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建议与实践思考
僵尸企业整合处置方案
僵尸企业整合处置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日益增加。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因为管理不善、技术不过关等原因,逐渐处于停滞状态,被称为“僵尸企业”。
这些僵尸企业占用大量的资源,导致浪费,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整合处置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全国产业布局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等整合,优化全国产业布局。
同时,政府还需要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例如:在税收、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减少企业合并、重组等整合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二、吸纳外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除了政府引导外,还需要吸纳外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多元化战略。
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和人才,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僵尸企业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是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核心手段。
通过与其他企业兼并、重组等整合,优化资源布局,整合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评估,制定兼并、重组方案等,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经济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清理和出新,消除僵尸企业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的无望企业,需要采取清理出新措施。
清理僵尸企业,有利于优化企业的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活力。
同时,将僵尸企业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转变成新的发展机遇。
在挖掘其优质资产和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
五、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优化退出机制引入资本市场是优化退出机制的必要手段,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优化企业份额结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进行经营管理和财务规范。
总之,僵尸企业是不可持续的存在,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浪费都有负面的影响。
实施整合处置方案可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命周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
一些企业因为市场变化、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仅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僵尸企业的处置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就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和推进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实状况主要问题1. 僵尸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目前,我国的僵尸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
这些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能过剩、产品品质不过关、成本控制不力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僵尸企业。
这些僵尸企业无法有效地为社会创造财富,还会占用资源,对市场健康发展构成困扰。
2. 处置难度较大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难度较大,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难度较大,僵尸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复杂,如何有效地对企业进行清算和重组成为了难题;二是企业员工的安置问题,一旦企业破产清算,将会引发员工的大规模失业问题,这将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三是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充分,目前我国对僵尸企业的政策处置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处置工作的难度加大。
3. 处置费用较高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方面,企业资产清理、员工安置等工作需要大量投入;政府在处置过程中需要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支持。
这将会给政府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也将影响到相关企业和人员的切实利益。
二、推进策略1. 完善政策法规,提高处置效率政府需要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明确企业破产清算、资产处置、员工安置等具体操作指南,为僵尸企业的处置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也需要加大对僵尸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新的僵尸企业出现。
2. 加强企业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部分具有潜力的僵尸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
政府可以引导一些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进行重组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处置僵尸企业的法律对策研究
处置僵尸企业的法律对策研究僵尸企业是指经营困难、生存状况糟糕或业绩持续亏损的企业。
处置僵尸企业是当前经济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务院所提倡的“去库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对策是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加强法律规范加强法律规范,明确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于僵尸企业处理职责的法律依据和相关法规,规范国有企业资产与利益的保障和流转,探索完善依法对僵尸企业进行淘汰和清理的机制。
同时,加强对重组等排除劣势企业的前期调研力度,完善法律框架,提倡科学、合理、公平的处置模式。
二、加强并规范政府干预政府应增强对于僵尸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企业转型和更新换代,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政府要加强研究统筹协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处置机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包括政策、资金、税收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三、建立破产重整机制破产重整是一种给予企业进行法律途径下的生死存亡抉择的机制。
通过破产重整,可以淘汰掉不良企业,避免其对整个行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同时通过破产清理,资产可以顺利流通,创造出新的运输业态,促进行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这种机制的支持和促进力度,以此促进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产教融合机制产教融合作为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新一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可以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种形态的创新主体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推进互益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增强对这种机制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创造协同成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潜力。
五、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可以通过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社会宣传,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处置僵尸企业需要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处理流程,建立破产重整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盘活僵尸企业情况汇报
盘活僵尸企业情况汇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企业的生命周期结束和经营困难。
