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说明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说明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说明

目录

一、主要任务 (2)

二、规划容 (3)

(一)街区划分 (3)

(二)现状 (4)

(三)功能与规模 (5)

(四)三大设施安排 (9)

(五)城市设计框架 (10)

(六)规划实施 (12)

三、成果要求 (12)

(一)规划文本 (13)

(二)规划图纸 (13)

(三)街区图则 (18)

(四)附录:相关标准 (21)

1.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用地性质 (21)

2.主要图纸绘图标准 (22)

3.人口容量及就业岗位的估算标准 (25)

附表:市土地使用功能规划图例与绘图规 (27)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

(第二稿)

一、主要任务

(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统筹综合考虑新城不同类型街区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有序安排新城土地储备、一级开发和现有建设项目的整合,尽快搭建新城全面实施的综合平台。

(二)分解落实新城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与规模,合理确定各街区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公共设施安排等规划容,为分步、分街区、有重点的加快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提出上位要求。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是市政府批复新城规划的具体细化落实,新城规划确定规模、结构、框架等重大容不得进行调整变更,原则上只能对一些具体和细部进行优化完善。必须调整的,应做专题说明,并按规划调整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决定。

(三)加强对新城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规划审批效率,支持新城整治改造、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并合理调控已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加快新城建设项目的安排提供基础依据。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核心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探索新思路,运用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促进控规逐步由纯粹的物质层面的空间安排转向公共政策,增强控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新城街区层面控规的编制,目的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就是要区分好控规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对于三大设施和资源环境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管制,要更深更细更加刚性;对于主要由市场配置的容,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则和把握总量进行调节,要有所弹性,不宜规定的过细过死。二是市区两级政府,就是要更加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规划实施上的事权划分。对于涉及新城总体发展规模、时序、市级职能的体现和市域重大设施的规划安排等容,应依据新城规划明确和细化,以便市级政府在把握总盘子基础上掌控新城发展方向;对于涉及具体实施操作等区县政府更加了解实际情况的容,要留有余地。三是远期和近期,就是把握好远期目标和近期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于远期实施的街区不做过细的规定,对于近期难以确定的容提出控制性要求及指出多方案可行性,对于近期重点实施的街区进行细化研究。在明确整体原则、控制总量及强制性容基础上,为远期发展留出多种可能

性,并为街区下一步分街区控规分步编制审批提供基础依据。四是控规与其他专业专项规划,就是要充分协调好控规与其他专业专项规划的关系。街区层面控规编制应与产业、交通、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密切协同,加强与区县相关主管部门的合作,对于没有矛盾的原则上应落实到用地上,对于尚不能达成一致的或专项规划尚未最终完成的,应做主要容衔接并为未来建设留出协商解决的多种可能性。

二、规划容

(一)街区划分

1.街区划分目的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以新城规划为准则,结合

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和市政专项规划,在新城围片区(或组团)的基础上划定街区,

以街区为单位进行“总量分解”,结合综合承载力分析确定街区的人口容量和建筑容

量,确定街区层面的规划控制要素,保证公共空间、公益性公共设施、交通市政基

础设施的规模和用地。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以街区为单位进行深入到地块层面控规

编制和审批的依据。具体到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满足《新城控制性详细

规划(街区层面)编制技术要点》中提出的总量控制和各项控制要求,完成各地块

分幅图则的编制。并在满足各类设施总量不变、均衡分布的基础上将各类设施落实

到具体地块。今后各地块控制指标的调整,必须在街区满足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施

动态平衡。

2.街区划分原则

规划围以新城集中建设区为主,以新城规划街区划分为基础,对规划街区可以

进行深化调整,作为进一步深化到地块层面的控规编制和控规局部调整的最小研究

围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单位。边界划分可以参考:

?城市快速路、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作为划分街区的分界线;

?围合成一定规模或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区域(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等);

?尽量与社区行政管理分区相一致,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统一奠定基础;

?除一些特定功能区外,考虑到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等设施资源的

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建议街区规模约为2-4平方公里。

(二)现状

现状调查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现状、建设现状、用地权属和审批情况四部分。

1.自然资源现状由调查、评估和结论三部分组成,通过调查摸清底数,通过评估提出明确的结论,确定需要保护和控制的类型和围。

自然资源调查主要进行地形地貌与自然资源、风险避让、文物及古树名木等的调查。

?地形地貌、自然资源

应充分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对用地功能布局的影响。进行现状各类自然资源调查,落实其空间分布。

?风险避让

分析规划围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落实地质构造分区,落实地震断裂带、泥石流、崩塌、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分布情况,评估对用地建设的影响,提出工程建设的控制要求,保障城市安全。

?现状文物、地下埋藏区及古树名木、优秀近现代建筑

分级落实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古树名木的位置、围,已划定保护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应予以落实。

?用地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各类要素,综合评价用地的适宜建设情况,汇总现状用地评价图。

2.对街区土地使用和房屋状况进行分类调查统计,提出街区现状建设总量和分类建设规模。

对街区现状土地使用情况和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划定可改造用地和新发展用地。

可改造用地指新城建成区近期有必要及有可能进行调整改造的用地,包括:

?现状建筑质量及环境质量较差的建成区;

?与地区功能不协调的单位,如污染扰民、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等;

?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单位,如现状矛盾较多的商业设施等;

?综合考虑可以更新、改造的地段。

此类地区应集中布局缺乏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提高建设标准。

新发展用地:指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如目前无建设的空白地等,是近期新城建设的重点,应统筹新城的发展,在满足安排公共设施和与旧区联动的前提下妥善布置城市功能。

