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
回到《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这本书,它所传递的历史回音与人文光辉使我深 感敬佩。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教育精神,更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关于写作和人文教育的典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写作不再只 是记录和表达,更是一种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而这种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正是 西南联大时期的教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一部分展望了写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写作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并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
总体来说,《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的目录涵盖了写作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基 本要素到跨学科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本书的目录结 构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学习写作的各个方面。 本书还通过实例和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 技能和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课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技巧
书中
联大
读者
方面
掌握
特点
西南
通识
写作 进行
包括
写作
实际
案例
操作
方法
知识
分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籍,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等。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作技巧,并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
精彩摘录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海洋中,西南联大的存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出色的学术成就为世人所赞誉。最近,我阅读了《西南联大写作通识 课》这本书,从中领略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精湛学识和深厚功力。书中精彩 的摘录如下:
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品质及其启示
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品质及其启示①朱俊(云南师范大学,昆明,650092)内容摘要: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而此与其推行的通识教育密不可分。
西南联大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既具有战时大学的普遍特点,也有自身的特质。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对于当前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在强化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西南联大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不足九年时间里,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当时,西南联大流传一副对联,上联是:“前无古人”,下联是:“后无来者”,横幅是:“集天下英豪于一堂”,这种豪气不仅是时人自身的褒奖,而且后来者也赞叹不已,将西南联大取得的辉煌成就,视之为教育史上的奇迹。
如果要追问西南联大何以创造奇迹,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或许原因有很多种,但通识教育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入手,对西南联大取得辉煌教育成就,进行探析。
一、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最初源于古希腊,意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亦即不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而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旨归。
通识教育之于我国,是民国初年的留学生归国服务的结果,尤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受英美大学注重“人格训练”影响至深,其典型为清华大学。
抗战军兴,中国的国土遭受了日军的践踏,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同样罹受了重大的创伤。
为延绵民族文化命脉,遭受劫难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经过转迁,在云南落脚,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
作为战时产物,西南联大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合三校之力,取三校之长,形成自身的①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西南联大教育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BIAI0006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年度一般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以西南联大为例》、2011年度云南教育发展与西南联大研究基地开放课题《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对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启示》(项目批准号:YED11Z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
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
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
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
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
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
①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
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西南联大通识课
《西南联大通识课》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是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 和纪念,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的体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 大师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读书时光。同时,《西南 联大通识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南联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窗口,对于 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拓宽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西南联大文学教授在课程中提到的一句话,他认为文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 理解人性和社会,让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他的课程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文学 的美妙和魅力,更让他们领悟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西南联大通识课》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和意义。这些教师的 经典课程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教育环境和机会。我相信 这些课程对于每一个热爱学习和成长的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这一章讨论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作者通过对当时的教 学档案、学生评价和教师访谈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对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师 资力量和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这一部分对于了解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 实施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章将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与当代大学教育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作者通过对 两者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了对当代大 学教育的启示和建议。这一部分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摘要
