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观照下的诗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评观照下的诗歌美

【摘要】新批评一词来自于兰色姆《新批评》一书,新批评强调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本文结合具体的诗歌,通过对诗歌的文本精析,立足新批评的相关理论,梳理诗歌的结构和肌质,从而发现属于诗歌本体的美,也即诗歌的“内在美”。

【关键词】新批评;结构;肌质

新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它于20世纪初期发端于英国,30~50年代繁盛于美国,对当代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批评要求读者从具体情境出发,对单个作品以及单个语义进行分析,从细节开始,推敲文本中的语言和解构,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意义。相对于俄国形式主义和西方的结构主义,新批评更加突出强调文体的独立自主性。用新批评去探究诗歌作品,更能发现诗歌文本作为一个活的机体,通过分析它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各个部分的功能,从而在独立的文本里面体会诗歌独特的美。

在《新批评》一书中,兰色姆提出了结构——肌质说。结构,就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或者概要。结构可以是一个理念,一个观点,一个故事概要,甚至可以是一系列感性资料的秩序和方向。而在这首诗中,在这个结构里面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它的作用在于填充结构的框架,充实这个结构,让本来抽象的理念变

得可以具体,可以捉摸。另外一种诗歌本体美是,这就是诗歌中格律与意义的互动,在这两者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诗歌的不同美。兰色姆认为:“格律与意义的动态互动过程就是诗歌的全部有机活动,它包含了诗歌的所有特征。”

艾略特在对结构——肌质的审美陈述中,区分了情感的大小。他认为大情感指的就是主要对与整体情境来说的整体感受,这里的大情感依附于主体的“结构”;小情感指的是我们对于这一情境中各色细节的感受,它依附局部的“肌质”。但是兰色姆却认为整体的情境使我们过度的投入情感与认知注意力,而当这个情境是一种想象存在的时候,我们就得把专注力从情境身上转移到细节肌质身上。在《新批评》一书中,兰色姆这样谈到肌质的:“一首诗的肌质就是这首诗的细节所具有的复杂异质的特点,它或者密密实实地填满一首诗的逻辑框架,或者从框架中逸出少许。也许任何一个活的东西,比如说‘生命’,哪怕它不是人的生命,都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生命是如此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生物学功能的需要。”这里的美学效果在于:“原初的情感使我们看不到作为情感对象的物体的肌质,而现在我们有了关注肌质的闲暇。”

艾略特在研究《卡蒂莱恩》的时候发现了这段文字,这一段是西拉鬼魂的开场白:

你不能感觉我的存在吗,罗马?是!夜

就那么重地压着你,而我就那么轻?

在你的城墙里,是否西拉的鬼魂升起,

虽不比地震恐怖,却令你们惊恐失色?

你尖尖的塔楼里的头是否恐惧地直摇

或是躲进被窝?

也许要等他们的尸体将宽阔的泰伯河填满

让河水淹没你引为自豪的七座山?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西拉这段话的威胁,咒骂,绝情,而为什么能够在这个情感的框架里感受到西拉鬼魂的威胁,就在于这段文字里面的隐喻色彩,隐喻给作品增加了丰富的物体细节,这就是这段威胁文字的肌质。“你不能感受我的存在吗?”这里的存在就是西拉鬼魂的存在,它的存在指的就是威胁与咒骂。这段话里面的肌质就在于它的隐喻性,“我那么重地压着你”,“是否西拉的鬼魂升起,”“你尖尖的塔楼里的头是否恐惧地直摇/或是躲进被窝?”“让河水淹没你引为自豪的七座山?”这里面的动作很明显,从开始的“压着”——“升起”——“躲进”——“淹没”,整个过程是一个向下压,再向上升的过程。这个隐喻的过程填满了“威胁咒骂”的情感结构。而当我们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早就不在这个结构上面,而是转移到了肌质上面。由于丰富的肌质,让我们更贴切地感受到了情感,让原来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让情感的美通过细节表现了出来。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比较明显地察觉到结构跟肌质的关系。而

肌质跟情感没的关系似乎还不太明确。这里以金主教的《葬礼》为例,在这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自己渴望见到亡妻的急迫心情。

在那儿等我,我不会

不去那死荫的空谷见你。

别介意我姗姗来迟;

我已经踏上了旅途,

追寻你,以愿望所达。

每一分是短短的度数,

每一刻向你迈进一步。

晚上我就寝,清晨起床,

差不多八个小时的航行后,

以梦寐倦怠地呼吸,

又更接近我人生的西天... ...

听!我的脉搏,像低沉的鼓

敲响我的来临,告诉你我来了;

无论我的步履多么迟缓,

我终将会坐到你的身旁。

在这首玄学诗中,这里的结构很明确就是诗人的迫切渴望见到自己亡妻的理念,那么诗人是怎么样通过明喻的手法把理念细节化,把情感精致化?首先,诗人给了亡妻一个承认:“在那儿等我,

我不会不去那死荫的空谷见你。”这个承诺在空间上给我们一个彼处的概念——“那儿”,诗人承诺从这儿到“那儿”去见她。诗人便“踏上了旅途”,以“追寻的速度”,“每一分是短短的度数”却是“向你迈进的一步”。诗人把追寻的过程比喻成旅途,而他对这个承诺的努力细化成每一分每一刻向她妻子靠近的度数。每天“八个小时的航行后”,诗人又“更接近我人生的西天”。每一天的追寻如航行一般,每过去一天,航程缩短一截,诗人就更接近西天的天堂。而诗人的脉搏,就如“低沉的鼓”,“敲响我的来临”,就像在告诉他的亡妻——“我来了”一样。最后,诗人无论“步履”多么缓慢,终将会来到亡妻的身边。整首诗歌,完成了一个从此处到彼处的一个“旅(下转第34页)(上接第31页)程”,而这个“旅程”充满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这里的情感美体现在细节的刻画上,“旅途”,“速度”“迈进一步”“低沉的鼓”,从诗人的比喻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觉到他那种思念的强烈,他那种心情的迫不及待。

从这两首诗歌的分析中,结构与肌质的概念在第一首诗中突出的表现出来,虽然有西拉鬼魂的威胁在诗中充当诗歌的理念,但是肌质与情感的关系不太强烈。而在第二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结构与肌质的紧密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肌质里面真真实实的体会到了细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细腻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诗歌的美。新批评的诗歌欣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本心善。新批评不关心文本之外的信息,而关心文本里面所呈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