3.进行用地权属调查。

用地权属是指土地使用权属情况,将现状单位用地分为国有划拨、国有出让、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在安排公共设施、确定规划指标等方面综合考虑用地权属的因素,使下一层次控规更具有可操作性。

4.进行规划审批情况调查。

审批情况调查是落实街区已批已建、已批未建项目、未批已建、授权一级开发项目等情况。

现状调查成果应用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依据此次详细的现状调查对新城规划编制容进行校核,通过街区层面控规优化完善新城规划,反对忽视现状追求规划图面布局完整和过于理想化,充分重视各方权益的公平性、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二是切实防止通过控规编制盲目认定建设和随意调整已经发生行政审批行为建设项目的规划指标,研究后可以确认规划性质和有必要调整指标的,应做专题说明。三是应依照现状调查对各街区情况和问题进行整体评估,编制单位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专项的细化评估,对于确实需要保护的环境和人文资源应明确标识及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应避免因规划道路建设导致的大规模伐移树木。

(三)功能与规模

1.依据新城规划,明确各街区的主导功能,提出不适合本街区的功能。

2.依据新城规划确定的规划控制人口规模,将规划控制人口规模分解落实至各街区。

3.结合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和市政专项规划,对新城街区层面进行综合承载力分析。从综合经济实力与职能定位、交通承载力、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市政设施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承载力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确定街区建设强度,提出街区可开发用地规模和住宅建筑面积总量,对人口规模进行校核。

综合承载能力分析是此次街区层面控规编制的一项重要探索,是确定新城开发建设规模的重要前提,是强化政府对资源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今后控规管理维护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综合承载能力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数学推导,也不可能完全量化。中规院前期承担的《新城控规综合承载力分析》进行了很好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请分局和编制单位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探索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分析方法。

综合承载能力分析作为各街区确定建设规模的依据,应作为重要容在文本与建设规模相对应的说明性文字中给予重点表述。

建立在量化计算基础上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规划区用地的开发强度、空间布局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区交通设施的布局(不仅仅是道路,还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和用地规模提供依据。在控规调整时,应进行综合承载力研究,即研究综合交通能力的容量、配建公共设施的可增量和市政设施的可扩容量等影响因素,再确定土地利用再开发的建筑和人口增量。

《新城控规综合承载力分析》专题研究中提出,制约土地开发强度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1)综合经济实力与职能定位;(2)综合交通能力;(3)公共设施服务能力;(4)市政设施服务能力;(5)空间环境容量等5项容。而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最终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

其中,综合经济实力与职能定位,主要明确了新城规划赋予片区或街区的职能,但需要研究的是与其新城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经济实力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即建设容量的研究;综合交通能力,主要是分析、测算交通设施可提供的交通支撑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间的匹配关系,即分析在既定的交通设施供给之下,土地利用可达到的极限强度;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主要研究相应设施服务半径的标准、规限定的服务人口数量;市政设施服务能力,主要研究不同市政设施可能服务的建筑容量和人口容量;空间环境容量,主要研究一定的环境需求下特别是带有限定条件时,建筑的空间环境容量和人口容量。

(1)综合经济实力和职能定位

新城控规各街区的控制指标、土地开发强度及其所处新城的综合经济实力与街区的职能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基础上,对于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态势较好的新城,在综合平衡新城总体开发能力的基础上,街区层面控制指标在保证其他设施承载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浮动的上限较大,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新城是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控规编制中街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可以采取比较法借鉴中心城区功能相似街区的控规指标。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没有明显发展机遇的新城,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其街区控规指标制订应相对谨慎。

各种不同职能定位可以明确地反映在街区层面,不同的职能定位对土地开发强

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商业金融与商务办公等公共设施职能的街区相对要求的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对于此类街区应改善其设施配套,保证较集中的土地开发模式,以集聚商业和商务的营商环境;居住职能的街区土地开发强度应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确定合适的土地开发强度;对于工业职能的街区应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确定控制指标下限,防止工业用地的粗放使用;其他职能定位的街区应根据定位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与比较分析,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

(2)交通设施承载力

综合交通能力或交通设施承载力主要是分析、测算交通设施可提供的交通支撑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间的匹配关系,即分析在既定的交通设施供给之下,土地利用可达到的极限强度。

对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性因素或综合承载力分析,建议与新城控规的分层控制相结合,不同的制约因素或承载力对应有不同的控规研究层次。建议在控规编制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制约因素或承载力在不同的控规分层控制阶段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控规控制指标。

控规中适用于新区的综合交通能力分析和适用于老城区的交通设施承载力分析,对于控规中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校核作用,

(3)公共设施承载力

对于老城区而言,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用地紧,可供更新改造的地块有限),可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有限,而可再增的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土地也十分有限,因此有限的公共设施所能服务的人口必定是有限的,这就对老城区土地再开发的强度提出了量的制约,不能无度加大其建筑容量和人口容量,否则必将出现城市生活缺乏公共设施保障、设施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实质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所以,新城控规中对公共设施承载力的研究,基本上应用于老城区,城市更新改造加大了老城区部分土地的开发强度,人口密度也随之增长,但是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却没有跟上。对公共设施承载力的研究,目的在于编制新城控规时,对各个新城的老城区控制指标的确定能够更加有研究依据更加合理,以保障老城区按规划建设后其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样是在不断提高的。

