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在本文中,我将从
(一)辛弃疾的生平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
(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
这三方面阐述问题。
一: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
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
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
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
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
”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无意北上。
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
下面从具体的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
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
这种
英雄情结主要是由于他自身的“角色错位”导致的壮志难酬造成的。
辛弃疾在人生道路上有两种“角色错位”。
“一是由一位骁勇善战的
武将‘错位’为一位处理俗务的文吏,二又由一位极富才干、本可做一番大事业的能吏‘错位’为一位隐居乡间的‘闲人’。
”这种“角色错位”使他一生致力的抗金恢复事业付诸东流,“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英雄壮志难酬,心中难免郁积,发而为词,形成不可遏制的典型情绪。
这种典型情绪充溢在他的送别词、唱和词、写景词、农村词中。
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
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没有“英雄志”就没有其他几个方面,“英雄气”等都是英雄志的派生。
壮志难酬,发而为气,气结胸中,化而为梦,梦又破灭,怨恨乃生,伤心至极,以致流泪,无奈之下,只有苦笑。
(一)整顿乾坤“英雄志”
英雄离不开战场,需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辛弃疾的青年时代就是在火热沸腾的抗金战斗中度过,聚众两干,揭竿而起,杀义端,擒张安国。
但南归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亲临抗金一线。
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只能用在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和杀赖文政,平茶商军上,这对于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英雄来说是痛苦的。
所以,他以词为媒介来缅怀青年时代那段匹马貂裘、英姿飒爽的喋血生涯.寄托自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的战斗渴望,真可谓“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词坛飞将军也”。
因追念少年时事而作的《鸱鸪天》就是此类词中的名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妮银胡脎,汉箭朝飞金仆姑。
”程千帆指出:“不只是
对早年那种战斗生活表示无限的追怀,愿意永远保持着对于它的鲜明记忆,而且还往往以想象来补充它,丰富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在上述心情下写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既是辛回忆年轻时参加抗金活动的经历,又是想象中理想的战斗生活。
上片由将军的营帐到整个军营再到阅兵场.塑造了一个醉中梦里也不忘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摩下炙”,“塞外声”插写热烈豪迈的军营生话.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用乐器演奏悲怆的塞外曲调,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最后以“沙场秋点兵”结束上片。
一个“秋”字道出:秋天军粮充足,马肥兵壮,正是出兵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下片描写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弓如霹雳”,通过古代战场上最具威慑力的铁骑和强弩。
使整首词有了强烈的动感。
末句却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变.由想象同到现实,由英雄的壮怀转为英雄的悲慨。
辛弃疾个人的英雄气质、战斗精神渗透到了词的创作中.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丰富了词的题材,并直接反映到词创作里,故辛词充满了金石之音、阳刚之气.而这也正是辛词被称为“英雄之词”的重要原因。
在被称为壮词的篇章中,辛弃疾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像“年少万兜鍪”的孙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刘裕,“破敌金城雷过耳”的李广等,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寄托了辛弃
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收复失地,建功立业。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中有所体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做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嘉泰四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做知府。
站在北固楼上,遥想当
年赤壁之战,孙权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凸显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抒发
了自己当如孙仲谋一样建功立业的决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稼轩词中最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抗金救国的大志。
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的忠心。
他希望自己向孙权和刘裕一样,有一番丰功伟绩,恢复大好河山。
他的许多词句都以报仇雪耻、整顿乾坤的事业自勉,也经常以此激励
他的朋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
致道席上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好“名“的。
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这种英雄志,使他的词充满了豪俊的个性和英武的气概,气魄雄大,意境沉郁,被称为“词中之龙”
在另外一些词章里,辛弃疾还描绘了词人的自我形象:“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
阮郎归》)“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满江红》)“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黄金腰下印,大如斗。
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
”(《一枝花》)这些自我形象有三个特
点:一是年少有为;二是为建立功业而不辞劳苦;三是都满怀壮志豪情。
概括来说,都是有志青年,反映出辛弃疾的奋发有为。
英雄的历史使命
,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辛弃疾词的“英雄志”集中体现之一
