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大智禅师(唐)
宋代临济宗
宋代临济宗禅宗五家传至宋代,唯有临济、曹洞、云门三宗兴盛。
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弟子很多,其中知名的有兴化存奖、三圣慧然、魏府大觉、灌溪志闲、宝寿沼、涿州纸衣等。
存奖传南院慧颙,慧颙传风穴匡沼(传统禅宗史匡沼作延沼。
据温玉成《碑刻资料对佛教史的几点重要补正》一文考证,延沼乃匡沼之讹误,以避宋太宗之讳。
今从温说)。
匡沼传首山省念、潭州灵泉等。
省念传汾阳善昭、叶县归省、三交智嵩、首山怀志、谷隐蕴聪、广慧元琏、神鼎洪諲等。
善昭传石霜楚圆、太子道一、瑯琊慧觉、法华全举、石霜法永、大愚守芝等。
临济宗创建于北方,但自石霜楚圆以后转入南方传授。
此后的临济宗乃成为南方禅宗的主力。
楚圆传黄龙慧南、杨岐方会、道吾悟真等。
慧南和方会门下法席极盛,各自举扬宗风,形成派系,即为黄龙派和杨岐派。
后人将这两派与禅宗五家合称,名“五家七宗”。
黄龙派因慧南常住江西南昌黄龙山,广泛接引禅众,形成独立宗风而得名。
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
年十一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
先从泐潭怀澄习云门禅,后改拜石霜楚圆为师,得印可,为临济宗法嗣。
先后住持同安(今属福建)崇胜禅院、庐山归宗寺、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等。
景祐三年(1036)起,常住黄龙山,其时学徒云集,“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二)。
慧南时代,禅风已发生重大变化,其表现之一,是以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传统,已演变成了以阐扬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文字禅”。
与此相应的是,编纂《灯录》和《语录》已成为禅师们的主要事业。
慧南面对当时文字禅的流行,曾表示异议,并提出严厉指责,认为:二十八祖,递相传授。
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
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逞华丽言句而已。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就是说,从石头希迁、马祖道一到临济义玄、德山玄鉴等数代禅师,一向以顿悟佛教传承,禅风峻烈。
论百丈清规的僧团伦理思想及特色
论百丈清规的僧团伦理思想及特色王月清慧能禅宗越往后发展,以往戒律对于南宗门人就越丧失拘束作用。
传说石头希迁给丹霞天然剃发讲戒律,无然掩耳跑走。
禅门荡涤戒律的另一面,则是重新收拾自家戒规,这种重新收拾,隐含了摒弃往古戒律、重建禅门规戒的立意,体现了禅门戒律观一破一立、破立一体的格局,也标志着佛教戒律中国化的走向。
这种重新收拾工作,是由百丈怀海完成的。
百丈怀海(公元720—814年)别创禅律,号称《百丈清规》。
(1)百丈清规的创制,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从东晋道安编定僧尼轨范到南山道宣以《四分律》会通大乘,从中土对菩萨戒法的青睐到天台、禅宗以心持戒、无相戒法的持戒理念,都体现了如何使佛教戒律与中国佛教僧团生活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百丈清规的创制则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僧团伦理规范与持戒理念的形成。
百丈清规亦称古清规,其原本在南宋之后全部失去,宋史官杨亿的《古清规序》是概括百丈创制清规的初衷及清规的基本内容、结构的可靠资料。
《古清规序》现存于元代百丈山德辉禅师依古清规为蓝本而汇编的《敕修百丈清规》中,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杨亿说: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菩提达磨,引者注),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
乃日: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或日: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日: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2)百丈怀海根据菩提达磨至慧能以来禅门丛林(3)生活的实际,出于博约折中、随宜制律的内在动机,别立禅居,禅寺开始离律寺而独立,不立佛殿,只树法堂,法超言象;整顿威仪,依法而住,合院大众,朝参夕聚,宾主问酬,激扬宗要;斋粥随宜,务于节俭,法食双运;行普请法,上下均力;置十务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各司其局,并设维那检举,规范僧行……(4)于是,“天竺传来的烦琐无比的大小乘律,被怀海推倒,这在反天竺宗派上是一个成就”(5)。
04禅林宝训卷第四
禪林寶訓卷第四東吳沙門淨善重集229.佛智裕和尚曰:駿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銜轡之禦也,小人之強橫不敢縱情者,刑法之制也,意識之流浪不敢攀緣者,覺照之力也。
烏乎!學者無覺照,猶駿馬無銜轡,小人無刑法,將何以絕貪慾、治妄想乎?(與鄭居士法語)【註釋】佛智裕:育王端裕。
【本則提要】此篇明学者追求觉照的重要性。
228至237淨慈师一(水菴)228.佛智謂水菴曰:住持之體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義,四禮法。
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義、禮法乃教之末也。
無本不能立,無末不能成。
先聖見學者不能自治,故建叢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統之。