(4)市政设施承载力

市政设施服务能力或市政设施承载力,主要研究不同市政设施可能服务的建筑容量和人口容量。市政设施承载力计算依据片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规模和能够提供本片区的各类设施的供应量,可以推算出片区可承载的人口和建筑量,然后按街区、地块逐层分解。

(5)空间环境容量或空间环境承载力

空间环境容量仅限定于不同的建筑高度与密度构成的环境空间所对应的建筑和人口容量,它包括有限定条件的地区和有设定条件而无限定条件的地区两方面的容:有限定条件的地区,如有高度限制的地区:(1)有重要的文物古迹、开敞空间的地区,由于历史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建筑高度受到限制;(2)机场净空管制的地区,由于机场作业的需要,建筑的高度受到限制;(3)有城市空间形态限定的地区或自然山体等视线、视廊控制的地区,即总体城市设计或是中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确定的具有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地区。上述这些地区的空间环境容量受到了制约,这种容量的限制就是空间环境承载力。

有设定条件而无限定条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建设不存在严格的空间环境制约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环境只表现为规划设定的环境水平,如高密度区、低密度区等,由于建筑密度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应着不同的环境质量,一般说低密度区应该对应着更好的环境。因此,在没有限定条件的地区,不适用环境空间承载力的概念,而只存在着空间环境容量的概念,即不同的空间环境容量对应有不同的土地开发控制强度。

综上所述,在有限定条件的地区才适用空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因此,新城控规控制指标确定时,研究城市即有的空间限制因素——空间环境承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同样有助于使各项控制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表2 新城控规综合承载力与控规分层控制的对应关系

(以上楷体字容摘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作的《新城控规综合承载力分析》专题研究初步成果)

根据功能分区、城市景观、城市改造的需要、交通市政承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在新城不同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强度的引导性分区,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四)三大设施安排

积极协调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分解落实新城规划相关容,在街区间、街区做好公共服务、交通市政、公共安全等三大设施安排的衔接。如规划指标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不同意见的,原则上按规划编制相关技术标准执行(比如居住区配套标准),但说明或预留将来增加的可能性。

所在街区特别是位于新城老城区,如本街区三大设施缺乏的,应结合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给予安排,确实困难的,可以跨街区配置,但位置应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并作出专题说明。暂时不能确定的设施,应作出专题说明并提出多方案从严的预留控制措施,防止今后用地被占用导致的被动局面。在新建街区充分考虑预留用地,每个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即规划安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集约使用土地和提高服务效率。

1.落实、深化、细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落实市级中心、新城级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布局;

?在各街区中确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公共绿地、行政办公

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大致位置,并区别表示现状保留与新增项,提出用地控制要求;

?教育:对托幼、小学、中学等各类设施提出规模要求和布局原则,提出

各自需要的班数、服务半径要求,并尽量落实到地块上。

?按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邮政等各类设施提出不同级别设施的

用地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规模并布点,并尽量落实到地块上。

?绿地系统:对〉0.3公顷的公共绿地、〉5公顷的居住区级公园、〉10公

顷的区域公园根据各自的覆盖半径进行规划。确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围。

2.在与综合交通规划和市政专项规划校核基础上确定各街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确定街区各类交通设施的配置标准、数量和位置,具体包括:对外交通及场站、轨道交通线位及站点、公交换乘枢纽、公交首末站、公交中心站、社会停车场、加油站、客货运枢纽站等。交通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强制性控制指标。

校核新城道路系统,完善主次支路系统。

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开发建设总量相对应。根据区域功能发展和土地使用,合理确定基础设施的配置总量和结构。

?明确各级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建设规模与分布,区别表示现状与新增

项(包括给水、供电、燃气、雨水、污水、水利、邮电通信等)

?划示有安全防护距离要求的市政管线走廊的走向和具体控制围,如电力、燃

气、石油输送等管线。

3.落实深化城市安全设施

提出消防、城市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规模并布点,并尽量落实到地块上。

(五)城市设计框架

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个新城的总体空间意向。研究和总结城市总体风貌和特色,对城市自然特点、现状特点、绿色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把握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开放空间、城市轮廓、视线走廊等要素,组织富有特色和文化涵的“场所”体系,概括城市各类空间环境的特征。根据上述研究重点研究开敞空间及景观特色控制、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形态的特点、划定重点风貌区、

提出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强度控制等控制引导要求。作为下一层次编制控规及城市设计的依据。

1.明确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分析新城的景观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对景观控制区、景观控制带、景观控制节点等提出控制要求,落实各控制要素及其控制围。

2.确定整体建设高度分区

提出建设高度分区,确定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城市地标的位置,提出各自对建设的控制要求。

高度分区是基于对新城整体建设形态的研究,按照新城城市设计框架提出的总体空间控制意向,目的是保障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人文和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相协调,防止新城盲目“遍地开花”进行高层建筑建设。高度分区表达应在新城街区控规整合图层面清晰反映,并在每个街区控制指标中落实。

街区控制高度与容积率(开发强度控制)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开发强度控制是强制性指标,高度控制原则上除特殊地区外,可以适度放开,只需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给出整体高限,并可有一定幅度。

结合各新城情况划分高度控制区,建议按“绿地、原貌区、9、12、18、30、45、60”的标准分为8个等级,对特殊地段的用地高度可单独考虑,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业区设置24米高度分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围等特殊要求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高度;原则上不宜在新城大量建设80米的建筑。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还分别设置了60-80和80以上两个等级的控制点,在下阶段的规划及设计方案中应依据建设高度分区作出深化的城市设计方案,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确定实施。