他们分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历史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在科学部分,作者们介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政治等。他们阐述了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科学方法对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性。 在艺术部分,作者们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包括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他们 分析了艺术对于人类情感和认知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创作对于个人成长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在社会部分,作者们探讨了社会结构和功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他们分析了 社会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人生部分,作者们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价值观、人生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他们 分析了人生经验和智慧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西南联大通识课阅读摘抄
西南联大通识课阅读摘抄一、摘要本文对我阅读西南联大通识课的笔记进行了整理,摘抄了一些有价值的语句,这些语句反映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西南联大教育水平的卓越。
二、正文1. 引言西南联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它汇集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精华,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文化、情感、理智等方面。
2. 摘抄(1)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
(2)通识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找到自己的方向。
(4)学问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5)知识是无限的,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3. 解读与反思(1)通识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这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2)西南联大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西南联大的教育水平卓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有限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
三、总结阅读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阅读摘抄,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通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精神,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反思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借鉴西南联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西南联大的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大的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作者:纪玉梅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摘要:國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本文通过研究西南联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得出西南联大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创新教育;启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
西南联大(包括之前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成立于1937年8月,到1946年秋季返平津复校,共9年时间。
在艰苦卓越的9 年时间里,弦歌不缀,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党政领导干部。
”据统计,从1938 年至1946 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 人,毕业生约3800 人。
在他们中间,有1000多人先后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就。
截止到1996 年6 月,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80 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 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另外,有5 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
对西南联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一、西南联大的成功教育模式西南联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与联大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继承和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从三校沿革来看,三校校长都强调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校。
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原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实质上常委会的工作一直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阅读感受
我想说的是,《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这本书虽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但 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著作。它在深入探讨各种问题的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 能力和兴趣。作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将高深的知识传授给读者, 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启迪。
阅读感受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它不仅展示了 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卓越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还通过多元学科的融合,帮助读者 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广 度,同时也为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卓越成就和精神感到自豪。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彩摘录
冯友兰:“在哲学中,人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 考方式,一种对人生的探索。在哲学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精彩摘录
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为我们 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目录分析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包 含了多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又有更具体的子主题。例如,“国文”课程中包括 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等多个主题,“历史”课程中包括了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历史哲学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和子主题的层层深入,展示了西南联 大通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精彩摘录