就是异常强烈而执着的使命感:“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
”(《满江红》)这种跃然纸上的壮健奋
发的积极进取精神,充盈于他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形式的词章之中。
(二)春风侠骨“英雄气”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清代词话大家陈廷焯在《云韶集》评卷五中说:“稼轩词极英
雄之气”。
他的许多词句中也体现了这一英雄豪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种英雄豪气,一方面是辛弃疾
英雄志向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使他的词章充满了超拔俊爽的风格,读其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正是他的词句感人之处。
围绕在他身边的抗战词派,深受他的词风影响,影响最大的地方就是他词中的英雄豪气。
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
其词风虽与稼轩词相似,如鹅湖之会后与稼轩唱和的三首《贺新郎》,豪气纵横,足与稼轩原唱抗衡。
刘过对辛弃疾十分崇拜,有诗说:“书
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
只欲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
”(《呈稼轩》)因崇拜其人而学其词,他的名作《沁园春》即是“有
意效稼轩体者”,他的《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为岳飞鸣不平,激昂慷慨之气,也神似稼轩。
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
前韵》)。
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
欲
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
“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
颇堪哀”(《水调歌头》)。
“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转关情。
写
尽胸中块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
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
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南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使他对沦陷区的土地和同胞充满怀念,他那扫清中原、收复失地的理想使他的词特别显的沉雄博大、纵横捭阖。
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
其实,打开《稼轩长短句》随处可见这样的句子: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满江红》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
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做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
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这些词不是抒写报国的雄心及英雄有志难成的忧愤,就是对南宋
君臣苟安求和的讽刺。
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以英雄之心写
英雄之词,其英雄气浩气溢怀,力透纸背。
这些词句,硬语盘空,忠
愤的爱国之心历历可见。
这主要是他在青少年时就表现出蔑视敌人的
英雄气概,激于民族大义高举起义的大旗,他有金戈铁马的战斗经历,有追杀叛徒于几万大军的金营中活捉张安国的英雄业绩,他的行为充
溢着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他的英雄人格的实践也赢得了人们由衷的
崇敬和赞美。
而他的词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
心灵。
可以说是特别的时代、民族立场给予了他的词以强烈的英雄气概。
(三)江山万里“英雄梦”
辛弃疾是满怀美好理想南归的。
这种美好理想就是要“了却君王天下事”,收复失地,但事与愿违,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主和派的排挤打压,使他的理想每每破灭。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横槊赋诗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被迫退隐以后,更变而为手不离
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但他的一腔热血却始终没能冷却,现实中破
灭的理想,往往在梦中出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布
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词
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爱国词人的爱国痴情。
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们很容易想到跟他同时代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在诗中也常
常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借梦境来表现。
“夜来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可见,在南宋
词坛上,英雄所梦略同。
这也表明,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是很有普
遍性的。
(四)拍遍栏杆“英雄怨”
中国古典诗词中“怨而不怒”的传统特点,在辛弃疾的词中
也有明显的体现。
可以说,从屈原以来的爱国诗人,由于把国家大事
看得重于个人的生死,因此,他们的怨气也冲天。
但他们又有很无奈
之处:他们不知道应该“怨”谁,也不知道应该向谁诉说,只好“怨天
尤人”。
辛弃疾就处于这种境地,他有满怀的怨气,但却不知道应该向
谁发泄,“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满江红》),因为他是为国家
为民族而忧而怨,凡是不利于收复失地的人和事,都是他“怨”的对象,甚至包括了他自身的壮志难酬、知音难觅。
他隐居瓢泉时写的
一首《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尽集许多怨事,全与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陈模《论稼轩词》),是他“英雄怨”的集中体现。
另外一些词句如“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满江红·题冷
泉亭》)。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
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
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满江红》)也都充满了峥嵘不平之气。
辛弃疾“是一位在实践方面果然可以建功立业的.有谋略、有胆识、有眼光、有手段、有才华,而且有权变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
”他以恢复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为“了却君王天下事”奔走呼告,先后向朝廷进奏《十论》《九议》《阻江为险须籍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但终不为所用,只能叹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眼看光阴虚掷,青丝变白发,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无意北上.主和派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自己空有英雄之志