这些僵尸企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面临着倒闭、裁员等问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盘活僵尸企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僵尸企业的特点。
僵尸企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经营困难,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二是管理不善,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资金链紧张,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四是员工素质低下,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二、盘活僵尸企业的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企业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已经没有生存空间的僵尸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减少市场资源的浪费。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有转型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可以给予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政策扶持,帮助其实现转型升级。
3.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对僵尸企业进行收购重组,通过引入新的管理和资金,帮助企业实现盘活。
4. 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
对于那些管理不善、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 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的活力。
三、盘活僵尸企业的意义。
盘活僵尸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市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倒闭和员工失业现象,保障社会稳定。
四、盘活僵尸企业的挑战。
盘活僵尸企业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二是企业自身问题复杂,需要时间和资金进行改造;三是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才能生存。
五、结语。
盘活僵尸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盘活僵尸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盘活僵尸企业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对于“被吊销执照后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的思考
对于“被吊销执照后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的思考前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成立与关闭是常态,而有一部分企业在被吊销执照后变成了僵尸企业,无法正常进行经营活动,但仍然占据着一定的资源和空间。
对于这类僵尸企业的处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指的是执照被吊销、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名称上还存在,并占用了一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已经停止了经营活动,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
形成僵尸企业的原因造成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不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下降,导致经营困难,进而导致执照被吊销。
2.法律风险:企业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吊销执照。
3.市场变化: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等原因,原先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有市场,企业陷入困境。
4.资金链断裂:资金链断裂也是导致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执照被吊销。
僵尸企业存在的问题僵尸企业的存在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占用资源:僵尸企业占据了一定的资源,包括厂房、土地、人力等,这些资源本应该被优化配置,但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使得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2.坑蒙拐骗:有一些僵尸企业利用其存在名义,对其他企业进行坑蒙拐骗,损害了正常企业的利益。
3.不正当竞争:僵尸企业以低价倾销产品,扰乱市场秩序,对行业内其他企业形成竞争压力,导致市场失衡。
4.影响信用: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信用,降低企业对外合作的声誉和信誉。
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法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企业的实际状况、法律法规限制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置方法:1.清算解散:对于无法恢复经营的僵尸企业,可以采取清算解散的方式,依法将企业清算并注销。
2.转型重组:对于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可以通过转型重组来实现经营活动的恢复。
转型重组可以包括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
僵尸企业如何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依赖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非市场因素维持生存,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企业。
这类企业不仅占用大量社会资源,而且拖累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僵尸企业的化解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债务化解的角度,探讨僵尸企业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问题。
二、僵尸企业债务化解的困境1. 债务规模庞大:僵尸企业长期依赖外部资金,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给债务化解带来巨大压力。
2. 债务结构复杂:僵尸企业债务涉及银行、供应商、员工等多个利益主体,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化解难度较大。
3. 资产价值缩水:僵尸企业大多经营不善,资产价值缩水严重,变现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债务清偿需求。
4. 政策支持不足:在化解僵尸企业债务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三、僵尸企业债务化解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与债权人协商,适当延长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3)实施债务重组:与债权人协商,将部分债务转换为股权、债权转股权等,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资产盘活(1)出售资产:对僵尸企业中的低效、闲置资产进行出售,回笼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2)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优质资产,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推进资产证券化:将部分优质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3. 优化经营模式(1)调整产业结构:针对僵尸企业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等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2)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 政策支持与引导(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僵尸企业债务化解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僵尸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也出现了一些长期亏损、不具有盈利能力的“僵尸企业”。
这些企业资源浪费、效益低下、无法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一、問題分析1. 降低市场效率“僵尸企业”一般存在于那些非常缺乏竞争力和优势的产业中,其盈利能力非常低下,往往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这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的规律,损害了市场的效率与竞争力,从而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 浪费社会资源“僵尸企业”通常面临巨额的亏损,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每年来支持它们。
这样不仅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会影响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它们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还会导致其他行业资源的浪费。
