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注意:一般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本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操作事件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脑作为物质基础,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高级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成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受一定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气质: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反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识记: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根据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的方法
能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简答题: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
无意识的特点: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
无意识的功能:选择的功能、内控-调节的功能、引导作用、评价功能
意识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思维的基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和具体化
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气质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以后注意
心理学基本研究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出现 2.无关动作停止 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
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意志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
情绪情感的作用:适应环境、调控认知和行为、传递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意识的感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完整的统一的人格,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相符
论述题:
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第一,他们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第二,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第三,发生和发展不是同步的;第四,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基本形成相同的性格。联系:第一,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第二,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能力的培养:1.重视早期教育,遵循早期教育规律进行培养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3、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完整统一的人格
7、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
4、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1、要充分认识情感在自我发展中的意义2、提高情绪的自我意识3、学会自我激励4、提高移情能力
5、要有意识地陶冶高级社会情感
5、不良情绪的调控: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改变认知角度3、转移注意力4、合理的发泄情绪5、学会制怒
6、消除紧张
6、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只是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7、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2.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短暂性;3.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情绪发生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4.情绪和情感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通过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8、思维和语言的区别:第一:本质属性不同.语言属于社会现象,存在与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思维属于心理现象,是人们提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活动过程。第二: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语言和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第三:构成要素不同。语言的构成单位是词语;思维的构成单位是概念。第四:规律性质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而思维具有全人类性,大脑发育正常的人,无论国籍、种族,都遵循着基本相同的思维规律。
9、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知识表征的方式2、动机水平3、定势的影响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性特点
10、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氛围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导4、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11、感知觉与思维的联系区别联系:感知觉属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感知觉直接性具体性,思维间接性概括性,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感知觉活动中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从而提高感知觉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