却请缨无路,投国无门,词人的悲愤心情可想而知。
于是.词人通
过追情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摸鱼儿》(望飞
来半空鸥鹭)写伍子胥的悲剧.《浪淘沙》(不肯过江东)写项羽的悲剧
,《驾新郎》(逸气轩眉宇)写屈原的悲剧,《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霸陵醉尉,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密封侯事,
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
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
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
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辛弃疾是一个“慷慨有大略”的英雄,二十三岁既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多有建树。
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群小的嫉恨,一直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年削除了官职。
此种肝胆和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
《八声甘州》这首词里,辛弃疾以李广的一生反衬自己的遭遇.借李广的悲剧抒发不平之音。
上片通过选取飞将军李广一生经历中的灞陵遭辱,射虎没石,终身未侯一事.抒发了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悲哀,同情古人亦是悲叹自己。
下片“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化用杜甫诗句。
表明自己要像李广一样打猎终此一生,借古讽今,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爱国志士进行抨击。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轻喻重,实指忧愤之情像雨丝一样无边无际.而又深入骨髓。
在一些闲适
词里,运用比兴手法.有所寄托,有所寓意,委婉曲折地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所谓是英雄则重英雄,正是在对这些失落英雄的惺惺相惜中。
作者自身的悲剧得以映视,历史的悲剧与现实的悲剧二而实总是英雄志士的长歌当哭.浩叹无极。
有时词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以英雄自居.却又无人赏识,满腔悲愤。
徒呼奈何!总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之一,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感强化了辛词爱国主义主题。
这些“怨气”,我们可以说是他个人的,也完全可以说是当时所
有爱国志士的。
因为当时所有的爱国志士都不得志,所有的爱国志
士都有怨气,只不过,辛弃疾词中体现得更集中、更明显罢了。
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辛词的英雄情结也是一个代表。
(五)试弹幽愤“英雄泪”
辛弃疾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时受猜疑,三起三落,但他始终无法忘怀中原失地.不曾割舍金兵铁蹄下的中原百姓.更没有抛弃自己青年时就立下的收复中原的恢弘志向。
在他的词世界里.处处回荡着这种思乡之音:“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建
康史帅致道》)词人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登临赏心亭有感而作的《水龙吟》,可谓思乡感怀的顶峰之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昊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体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人.唤红巾翠袖,捏英雄泪。
全词笼罩着一种中原失地,国土沦丧的悲秋之情。
上片借景抒情.“清秋”、“秋无际”奠定了伞词哀伤的基调。
“落口”、“断鸿”、
“游子”写出了游子在落日的黄昏,在断鸿声里登高望乡.映人
眼帘的是像玉簪螺髻一样美丽的北方河山,带来的却是无尽的
家愁和国恨,真是欲说还休,只能“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下片连用典故,晋朝张翰的典故,三国陈登的典故,《世说新语》所记桓温的故事,表达思念故土,忧虑国事,而又英雄白头.
对收复中原失地遥遥无期的哀伤。
词末“英雄泪”一“泪”字
尽显铁汉柔情。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里,辛弃
疾直抒胸臆,抒发对中原失地的深切怀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在造口曾经发生过一幕令所有国人倍感耻辱的悲剧。
宋高宗建炎一年(1129),金军大举南侵,进入江西境地,追击仓促南逃的隆裕太后,太后经造口弃船上岸,逃往赣州,幸免于难。
所以当词人经过此处,触景生情,便在壁上写下了这首词。
首二句以水为泪.不仅指当年隆裕太后等人逃跑的耻辱,更指沿途百姓所遭的苦难:既有家破人亡之泪,又有山河破碎之泪;既是困耻之泪,又是思乡之泪。
南宋朝廷“只把杭州当汴”,在江南的残山剩水基醉生梦死。
于是,词人发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慨叹。
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五中说:“稼轩负奇郁之气,而值国运颠
沛之时,发而为词,正如惊雷怒涛,骇人耳目,其实是一片血泪。
”平生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
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
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
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签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
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
年间调换14任官职,“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水调歌头·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使他无法在职任
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他不得不流下英雄之泪,这种英雄泪一方面
是为国家民族而流,因为看不到收复失地,只好“和泪看旌旗”(《
定风波》)、“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
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另一方面
是为个人的遭际而流,有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却忆安石风流,
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
但绝不为儿女私情而流,“儿女泪,君休滴”(《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这是真正的“英雄泪”、“豪杰泪”。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
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
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
这些词句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
(六)无可奈何“英雄笑”
辛弃疾词中的笑是一种英雄无奈的苦笑、自笑:“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