3.划定重点风貌区

对各新城根据城市景观的不同特征划定重点风貌区,对重点风貌区的城市形态、建筑形式与风格、开发控制、交通系统、开放空间等提出控制要点。

重点风貌区可包括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区、步行区、特色景观区等,应根

据不同地区的特色提出建设控制要求。该地区宜在下一层次控规编制中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六)规划实施

1.实施时序建议

与区县政府协调,统筹考虑新城实施时序,根据新城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关于近期用地规模和围的要求。

2.土地储备与实施意见

提出新城近期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以及实施意见。

3.村庄搬迁安置

落实街区村庄及规划区边缘村庄的搬迁改造方案和搬迁安置用地。

4.规划实施办法及相关建议

三、成果要求

本着简洁、明晰和便于规划管理的原则,新城控规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街区图则三部分组成。

统一主要图纸绘图标准、图例及图则样式标准,为建立新城规划动态管理平台打好基础。

特别强调,一定要重视规划文本的制订,适应依法行政及控规向公共政策转变的思路,文本是将来长期执行的规定,是上级政府对实施情况效能检查的法定文件和社会监督的依据,应由技术规定向法规政策层面转化,因此必须规、简洁、肯定,不宜过长过细,而且成果今后要向社会公布,文本中的文字表述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参照新城规划编制方法,文本采取正文+说明性文字(楷体)的形式,说明性文字不作为正式法定容,只是正文的解释补充,另外一些不能完全确定、存在变数或多方案必选的容也可在解释性容中述。图纸及图则在满足《要点》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充实完善。

目前不对各新城街区层面规划成果印制进行统一规定,待市规划院综合统一汇总后,再行统一上报市政府和以后下发公布的成果印制形式。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尽量简洁、明晰。说明性文字用楷体注在正文下,但不作为正式容。文本容应包括以下主要容:

第一章总则

包括规划背景、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原则、规划重点容、规

划围、街区划分等容。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包括限建要素分析、建设现状、用地权属、规划审批、现状综合分

析等容。

第三章功能与规模

包括街区主导功能、街区人口规模控制、用地规模控制、建筑开发

强度控制等规划容。

第四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公共绿地、行政办公等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容。

第五章道路交通设施

包括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公交场站、社会停车场、加

油站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容。

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

包括供水、节水、再生水利用、雨水排除与利用、污水排除与处理、

河道治理、节能、供电、供气、供热、电信和环卫等规划容。

第七章城市安全设施

包括消防、避难场所、防洪等规划容。

第八章城市设计控制

包括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系统、整体建设高度分区、重点风貌区等

规划容。

第九章规划实施

包括新城实施建设时序、新城近期土地储备与一级开发的实施建

议、村庄搬迁安置建议和政策建议等容。

(二)规划图纸

规划图包括现状分析图纸和规划分析图纸,为方便查阅,现状及规划图纸均以

图文并茂的形式,图纸旁边配以文字对其容加以分析说明。以下图纸标注有“(dwg)”的图的最终成果必须是cad图纸,以利于规划汇总。

(1)位置示意图

(2)规划围及行政辖区

?描述新城位置、占地面积、行政区划等。

(3)街区划分图(dwg)

?说明街区划分原则、标注街区编号。

?街区划分如与新城规划有变化,应加以说明。

(4)现状限制要素综合分析图

需要标明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水源保护区、文物、古树名木、机场、气象站等各类影响城市建设的要素,对说明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5)现状土地利用情况综合评价图(dwg)

以现状土地使用功能图为底图绘制,将街区用地分为现状保留地区、可改造地区和新发展地区三部分。说明三部分各自的用地面积及占新城集中建设用地的比例。

与规划实施相结合,在街区结合现状建设情况分为现状保留地区、可改造地区和新发展地区,在规划实施中应考虑各类用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和规划管理。

?现状保留地区:大部分可现状保留,有一些零散用地需要调整,以整治为

主。

?可改造地区:需要大规模改造的新城建成区。

?新发展地区:拆迁少、开发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

(6)现状土地使用权属分析图(dwg)

?将现状用地分为国有用地(国有划拨、国有出让)、集体用地(集体建设

用地、集体农用地)。具体图例见附录

?说明各类用地的占地面积及占新城集中建设区的比例。

(7)现状土地使用功能图(dwg)

用地性质分类以中类为主,市政设施分至小类,其他可根据市用地分类标准酌情安排;进行土地使用分析、现状主要问题、现状综合评价等简要说明。

(8)规划审批情况汇总图(dwg)

分为已批已建项目(包括在建)、已批未建项目、未批已建项目(即违章建设项目)、授权一级开发项目。说明各类用地占地面积及占新城集中建设区的比例。具体图例见附录

(9)城市土地储备布局图(dwg)

?在用地规划图为底图绘制,分为可改造用地、新发展用地,轨道站点周边

1000米围涉及的地块,授权一级开发地区,描述各类用地分布、数量及比例。(注:以上几部分可以有重叠地区)

?简要分析上述各类用地的用地类型构成,并单独说明现状城中村的占地及

比例。

具体图例见附录。

(10)新城总体空间结构分析图

(11)新城土地使用规划图(dwg)

用地性质分类以中类为主,市政设施分至小类,其他可根据市用地分类标准酌情安排。

(12)新城各街区人口及用地容量示意图

结合综合承载力分析分街区描述人口容量、用地容量、建筑容量。

(13)新城强度控制分区图(dwg)