3. 引发金融风险“僵尸企业”往往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但由于其盈利能力很差,如果贷款违约,就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诱发金融风险。
这将导致其他行业也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解决对策1. 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竞争力的不足。
因此,通过扩大市场开放、鼓励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解决“僵尸企业”的根本途径。
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杜绝政府的利益干扰,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平衡。
2. 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必要时,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处置,如清理积压的存量资产,强化重组与兼并,并对无法恢复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清算。
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自我改革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向技术密集、加工贸易、高端制造等方向发展,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考虑到“僵尸企业”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全面系统地加以探讨和解决。
我国有可能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与监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式,最终避免“僵尸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处置僵尸企业的法律对策研究
处置僵尸企业的法律对策研究处置僵尸企业是指企业长期亏损、资产负债率高、无法偿还债务的企业。
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加以处置。
本文将从立法、改革破产制度和完善市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寻求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立法1、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针对僵尸企业问题,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关立法,明确僵尸企业的概念、特点和识别标准,以便更好地区分僵尸企业和可恢复经营的企业。
还应加强法律对于僵尸企业的监管,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僵尸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2、建立破产制度建立完善的破产制度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基础。
应该对现有的破产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和快捷性,降低各方参与破产的成本,鼓励企业快速申请破产保护,实现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
二、改革破产制度1、简化破产程序破产程序过于复杂,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成为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的壁垒。
应该对破产程序进行简化,减少破产审查和手续,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和便捷性,让企业更容易申请破产保护,实现对僵尸企业的及时处置和退出市场。
2、优化破产保护在破产保护方面,应该通过改革立法,加强保护企业财产权利,增加破产保护的可持续性。
同时要在破产程序中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破产企业的资产有效处置和债务清偿。
三、完善市场机制1、设立专门的处置机构针对僵尸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处置机构,负责整合和处置难以恢复经营的僵尸企业。
这样可以集中专业力量进行处置工作,提高处置的效率和成效。
2、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建立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保理等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通过加强信用评级和透明度的监管,增强市场对企业的警示和约束作用,避免形成新的僵尸企业。
3、引导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市场机制方面,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政策和支持力度,通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引导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僵尸企业处置方案措施
僵尸企业处置方案措施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某些原因经营效益非常差,却仍然得以继续存在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处于临界状态,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无法自我平衡,缺乏创新动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
而且,这些企业还通常积压着大量的无效资产,导致自己的经济负担愈加沉重,生存能力也会被进一步削弱。
僵尸企业对经济的危害1.产能过剩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市场上的总产能会大幅度增加,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造成市场经济浪费,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率。
2.资源浪费僵尸企业缺乏生产创新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通常都是低端的、低质的,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不仅造成浪费,还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
3.拖累其他企业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会导致市场失衡,甚至通货膨胀等问题。
这样的局面将不仅扼杀其他企业的发展,也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影响。
如何应对僵尸企业面对僵尸企业的产生和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置方案和措施:1.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发现和淘汰僵尸企业。
比如取消各种补贴,减少无序扩张,规范行业发展等。
2.改善税收政策为了防止僵尸企业过度龙头体制,需要采取扩大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和支持措施。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促进企业发展长性。
3.组建专门机构设立金融处置委员会,有选择地收购、重组、破产、转变等方式,化解僵尸企业经济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稳健。
4.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化改革力度,推进企业多元化经营,确保企业的透明度。
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其竞争力。
5.鼓励企业重组通过企业重组,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引导,倡导社会共治,引导包括各方士商家、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在内的社会共治力量为治理僵尸企业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通过上述方案和措施,可以有效地化解僵尸企业的危害,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市场经济功能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具体和有效地操作,才能在应对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僵尸企业”问题是指那些长期亏损、资产成本高但无法退出市场的企业。
这些企业对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本文将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问题分析1. 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1)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某些企业可能受到国家政策保护或补贴,导致其无法退出市场。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地方经济增速,将救助资金用于救助亏损企业,也加剧了“僵尸企业”的存在。
(2)资本市场不规范。
由于公司治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一些企业通过虚假报表、掩盖亏损等手段,维持其上市/存续状态。
(3)内外部环境变化。
市场供需关系出现变化、技术进步、新型产业的兴起等,使得一些行业内的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1)浪费资源。
这些企业需要大量补贴和贷款来维持运营,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2)市场扭曲。
“僵尸企业”无法退出市场,维持其存在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使得优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冲击。
(3)金融风险。
