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禅师

合集下载

张岱《虎跑泉》、苏轼《虎跑泉》和袁宏道《虎跑泉》比较阅读及译文

张岱《虎跑泉》、苏轼《虎跑泉》和袁宏道《虎跑泉》比较阅读及译文

张岱《虎跑泉》、苏轼《虎跑泉》和袁宏道《虎跑泉》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虎跑泉①[明]张岱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师所建。

宪宗赐号曰广福院。

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

宋末毁。

元大德七年重建。

又毁。

明正德十四年,宝掌禅师重建。

嘉靖十九年又毁。

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

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

先是,性空师为蒲坂②卢氏子,得法于百丈海③,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栖禅其中。

苦于无水,意欲他徙。

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

”翼日,果见二虎跑④地出泉,清香甘冽。

大师遂留。

明洪武十一年,学士宋濂朝京,道.山下。

主僧邀濂观泉,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⑤而出,空中雪.舞。

濂心异.之,为作铭以记。

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担。

寺中有调水符,取以为验。

(选自《西湖梦寻》,张岱著,林邦钧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版)虎跑泉苏轼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⑥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趋行脚⑦,龙作浪花供抚掌⑧。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虎跑泉袁宏道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

饥鸟共分香积米⑨,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头字识开山⑩偈,炉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注释]①虎跑泉:在杭州西湖大慈山下。

①蒲坂:古县名,今山西永济县。

①百丈海:唐代高僧怀海,住洪州百丈山,因称百丈禅师。

①跑(páo):兽用脚刨地。

①觱(bì)沸:泉水涌出貌。

①此老:唐高僧性空法师。

①行脚:云游。

①抚掌:拍手称快。

①香积米:佛寺的斋饭。

①开山:始建佛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道.山下( )(2)空中雪.舞( )(3)濂心异.之( )(4)日.去千担( )2.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限断两处)今人皆以泉名其寺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

4.虎跑泉有哪些特点?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

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高僧百丈禅师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百丈禅师生平简介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期喜欢在寺院游玩,并在西山慧照出家,法号“怀海”。

并一直研读佛教的经典,因此经、律、论佛三种知识齐全。

其后,怀海听说在南康的龚公山上,马祖道一正在传教,而怀海久闻其盛名,因此前往投奔。

于是他成为了马祖道一的侍者,也深得马祖道一的器重,因此怀海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在当时一起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后来在唐代宗年间,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大雄山建庵,听说怀海法师很精通佛法,因此请他来到庵中当主持,由于大熊山又被称为百丈山,因此后人将怀海称为百丈禅师。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下达了关于“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一系列不利于僧佛传教的指令,为了僧侣们能够继续生存,因此,百丈禅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禅宗的清规戒律,如《禅门规式》等。

在规定中,他要求僧侣们不仅需要自给自足,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为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怀海法师在唐宪宗元和九年,也就公元814年的正月十七日圆寂,时年六十六岁。

后来在唐穆宗年间,怀海被朝廷册封为大智禅师,他所埋骨的塔被称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的故事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历来被中国的禅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禅宗史上崇高的地位,也表达了他对禅宗发展的重要性。

在朝廷下达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取消免税规定后,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寺庙和庵堂,都必须定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

而寺庙本就是没有盈利性的机构,因此寺庙只能通过僧侣们的自身劳作,才能向朝廷缴纳赋税。

在这个政策开始实行的时候,百丈禅师就开始在寺庙内“自给自足”的策略,他自己亲自下田耕种,给其他僧侣们起到了带头作用。

然而他的弟子见他年事已高,不忍心看他每天在田里辛苦劳作,因此就开始劝说他,但是百丈禅师对此置之不理。

百丈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百丈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键入文字]
百丈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百丈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他设立的百丈清规,一直影响至今,那么百丈禅师是什么人呢?
百丈禅师于唐玄宗年间的福州长乐,俗姓王,年幼时期喜欢在寺院游玩,并在西山慧照出家,法号“怀海”。

并一直研读佛教的经典,因此经、律、论佛三种知识齐全。

其后,怀海听说在南康的龚公山上,马祖道一正在传教,而怀海久闻其盛名,因此前往投奔。

于是他成为了马祖道一的侍者,也深得马祖道一的器重,因此怀海和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在当时一起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后来在唐代宗年间,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大雄山建庵,听说怀海法师很精通佛法,因此请他来到庵中当主持,由于大熊山又被称为百丈山,因此后人将怀海称为百丈禅师。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下达了关于“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一系列不利于僧佛传教的指令,为了僧侣们能够继续生存,因此,百丈禅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禅宗的清规戒律,如《禅门规式》等。