在这套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精彩的摘录。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几个: 蔡元培:“人不能不读书,犹鱼不能不水;不能一日无水,人不能一日无 书。”
浅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
浅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成的大学,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寇飞机的屡次轰炸,巍然屹立,在昆明一住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
缅怀已成绝响的联大风骨,铭记联大创造的奇迹和辉煌,亦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中汲取和学习些什么。
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可以说是解开联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斯诺克之谜的中的重要环节。
一个大学拥有好的办学治学理念,并且能够按照其办学理念付诸行动,对于这个大学的发展将是一件幸事。
联大秉承着中国三所顶级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联大特有的办学理念。
1 提倡通识教育,可以自由转系联大绝对称得上是将通识教育诠释和实践得最好的大学之一。
联大提倡通识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对于各个学科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基础课程。
联大的基础课程都是由知名教授讲授,这些知名教授个个都是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学术观点都非常有见地,讲课也是引人入胜,因此联大的通识课质量非常高,同学们能够从中收获和掌握到很多学科门类相通相融的共性的东西,对于今后本专业深入系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了解到这些,或许我们也就不会讶异联大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博学通才的,也无怪乎他们在专业领域研究中常常会有非常惊人的创造力,这与联大的通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联大,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知识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申请转系,只需要系主任批复同意。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联大里的确有许多转系的同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实联大的自由转系也是由于其出色的通识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的结果。
而今天的高等教育,或许有提倡通识教育的,但相比之下专业教育对于学校和社会似乎都能取得更为直接和显著的成果,因此学校并没有真正把通识课放在一个金字塔底部的重要位置上,导致学生们知识结构基础并不扎实,也希望目前高校过于死板的专业划分体制的改良能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和借鉴。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展现了联大名师们的学术风 采,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历史的钥匙。通过阅读这些摘录,我们不仅可以拓 宽知识视野,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些摘录不仅 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和展望。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联大 历史通识课》,感受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智慧,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殷商的政治与文化一章中,我被殷商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殷商的政治 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同时,我也 对殷商文明的衰落感到惋惜,思考着历史的进程为何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变数。
进入成周封建帝国的极盛时期,我被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所震撼。封建帝 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盛 极必衰,封建帝国的崩溃也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
在春秋列国的形成和霸政时期,我看到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合作,以 及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些诸侯国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构成 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主线,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晋楚争盟、吴越之争等章节,则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这 些战争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反映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
阅读感受
阅读《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之旅。这 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更 全面的理解。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巧妙,从殷商的政治与文化开始,一路带领我们穿越 历史的洪流,直到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舞台, 上演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现代史部分:现代史部分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目录涵 盖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等重要阶段,对于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 做了深入的阐述。
《西南联大通识课:礼盒套装》记录
《西南联大通识课:礼盒套装》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西南联大通识课简介 (3)2. 盒礼套装内容概述 (4)二、通识课背景与意义 (5)1. 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 (6)2. 通识课在西南联大的地位与作用 (7)3. 通识课对学生的意义与影响 (8)三、礼盒套装内容分析 (9)1. 历史文献类书籍 (10)2. 学术著作类书籍 (12)3. 文化普及类书籍 (12)4. 辅助学习用品 (14)四、阅读体验与感悟 (15)1. 对历史文献的理解与感悟 (16)2. 对学术著作的探讨与思考 (18)3. 对文化普及的认知与收获 (19)4. 对辅助学习的利用与评价 (20)五、结语 (21)1. 对西南联大通识课的总结与回顾 (22)2. 对礼盒套装的感谢与评价 (24)3. 对未来阅读的展望与期待 (25)一、内容概述《西南联大通识课:礼盒套装》是一套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识读物,它旨在通过展现西南联合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为读者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
该套装共包含多本精心挑选的书籍,每一本都围绕西南联大的历史沿革、学术传承、杰出人物、经典课程等主题展开,全面展示了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特色。
书籍的作者多为西南联大校友或知名学者,他们以亲身体验和深入研究为基础,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西南联大的精神和文化传递给读者。
套装中的每一本书都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的精华所在,它们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这套书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氛围,感受其独特魅力和价值追求。
《西南联大通识课:礼盒套装》还配备了相关的音频资料和在线资源,方便读者进行深入学习。
这些资源包括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讲座录音、经典课程的讲解视频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西南联大通识课:礼盒套装》是一套值得一读的通识读物,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激发读者的学术兴趣和人文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西南联大与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