一些“僵尸企业”通过虚假报表等手段欺骗投资者,给资本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4)社会不稳定。
长期存在的“僵尸企业”可能会造成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起健全的市场调节机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2. 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对企业报表的审计和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
要建立起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引导“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
3.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僵尸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市场供需结构的平衡。
4.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约束,坚决防止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增速而救助亏损企业的行为。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近年来,“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些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却依然存在并且继续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甚至拖累整个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因分析1.制度缺陷“僵尸企业”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关系。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企业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依赖性。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企业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由于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这些企业的营运困难,最终演变成了“僵尸企业”。
2.管理问题“僵尸企业”问题与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密不可分。
部分企业在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包括管理混乱、盲目扩张、财务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难以盈利,最终形成“僵尸企业”。
3.市场竞争“僵尸企业”问题也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将使一部分企业难以立足市场,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这些企业由于竞争力不足,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僵尸企业”。
1.资源浪费“僵尸企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这些企业依然存在,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银行贷款等,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支持健康企业的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2.市场扭曲“僵尸企业”问题也带来了市场扭曲的现象。
这些企业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健康企业难以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最终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3.金融风险“僵尸企业”问题也带来了金融风险。
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一旦出现了问题,将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1.深化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
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避免资源的长期浪费。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企业,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得以存续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存在,不仅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市场混乱等问题。
僵尸企业的处置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之一。
要想有效地处置僵尸企业,并非易事,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现实状况主要问题1.政策与法律空白。
目前我国对僵尸企业的法律政策界定不够明确,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
这使得僵尸企业的处置工作难以开展,也给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和操作行为带来了诸多困难。
2.企业债务问题。
大部分僵尸企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债务问题,包括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款等。
债务问题也牵一发动全身,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供应商、员工和投资者的利益,难以有效处理。
3.产能过剩。
由于僵尸企业的存在,使得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不仅影响到正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产业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企业管理混乱。
很多僵尸企业的管理层存在问题,包括腐败现象、低效益、资产负债表不真实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的经营,也使得外部处置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5.社会稳定问题。
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导致资源浪费,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引发劳动纠纷、社会治安问题等,给社会带来诸多影响。
二、推进策略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要针对僵尸企业的处置问题,加强研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政策导向,为僵尸企业的有序退出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优化债务处置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措施,来规范企业债务的处置工作,为僵尸企业的退出提供合理的债务解决方案。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政府可以适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其健康转型,实现有序退出。
我国僵尸企业脱僵的对策研究
我国僵尸企业脱僵的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很多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僵尸企业的现象。
僵尸企业指那些几乎没有运营价值和利润的企业,它们经常出现财务困境,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倒闭。
实际上,这些企业对经济没有任何贡献,而且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这些僵尸企业脱离困境。
一、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是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加强市场监管,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促进企业去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引导作用,向产业优势转移和升级,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二、加强外部调节。
政府还应该通过动态监管和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僵尸企业的外部调节力度,鼓励企业向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创新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利用优惠政策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同时对一些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打破障碍。
政府和企业需要合作,打破僵尸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障碍。
政府应该加强对突破性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并加强科技转移和技术创新,为企业注入新活力;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降低员工流动率,提升员工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自身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发挥自身特长。