然則叢林之尊非為住持,四事豐美非為學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為學者,必先存仁義,遵禮法。
故住持非學者不立,學者非住持不成,住持與學者,猶身之與臂,頭之與足,大小適稱而不悖,乃相須而行也。
故曰,學者保於叢林,叢林保於道德。
住持人無道德,則叢林將見其廢矣(《實錄》)。
【本則提要】此篇谈住持的根本四原则,以及住持和学道者的紧密关系。
229水菴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預防之。
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經大傳遠,今之人謂求道迂闊,不若求利之切當,由是競習浮華,計較毫末,希目前之事,懷苟且之計,所至莫肯為周歲之規者,況生死之慮乎?所以學者日鄙,叢林日廢,綱紀日墜,以至陵夷顛沛,殆不可救。
嗟乎!可不鑑哉(《雙林實錄》)?水菴一:淨慈寺水菴师一。
陵夷:从高山变为平也。
比喻禅门之衰落。
【本則提要】此篇批评当时禅门之弊,求利不求道。
230.水菴曰:昔遊雲居,見高菴夜參謂:至道逕挺,不近人情,要須誠心正意,勿事矯飾偏邪,矯飾則近詐佞,偏邪則不中正,與至道皆不合矣。
竊思其言近理,乃刻意踐之,逮見佛智先師,始浩然大徹,方得不負平生行脚之志(《與月堂書》)。
高菴:高菴善悟禅师,水菴师一的师叔辈。
逕挺:《音义》作径挺,释为“當機直指,絕無迴避,擬議之間,白雲千里”。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
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百丈禅师生平简介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期喜欢在寺院游玩,并在西山慧照出家,法号“怀海”。
并一直研读佛教的经典,因此经、律、论佛三种知识齐全。
其后,怀海听说在南康的龚公山上,马祖道一正在传教,而怀海久闻其盛名,因此前往投奔。
于是他成为了马祖道一的侍者,也深得马祖道一的器重,因此怀海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在当时一起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后来在唐代宗年间,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大雄山建庵,听说怀海法师很精通佛法,因此请他来到庵中当主持,由于大熊山又被称为百丈山,因此后人将怀海称为百丈禅师。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下达了关于“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一系列不利于僧佛传教的指令,为了僧侣们能够继续生存,因此,百丈禅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禅宗的清规戒律,如《禅门规式》等。
在规定中,他要求僧侣们不仅需要自给自足,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为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怀海法师在唐宪宗元和九年,也就公元814年的正月十七日圆寂,时年六十六岁。
后来在唐穆宗年间,怀海被朝廷册封为大智禅师,他所埋骨的塔被称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的故事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历来被中国的禅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禅宗史上崇高的地位,也表达了他对禅宗发展的重要性。
在朝廷下达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取消免税规定后,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寺庙和庵堂,都必须定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
而寺庙本就是没有盈利性的机构,因此寺庙只能通过僧侣们的自身劳作,才能向朝廷缴纳赋税。
在这个政策开始实行的时候,百丈禅师就开始在寺庙内“自给自足”的策略,他自己亲自下田耕种,给其他僧侣们起到了带头作用。
然而他的弟子见他年事已高,不忍心看他每天在田里辛苦劳作,因此就开始劝说他,但是百丈禅师对此置之不理。
湖北天门的名胜古迹
湖北天门的名胜古迹天门,古称竟陵,为湖北省17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成员。
下面整理了湖北天门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雷八家遗址位于湖北天门佛子山镇雷畈村雷八家湾东的张家坟头,遗址长45m、宽20m。
1955年挖石龙水库干渠雷石支渠时发现,遗址上暴露出大量石斧、石箭簇与陶杯、陶碗、陶鼎足、陶豆把以及陶纺等。
后来支渠改道时,挖土填沟,又采集到红陶杯(喇叭型)、陶鬲足、陶纺轮以及夹沙红陶片等。
经鉴定,这些陶制器物均属原始社会晚期村落遗址的遗物,属新石器时代。
1956年11月15日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门的名胜古迹;;五华山五华山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
距天门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一、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次舍纪;南陵县;隐静寺〉载:“隐静寺,县西三十里,唐时建。
张佑诗:‘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
涧碧鸟声回,泉清僧步闲。
’李白诗:‘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度松。
’”唐时隐静山寺属南陵县。