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注 重学术自由,倡导独立思
考,强调实践与创新
西南联大的教育实践:开 设多样化课程,鼓励学生 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西南联大的教育成果:培 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
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教育遗产与当代价值
4
西南联大的教育遗产
学术自由:西南联大倡导 学术自由,鼓励师生探索
献。
西南联大的历 史背景体现了 中国教育在战 争时期所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
西南联大的成立和发展
成立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 保存教育资源,三所著名高校 (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 西南联大
发展历程: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 件下,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 优秀人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成立时间:1938年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 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
学方法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 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
会实践
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
思维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与学生培养
师资力量:汇集了众多知 名学者和教授,如陈寅恪、
钱钟书等
教育理念:强调学术自由、 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培养:注重综合素质 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
教育信息化:利用现代科 技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
效率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 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化教育: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
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终身教育:提倡终身学习,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
进步和发展
YOUR LOGO
THANK YOU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高等教育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支柱,它能给全社会带来影响,因此,高校有责任
肩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西南联大的文学通识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把自己置于视野的核心位置,充分满足了弘扬文学文化、深入理解社会发展、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系列重要任务。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旨在提供一套综合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文
化修养、深入研究文学文化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实际的讨论,学习他们的看法。
这是一种丰富的课堂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增强对文化学习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
另外,文学通识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现象,丰富文化修养,培养文化素养。
这个课程涉及到不同文学文化知识,如诗歌、小说、文学理论、文学史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文献材料,对人类思想历史及其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往,锻炼自己的文化修养。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充分体现了学校高校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国家发展史上重
要的创新步骤,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实现文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在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渊博的知识底蕴,引导学生将文学文化知识运用到人生实践中,努力提升国家的文化修养水平。
西南联大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论文
3、理学院“通识教育”的理念的实施
校级必修课工学院与全校是一样的,而学校在校级必修课教师的选择上则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修课都配备学术功底深厚的知名教授讲授,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热情,并勤于思考,努力向“博”与“通”的目标靠拢。在理学院开设的国文、英文、经济学概要这几门课任课的老师便有:朱自清、沈从文、等讲授《大学语文》、陈岱孙讲授《经济学简要》等。
2、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西南联大实行的是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选课制度。按照当时的《大学规程》文、理、法、商、工学院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联大一年级的必修课多由学校统一安排,国文、英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七门基础课是所有科系的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对于理学院和工学院学校则要求学生应在社会、人文科学课程中选学一门。后来为了重视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1942年学校又将《伦理学》作为所有院系的必修课。理学院大一的学生的必修课与全校一致,安排的是国文、英文、中国通史、经济概论,共24个学分。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目录分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史撷英”,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 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 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部分的目录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可以帮 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目录分析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文史述略”,主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历史和 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国近代的变革和革命,以及现代的文化运动和 思想解放。这部分的目录内容深入浅出,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 迁和文化发展。
精彩摘录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西南联大的文史课程 中,老师们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老师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官 制、法律和税收制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缺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 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和文化 的发展历程。本书也提供了许多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读者提高自己的文学和艺术 素养。
内容摘要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是一本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具有较高价值的书籍,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之一,其校训“刚毅坚卓”成为了中 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最近,我阅读了《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义》,这本书汇聚了 西南联大文史课程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