在规定中,他要求僧侣们不仅需要自给自足,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为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怀海法师在唐宪宗元和九年,也就公元814 年的正月十七日圆寂,时年六十六岁。

后来在唐穆宗年间,怀海被朝廷册封为大智禅师,他所埋骨的塔被称为大宝胜轮。

百丈禅师的故事
关于百丈禅师的故事,历来被中国的禅宗人士所津津乐道,这不仅体现了其在禅宗史上崇高的地位,也表达了他对禅宗发展的重要性。

在朝廷下达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取消免税规定后,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寺庙和庵堂,都必须定期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

而寺庙本就是没有盈利性的机构,因此寺
1。

禅道:百丈禅师对话之不昧因果,

禅道:百丈禅师对话之不昧因果,

禅道:百丈禅师对话之不昧因果,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
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

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

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

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百丈寺

百丈寺

千年古刹--百丈寺一、百丈寺的历史嬗变百丈寺在百丈山风景名胜区百丈山大雄峰下,即“大智寿圣禅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邑人甘贞施山建庵,初名乡导庵,后往小雄山普化院(今罗市镇萝卜潭瀑布对面)延请怀海禅师在此住持,遂将庵更名为百丈寺,并在此弘扬佛法长达20年之久。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光王李忱为武宗所忌,晦迹云游,在此出家修行。

会昌六年(846),李忱即位,于宣宗大中元年(847)敕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赐租赡僧,于是百丈禅寺声名远播,僧俗趋之若鹜,朝圣者众,柳公权、邵猛虎勒碑于寺之灵境亭。

南唐时(937--975)徙寺于西北,随废。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原址重建,丞相张无尽(商英)为之记。

寺院复兴,时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寺西大宝胜轮塔遭毁。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高僧东阳德辉住持重修法堂,并且增加庙堂,供奉祖师怀海,曰:天下师表阁,直承郎国子博士黄溍作记。

元顺帝至元元年,东阳德辉奉敕重新编辑《百丈清规》,颁行于全国。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僧以逋赋获罪,田没于官,碑不复存,寺粮仅存八石。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僧忠智奏准本寺前后荒址许开荒赡寺。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田丈过重,而寺僧遂有荒赋之累。

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冯烶躬至山巅,为本寺减荒抵饷。

寺僧克难维持。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清丈归户公正,复照原册升荒署县事,瑞州府同知洪其清,査旧减荒抵饷之例而踵行之,寺僧之累始苏,寺院日渐由衰转盛,山门大殿,梵宇层楼,内及宏敞,归制颇壮,后有凌云亭、师表阁,“师表阁”三字系明崇祯时乐安王所书。

康熙年间(1662--1722),南昌知府叶舟重建,规模不详。

雍正十二年(1734)奉旨敕修,内府颁图改造,耗资七千余金,香火复盛。

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驻寺十余日,毁佛像及僧房,寺遭焚毁。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

xx历代xx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xxxx(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xx(生卒年不详)图:xx行xx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xx(312—385)图:xx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大概内容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大概内容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1. 引言《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僧人道德修养和修行为主题的文献。

该书通过讲述僧人在百丈丛林中的修行经历,探索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标准和修行的智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内容概述《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以百丈禅师为主角,讲述了他在百丈丛林中的修行经历。

百丈禅师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慈悲心的僧人,他在丛林中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通过不断修行,最终证悟了佛法的真谛。

3. 百丈禅师的修行经历百丈禅师进入百丈丛林后,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诱惑。

他首先遇到了几个不守清规的僧人,他们违背了僧人的行为准则,行为不端。

百丈禅师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劝诫他们恪守清规,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随后,百丈禅师又遇到了一位自称为“证义”的僧人,他以自己的智慧和修行成果自居,对百丈禅师进行挑战。

百丈禅师通过与他的辩论,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傲慢,让他认识到了修行的真正意义。

在丛林中,百丈禅师还遇到了一位叫做智观的女子,她以美貌和诱惑力引诱百丈禅师放弃修行。

百丈禅师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和思考,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拒绝了智观的引诱。