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刊刻的《太平府志》(以下称《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地里志;山川;繁昌县〉载:“隐静山,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高二百八十丈。
旧传杯渡禅师栖隐地。
峰五:曰碧霄,曰桂月,曰鸣磬,曰紫气,曰行道。
有泉二:曰金鱼、喷云。
金鱼在碧霄峰,喷云在桂月峰下。
旁有洞,曰宿猿,亦称卓锡寺。
当五峰之会,巑岏拱合。
右瞰西庵,左顾降福殿。
钟磬鞺鞳,从松涛竹浪中出。
距寺二里许,双松对峙,势若虬蠖,为杯渡手植。
古涧委折,殷雷轰地,肺间胜览,无过此者。
”(以上所记,清雍正六年内府刊印《古今图书集成》已载。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雍正初蒋廷锡等人重编的类书。
见内〈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八百十一卷〈太平府部;山川考;繁昌县〉。
道光六年《繁昌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过录刊载。
)一、《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古迹志;寺观附;繁昌县〉载:“隐静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
小石村文殊寺
小石村文殊寺文殊寺位于应县东南16公里处南河种镇小石村后堡。
作为应州十三大寺之一的文殊寺,相传文殊说法到此,故得其名。
原文殊寺前身座落在现小石村南麻黄地一带,据《应州志》记载:辽代乾统六年(1106年)十月十二日,义谭禅师讲经之处,随建殿宇。
洪武六年(1374年),僧人文兴重修;明成化20年(1485年),僧人念公重修;正德元年(1506年),僧人正昶重建。
寺有古松三株,枝干似龙。
据有关资料记载,原寺迄今已有919年历史,仅晚建于应县木塔整50年,可谓历史悠久。
原文殊寺寺址范围,东至台圪坡麻黄坑,南至古河,西至刘家堡,北至官街。
寺院范筹内种植桃、杏、李、果树木和畦圃黍谷等自成寺以来,众僧同心,节资修寺,修整殿宇、僧堂、钟鼓二楼、山门具备—,既随其愿。
大明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13日辰时,文殊寺僧人正昶重建文殊寺时立碑。
(现文殊寺存碑)。
法师正昶:出生于大明正统丁巳年(1437年),应州北路里白马神村人,出生赵氏之家——俗姓赵。
自幼卓越不凡,大明景泰五年(1455年)出家,礼师念公授业于小石里文殊寺。
建寺以来,寺院住寺僧人接续成系,香火日盛不断,是小石村之风水宝寺,也是一大景观。
可惜,明代末期,正遇阴雨连绵,山洪爆发,文殊寺院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淹没。
珍贵的小石村最古老的、历经500多年的文物遗产——文殊寺毁于一旦。
当时文殊寺附近古河岸边有十河堡之说,分上下各五堡,共十堡。
即前堡、后堡、鲍家堡、次家堡、刘家堡、为上五堡;东堡、中堡、杨街、西堡、门寨为下五堡。
处于古河上游的次家堡、刘家堡,也同文殊寺一样,遭受了灭顶之灾,也被洪水湮没,次家堡部分人移居西堡居住,刘家堡人无耐逃命迁居他地。
现小石村还有次家堡等地名。
明代末期,小石村人将被湮没的文殊寺重新迁建于后堡。
现文殊寺座落处建有正殿三间(殿内佛像墙壁色彩鲜艳)、东西配殿各三间,东有钟楼一座,西有鼓楼一座;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其东西两侧塑四大天王像,造型威武生动。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
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26家的诗132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
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
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余首,其中可能还混入了别人的诗。
但宋人叶梦得说:“张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
”(《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余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
他中了进士后,倒没有写出什么好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
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后来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才使这首诗传诵于众口。
我们知道,《全唐诗》收录2300多位诗人的42000多首诗歌!诗作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着实不易。
对《枫桥夜泊》诗,曾有诸多疑问。
关于这首诗的诗题,就有人产生了怀疑。
有人说,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的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的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应是此诗的原题。
诗中第一句“乌啼”,有人以为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此句中的“霜满天”,有人说,“霜,不可能满天。
” 但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曰:“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7-2-4后期禅宗
7-2-4后期禅宗六袓门下分出二个禅系,一是南岳怀让系。
二是青原行思系。
南岳怀让这一禅系,经过马袓道一而至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门下,再分两支,形成二宗:一、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所创立的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与临济义玄所创立的临济宗。