阅读感受
再次,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简洁明了。作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洁 明了的行文风格,让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书中的内容。同时,书中还 设置了一些小贴士和注释,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拓展知识面。
《西南联大通识课 套装全七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古诗十九首 释
03
什么是《九 歌》
05
陶渊明
06
谢灵运和山 水诗
01
鲍照和七言 诗
02
南北朝的民 歌及新乐府
03
宫体诗的自 赎
04
唐诗兴盛的 原因及其分 期
05
宫律派
06
复古派
01
田园方外派
02
四杰
03
王维与孟浩 然
04
高适
05
岑参
06
李白
01
温庭筠和花 间派词人
02
李煜及南唐 其他词人
03
04
三派与韩非
05
法之重要
06
正名实
严赏罚 性恶
无为 法家与当时贵族
01
辩者学说之 大体倾向
02
惠施与庄子
03
《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 说十事
04
惠施与庄子 之不同
06
公孙龙所谓 “指”之意 义
05
公孙龙之 “白马论”
1
公孙龙之“坚 白论”
2
公孙龙之“指 物论”
3
公孙龙之“通 变论”
4
“合同异”与 “离坚白”
安禄山集团的民族构 成
1
宋朝的开国和 开国规模
2
北宋的外患与 变法
3
宋之积弱与变 法失败
4
宋亡
5
元朝的迅速衰 败
01
明太祖之建 国与开国规 模
02
靖难之役与 迁都北京 (节选)
03
明初的恐怖 政治
04
明教与大明 帝国(节选)
06
晚明仕宦阶 级的生活
05
明代的锦衣 卫和东西厂
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_高建国
1938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以下简称“三校”)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杰出人才,其特殊办学背景下创造的辉煌业绩堪称为世界高等教育之奇迹。
在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模式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功不可没。
本文试图从分析三校合并之前的通识教育入手,通过联大各个学院一、二年级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出西南联大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效应,以资当今借鉴。
通识教育是一个有着近两个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
尽管其概念至今尚未有公认的表述,但广义上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狭义上则称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其目的旨在通过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沟通,改变学生的知识、思维、价值等结构,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
在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在于促进学生正确看待与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他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提升学生基本的读、写、交流等技能。
其实施主要体现在一、二年级的共同必修课上。
联大共同必修课程设置体现了通专结合、文理融通、重视基础、学科交叉、中外会合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联大之前三校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在合组西南联大之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就不同程度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这为联大实施通识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20世纪20-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盛行“通识教育”的理念。
受其影响,清华大学创办之初就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1931年,梅贻琦掌校清华后,由于他提倡“通识为本,专识为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摘要: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
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杨荣跃历史学院0810110908)摘要:西南联大在短短的九年时间内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这与它们推行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是从各个方面论述西南联大时期推行同时教育的背景,以及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特色。
关键词:西南联大通识教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处于前线的北平的大学纷纷内迁。
由精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迁往了西南边陲云南。
开始了这所大学传奇般的历程,在西南联大短短九年的时间内,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至今没有任何一所中国的大学超过她,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探索其成功的基因(1)。
西南联大成功的原因是各种原因促成的,而在这过程中,在西南联大推行的通识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极高造诣的大师、学者、专家。
其中这些人堪称他们的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赵九章、朱光亚、郭永怀、陈芳允等……在今天中的大学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西南联大身上学到更多的精神的东西。
三校共有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教育属于舶来品,先学习日本,即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
在一战以后,中国开始学习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美国的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通识教育。
清华、北大、南开最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深受美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战前,清华作为原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学习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
而且,清华的许多大学教授都是留美归来的学生,自然特别赞赏美国的教育模式。
1932年,梅贻琦在纪念周上宣布:“至于工学各系的政策,我们应当注重基本的知识,训练不可太狭太专,应使学生的基本功能,而可以随机应用;这类人才亦就是最近我国工业界所需要的。
”(2)例如,在1936~1937年度文学院与理学院的所有系的第一年的课程都是:国文、第一年英文、中国通史或西洋通史,逻辑、高等算学、微积分三者选一,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四者选一。
只不过在个别系再分布的课程表上有细微的差别。
如地质系在第一年课程表上加了一个本系的第一年应该选学地质学;心理系在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二者选一旁加一个“宜选修微积分”;在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死者选一旁加一个“宜选修普通生物学”。
(3)北大也具有同样的传统,陈平原再读《民国二十三年(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有感中写到:“当年北大实行的学分制,学生选课有充分的自由。
不过,各系均要求多补外系的课······由于担心学生选本系的功课太多,选他系科目太少而导致常识不足,难收触类旁通,彻底解悟之效,哲学系甚至规定学生除选修本系课程及其选修课外,‘亦选习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之一门—这比其他系在本院课程中打转,又前进了一步。
”(4)在战前,北京大学文学院把《科学概论》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涉及到数学、地理、经济、统计学、(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2)《工学院成立之理由》《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97期1932年3月9日引自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的观照》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3)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9~459页考古学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基本特点于方法,同时邀请向胡适等优秀的教授授课。