4. 道德的标准和修行的智慧《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通过百丈禅师的修行经历,探索了道德的标准和修行的智慧。

首先,道德的标准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范。

百丈禅师通过与不守清规的僧人的对话,强调了僧人应该恪守清规的重要性。

他认为僧人作为佛教的代表,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以便给人们树立榜样。

其次,修行的智慧是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智慧和悟性。

百丈禅师通过与“证义”的辩论,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傲慢,让他认识到修行并不是通过口头上的自夸和辩论来证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内心的觉悟来体现。

最后,百丈禅师在面对智观的诱惑时,通过深思熟虑和内心的反省,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这体现了修行者应该具备的坚定和不动摇的决心,以及对内心的觉察和警惕。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管理(101105)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管理(101105)

建‘建初寺’于江东,……而后寺观始蔓延诸郡以及 于闽。”南朝宋、齐、梁、陈时期(420~589)福州 增加寺院46所,其中梁武帝萧衍时(502~548)就增 加了23所。当时还开始建塔,《三山志·寺观》载: “闽之浮屠,始于萧梁,高者300尺,至有倍之者, 铦峻相望。”而女众出家也始于此时。
闽县的法林尼寺,建于梁大通元年,“闽 中尼寺自此始”。陈永定二年(558)七月, 西天竺优禅尼国僧人真谛(一名拘罗那陀)先 后到豫章、临川与晋安诸郡。他在晋安郡时曾 驻锡于佛力寺,从事译经与讲经的活动。太建 二年(570),怀安又增一所女众的道场—— 景星尼院。进入隋朝,福州新增寺院5所,其 中连江占4所。唐朝,佛教在福州有很大的发 展。福州的寺院继续增加。据《三山志》载: “自高祖(李渊)至于文宗二百二十二年,寺 止三十九。”武宗李炎一度禁佛,“会昌汰天 下寺,州存其一。”史称“会昌法难”。怀安 开元寺因供奉唐明皇像,而得以保留。但“至 宣宗乃四十一、懿宗一百二、僖宗五十六、昭 宗(李晔)十八。”
天竺康僧会到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弘法,孙权为
之建造建初寺。永安三年(260),吴国设置建安郡, 侯官县属之,当时并没有寺院。福州寺院始于西晋太
康年间(280~289),太康元年(280),侯官有药 山寺;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侯官、
怀安又有灵塔寺与绍因寺。《八闽通志》载:“缁黄
有庐,昉于后汉,而东南郡县犹未有也。自吴孙权始
禅宗的弘扬已日渐显学,弘化层面愈广,
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习禅出家之众益增。
因此,怀海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 师之后,即创立“百丈清规”。
佛教向以戒为生,由于清规则改以农禅 Nhomakorabea生。怀海每日除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 勤苦耕作,坚持自食其力。晚年以“吾无德, 焉可劳于人”婉拒弟子劝阻,成为丛林的千 古楷模。怀海立清规时,表明“吾所宗不局 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衷,设于制 范。”因此,大众不论职位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 枕床脣,谓之带刀睡,是为坐禅太久,稍事 休息而已。《陈诩书塔铭》中记载一段怀海 接引学人的典范:“行同于众故,门人力役 必等其艰劳;怨亲两忘故,弃遗旧里;贤愚 一贯故,普授来学。常以三身无住,万行皆 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用此教旨,作人 表式。”

《百丈清规》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百丈清规》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对Cg丈清规》的创制缘由、主要内容及其演变作了考述,指出:《百丈清规》以佛教固有的思想与制度、儒家的伦理思想与制度、中国佛教创制僧团管理制度的经验为主要的渊源;其内容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相当大的变化;它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百丈禅师;《百丈清规》;中国佛教;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1)01—107—05《百丈清规》亦称《古清规》,是中国禅宗年,终至“三学该练”。

后“闻大寂(即马祖道寺院(丛林)最早成型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寺院僧一,大寂禅师为其谥号)始化南康(今江西赣众(清众)的日常行事章则,是中国佛教独创的县),倾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I3他奉僧制。

《禅f-j正统》载:“元和九年(814年),事马祖六年,“与西堂智藏禅师同号人室”【2】得其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印可,成禅宗一代宗师。

惜此书原本在南宋亡后全部散佚。

现存的可考资关于怀海创制清规的缘由,《宋高僧传》卷料,只有《宋高僧传》卷十《怀海传》、《景德传十载日:“后檀信请居新吴(今江西奉新县)界,灯录》卷六所附《禅门规式》、《禅苑清规》卷十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屿。