六袓门下的青原行思这一禅系,一传而至石头希迁,石头希迁门下分成二个禅系、三个宗派,一、药山惟俨这一禅系所形成的曹洞宗。
二、天皇道悟这一禅系所形成的云门宗与法眼宗。
北宋中期,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歧二派,与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此乃禅宗五宗形成的大致过程。
如图所示:一、沩仰宗马袓门下,得其真乘者,号称“八十四人善知识”,然而,传承至远者,唯百丈怀海之一人。
百丈怀海,首创禅刹,制定禅规,随机施教,为马祖门下法脉最盛、影响最广、传承最远者。
《人天眼目》概括云:“百丈派出大沩祐,香严仰山亲得绍,南塔芭蕉清续传,儿孙未见继其后。
根据《人天眼目》的概括,沩仰宗的师徒传承关系如下:百丈怀海一沩山灵祐一番严智闲与仰山慧寂一南塔光涌一芭蕉慧清。
百丈怀海,开发出沩仰宗与临济宗,故叙述沩仰宗与临济宗之前,须先叙述百丈怀海及其禅法。
1.沩仰宗的形成过程(1)百丈怀海①生平百丈怀海(720—814),福州长乐人,姓王(一说姓黄),自幼喜欢佛教,年二十,依西山慧照出家,受具游方,逢马袓道一,乃倾心依附,为马袓道一侍者。
马袓道一借种种机缘向怀海开示佛法的大意。
檀越每送斋饭来,师(百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便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什么?每每如此,经三年。
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
祖曰:是什么?师曰:野鸭子。
祖曰:什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
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
师于言下有省。
?遂得马袓印可,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为马袓道一之入室弟子,时称马袓门下“三大士'怀海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江西奉新),住大雄山。
大雄山岩峦高峻,兀立千心尺之处,又称百丈山,故人称百丈怀海。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敕重编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敕校正报本章第三性者。
人之大本也。
振天地而莫知其始。
穷万世而莫知其终。
佛与众生均有是性。
悟之而登妙觉。
迷之而流浪生死。
从劫至劫六道异趣。
业报展转无有穷已。
所赖圣训洋洋堪作依怙。
吾徒忝形服预法系。
遵其行之为律。
宣其言之为教。
传其心之为禅。
而循吾所谓大本者。
以同夫佛之全体妙用。
始可称佛子而续慧命也。
其于讳日追悼。
岂世礼哉佛降诞先期堂司率众财送库司。
营供养。
请制疏佥疏(圣节礼同)至日库司严设花亭。
中置佛降生像。
于香汤盆内。
安二小杓佛前。
数陈供养毕。
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
某寺住持遗教远孙。
比丘某甲。
虔爇宝香。
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
上酬慈荫。
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趺坐云(四月八日。
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
率比丘众。
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
以伸供养。
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
升于此座举唱宗乘。
所集殊勋。
上酬慈荫。
下与法界众生。
同伸希有之庆)次说法竟。
白云(下座各具威仪诣大佛殿。
浴佛讽经谨白)下座领众同到殿上。
向佛排立定。
住持上香三拜。
不收坐具。
进前上汤进食。
请客侍者递上。
烧香侍者捧置于几毕。
复位三拜再上香。
下嚫点茶。
又三拜收坐具。
维那揖班上香。
大众展拜。
住持跪炉。
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
一佛出世各坐一华。
白毫舒而三界明。
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
举唱浴佛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
同证如来净法身)行道浴佛将毕。
举楞严咒。
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
回向真如实际。
庄严无上佛果菩提。
四恩等报三有齐资。
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疏语大海湛然独听潮音之震荡。
太虚廓尔。
惟瞻景纬之横陈。
由本大而迹彰。
抑时至而机应。
俾群灵咸成正觉。
从五浊示现降生。
脱珍服著垢衣委身以徇舍化城。
登宝所携手同归初度重临大恩莫报伏愿扇真风于末世揭慧日于中天。
无佛无魔法法宣扬玉偈非垢非净尘尘灌沐金躯佛成道涅槃先期堂司率众财送库司。
百丈寺
千年古刹--百丈寺一、百丈寺的历史嬗变百丈寺在百丈山风景名胜区百丈山大雄峰下,即“大智寿圣禅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邑人甘贞施山建庵,初名乡导庵,后往小雄山普化院(今罗市镇萝卜潭瀑布对面)延请怀海禅师在此住持,遂将庵更名为百丈寺,并在此弘扬佛法长达20年之久。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光王李忱为武宗所忌,晦迹云游,在此出家修行。
会昌六年(846),李忱即位,于宣宗大中元年(847)敕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赐租赡僧,于是百丈禅寺声名远播,僧俗趋之若鹜,朝圣者众,柳公权、邵猛虎勒碑于寺之灵境亭。