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贯通。
(5)反映了当时北大也有通识教育的方法,虽然与清华大学相比,还不成熟。
南开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它们主张进行一种通才教育,其重点除了爱国爱群(集体)的公德之外,强调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涵盖,以及较强的实用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主张文理兼通。
学文科的同学要兼学理科的课程,学习理科的同学除必修中文外,还要选学一二们社会科学的课程。
一年级的课程,大都由名教授授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6)相对清华、北大,南开的通识教育更加不成熟,但其通才教育的目标还是有利实现通识教育的过度。
三所大学因其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教学和培养目标,这位以后西南联大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合作的基础,也为其提供了基本经验和教学方法。
校长、教授的努力在联大时期,依照三校联合规定,联大由三校的校长组成常委会。
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轮流担任常委会主席,每人任期为两年。
但是,事实上,由于张伯苓任国民参改会副会长,很少在昆明;蒋梦麟也在相当唱的时间内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昆明的时间也不多,不可能过问太多的校务。
因此,联大的校务主要由梅贻琦负责。
在联大,倡导通识教育最为积极的当属梅贻琦。
他在《大学一解》中反映了他的教育观。
他认为,从教育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他特别强调,只有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担任“新民”重任的合格人才。
他说;“窃以为大学期内,通才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注重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一般学生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但润身而已,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已无通才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抚民。
”(7)他强调只有实行通识教育才能使学子们认识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科中一以贯之的“大道”,成为学术上的通人。
从教育服务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他指出:“今日而言学术,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门之间,通识者者会通之所在。
而悦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每必其一以贯之大道,要比有相当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通也。
”(8)梅贻琦作为哥伦比亚的留学生,他深知通识教育对于一所想要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大学生的重要性。
同时,梅贻琦也知道怎样进行通识教育,梅贻琦的掌舵,对于西南联大的辉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位西南联大的另一位哥伦比亚留学归来的教务长杨振声,同样非常认同美国式的通识教育。
他说过:“文理未来不能分家,最多不过一家两院罢了”。
文理两院不能此消彼长,而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学院的学问,方法上得利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利于文学,美术。
文科与理科的学问是相互依赖的。
最为西南联大的教务负责人,他的意见对于学校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另一位曾今担任联大的教务长的潘光旦,对于联大的发展来说,他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在联大他开过家庭优生学,人才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等课程,完成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的翻译,《优生学原理》的编译,还大量的向各种杂志投稿,是一个学术上的全才,也特别推崇美国的通识教育方式。
认为任何学术领域里的专业研究,必须基本广泛的知识基(5)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198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85页(6)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7页(7)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艺文出版社2003年第51页(8)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艺文出版社2003年第53础,他本人能够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人文、社科诸学科之间,而无不运用自如者,正是得利于其相当宽广的学术功底。
(9)除了领导的大力倡导,联大的教授才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
在联大170位教授当中,曾今留美的有79位,留欧陆的有38位,18位留英,3位留日,23位未留学。
在联大的三位常委当中,梅贻琦与蒋梦麟是留美的,张伯苓未留过学,但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过。
5位院长,全部是留美的博士;26位系主任,除了2位留欧陆,3位留英外,其余都是留美的。
(9)而且,联大的教授很多兼通文理,知识渊博,主张进行通识教育。
梅贻琦是学电机出身的,研究物理,工程是自然的事。
但他对于艺术也有相当高的修养,又通晓中国传统经典和西方社会科学,就体现纹理兼通的功底。
吴有训是理学院的院长,是一位兼通哲学的物理学家;曾昭抡是化学系主任,是有机化学的权威,却很有史学造诣,在军事方面很有自己独到的研究。
在抗战期间,还发表了评论军事与政局的杂文87篇。
被誉为“虽是一化学家,但对于政局和战局的分析与综合可以与任何专家媲美。
”(11)陈国符是化学系的教授,开设的课程有“工业化学”、“造纸与人造丝”“造纸化学”等在研究化学的同时,他还研究《道藏》,因为其渊博的学识,最后写出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道藏源流考》。
还有一位杨振宁的本科老师王竹溪,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我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
在表面吸附、超点阵统计理论、植物细胞的吸水等方面做过基础性工作。
发明汉字新部首检字法,独力编纂《新部首大字典》。
更是被人们传为一段佳话。
在联大,还有像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文字。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在联大如此纯正的学风的鼓舞下,学子肯定也极大的收到了教授们的影响。
教授们也把这种风习带入课堂,学子们在教授的感染之下。
培养其文理兼通的学识具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学子们进行通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授们扎实的功底,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给这些刚入学的学子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何兆武在大学读的是历史系,却旁听了外文系、中文系,哲学系、政治系的课。
旁听范围不知跨到文学院各系,还跨入法商学院。
在当时的联大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
(12)课程的设置与内容联大人倡导通识教育,并且把这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联大校部规定:一、二年级的学生,除了“三民主义”、“伦理学”、军训、体育外。
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国文、英语、中国通史;工科学生学生必须修习一门人文社科的课程(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概论等任选一门);文法科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理科课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等任选一门)。
如经济系一年级的(9)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点》上《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第12页(10)西联大除夕社编:《联大八年》昆明:西南联大出版社1946年前言(11)曾昭抡文集编撰委员会:《一代宗师—曾昭抡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引自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的观照》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9页(12)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学生的课程有九门,即中国通史,国文,英文,伦理学,逻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任选一门),经济学概论,体育,军事训练,共四十个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