?突出建筑规模、开放度与交通市政承载能力的关系。

?可参考下列标准制定,各新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绿地水系、0

≤1.0、1.02.5”的标准划分6个等级。具体图例见附录

(14)新城高度控制分区图(dwg)

?对新城建筑高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及控制

要求。

?分为“绿地、原貌区、9、12、18、30、45、60”8档及60米和80米

两类城市地标,确定景观节点。具体图例见附录

(15)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系列图,dwg)

?按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社会福利设施、邮政设施、

行政办公、绿地系统分别出图。

?教育设施:大学、中学、九年一贯制、小学、托幼

?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

?体育设施:新城级体育中心、片区级综合体育中心

?医疗设施:综合医疗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

?社会福利:养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

?邮政设施:邮政局

?绿地系统:〉0.3公顷的公共绿地、〉5公顷的居住区级公园、〉10公顷

的区域公园

?以文字说明各类设施的规模、布局的原则;现状及规划的数量,规划新增

数量。绿地系统需说明现状及规划占地面积及人均绿地面积。

具体图例见附录*

(16)新城重要交通设施规划图(dwg)

?可按对外交通系统、道路系统、交通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等分别出图。

?标出轨道线位及站点、公交换乘枢纽、公交首末站、公交中心站、社会停

车场、加油站、长途汽车站、对外客货运枢纽站等场站的位置、对外交通系统及主次支路系统。

?文字说明对外交通及场站、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公交场站、

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布局及要求。统计各类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的数量,规划新增数量。

具体图例及格式见附录*

(17)新城重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dwg)

?按专业分别绘出各专业现状及规划图。

?文字说明各类市政设施的布局及要求,统计现状与规划的数量,规划新增

数量。

具体图例及格式见附录*

(18)新城城市安全设施规划图(dwg)

?以新城用地规划图为底图

?文字说明消防场站、避难场所、防洪的布局及要求,统计现状与规划的数

量,规划新增数量。

(19)新城重点风貌区分析图

文字说明各类重点风貌区的选区原则,风貌区控制要点。

以上图纸图框标准见下图:

?图纸比例根据各新城大小自行调整,比例取整数。

?图例位置可根据各新城情况有所调整。

(三)街区图则

每个街区均应配有一街区图则,图则容包括以下几点:

1.街区规划图:在以街区图上标注公共设施及交通市政场站。

需要独立占地的设施均须落实到地块,并同时用图例标识出来。

图例见附录2(7)、(8)、(9)。

2.图例:标示本街区的三大设施图例。图例见附录2(7)、(8)、(9)

3.街区位置索引图:标明街区在新城中的位置、街区编号及街区分界线。

4.街区划分:街区四至围、占地面积

5.控制导则(分五部分)

(1)现状

a)现状建设情况:对本街区现状建筑总规模和住宅、公共设施、工业仓

储等主要类型建筑规模进行估算,并进行简要评价。

b)限制建设要素:指出影响该街区城市建设和用地布局的各类限建要素

及规划控制要求。

(2)性质与规模

a)主导功能:若有可兼容的功能需要说明。

b)居住人口规模:对本街区居住人口规模和就业岗位容量进行估算。

c)用地规模:说明街区建设用地规模。

d)建设规模:说明街区建筑规模容量。

e)开发强度控制:

(3)三大设施

a)公共服务设施:按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绿地、邮

政分别列出不同级别的设施数量和占地面积。

b)交通设施:明确各类对外交通和公交场站、停车场等设施的位置和占

地面积。

c)市政设施:明确主要市政设施的位置和占地面积,以及主要市政走廊

的位置和控制宽度。

d)城市安全设施:明确各级消防站、避难场所等安全设施的位置和规模。(4)城市设计框架

城市设计控制要点重点说明强制性控制容。控制要点可根据各新城特点自行设置。

控制要点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a)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b)建筑高度控制

c)开敞空间及景观特色控制

d)重要风貌区,如历史文物滨水区、步行区、特色景观区等,应根据

不同地区的特色提出建设控制要求。

e)其他控制要素:如步行景观系统、沿街界面控制、城市轮廓线等。(5)规划实施

根据各街区情况提出土地储备、村庄搬迁安置等容。

街区图则示意:

街区图则格式要求:

?图例见附录2-(7)、(8)、(9)

?街区带1:2000地形图,街区用地均用253号(灰色)为底图。

?根据各街区形状、大小比例自定,尽可能取整数,如1:10000、1:12000、1:

15000、1:20000等

?街区边界以规划道路中线为界(已明确过此项要求);

?街区外围地块容以线条形式表示,线条颜色为黑色,线条宽度为0;

?图则中的其它街区边界线颜色为253,线宽与本街区边界线宽相同;

?街区标示的三大设施图例必须要有相应的用地边界及填充色(见附表:市土地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 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 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 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

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南川东胜北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东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东胜、北固工业园区位于南川城区东部,总面积约11.5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2平方公里的工业片区已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将对剩余的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北固、东胜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规划用地南以渝湘高速公路为界,北至工业园区起步区,西临花山,东以自然山体为界,总面积约为9.36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及开发态势 (一)自然环境: 1、气象水文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雾的特点。据南川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3°C,极端最低气温-1.5°C(2000年2