四、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等,支持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保服务。
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制度的建设,实现更好的员工福利和保障。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遇到僵尸企业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积极采取上述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政府则需要健全相应领域的政策框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企业环境。
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建议与实践思考
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建议与实践思考最近,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破解“僵尸企业”难题,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处置“僵尸企业”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这也是操作难题。
如果不下决心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就意味着资本、人力等市场要素不能有效盘活,信贷关系、产业供应链条就很难理顺,市场规则就会进一步被破坏,优难胜、劣不汰,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就会被动摇。
“僵尸企业”这一经济痼疾还会向整个经济体系蔓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恶性肿瘤”。
另外,很多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长链条的担保关系,一个“僵尸企业”连带着众多关联企业,要么是“大而不能倒” ,要么就是“担保长而不能倒” ;国有“僵尸企业”还有特殊困难,员工如何安置?如果处置不好,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可能还会带来恶意逃债、逃税的问题。
针对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和市场应各负其责第一,划定“僵尸企业”时政府不要大包大揽。
从过去处理过剩和落后产能等的情况看,如果对“僵尸企业”划定过宽,很容易让一些本来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调整过来的企业一下子被贴上“僵尸企业”的标签,导致自我调整中断。
如果政府在处置过程中大包大揽,行政主导色彩过重,或者过度迁就企业,就很容易被企业绑架,结果是政府出了钱,企业却不停地要求加码,最后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
在市场出清过程中,早期宜先从窄划定“僵尸企业”,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防止把市场包袱变成政府包袱。
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以“大僵尸”为主,对多数长期亏损且盈利无望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其退出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不宜将之纳入需要政府帮助处置的“僵尸企业”名单中;对通过给出路、给政策就有希望调整的企业,不宜将之作为政府帮助处置的“僵尸企业”。
很多陷入困难的企业如果能改革内部机制或者进行重组,进行资产变现,进行内部减员增效等,都有可能使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一大批产能过剩、盈利能力较差的僵尸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累赘和隐患。
如何加快这些僵尸企业的出清,释放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快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通过资产重组、破产清算等市场化方式,引导和鼓励僵尸企业自主退出市场。
要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对于无法通过自主市场化方式退出的企业,加快破产清算程序,实现对僵尸企业的有序出清。
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在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过程中,需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机构向僵尸企业输血,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积累。
还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成长壮大,为实体经济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过程中,既要根据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引导,又要为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使企业能够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对待。
政府还要通过深化产权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为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积极开展企业“减法”在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市场化退出和破产清算,还要推动企业“减法”。
即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手段,实现企业优胜劣汰,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这样不仅可以加速僵尸企业的出清,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可以促进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五、完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要完善相应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受影响的职工提供必要的帮扶和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僵尸企业出清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企业职工的负面影响。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加快市场化退出机制建设、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积极开展企业“减法”、完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加快僵尸企业的出清,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积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清退僵尸企业的做法及经验
清退僵尸企业的做法及经验清退僵尸企业是指处于严重亏损或无法正常运营的企业,通常无法退出市场并长期依赖外部资金支持。
以下是清退僵尸企业的一些常见做法和经验:1.法律法规支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僵尸企业的清退。
包括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负责处理、重新安置或清盘僵尸企业,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2.规范程序:确立清退僵尸企业的程序和流程,保证其公平、透明和规范。
包括清晰的申请程序、审核程序以及资产清算和债务处理等程序。
3.资产处置:清退僵尸企业时需要妥善处理其资产。
可以通过拍卖、转让或出售等方式变现企业的资产,从而降低经济损失,并为清退提供经济支持。
4.债权处理:与债权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谈判,制定合理的债务清算方案。
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债务减免等方式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为企业和债权人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5.安置和转型:对于清退的僵尸企业,重要的是关注企业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安置。
可以提供职业转换培训、创业支持、就业帮扶等措施,帮助员工和利益相关方顺利转型。
6.信息公开和沟通:清退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公开和沟通。
及时告知员工、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有关清退的相关信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7.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帮助清退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市场。
例如,提供补助金、贷款扶持、税务减免等支持措施,促进企业的清退和转型。
8.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开展僵尸企业清退的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类似情况提供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清退僵尸企业需要依托法律法规的支持,规范程序并妥善处理资产和债务。
同时,关注企业员工和利益相关方的安置,保障信息公开和沟通。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清退和转型。
通过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类似情况提供参考和借鉴。
清退僵尸企业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确保企业和相关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