海既居之,禅客《百丈规绳颂》、《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所附《古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日:吾行大乘法,岂宜清规序》。

本文试对《百丈清规》的思想、制度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日:《瑜伽论》、渊源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一探讨。

《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日: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一、《百丈清规》创制、主要内容及演变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这里说到两个原因:一是物质上的,四方禅客归依者太多,原有的殿1.百丈禅师创制清规的缘由堂容纳不下;二是思想上的,怀海折中大小乘戒唐代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据《指月律,欲创建新风貌的禅居。

【3】杨亿在《古清规序》录》载:“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中还追述道:“四来同居,凡圣孰辨。

【名人故事】百丈禅师怀海简介

【名人故事】百丈禅师怀海简介

【名人故事】百丈禅师怀海简介怀海个人资料本名:怀海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唐朝所处时代:唐代时期出生地:福州长乐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时间:不详职业:佛教改革家代表作品:《语录》怀海简介怀海,马祖道一的法嗣,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

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弘法,天下向风,他也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

开悟后,因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怀海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怀海,是马祖道一的法嗣,俗姓王氏,福州长乐人。

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南康弘法,天下向风,他也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

怀海侍奉道十六年,得到印可,遂往新吴县(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另创禅林。

此山高峻,约有千尺,故称百丈山。

自怀海来此居处,四方禅客云集,无远不至,后来住持沩山的灵祜,住持黄檗山的希运,即其上首弟子。

由是百丈丛林门风大盛,怀海因而被称为百丈怀海。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慧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十分强调佛法就在各人心中,不假旁求;学佛就是要消除自心所受妄想的系缚,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佛法。

有一天,他一上法堂便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有人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答道:“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

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无所辨别。

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这样的意思,他在与徒众言谈中曾反覆说明。

从人的不受善恶、是非、欲念污染的本心就是佛性的思想出发,他认为读经看教的关键在于会心,若无会心,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纵使把十二《韦?典》读得滚瓜烂熟,也不算修行,反而成为谤佛。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导语: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其经典禅语,希望大家喜欢!1、善恶是非。

俱不运用。

亦不爱一法。

亦不舍一法。

名为大乘人。

不被一切善恶。

空有垢净。

有为无为。

世出世间。

福德智慧之所拘系。

名为佛慧。

是非好丑。

是理非理。

诸知解情尽。

不能系缚。

处处自在。

名为初发心菩萨。

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

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

心无退屈。

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

不贪一切功德利益。

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

无亲无爱。

苦乐平怀。

粗衣遮寒。

粝食活命。

兀兀如愚。

如聋如哑相似。

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

人求之理乖。

理是无求。

理求之即失。

若著无求。

复同于有求。

若著无为。

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

不求法。

不求僧。

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

垢净情尽。

亦不守此无求为是。

亦不住尽处。

亦不忻天堂畏地狱。

缚脱无碍。

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

心无所行。

心地若空。

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

对五欲八风不动。

不被见闻觉知所阂。

不被诸法所惑。

自然具足一切功德。

具足一切神通妙用8、一切诸法。

本不自言。

空不自言。

色亦不言。

是非垢净。

亦无心系缚人。

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

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

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

心无退屈。

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

不贪一切功德利益。

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

无亲无爱。

苦乐平怀。

粗衣遮寒。

粝食活命。

兀兀如愚。

如聋如哑相似。

稍有相应分。

若于心中。

广学知解。

求福求智。

皆是生死。

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

人求之理乖。

理是无求。

理求之即失。

若着无求。

复同于有求。

若着无为。

复同于有为。

百丈独坐大雄峰

百丈独坐大雄峰

百丈独坐大雄峰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作者:禅心1086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有一位僧人问百丈禅师,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百丈禅师说了一句令世人醍醐灌顶的话:独坐大雄峰。

这是根据《古尊宿语录》卷一载:有僧问:“如何是奇特事?”师曰:“独坐大雄峰。

”这里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坐落于江西新奉县西塔乡境内,是百丈禅师驻锡修行之地。