南唐时(937--975)徙寺于西北,随废。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原址重建,丞相张无尽(商英)为之记。
寺院复兴,时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寺西大宝胜轮塔遭毁。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高僧东阳德辉住持重修法堂,并且增加庙堂,供奉祖师怀海,曰:天下师表阁,直承郎国子博士黄溍作记。
元顺帝至元元年,东阳德辉奉敕重新编辑《百丈清规》,颁行于全国。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僧以逋赋获罪,田没于官,碑不复存,寺粮仅存八石。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僧忠智奏准本寺前后荒址许开荒赡寺。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田丈过重,而寺僧遂有荒赋之累。
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冯烶躬至山巅,为本寺减荒抵饷。
寺僧克难维持。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清丈归户公正,复照原册升荒署县事,瑞州府同知洪其清,査旧减荒抵饷之例而踵行之,寺僧之累始苏,寺院日渐由衰转盛,山门大殿,梵宇层楼,内及宏敞,归制颇壮,后有凌云亭、师表阁,“师表阁”三字系明崇祯时乐安王所书。
康熙年间(1662--1722),南昌知府叶舟重建,规模不详。
雍正十二年(1734)奉旨敕修,内府颁图改造,耗资七千余金,香火复盛。
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驻寺十余日,毁佛像及僧房,寺遭焚毁。
李忱
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 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 ”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 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 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 过和尚。 •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 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 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 •
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 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 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 二月,葬于贞陵。 •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 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 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 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 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 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 呢?! •
•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 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 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 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 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 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 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 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 ,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 。”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 。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 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 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 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 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离开宫廷百 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 ,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 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 ,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中国历代高僧