僵尸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无法偿还债务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给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僵尸企业处置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其推进过程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状况及问题。
一、现实状况及问题:1.政策落地不及时且缺乏精细化。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僵尸企业处置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地不及时、缺乏监督和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久拖不决,僵尸企业难以得到及时处置。
2.机制不完善且僵化。
当前,僵尸企业的处置主要依赖于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但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仍存在不完善和僵化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得到有效处置,而采取“僵尸维生”的状态。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向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倾斜,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4.社会影响问题。
处置僵尸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一些僵尸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会导致地区经济不稳定和社会不安定,对于员工和家庭产生负面影响,且社会舆论对于企业破产和倒闭的非理性抵触情绪较高,加大了处置难度。
二、推进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市场化、法制化的处置机制和体系。
明确企业破产和倒闭的程序和规则,强化债权人权益保护,提高处置效率和公平性。
2.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僵尸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劳动力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减少裁员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3.加强监管和处置力度。
加强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企业及时处置,避免问题扩大化。
加大对于问题企业的清理整顿力度,采取并购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实现有效处置。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僵尸企业”问题。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陷入困境无法自救。
这些“僵尸企业”通常指的是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无法偿还债务、产能过剩、技术陈旧等问题突出的企业。
“僵尸企业”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对整个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些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导致资源浪费和资金闲置,阻碍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僵尸企业”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日益发现“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长期不佳,无法实现良性发展,但在市场上仍然存续。
这些企业可能仍在靠政府的扶持或其他方式生存,却并未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问题意识上,我们需要认识到“僵尸企业”问题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这些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这些企业的存在影响了市场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其他优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僵尸企业”的存在也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它们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可能存在员工被拖欠工资等问题。
“僵尸企业”问题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正文2.1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缺乏活力且无法真正承担市场竞争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处于经营困境,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在继续运营,无法破产或退出市场。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不但无法为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还对整个经济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风险。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就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僵尸企业”现状及危害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缺乏竞争力、无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实现盈利,却又通过各种手段或政策依然得以生存,成为经济的“累赘”。
这类企业的存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些企业长期亏损,却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补贴等手段得以生存,使得市场资源的流动性变得低下,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占用,无法流向更有潜力的行业和企业,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僵尸企业”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由于这类企业无法实现盈利和偿还债务,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连锁影响。
这些企业的存在也可能会导致行业竞争力的下降,进而降低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
“僵尸企业”的存在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
这类企业长期亏损,无法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就业和生活质量。
对于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僵尸企业”的存在也会造成对高素质人才的挤压,间接地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僵尸企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患和负担,必须加快出清以改善经济环境。
为了解决“僵尸企业”带来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其出清。
下面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要加快“僵尸企业”出清,首先需要在法律法规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破产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僵尸企业”的破产清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难题和阻碍。
应当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破产清算的效率和公平性。
加强对“僵尸企业”的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技术落后或者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出现了僵尸化现象,即企业无法健康地发展,但又不会破产退出市场。
这些“僵尸企业”成为了市场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累赘,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紧迫性1. 消耗资源,浪费成本僵尸企业虽然没有正常运营,但仍然占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消耗。
一方面,这些企业可能获得了政府的补贴和支持,但却无法创造足够的价值回报;这些企业的存在也会挤占其他更有活力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导致整个市场竞争环境恶化。
如果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和企业成本增加。
2. 阻碍市场创新,影响产业升级僵尸企业的存在还会导致市场的僵化,阻碍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这些企业一直处于僵尸状态,无法顺利退出市场,导致市场资源无法向更有活力、具有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中,从而阻碍了行业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种僵化状态将严重阻碍整个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3. 金融风险增加,对经济稳定造成威胁僵尸企业的存在也会增加金融风险,对整个经济的稳定造成威胁。