《江西通志》《山川略》中记载:“百丈山在奉新县西一百四十里,冯水倒出,飞下千尺,西北势出群山,又名大雄山。

”因这里人烟四绝,其地岩峦高峻,山势险要,又称为百丈山。

此山雄杰葱秀,清溪潺潺。

据说智闲禅师与当时身为小沙弥的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一道唱山颂水,在此观瀑联诗,智闲禅师吟诵:“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李忱接句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一僧一俗,一出世一入世、一法王一人王,两种不同的追求与境界,成为佳话趣事。

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奉新人甘贞就在此建庵。

怀海入住小雄山普化院后,甘贞听说他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

”将怀海迎入百丈山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

百丈寺经过怀海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成为一处弘扬禅法的大道场。

当时,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从学僧从达千人。

百丈拈来就用,紧峭合拍。

用“独坐大雄峰”来答他“如何是奇特事”,既是理路,也是事成。

智慧是从寻常事理而发生,胸襟也是由寻常道理而扩大,气象更是向寻常情境而表现。

但是智慧必归于高明,胸襟必臻于阔大,而气象又必趋于悠久。

所以智慧原是闪闪的,胸襟就必须是浩浩的,而气象却一定要是岩岩的,所谓“独坐大雄峰”正是这种气象。

这种胸襟和这种智慧,看来像是奇特事,但实在是从平常道中而来,而且仍就归向于平常道中。

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要想拥有出世的智慧,达到人生解脱终极的境界,必须从脚下行起,一点一滴开始,修行如此,行事如此。

我们总觉修行历程很遥远,找不到契入点,漫无边际,由于我们向来的习气,总是好高骛远,向外寻求,不停地去攀缘,去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一分,以致迷失了自我,永远在徘徊踟蹰,无法向大道迈进,甚至退失了道心。

大家听过野狐禅的故事吗?百丈禅师的经典故事

大家听过野狐禅的故事吗?百丈禅师的经典故事

大家听过野狐禅的故事吗?百丈禅师的经典故事
我们岔进来讲什么是野狐禅,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说法,这说法可不是讲经,是没有经本的。

说法等于是现在的演讲,丛林中说法者,在大堂中要登上一个台子坐下,大家站在下面听。

百丈说法时,下面有好几百人听法,以当时人口比例来讲,等于现在几万人了。

百丈注意到在听众中有一位老人,三年中每会必到,而且每次听完法之后都最后离去。

后来百丈就问起老人,老人自称是后山来的狐仙化身,过去身曾经是个出家人,因为说法时说错了一个字,就堕成野狐仙五百年的果报,并且请百丈禅师为他解脱。

百丈就问他说错了什么?老人说当年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不
落因果报应?(你看人家学禅的问话就是那么简单直接,你们学禅的同学问起问题来之啰唆,真把我缠死了。

)他回答说,不落因果。

就是说,得了道的人不受因果报应了。

他因此就受五百年野狐身报应,他尚不知道错在何处。

百丈就说,好!你问我!老人就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不昧因果!答案就差一个字,你们去参参看。

老人听了立即跪下,自称已经得解脱,并请百丈禅师以出家人礼仪,为他火化遗体,就告辞了。

第二天,百丈上堂宣布,有位同参道友在后山迁化(死了,离开了这个身体叫迁化),召集全体僧人去做功德,为道友荼毗(火化之意)。

僧人就都换上袈裟,同百丈上后山,果然在山洞中有一只死狐,有小牛那么大,就以比丘的礼节将它火化。

这就是野狐禅的典故,警惕我们没有悟道的人,不要随便乱谈禅,你谈谈看!变狐狸还算是好的,变成别的更惨,那不要说百丈了,就算再来个万丈也没办法。

百丈禅师与龙泉寺

百丈禅师与龙泉寺

作者: 广禅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5-35页
主题词: 马祖道一;龙泉;慧照;承圣;怀海;丈山;京人;江西省奉新县;入室弟子;丛林制度
摘要: 福建省长乐县莲花山,涧古松幽,映红掩绿,林壑苍翠,龙井清澈,座落在这里的千年古刹龙泉禅寺驰名中外,是百丈禅师的出家落发之地。

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开山于六朝梁承圣三年(554)。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州长乐沙京人,俗姓王,名术尊,儿时随祖母到西山寺进香,指佛像问祖母:“此是何物?”祖母答是佛,木尊说:“看他与人无异,我将来亦要做佛。