xx历代xx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xxxx(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xx(生卒年不详)图:xx行xx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xx(312—385)图:xx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管理-精品
《黄檗山寺志》“长乐林正升”序云:
龙泉寺距余家二里许,古大唐中百丈祖师 所建。祖,余乡产也,参江西马大师得法后, 隐于洪州百丈山。阐单传直指之宗,制禅席清 规之训,师于天下而法于万世,黄檗运大师实 嗣承焉。至我朝有四明太白山天童密老人,复 阐是宗,传之金粟费和尚,而隐元禅师则金粟 入室首座也。接派开堂于闽、越、吴、浙之邦, 居恒喜慕百丈家风,欲惠贲龙泉。
怀海幼年随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19岁时依衡山法朝律师受戒,曾至庐江 浮槎寺阅藏。唐大历元年(766),怀海 与西堂智藏禅师、南泉普愿禅师相偕前
往江西归投马祖道一禅师。怀海侍奉马 祖6年,得其真传。马祖圆寂后,怀海初 住浙江石门,弟子云集,继往江西洪州
大雄山。此山因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
山,于是世称怀海为百丈禅师。有鉴于
百丈清规是应禅宗教团的出现和不断壮大 的形势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禅宗僧团的出 现,也就没有百丈清规的面世。而百丈清规的 制定,又为禅宗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 障,这可说是禅宗僧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禅宗的真正崛起,是以清规的创建为主要标志, 而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寺院的普遍兴起发挥 根本的推动作用。正是禅宗的特别教育法,使 百丈禅师创建了禅宗特色的清规,而百丈清规 又使禅宗的特别教育法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彼 时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僧住在律寺 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 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 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 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 次安排;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閤院大 众“朝参”“夕聚”等等。
《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 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 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 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 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於百丈开山着 丛林规式,盛行於世。成通中尝录所受 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据 《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 怀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证灭於禅 床”,可知龙泉寺原名西山寺,怀海19 岁时出家於此,后因外出游历而成为一 代高僧,故其示寂後,由邑人将其成就 及当时于井中见龙之异事呈报唐懿宗, 咸通年间(860-873)赐龙泉寺之额。弘 治《八闽通志》卷四“福州府长乐县”
导游词之苏州寒山寺
导游词之苏州寒山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编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正文内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起古典的苏州,或许你会首先想到寒山寺。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有张继的石刻碑文,还有文徽明、唐伯虎的碑文残片,古迹众多。
现在作为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城市名片,寒山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做“妙利普明塔院”。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唐代贞观年间,因为寒山和尚改名成为寒山寺。
北宋又改回了“普明禅院”,南宋又改名成为了“枫桥寺”,直到元代才复称“寒山寺”。
其后,这个名字在明、清、民国及至今一直沿用了下来。
唐贞观年间因为诗僧寒山,这座寺庙就叫做了寒山寺。
但是寒山究竟到没到过苏州,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
因为在他留下的诗中,并没有他在苏州寺庙里生活的作品,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没有来过苏州。
百丈禅师及其禅法
百丈禅师及其禅法文/苏树华菩提佛网百丈禅师及其禅法百丈怀海禅师,师承马祖大师,得马祖心髓。
百丈禅师于马祖处悟道,经多年锻炼,融入不二之境,出世弘法。
百丈怀海禅师的禅法,既有禅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种种方便开化后人。
在百丈怀海禅师的门下分出两系,一是黄檗、临济系,二是沩山、仰山系。
两系禅脉,照耀古今,受其益者难以数计。
