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中项羽刘邦成败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之争中项羽刘邦成败论

摘要: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有关楚汉之争中的英雄人物成败论也是后人议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楚汉之争中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人物为主体,从二人对名声的态度作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楚汉之争结局的归因问题。

关键词:名声;成败;归乡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称帝后,归乡畅饮,即兴创作之诗。短短三句,那股豪迈雄浑的帝王之气,却能够跨越千载,扑面而来。同样流传千年的,还有项羽的那首《垓下歌》。熟悉楚汉之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个群雄辈出的时代。而有关于刘、项二人的胜败结局,自古以来,也是人们论史的热点话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采用法家严刑峻法管制六朝遗民,苛捐重税,民不聊生。秦始皇驾崩三年后,陈胜、吴广打响了反秦起义第一枪,继而各地响应,风起云涌。各路义军中项羽的部队优势显著,然而在一步步的战略部署下,在一次次的军事对决后,最终刘邦却夺得了天下,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有关二人成败的原因,可从多视角各层面进行综合剖析,前人之述备矣,本人仅从一个视角浅做探讨,即二人对待“名”的不同态度。

项羽重“名”。项羽出身名门,又武艺高强,从小到大,一路优秀,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名声也尤为看重。入关后,十八路诸侯军分封地域,以项羽当时的优势,本可占据关中这一战略要地,但他却不听劝阻,放弃了建都关中形成胜利之势的良好抉择,选占了家乡一带梁楚九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是他对于自己抉择的解答,也是他的真实想法。在天下大势还没有定局之时,项羽急于炫耀成就,荣归故里,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很大的隐患。反观刘邦,在夺得天下后,其父刘太公在京城想念沛县老家,刘邦立刻照老家原样在长安新建了一个,并将老家人民迁居至此,以慰老父的思乡之苦。李商隐《题

汉祖庙》有云:“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

曾在故乡。”刘邦纵横四海,天下每一处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家乡,而项羽只求夸

耀于乡人之间,最终却连尺寸之地都不能保住,不免讽刺。

项羽重“名”。占据了梁楚九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名号背后,透

露出他对于自己当时成就的志得意满。正所谓成功时有多得意,失败时就会感觉

到多狼狈。在与刘邦经过几年的对战之后,最终项羽被逼至垓下,多方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撑船让其渡江归老家,伺机东山再起,项羽却言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最终选择自刎乌江,留下一个悲剧英雄的背影令人叹惋。李清照曾盛赞项羽生为

人杰,死为鬼雄的崇高气节,然而从结局论的角度来说,项羽对于名声,对于颜

面的过于看重,确实羁绊了他的人生选择,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呢!

有人说,项羽在楚汉之争时犯了三个错,一是分封土地时选择定都家乡,一

是有路可退时选择乌江自刎,还有一个就是鸿门宴时选择不杀刘邦。其实对于项

羽的第三个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也是想要留下一个“宽仁”的美名吗?正

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对于项羽的内心窥察,可谓

一针见血。

纵观项羽一连串的错误抉择,其实都与他的重“名”息息相关。而反观刘邦

对于“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刘邦出身草根,身份低微,常年混迹于社会

底层的市井之中,这使得他对于“名”这个东西是不在乎的,试想一个没有存在

感和回头率的人,他干什么都不会觉得丢人。他能屈能伸,可忍让,可攀附,可

撒泼任性,翩翩君子干不了的事,他都能干,大有一副我是草根我怕谁的底层硬气。

刘邦不在乎名声,在兵败逃难时,为减轻车身重量,刘邦不顾旁人劝阻,多

次将一双儿女从车上踹下;在与项羽的战略僵持阶段,项羽想以烹其父为要挟逼

迫刘邦,却换来“我父即你父,分我一杯羹”的回绝。当然,这两个事件中刘邦

的行为可能还有其它方面的现实考量,但至少可以看出,刘邦对于好父亲、好儿

子的声名是不在意的。这边刚与项羽协定好划江而治,互不干涉,转脸就违背协

议追着项羽打,打又打不过,战败而归,但刘邦毫不在乎。

《淮阳侯列传》曾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书信给刘邦,要在齐地自立为王,代理镇守此地,以防生变。当时刘邦被困,本满心期待韩信来助,不料却收到韩

信要自立为王的要求,刘邦本来大怒,但考虑到现实处境,刘邦立刻转变态度,“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直接将韩信立为齐王。要知道,当

时的刘邦也只有“汉王”之称,足以见之,刘邦深谙“名”为虚,“利”为实的

道理。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白手起家开创大汉王朝,颠覆了此前夏商周秦

等历朝历代均由贵族统治的格局,用事实回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灵魂叩问。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但项羽虽败却仍被后人敬为英雄,毕竟当年起兵反秦之时,刘邦48岁,而项羽只有24岁。不同的年龄和阅历,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心境

和人生抉择。项羽虽政治思维略显幼稚,却具有自身的人格魅力,每次作战身先

士卒、冲锋陷阵、英勇无敌,这是刘邦做不到的。

一个是具有帝王之才的政治家,一个是具有盖世将才的军事家,谁的天下,

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张守节.《史记》.中华书局.1982.11.

[2]于海娣.《细说大汉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