月10日),最高气温41.4°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8毫米,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4.4毫米。 区内河流较发育。位于规划区中部的龙岩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规划区,属常年性河流,由南向北流注入大溪河,为大溪河一级支流。河面最宽处25.0米,最窄处8.0米。在规划区南东侧土桥附近,常年水位533.28米,最高洪水位537.17米(1999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平均纵坡降0.5%。 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的凤咀江为龙岩河的一级支流,由南向北在规划区北西部的薜家嘴角塘注入龙岩河,属常年性河流。河面最宽处9.0~30.0米,最窄处5.0米。在规划区北西侧薛家嘴附近,常年水位497.87米,最高洪水位500.7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平均纵坡率0.7%。 2、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于南川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片中的东胜片区和北固片区,处于两山之间的盆地之内。 规划区南高、北低,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部观山顶,最高点高程为607.2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内龙岩河的末端,最低点高程为490.3米。区内除有观山坡等三处集中的山体之外,其余用地均较为平坦,用地建设条件优越。 规划区内观山坡等山体植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为农地。 (二)社会经济环境:

工业产业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区位于三江片西北部。为综合协调区域内外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控制和引导区内各项建设,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宁波市工业园区布局规划》、《江北城乡一体化规划(2001-2020)》等。 第三条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3.1 整体性原则,一期用地的开发要考虑与江北工业产业园区整个片区的关系,在市政、道路、结构等方面衔接好。 3.2 弹性的原则,在道路设置、地块划分、土地兼容性等方面保留一定的弹性,使园区发展能适应不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3.3 注重生态设计原则,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好规划用地与周边条件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工业园区环境景观。 3.4 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区域内便利的交通网络,建立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城市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的整体发展。 3.5 强化产业型工业园区的特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3.6 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开发强度、道路结构,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功能需要,使整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可能集中紧凑,以期经济地建设市政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3.7 创造城市的标志和窗口,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 第四条规划要点 4.1 为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结合当地工业开发对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地块规模,既有利于开发地块的完整性,又适应于地块拆并的可能性。 4.2 妥善处理高压线走廊、水网与道路、用地规划的关系,保证开发地块的完整性。 4.3 加强环境规划,创造和谐、优美的生产环境。 4.4 加强竖向规划,在保证道路交通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土方量。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宁乡县灰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 区位条件 (2) 1.2 自然与文化资源 (2) 1.3 核心区现状分析 (3) 第二章规划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 (5) 2.1 规划编制依据 (5) 2.2 规划思想 (5) 2.3 规划目标与原则 (5) 第三章规划区功能与人口规模 (7) 3.1 环境容量分析 (7) 3.2 主体功能区规划 (8) 3.3 人口规模预测 (9)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11) 4.1 布局原则 (11) 4.2 规划结构 (11) 4.3 用地规模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交通规划策略 (12) 5.2 道路网格局 (12) 5.3 对外交通规划 (12) 5.4 核心区交通规划 (12) 5.5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3) 5.6 停车场规划 (13)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15) 6.1 居住用地总体布局 (15) 6.2 居住组团规划 (15) 6.3 居住建筑风貌控制 (15) 6.4 居住区配套设施 (15) 第七章公共设施规划 (17) 7.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7) 7.2 商业用地布局 (17) 7.3 旅馆业用地布局 (17) 7.4 休疗养用地布局 (17) 7.5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17) 7.6 非市属办公用地布局 (18) 第八章绿地水系与景观规划 (19) 8.1 景观格局 (19) 8.2 绿地系统规划 (19) 8.3 水系蓝线与防洪规划 (19) 第九章土地开发管理与控制指标 (21) 9.1 土地利用要求 (21) 9.2 开发时序 (21) 9.3 开发控制指标 (21)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23) 10.1 整体空间设计要求 (23) 10.2 建筑设计 (23) 10.3 环境景观控制 (24) 10.4 附属设施配置引导 (24) 第十一章度假旅游策划 (26) 11.1 整体旅游特色定位 (26) 11.2 度假旅游开发策略 (26) 11.3 旅游项目策划 (26)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8) 12.1 给水规划 (28) 12.2 排水规划 (28) 12.3 雨水规划 (28) 12.4 供电规划 (29) 12.5 通信规划 (30) 12.6 燃气规划 (30) 12.7 环卫设施规划 (30) 12.8 管线综合规划 (30) 12.9 消防规划 (31) I

上海城市规划师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评析考试题

2017年上海城市规划师: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 评析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镇区建设用地标准的是 A:镇区的用地规模 B:绿化用地比率 C:建设用地比例 D:建设用地选择 E:综合治理 2、建筑总平面布置,是结合特定性质的建筑物进行的一项的场地设计任务。 A:合理性 B:技术性 C:综合性 D:科学性

E:经济政策 3、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道路平曲线半径为60~100 m时,对小型汽车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m。 A:0.35 B:0.50 C:0.70 D:0.95 E:经济政策 4、某女,38,持续发热15天,伴有头痛、乏力、腹痛、腹泻,查体:体温40℃,脉搏94次/分,肝脏于右侧肋下1cm可触及,血常规:×109/L,;ALT98U/L,HBsAg(-),肥达反应“O”1∶80,“H”1∶160。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急性菌痢 C.伤寒 D.疟疾 E.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特点的是。 A: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 B: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C: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D: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E:综合治理 6、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是指城市是区域经济集聚增长的结果,同时又引导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好坏。 A:生产功能 B:还原功能 C:生活功能 D:区域主导功能 E:经济政策 7、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来源于。 A:欧文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XX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腾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区位 (1) 三、规划范围 (1)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土地使用现状 (2) 三、现状基本特点 (2) 四、现状建筑高度 (2) 五、现状建筑质量评定 (2) 六、现状道路交通 (3) 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 (3) 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重点 (4) 第四章规划范围、规模与功能定位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规模 (4) 三、功能定位 (4) 第五章规划理念 (4) 一、基本单元理念 (4) 二、缓冲带理念 (5) 三、城市设计理念 (5)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一节规划结构 (5)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6) 一、规划原则 (6) 二、居住单元划分 (6) 三、居住人口预测 (6) 四、社区中心规划 (6) 五、中小学规划 (6) 六、表6-2-5 小学用地和建筑标准 (7) 七、幼儿园规划 (7)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7) 一、规划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便利中心的建设模式 (7) 第四节工业用地规划 (7) 一、工业布局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就业岗位推估 (7)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8)