”成年后,木尊入西山寺侍奉慧照和尚。

一日师令浣巾于井,木尊见青黄二龙戏井中,玩之迟归。

师诘之,遂以钵探二龙戏于师前,师奇之,为剃度,令游方,临行嘱之:逢马则恭,逢丈则止。

后怀海于江西洪州得法于马祖道一,为入室弟子,住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创立。

敬业与乐业百丈禅师有类似的例子

敬业与乐业百丈禅师有类似的例子

敬业与乐业百丈禅师有类似的例子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佛门这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做人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百丈大智禅师”,就是唐朝的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720年-814年),圆寂后谥“大智怀海禅师”。

怀海禅师师从马祖道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改革家、革命家。

他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群人制定了规章制度。

怀海禅师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传世,一改印度和尚的寄生生活状态。

“丛林”,就是禅堂、庙,就是和尚的聚居地。

“要则”,就是简要的法则,概括、纲要。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接。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学习百丈禅师“丛林要则”(2009-03-17 15:46:59)1、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无事”是很高的境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非常欣赏美国企业界流行的一句话:“什么是好企业?就是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

”无事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无事记挂心头。

怀海禅师认为,没有事情,就是兴盛的标志。

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念佛,是净土宗的修行手段,成功靠简洁的一句句诵念阿弥陀佛的日积月累。

禅修是挖金矿,指望觉悟指望一下子抱个大金娃娃。

怀海禅师提倡稳当可靠的天天积攒的方法,虽然他自己身为禅师等于天天买彩票但并不指望中大奖一夜发财暴富。

3、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精进就是努力进取的意思,怀海禅师以为严守戒律,就是努力进取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

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你是释迦的儿子,你不守他的戒律,你也得不了道。

你是亿万富翁的孩子,老子看不上你死后他把钱捐了你一文也得不到。

4、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一条很实用,这一条大多数人不知道也认识不到。

哺乳动物唯一被科学证明了的可以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饥饿,据说饥饿可以刺激脑垂体里的长寿细胞。

和尚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天天不吃晚饭,每晚都应当很饿的,岂不知这暗合了科学的道理,等于天天都在服用长生的汤药呢。

5、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菩提:觉悟、智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七八九,烦恼常常不期而致。

能忍就是智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也。

能安定、自然的忍住,就是大人物,就能成就智慧。

6、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化解是非、口舌,关键一招就是不要辩解。

这看似保守的一招,实际上进攻性很强,怀海禅师以为不辩是解脱的手段。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发生了一场你说我忘恩我说你修正的事关主义的国际大辩论,邓小平后来评价说双方也不过都是讲了“空话和废话”而已,徒留笑柄罢了。

7、留众以老成为真情;老成:阅历多,练达世事。

年老有德,深孚重望,堪为人师表就是老成典型。

想要留住人,就要真诚待人,要讲真情。

8、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谋事在人,做事,尽心最重要,能尽心就算有功。

9、语言以减少为直接;废话少说,简洁明了最直接。

10、长幼以慈和为进德;慈和:慈悲,谦和、平和。

长辈和晚辈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体制,以慈和为准则,是道德进步之基。

11、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做学问,勤奋学习是入门的条件。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信息社会,获取信息的条件和手段简捷便利,给每位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想做学问的人提供了无比方便的条件,想要成就一个学问家,只要勤,就可以实现。

12、因果以明白为无过;佛家讲因果律,认为因果如影随形。

天上的鹰飞得高高的似乎就没有影子了,但是一旦鹰飞得低了,影子马上就会出现,就是在飞得高高的时候,影子也是时刻存在的。

对自己的逆境,不怨天不尤人,明白了,就对了。

13、老死以无常为警策;无常就是变化,世界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宇宙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没有力量让这个社会停止变幻的脚步。

有生就必然会死,老迈和死亡,是鞭策我们的利器,是警醒我们的鸣钟。

14、佛事以精严为切实;精严:精进、严格。

精严是一个做事的原则,不参杂不花哨不虚张不招摇地做好规定动作,就是切合实际。

15、待客以至诚为供养;供养:提供生计,供给,赡养。

接人待客,以至诚心、平等心、恳切心、尊重心为上,这就是与人打交道的第一环节。

16、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山门:寺院。

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佛寺的领导人,应该以年高而有才德之人为适当人选,这样就能庄严门面。

