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儒家与道家旅游观念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有何不同?
1)比德向善是儒家旅游观念的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把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称之为比德。认为自然美是象征美好的品德。如将荷花作为高洁的象征等等。中国古代旅游具有强烈的“向善”性质,修身养性“仍然是现代旅游的宗旨之一。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认为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人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到自然与人生的乐趣。如庄周梦蝶。
2)儒家主张旅游求知,以及旅游社会观。认识到旅游具有求知、交流等社会意义。主张入世。古代著述不发达,旅游时求知的重要途径。孔子周游列国,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等表现出旅游是重要的学习渠道。为了求知与实现政治抱负而热衷旅游。旅游具有社会交流的意义,欢迎远方的客人,对当时和以后的旅游起到了良性导向作用。
道家主张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旅游观念,纯粹的欣赏自然之美。主张“出世“,这种思想在中国旅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儒家的旅游观念蕴含了孝道,强调计划性,主张近地而游,短途旅游。为了让父母担忧,不应远游,须遵守原来的旅游计划,不可随意更改。
道家主张以“逍遥为特征的旅游观念,主张远游,寄情于山水,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无所依赖的自由遨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强调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欣赏自然的方式。这是中国古代山水旅游的重要形式,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2.谈谈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旅游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作业
春秋战国时期,武士旅游包括两大类:一豪侠之士的浪迹江湖,表现为侠文化盛行,二武馆士兵的好游风气,表现为无视的附庸风雅。武士有勇有谋,以荆轲、聂政委代表,对侠义之风奠定基础,在纷争年代发挥作用。后世“以文治武”形成养士、修建庄园的风尚
3.运用比较分析法,讲述秦汉时期旅游观念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并自主的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儒家以比德向善的旅游观念为核心,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人化。道家主张人应该物化,忘掉人性,完全融入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自我的意思都比较薄弱。秦汉时期,人们主张主体力量与无限的大自然相沟通,体现了汉代人自我意识的强化。
2)春秋战国以士人漫游为主,旅行艰苦,路途遥远,经历较多。秦汉时期帝王巡游次数多,规模宏大。文人游历多在修身养性,增加阅历。
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奥秘探索不足,只求自身的感悟。秦汉时期,为了达到与这种天地合一的人生境界,特别注重对天地自然奥秘的体认与探索,汉代人们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境界.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对于旅游的指导思想众多。秦汉时期,汉朝的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强调入世,旅游求知,如汉朝司马迁游历各地,撰写《史记》。
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旅游观念中没有特殊的准则与规范。汉朝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对于出游的日期,方式等有了较多的准则。
6)春秋战国,人们主要是出于某种需求而进行旅游。秦汉时期,人们注意将旅游收获与社会实践结合,反映着人们对宇宙天道、社会观察和自身命运的艇受、思考和认识
7)秦汉时期愉悦人生、引起美感,充实自我的旅游观念,将旅游看作遁世避俗、洁身自好的方式,旅游视为美的享受认为旅游能排忧解愁,旅游涵义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4.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形式及其时代背景。
形式:玄游,文人参与的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陶冶人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山玩水的活动。魏晋南北时期,玄学兴起,玄游相应而其。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为首的名士们
受老庄思想引向,崇尚放达,在游玩中的放达体现了玄游的精髓。晋以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为代表
仙游,是人们追求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其产生与道教密切相关。以葛洪、宗炳等为代表,陶弘景在茅山修道,喜游山水。释游。一传经,取经为目的的旅行。由西方来的达摩,向东方传经。法显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佛教旅行者。
背景:1政治:1)社会动荡,各国互有征战, 皆以一统全国为己任, 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致力于内部建设, 蕴藏着一种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积极因素。
2)门阀世族成为这一时期享有特殊权益的贵族地主阶层,寒门庶族则仕进无望。贵族的专权造成政治的黑暗, 他们在痛感国家分裂、民生疾苦之时, 又为自己报效无门, 怀才不遇而不平,转而激情山水。如东晋陶渊明。
2经济: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南北方经济的差距缩小,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在曹魏时期有所恢复。2秦汉时期修建的道路、旅馆、管理制度、法规和机构的旅游设施建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
3文化:儒学为尊的思想束缚被打破, 各家思想纷纷涌现, 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天人之际”的相互关系。玄学,释学兴盛,信奉道教。带有哲学、宗教的哲理色彩和投身山水、净化灵魂、超脱凡尘的抒情
4思想: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在佛教上寻求精神寄托,这一时候佛教势力发展迅速。文人则选择避世,如竹林七贤。
5民族融合加剧,民族交流日盛,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原文化的融合出现大繁荣。
6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园林修建,石窟的开凿,代表龙门石窟,莫高窟等。
5.试述唐代旅游形式及其背景。
1)帝王巡游,随行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如唐太宗李世民狩猎于鱼龙川、骊山、济源、尧山、岐山,去骊山温泉疗养,在长安附近的九成宫、翠微宫避暑,多次出游洛阳。
贵族出游异常频繁,如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置亭游赏。
2)士人漫游,1)官吏出游,朝廷有休假制度、政府提倡资助,,郊游、近游占绝大多数,旅游动机多为消遣、娱乐和享受,消费水平高2)知识分子出游,把游览名胜古迹、访问贤人君子、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看成是完美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朝的山水画家大多游走于清山秀水间,如吴道子前往嘉陵江写生。
3)宗教旅游,旅游是道士们修身、得道的方法,出游佛寺是佛教信徒
习佛、礼佛的重要途径,如玄奘西行取经。佛寺也是大众游览、娱乐的好地方,参佛拜佛之风极盛。4)平民出游,一般多在节日。元宵赏灯、上巳出游、清明踏青、端午竞舟、重阳登高等,多是近郊,短途。
背景:
1)政治:国家一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如朝廷鼓励官吏休假,并提供资助。2)经济:小农经济繁荣,人民富庶,有闲钱可以用于旅游。加快道路,桥梁,运河,港口等建设。驿站,客栈,柜坊,车坊等旅游配套设施日渐完善。3)文化,文化政策开明,在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氛围。同时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使得文化局面异常繁荣。4)旅游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长安、洛阳、扬州等名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5)旅游景观建设:对于名山,楼阁,温泉,庙宇,洞窟等的建设,如庐山,黄山,黄鹤楼,滕王阁,华清池,白马寺,敦厚莫高窟等。6)科技发展,地图绘制的完善,造船等技术的兴盛。7)对外交往:采取包容交流态度,与暹罗,日本以及欧洲各国交流频繁,如日本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等。8)民族融合:国家一统,各民族间的交流频繁,文化融合。
6.试述古代旅馆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