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第七节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8) 一、物流用地 (8) 第八节绿地、特殊用地与其他用地规划 (9) 一、绿地用地规划 (9) 二、特殊用地规划 (9) 第七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9) 一、现状分析 (9) 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10) 三、产业择定 (10) 四、产业布局规划 (11) 五、工业发展政策 (11) 六、都市工业发展理念 (12) 七、工业发展实施措施 (13)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13) 一、规划原则 (13) 二、对外交通规划 (14) 三、道路系统规划 (14) 四、道路衔接规划 (18) 五、城市交通瓶颈解决措施 (18) 第九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8) 一、绿地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措施 (18) 三、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二节水系规划 (19) 一、规划目标 (19) 二、规划布局 (19) 三、规划策略 (19)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19) 第一节城市设计原则 (19) 第二节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0) 第三节景观规划 (20) 一、景观规划原则 (20) 二、景观带规划 (20) 三、景观节点规划 (20) 四、城市景观轴线 (20) 五、滨水景观建设 (20) 六、居住景观设计 (21) 七、工业区景观 (21) 八、标志系统 (21) 九、桥梁景观规划 (22) 第四节广告规划控制 (22)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 (22) 一、现状概况 (22) 二、规划依据 (22) 三、规划原则 (22) 四、规划用水量 (22) 五、水源选择 (23) 六、给水管网规划 (23) 七、消防用水 (23)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述 (4) 一、规划背景 (4) 二、规划内容 (4) 三、技术路线 (4) 第二章现状解析 (5) 一、现状基本情况 (5) 二、规划区现状土地利用概况 (5) 三、现状建筑评价 (6) 四、规划区发展特征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6) 第三章上位规划、相关案例解读及规划对策 (7) 一、上位规划要求及解析 (7) 二、相关案例解读 (8) 三、纯化镇镇区发展趋势判研 (10) 四、现状土地资源供给分析 (10) 五、规划对策 (11) 第四章规划总则 (12) 一、规划依据 (12) 二、纯化镇中心区范围 (12) 三、规划原则 (12) 四、规划目标 (12) 五、规划区功能定位 (13) 第五章土地使用规划 (13) 一、规划构思 (13) 二、规划结构 (14) 三、用地布局规划 ......................................................................................................................................... 14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17) 一、规划原则 (17) 二、对外交通规划 (17) 三、道路系统规划 (17) 四、交通设施规划 (18)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9) 一、绿地规划目标与原则 (19) 二、绿地系统布局 (19) 三、绿化种植 (20) 第八章道路竖向规划 (20)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20) 二、竖向规划设计 (20) 第九章给水工程规划 (21) 一、编制依据 (21) 二、用水量预测 (21) 三、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方案 (22) 四、供水水质与供水水压规划 (22) 五、供水系统规划 (22) 第十章污水工程规划 (23) 一、编制依据 (23) 二、编制原则 (23) 三、排水体制 (24) 四、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一章热力工程规划 (25) 一、规划依据及原则 (25)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书

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书一、项目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规划局东港分局西湖镇总规优化、控制性详规及城镇风貌设计项目 二、项目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规划内容深度要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对西湖镇镇域范围内的用地布局、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等空间资源统筹协调,按照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市建设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培植发展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控制指标,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城镇风貌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特色发展目标及定位,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构建景观风貌系统,营建公共空间体系,加强对街区、界面、建筑群体关系、建筑高度、环境景观设施等的控制和引导,对街区和地块的空间形态、建筑形体、开敞空间、交通与通道、地下空间、建筑与景观设计等提出具体的管控要求,提升整体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 三、技术要求 1、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为西湖镇镇域,总面积81.7平方公里。 控制性向西规划规划范围为西湖镇驻地。范围在乐台河以南以东,规划南环路以北,马安村以西,规划面积约283.38公顷。