由于这些企业无法自力更生,通常会通过信贷融资等手段维持经营,但又无法偿还债务,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二、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的对策建议1. 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目前,我国的企业退出机制相对滞后,很难让那些“僵尸企业”顺利退出市场。
需要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包括清理和简化破产程序、推动企业债务重组、加快股权转让等方式,让这些企业能够尽快退出市场。
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这些企业主动退出市场,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置僵尸企业的对策建议与实践思考
最近,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破解“僵尸企业”难题,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处置“僵尸企业”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这也是操作难题。
如果不下决心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就意味着资本、人力等市场要素不能有效盘活,信贷关系、产业供应链条就很难理顺,市场规则就会进一步被破坏,优难胜、劣不汰,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就会被动摇。
“僵尸企业”这一经济痼疾还会向整个经济体系蔓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恶性肿瘤”。
另外,很多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长链条的担保关系,一个“僵尸企业”连带着众多关联企业,要么是“大而不能倒”,要么就是“担保长而不能倒”;国有“僵尸企业”还有特殊困难,员工如何安置?如果处置不好,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可能还会带来恶意逃债、逃税的问题。
针对处置“僵尸企业”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和市场应各负其责
第一,划定“僵尸企业”时政府不要大包大揽。
从过去处理过剩和落后产能等的情况看,如果对“僵尸企业”划定过宽,很容易让一些本来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调整过来的企业一下子被贴上“僵尸企业”的标签,导致自我调整中断。
如果政府在处置过程中大包大揽,行政主导色彩过重,或者过度迁就企业,就很容易被企业绑架,结果是政府出了钱,企业却不停地要求加码,最后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
在市场出清过程中,早期宜先从窄划定“僵尸企业”,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防止把市场包袱变成政府包袱。
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以“大僵尸”为主,对多数长期亏损且盈利无望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其退出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不宜将之纳入需要政府帮助处置的“僵尸企业”名单中;对通过给出路、给政策就有希望调整的企业,不宜将之作为政府帮助处置的“僵尸企业”。
很多陷入困难的企业如果能改革内部机制或者进行重组,进行资产变现,进行内部减员增效等,都有可能使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政府就必须利用外部环境对那些困难但仍有
“希望”的企业形成压力,逼这些企业转型、改革,甚至自生自灭。
不能因为政府过早出手,让这些企业再生幻想。
对大集团内部自有的“僵尸企业”,应主要依靠集团自己来解决,不应推给政府。
第二,要利用有效的“退出机制”,依法依规关闭“僵尸企业”。
依法的要点之一是完善和落实破产法,强化破产机制,让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要点之二是完善劳动合同法、担保法等,建立与当前转型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劳动关系,从源头上治理金融扭曲。
依规,就是制定以外部性要求为主的各类行业和企业标准,包括技术、环保、安全、能效、质量标准等,尤其是环保、能效、安全这三个外部性效应明显的标准应成为依规淘汰落后和“僵尸”的主要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要公平执法,让所有企业都平等地遵守这些标准,不达标者坚决退出。
第三,制定实施“僵尸企业”分类处置方案,力争“一业一策”、“一企一策”。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困难成因、发展潜力等因素,合理制定“僵尸企业”识别标准;同时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拖欠税费数量等信息建立全市“僵尸企业”数据库,分类制定处置方案,力争做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
鼓励非国有企业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方式,依法依规参与国有“僵尸企业”的重组。
强化市场在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主导作用,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特别是避免“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
第四,在处置“僵尸企业”中,政府要努力构建“保底线、可流动、再就业”于一体的企业退出保障体系。
保底线,就是政府要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基本保障,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可流动,就是加快社保制度改革,实现养老金等可携带,让人员有流动性,同时研究完善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困难时能对用工进行自我调整的权利,以求得再生;再就业,就是政府要提供就业培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五,处置“僵尸企业”要把握好时机,以求尽量减少财政支出。
对长期亏损、靠政府和银行”输血“维持生存的“大僵尸”要果断出手,及时停贷、停补、停担保;对大集团内部的一些“僵尸企业”,宜先由集团自己处理,政府不要急于介入;鼓励企业先走破产程序,在司法框架下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和劳动关系,然后政府再择机介入,防止掉入“无底洞”。
二、政府的财政资金重在花钱买机制
由于“僵尸企业”量大面广,须建立常态化工作理念,不搞大把花钱、短期、运动化的处置,否则后遗症就会很大。
财政要支持产能退出和处置“僵尸企业”,但国家为此拿出的上千亿元财政资金,不能简单用于养人,而重在建机制。
如果直接将钱补给职工,短期内可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后遗症多,会为以后解决此类问题制造障碍。
员工不断要求补贴加码、企业虚报人数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已经离开企业多年早已再就业甚至创业成功的人,也纷纷回来加入到争取高额补贴的队伍中,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非常被动。
这种直接发放补贴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养人,但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财政资金的使用,除按法律规定对人员清退进行合理补偿外,其余资金要用在解决这些人的社会保障上,人员要真正交给社会。
三、构建防止再发生的长效机制
第一,重点完善市场化破产机制。
企业陷入困境,可先申请破产保护,然后由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人制定重整方案,进行资产重新整合,通过剥离不良资产,使公司重新走上正轨。
在美国历史上,通过破产保护走上“重生之路”的公司案例屡见不鲜。
我国很多地方也已积累了大量破产重整的案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后加以推广。
第二,注意依靠市场办法处置不良债务。
当前处置不良资产,不单单依靠某一种手段实现,而是多种金融工具配套使用,同时,这些金融工具已经非常成熟,国内外的使用经验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本轮的不良资产处置。
四、要把解决“僵尸企业”及国企改革结合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僵尸企业”、处置产能过剩问题,也是国企改革问题。
产能和企业退出最难的问题是人,而民营企业相对容易些,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国
有企业的职工安置。
一是在国企人员安置上要有系统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在解决职工下岗分流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土地等资产处置后可用来安置职工、在债务处理上人员债务优先于其他债务、双买断(买断工龄、买断身份)、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员工持股等。
这一轮改革应进一步明确的是,如何支持企业通过资产变现来偿付员工费用、如何改进员工补偿方式、如何推进提前退休和内部退养。
二是要与国企其他改革相衔接。
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成立,最好是由这些成立后的市场化出资人主体来推进所属企业的改制、重组及人员安置,有这样一个隔离层,政府的压力会小一些,企业也可有更大的自主权对员工作出更妥善的安排;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不进行全面的改制和人员身份转换,而是企业有选择地在内部进行人员分流,矛盾会非常大,将企业进行整体改制,允许自由择业,矛盾相对小一些。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与激励机制改革、管理层选聘制度改革等相结合。
五、强化组织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明确部门职责,制定涉及到的环保、土地、金融、财政、科技、就业、安全生产等相关政策,建立“僵尸企业”处置督查制度。
通过强化组织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处置“僵尸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