这个和干部的年青化是有矛盾的哈,但是做到中央领导这一级也大都在耆旧之列了哈。

17、凡事以预立为不劳;事先准备就不会手忙脚乱就不会太辛劳。

这条出自儒家《中庸》的第18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翻译过来就是: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8、处众以谦恭为有礼;和大众相处,一定要谦虚恭敬,这才是有礼数的表现,才是有修养的行为。

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要谦恭自己的态度。

所以,你在电视采访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彬彬有礼的样子,他们就都是遵从了这一条要则,在偷拍时,往往能看到人们更为真实的一面。

19、遇险以不乱为定力;遇险不乱,临危不慌,沉着冷静是一种定力。

遇事,要首先使自己冷静下来,这很重要也很实用。

20、济物以慈悲为根本;做好事,要以爱为根本。

所谓慈悲的解释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拔苦与乐就是爱,爱是济物救人的根本。

------------------------人生问题和答案人生几乎要每天不断的处理面对的不同问题,只有处理好每一个迎面而来的问题,我们才能求得一个祥和的心态。

不仅仅是问题,甚至表情的每一个喜怒哀乐的处理都很重要,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处理好问题之道其表现形式就是处理好自己的喜怒哀乐。

常常面对问题的人生,也常常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

答案太重要了,如果能找到不同问题的答案,人生就太轻松了。

我们只要按照答案的处方去抓药,对照着答案规范自己的动作就可以了。

人类生存到今天,所有的学问无非也就是2大类,一个是问题,一个是问题的答案。

问题多如牛毛,答案分为2种,一种是事前的答案,一种是事后的答案,能提供前一种答案的人叫诸葛亮,能提供后一种答案的也叫诸葛亮是事后诸葛亮。

认识、了解、发现问题,提供、总结、归纳答案,成就了世界的所有学问。

如果在问题和答案的前前后后还要发发感慨的话,那就是文学了哈。

人生问题的精彩,答案也才能精彩。

佛教最著名的一本般若类的经典《金刚经》就是记录佛和“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问答的一本书,很像现在的记者招待会记录。

大概情景是佛盘腿坐在主席台上,下面有1200人的听众队伍,推选出一位叫“须菩提”的长老来问话,不同的是佛常常会反问要须菩提同志来回答。

我一直认为《金刚经》是最具智慧的一本书。

如果一定要和《论语》、《老子》来比较一下的话,《金刚经》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这本最智慧的书中须菩提同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须菩提第一个问题是:人如果发心学佛,怎样把心住下来,怎样来降服心的烦恼妄想!这是当年修行人最关注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直到今天,如何心安和去除烦恼仍旧是人心中的最大问题。

佛是很聪明的,肯定要比你我聪明。

佛首先夸奖须菩提同志问题问得好,接着回答说:“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佛说,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南怀瑾师讲解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

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

”南师接着说“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

”当然,后来佛又从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人生问题的扯淡,答案当然也就只能扯淡了。

很多貌似关系人生生死存亡、安生立命、理想前途的大问题,其实都是很扯淡的问题。

因为,往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没有人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回答了,也是在骗你而已。

比如:什么是伟大?怎么能发财?死了以后还能存在吗?等等等。

孔子就很聪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意思是孔子绝口不谈关于怪异、暴力、悖乱、神鬼。

还有《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说利、天命、仁德,很少言及“利与命与仁”相关之事。

不提也不解答这方面的问题,孔圣人不一定是不懂,但是他不说或很少说,因为孔子知道一说这些,他的水平就低了。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1950年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罗素曾经在中国呆过1年任北大客座教授。

1934年,胡适在北师大作《中国禅学的发展》演讲时爆料说,当时,北京有一班学生组织了一个“罗素学术研究会”,请罗素莅会指导。

但罗素在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后回来对胡适说:“今天很失望!”胡适问何以故?罗素说:“一班青年问我许多问题,如:‘Goeorge Eliot是什么?’‘真理是什么?(What is truth?)’叫我如何回答?只好拿几句话作可能的应付。

”哈哈。

问道“真理”于大哲学家,大哲学家认为是不能回答只能应付的问题。

胡适听了以后说的更绝:“假如您听过我讲禅学,您便可以立刻赏他一个耳光,以作回答。

”据说罗素先生颇以为然。

在禅宗那儿还真是这样,碰到你问那些很大很大又冠冕堂皇的问题时,禅师很可能会给你一个大耳刮子或一棒或一拳或一声大喝或一声怪叫,《五灯会元》记载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