城镇风貌设计(城市设计)范围为镇驻地核心区。 2、规划内容 一、总体规划层面 (1)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镇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2)分析城镇职能、提出城镇性质和发展目标。 (3)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引导人口、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布局重点。落实上位空间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明确本级管制措施和落实路径。 (4)优化全域空间格局,落实重大空间布局,提出宏观的开发开放格局、区域协调格局、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生态修复格局、乡村振兴格局等重大格局; (5)提出产业发展目标、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空间布局。 (6)确定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布局; (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限,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城市设计(城镇风貌设计)层面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主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文本主要内容简介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年月日) 、《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钦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钦州市国民经济和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年公示版) 、《钦州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成果样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二、规划范围 东至六钦高速、南至中马南五街(远期规划为环北大道)、西至金鼓江、北至金鼓江支流,规划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三、功能定位及规模 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居住、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生态示范区。 规划人口规模:万人。 四、规划结构 ()“一城”:——“马来西亚城”片区中心 在片区中心内设置为启动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高档商务服务、金融贸易、保险、企业总部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商业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中马产业园乃至北部湾提供服务。 ()“一湾”:——“孔雀湾”滨江景观带 沿金鼓江东岸打造“孔雀湾”滨江亲水景观带,保留现有芭蕉墩遗址,结合景观带设置不同主题及功能的活动区与绿化空间,并融入文化休闲、宾馆酒店、特色商业等功能。 ()“双轴”:——中马大街、友谊大道城市景观轴 以中马大街、友谊大道为骨架,设置启动区发展的“十”字型轴线。 ()“两片”:——产业、生活两大功能片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样本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以对地块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都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保规定为重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2.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价值即在于“承上启下”。 2.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都市规划管理根据。 2.3体现都市设计构想。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都市设计构想,以微观、详细控制规定加以体现。 2.4都市政策载体。 3.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性: 3.1通过抽象表达方式实现规划意图 3.2具备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3综合性

3.4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控制方式 3.5规划性和引导性结合 3.6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 3.7动态控制与互相转化也许(兼容性规定) 3.8强制性内容提出 4.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指在都市总体规划指引下。 4.1明确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相应内容相衔接,使之可以进一步分解和贯彻,拟定该地区在都市中分工。 4.2根据上述发展定位,综合考虑现状问题,已有规划、周边关系、将来挑战等因素,制定所涉及地区都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总体指标,并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配制上贯彻到各地块,为实现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提供保障。 4.3为各地块制定有关规划指标,作为法定技术管理工具,直接引导和控制地块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是通过指标制定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城镇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4%。通过全方位建设,城镇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由2008年的12.1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38万人,城镇化率由去年35.8%提高到今年的36.4%,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10年紧紧抓住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明年将在商都县召开的契机,大力开展以“兴城建、上水平、塑形象”为主题的“城镇建设年”活动,努力提高全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旧区拆迁改造与新区扩容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实施好七台镇市政建设工程,以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旧区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形象,落实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为七台镇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措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开展,特编制《商都县七台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上位规划要求 在上一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论述商都县七台镇的城市总体空间发展目标是:以经济繁荣、生活小康为目标,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把商都县建设为商贸繁荣,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镇。构建以城市现状及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布局发展呈集中团状的空间布局形态。以“一

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案例分解

大寨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1.概况 1.1地理位置 杨陵区位于东经108°—105°07′,北纬34°12′—34°20′之间;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的中间位置。杨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相连,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 大寨镇位于杨凌区北部偏西,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西至隋文帝杨坚陵与五泉镇接壤,北以韦河与武功镇隔河相望,南以陇海线与李台乡相邻。 1.2历史沿革 大寨镇是杨陵区下辖镇。1984年建大寨镇。辖蒋家寨、周家村、官村、陈家沟、黎张沟、杜家寨、大寨东、大寨西、西小寨、孟家寨、东卜、西卜、南卜、梁氏窑14个村委会。 大寨镇属于杨凌区,杨凌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在农业方面这里一直以来主产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 1.3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规划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本区域系河流冲积平原,土地比较平坦,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平均坡度1.12%。 (2)水文气候 大寨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东风和西风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最大风速21.7米/秒。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杨凌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7亿立万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8.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8.26%;地下水资源0.34亿立方米,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18%;大寨镇内也有水系穿越,水资源相对也是比较丰富的。 (3)土壤植被 地面组成物质以第四纪黄土为主,其土层深厚,成土速度较快。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灌溉方便,宜于农作物生长,属比较优质而宝贵的地资源。 大寨镇自然植被属森林草原带,自然植被几乎全部为人工植被所替代。植被类别主要是河滩堤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沟坡水土保持防护林、道路村镇防护林等。 2.现状综合 2.1土地利用现状

城关乡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新郑市城关乡(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小组成员:张俊杰201211010015 魏娟朋201204030058 张鑫鑫201204030042 指导老师:郭芳华 王昭娜 2015年6月

第一章总则 为了落实《城关乡镇总体规划》(2009-2030)的意图,为城关乡镇的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使城关乡镇的建设能够协调有序,适应当前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及居民生活环境,特制定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新郑市城市总体规划》 6、《新郑城市规划条例》 7、《新郑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8、《新郑市控制性详细编制审批办法》 9、《新郑市控制性详细编制成果办法》 13、各种相关设计规范 第四条规划原则 1、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城镇与周边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城镇综合功能。 2、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土地,体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求。 4、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合理优化土地及建立规划控制手段,营造适合于21世纪生活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新型城镇。 5、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保证发展与实施的分阶段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第五条规划目标

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区职能互补的现代中心城镇。 第六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各种规划图(则)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规划文本及规划图(则)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条本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包括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以及建(构)筑物的新建及改、扩建的规划管理工作,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第二章规划区功能及规模 第八条功能定位 依托城关乡镇所富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发展导向的新型生态城镇。 第九条用地规模 总规划用地为6.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0000人。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条规划结构 依据规划区的规划定位,结合规划区内的地形情况及用地的市场开发态势,形成了一横三纵的景观轴线,各个中心散布其间,形成系统通透的结构体系。 第十一条用地规划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1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37.90%,人均38.43平方米。 2、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 规划教育机构用地0.14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63%,人均4.67平方米。 保持现有中学用地规模。在各个居住片区集中布置小学幼儿园,0.12平方公里 3、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对外交通用地0.15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的4.91%,人均5.04平方米。 4、绿化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