今以此文,略述百丈怀海禅师的禅教风格,以与诸君相互启发,共享法益。
一、百丈禅师的悟道因缘百丈怀海禅师(750—814),俗姓王,福建长乐人,幼年出家,后受具足戒,听说马祖在南康传法,前去投师,且为侍者。
在马祖处,檀越每日送斋饭来,怀海才揭开盘盖,马祖便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什么?(评:释迦拈花与马祖拈饼有何别?释迦拈花,意不在花上;马祖拈饼,意亦不在饼上。
释迦与马祖,意在一处,它只是诸人脚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
)每日如此,经三年,百丈皆见如此,且不知马祖拈饼示众是何意。
佛法无别事,只为诸人脚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
能见胡饼者是它,能见一切相者是它,能起一切作用者是它,乃至于“我”的全部世界,无不是由它而建立,它是万法之本源。
可惜,此时的百丈怀海并不识得。
马祖慈悲,三年如一日,每日拈胡饼,耐心等待有佛出世。
一日,(百丈怀海禅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指马祖)曰:是什么?师(百丈怀海禅师)曰:野鸭子。
祖曰:甚处去也。
师曰:飞过去也。
祖遂把师鼻扭。
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
师于言下有省。
评:日日都是它,不识主人翁。
昨日见胡饼,今日见野鸭,依然不会,却道飞过去。
祖伸手扭鼻,负疼失声,方知昨日今日依然,主人翁常在未曾去。
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师曰:无。
曰:被人骂耶?师曰:无。
曰:哭作什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
同事曰:有什么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
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百丈却遣同事“问取和尚去”。
同事问大师(马祖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
百丈寺
百丈寺百丈寺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样地,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据说,原先这里香火不断,四方僧人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
唐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
到南唐,曾迁寺于原寺址的西北面,不久被毁。
宋代元丰年间,又在原址建起寺院。
张元尽曾为它写过文章。
明清两代,这里达到了鼎盛时期。
北门大殿,规模宏伟,有“凌云亭”、“师表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物。
后来几经兴废,寺院几乎倾塌殆尽,现大雄宝殿与僧寮二栋尚存。
大雄宝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
大雄宝殿古朴、端庄,从现存的大雄宝殿可以看出当年百丈寺的规制。
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
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
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
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
可见百丈清规对全面佛坛影响多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百丈寺历经南唐、宋、明、清朝多次损毁变迁重建。
唐大历间(766-778),县里一乡绅,甘贞创建的,初名为“乡导庵”。
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
佛教为当时“国教”。
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
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曾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
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
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
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名人故事】百丈禅师怀海简介
【名人故事】百丈禅师怀海简介怀海个人资料本名:怀海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唐朝所处时代:唐代时期出生地:福州长乐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时间:不详职业:佛教改革家代表作品:《语录》怀海简介怀海,马祖道一的法嗣,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
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弘法,天下向风,他也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
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怀海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怀海,是马祖道一的法嗣,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
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弘法,天下向风,他也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
