脏腑—里证
感邪的性质 感邪的轻重
邪气与发病
邪气作用部位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外环境与发病 ——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与邪气的性质和量有关
(1)自然环境与发病: 季节气候—— “季节多发病”(六淫) “时行疫气”(疠气) 地理特点—— 地方病 如瘿瘤等 工作生活环境—— 职业病 (2)社会环境与发病 如 心身疾病等
邪势亢盛 正不胜邪
疫气致病 毒物所伤——中毒、毒虫、
毒蛇、毒气等
急性外伤
(二)伏 发
邪气伏藏而后发病 伏邪内藏
伏气温病 伏暑
感受的邪气不太强 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 邪气所伏部位特殊不易祛除
正气渐虚,未能及时祛邪 正气渐虚 邪气不能立即导致发病
发病——气血失调、正气削弱 新感引动伏邪
(三)徐 发
徐发—缓发—徐缓发病 邪气种类、性质、致病特点 体质因素 寒湿邪气——病多缓起 老年病人——反应性低下 内伤致病——可致渐进性病变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第十一单元发病发病是人体在某种条件下,生理功能状态、抗病能力、修复能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抗争的过程,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正气与邪气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正邪相搏,正不胜邪,机体阴阳逆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即可发病。
第一节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
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2.邪气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如上述的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二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三是改变体质状态。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一是直接导致发病;二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三是影响病情和病位;四是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正气B.正气不足C.邪气D.邪气亢盛E.邪气损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域因素E.邪气『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工作、生活环境。
4.社会环境。
《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就明确指出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二、体质与发病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因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
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致于发生疾病。
此时,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不发病。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反之,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考试大,网站收集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
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其中“盖无虚”的“虚”,“其气必虚”的“虚”,都是指正气虚损。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相对“邪气”而言,指人体内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
阴气能抵抗阳邪的侵袭,并能抑制、祛除阳邪,阻止阳热病证的发展以使病情向愈;阳气能抵抗阴邪的入侵,并能制约、祛除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并使之康复。
阳虚体质者,易引致寒邪的侵袭;阴虚体质者,易引致热邪的伤害。
正气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抵御外邪: 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以入侵,故不发病,或虽邪气已经进入,但正气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致病力,亦不发病。
②祛除病邪:正气强盛,可祛除入侵病邪,或阻止邪气的深入,致病较轻浅,预后良好。
③修复调节:正气对邪气侵人而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精血津液亏耗及生理机能失常,有调节、修复的作用,可使疾病向愈。
④维持脏腑经络机能的协调,防止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以及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的产生。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由外而入或由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疡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主要体现为:①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邪气侵人发病,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机能紊乱,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失常。
②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致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亏耗而为病。
③改变体质类型:邪气侵人,还能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如阴邪致病,损伤阳气,久之可使体质由原型转变为阳虚体质,使之易感阴寒之邪;阳邪致病,易伤阴气,可使体质转化为阴虚体质,使之易感阳热之邪。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不外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种防卫代偿功能对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
损伤和抗损伤作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疾病始终并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中医传统理论将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用正邪相搏加以概括,认为正邪相搏是疾病从发生、演化到结局的病理过程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进而提出发病的基本原理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1.正气的概念正气,简称“正”。
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和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正气的旺盛取决于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结构的完好无损;二是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充沛;三是各种机能活动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
另外,也受个体精神状态、情志活动、认知水平及生活方式等影响。
其中精、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血、津液充足,加之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结构完整、功能正常和协调,人体的正气才能充盛。
由于精、气、血、津液对于正气的盛衰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往往以精、气、血、津液的多少作为判断正气盛衰的重要依据。
2.正气的抗邪作用正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及时驱除病邪而防止发病的作用。
正气的抗邪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适应:正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息,协调正常,全身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畅达无滞,则正气旺盛,其一方面可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协调,另一方面可以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防止“内生五邪”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形成。
(2)防邪入侵:外邪侵入机体,正气必然奋起与之抗争。
中医发病基本原理
中医发病基本原理
中医发病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阴阳失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疾病。
2. 气机不畅:中医强调气的流动与调节。
当人体内的气机不顺畅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堵塞,从而引发疾病。
3. 脏腑失调:中医理论将人体的脏腑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器官系统。
当脏腑失调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4.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人的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
当情志失调时,会引起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
5. 外邪入侵:中医强调外邪的侵袭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各种气象因素,当外邪入侵人体时,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发病基本原理是基于人体的整体观念,强调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方面,来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决定发病与否(1)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 质、 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
1、环境与发病: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生活工作环境 D、社会环境
2、体质与发病:A、决定发病倾向 B、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C、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六、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
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 种发病形式。张介宾指出:“复者,病复作。”
引起复发的机理:#
1、余邪未尽 2、正虚未复 3、诱因的作用
(一)复发的基本特点 :
1、临床表现类似初病,即应是原有疾病的基本病 理变化和主要病理特征的重视,但又不完全是 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 杂、更广泛,病情更重。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
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
的因素。其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3、改变体质类型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3、影响病情和病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A、合病:指伤寒两经或三经(两个部位以上)同 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或两个部 位以上的主症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 而正气相对不足之时。
B、并病:是指感邪后伤寒一经(某一部位)的证 候未愈,又出现另一经(部位)的病证。
合并与并病的区别在于: 合并是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多
部位的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发病时间上的差异)
2、休止与复发交替:宿根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
(三)复发的诱因:
1、重感致复 :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 复。(疾病将愈未愈之际)
2、食复 :疾病初愈,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称为 食复。
3、劳复:若形神过劳(疾病初愈,过早操劳,动形 耗气,或劳神思虑,损及气血,)或早犯 房事 (精气更伤)正气损伤, 余邪猖獗而 致复病者,称为劳复
第七章 发 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概
说
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包括原病与复发)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
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学的内容包括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 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
微物质。气分阴阳,其防御作用:
1、抵御外邪的入侵 2、祛邪外出
3、修复调节能力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虚感邪而发病 ;
2、正虚生“邪”而发病;
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 后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 后遗症: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 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 的疾病过程。
3、大都与一定的诱因有关,它作用于旧疾之宿根, (由于正邪相搏,邪正相当,余邪存于体内)。
(二)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性疾病的恢 复期。
4、药复:病后滥施补药,或药物调理不当,导致邪 留不去,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药复。
5、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情 志致复。
另外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 重要因素。
3、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 病,发病迅速之意。
二、徐发 :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
三、伏而后发 :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 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 而发病。
四、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 疾病。
五、合病与并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