怀海侍奉道十六年,得到印可,遂往新吴县(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另创禅林。
此山高峻,约有千尺,故称百丈山。
自怀海来此居处,四方禅客云集,无远不至,后来住持沩山的灵祜,住持黄檗山的希运,即其上首弟子。
由是百丈丛林门风大盛,怀海因而被称为百丈怀海。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慧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十分强调佛法就在各人心中,不假旁求;学佛就是要消除自心所受妄想的系缚,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佛法。
有一天,他一上法堂便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有人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答道:“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无所辨别。
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这样的意思,他在与徒众言谈中曾反覆说明。
从人的不受善恶、是非、欲念污染的本心就是佛性的思想出发,他认为读经看教的关键在于会心,若无会心,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纵使把十二《韦?典》读得滚瓜烂熟,也不算修行,反而成为谤佛。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藂林规范。
百丈大智禅师已详。
但时代寝远。
后人有从简便。
遂至循习。
虽诸方或有不同。
然亦未尝违其大节也。
余处众时。
往往见朋辈抄录藂林日用清规。
互有亏。
后因暇日。
悉假诸本。
参其异。
存其同。
而会焉。
亲手缮写。
颇为详备。
目曰藂林校定清规总要。
厘为上下卷。
庶便观览。
吾氏之有清规。
犹儒家之有礼经。
礼者从宜。
因时损益。
此书之所以继大智而作也。
是皆前辈宿德。
先后共相讲究纪录。
愚不敢私以所闻所见。
而增减之如前。
所谓参其异。
存其同。
而会焉尔耳。
观者。
幸勿病诸。
咸淳十年甲戌岁。
结制前二日。
后湖比丘(惟勉) 书于寄玩轩。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目录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卷上一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二告香普说立班之图三四节住持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图四四节知事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汤之图五四节前堂特为后堂大众僧堂茶图六僧堂钵位十六板首之图七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八诸山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分手坐位之图九特为新旧两班茶汤管待之图十夏前住持特为新挂搭茶六出坐位之图十一夏前知事头首特为新挂搭茶八出之图十二新住持入院知事交寺记状式十三知事请新住持斋状式十四知事请新住持特为茶汤状式十五住持请新首座特为茶榜式十六四节住持免人事榜式十七四节茶汤榜状式十八夏前请新挂搭特为茶单式十九报兄弟谢挂搭榜式二十住持知事头首回礼新拄搭榜式二十一众寮解结特为汤状式二十二头首点众寮江湖茶请目式二十三诸山尊宿相见请升座状式二十四节节给暂到榜式二十五专使请住持住持受请二十六新住持入院二十七进退两班(附进退侍者请名德首座)二十八请立僧二十九解结冬年特为煎点茶汤(附新请首座特为茶汤)三十特为小座汤三十一夏前特为新挂搭茶三十二众寮解结三十三头首众寮点江湖茶三十四住持头首行堂点茶三十五法岁礼仪三十六特为住持前煎点三十七住持出入三十八侍者职事三十九兄弟相看礼仪卷下一上堂普说小参(巡堂茶见此)二告香入室请益三坐禅坐堂放参四念诵巡堂(朔望巡堂见上堂篇)五诸山尊宿相见六圣节启建满散七请楞严头八建散楞严会九四节土地堂念诵十排钵位十一钟鱼鼓板十二进退寮主十三病僧念诵十四当代住持涅槃十五诸山尊宿迁化下遗书十六亡僧十七法嗣师忌辰十八祖师忌辰十九月分须知二十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目录(终)No. 1249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上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一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PIC>X63059301.gif</PIC>二告香普说立班之图<PIC>X63059302.gif</PIC>三四节住持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图<PIC>X63059303.gif</PIC>四四节知事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汤之图<PIC>X63059304.gif</PIC>五四节前堂特为后堂大众僧堂茶图<PIC>X63059305.gif</PIC>六僧堂钵位十六板首之图<PIC>X63059401.gif</PIC>七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PIC>X63059402.gif</PIC>八诸山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分手坐位之图<PIC>X63059403.gif</PIC>九特为新旧两班茶汤管待之图<PIC>X63059404.gif</PIC>十夏前住持特为新挂搭茶六出之图<PIC>X63059405.gif</PIC>十一夏前知事头首特为新挂搭茶八出之图<PIC>X63059406.gif</PIC>十二新住持入院知事交寺记状式(无可漏)当寺库司比丘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