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妙悟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解妙悟说

摘要:严羽是妙悟说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吸收了前人与同时代人的文论精华。妙悟的对象“兴趣”,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对兴象韵味的探索和追求,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皆有相通之处。妙悟又借鉴了禅宗“悟”的方法。但严羽的妙悟和禅宗的“悟”不同,妙悟是对“悟”的创造性地转化:妙悟身上的神秘色彩有所减弱,已经融入相当的理性色彩,妙悟须慢慢的修行,严羽强调不懈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妙悟是充满感情的想象活动,伴随着愉悦和兴奋的情感。

关键词:妙悟;禅宗;文论

妙悟,诗评述语,指学诗写诗过程中产生的犹如学禅领悟真如佛性一样的认识上的飞跃,从而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质及其神韵趣味。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妙悟说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现就其美学内涵、历史生成和文论贡献做简要解释说明。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作诗的一条重要理论,“妙悟”其自身有着深刻的内涵,

研究过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人会发现,“妙悟说”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综观《沧浪诗话》,主要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如何才能产生好诗。一的答案是“兴趣”,二的答案是妙悟,第三个问题便是如何进行妙悟。弄清了这三个问题,便基本把握了严羽的诗学思想,也就有了作诗的潜质和资格。下面就首先从他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入手,逐步深入,体味妙悟说的美学内涵。

严羽并没有明确地论述什么是“妙悟”,大概意思也只能从对“兴趣”和如何“入悟”所论中看出。“兴趣”,也就是妙悟的对象,“兴”是形象,“趣”是诗人的精神、趣味和情性。严羽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1而怎么样才能获得兴趣呢?当然是通过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认为“诗不关乎理”,即诗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是要求对情趣韵味的独特的心领神会。宋诗的弊端在于议论多,说理多,用典多,发展至江西诗派,更是无以复加,严羽敏锐的发现了这种过度理性化而使诗人与读者生命感情体验趋于僵化的弊端,

认为这违背了诗的本质,破坏了诗的“意兴”。所以他提出要激活诗人与读者的生命感情体验的活泼灵性,使之具有流动性、渗透性及扩展性,从而恢复诗人与读者对现实生活余味不绝的诗意体验。○2

那么妙悟的能力如何获得?严羽强调通过不懈的勤奋学习来培养。他说:“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1用现代的思想也就可以理解为,首先,必须向各时代的优秀作品学习,也必须“熟参”,也就是仔细钻研诗歌的创作规律,品味借鉴诗的优劣,这是一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但他同时也强调在研读书目上的取舍,不是任何诗作都有助于“悟入”。

其次,学习前人诗作,不是指思考、分析和研究,而是指熟读、讽咏以至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通过文化本身所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可以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以至“悟入”。这里面包含着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的思想。

最后,严羽认为还应该通过自身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来培养妙悟能力。他谈到:“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1从初学到入悟实际上是一个长期不断的摸索实践过程,经过反复的练习,在实践中就能掌握艺术规律,艺术创造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从严羽对“兴趣”和如何“入悟”所论可以看出,”妙悟”说最大的特点是它区别于逻辑思辨,与学问理性无关,它是一种断绝理性思维、从整体把握和不作逻辑分析的审美直觉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人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也不能触犯社会契约——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理性束缚压抑着人的本能意识。甚至人们在诗歌创作的语言运用上也是流于概念和形式,而失去了语言产生之初的梦幻般的充满激情的东西。在妙悟的状态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最亲近的,如鱼得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合而为一。这样妙悟就比理性认识更容易把握对象的意义,领悟对象的本质。当然妙悟的过程也不是纯粹地排除了理性认识,理性对人的影响已是不知

不觉的,以至于潜移默化了,即使要有意识地排除理性,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实际上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已经渗透到无意识中去了。妙悟通过直觉来把握世界的思想是非常精辟的。

妙悟说如此伟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严羽在充分吸收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融合了道与禅的体悟思想而创立的。妙悟说最早可上溯到先秦老庄的思想。道家轻视逻辑思维的功能,主张神遇,从而与道合一,认为只有通过悟才能领会道。魏晋时期重视玄学,也正是在玄学的温床上,佛教才得以生长,佛的本义就是“悟”,佛学的传播是以玄学为基础的,玄学与佛结合形成禅宗。受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影响,中国文人已开始用“悟”来表述审美活动。到了宋代,禅风盛行,文人士大夫皆以谈禅说理为能事,禅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诗文的创作,妙悟对诗的作用,几乎成了共识,宋代谈妙悟的人更是不胜其数。如韩驹《赠赵伯鱼》诗:“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文章。”他的“悟”和严羽的“熟读”、“熟参”已相接近。○2

严羽是妙悟说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吸收了前人与同时代人的文论精华。妙悟的对象“兴趣”,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对兴象韵味的探索和追求,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皆有相通之处。妙悟又借鉴了禅宗“悟”的方法。但严羽的妙悟和禅宗的“悟”不同,妙悟是对“悟”的创造性地转化:妙悟身上的神秘色彩有所减弱,已经融入相当的理性色彩,妙悟须慢慢的修行,严羽强调不懈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妙悟是充满感情的想象活动,伴随着愉悦和兴奋的情感。

严羽以后,妙悟说继续得到丰富与深化。如叶燮《原诗》中论道:“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3不难看出,叶说正立足于妙悟说的理论。叶燮还倡导“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方才能把握诗的神妙境界。这样叶燮的妙悟说就不同于严羽的参读和焦竑的身心体验,而是要强调联系客观实际,从而对社会生活这一创作源泉作了更具体深入的探讨,这是妙悟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实际上,妙悟说发展到严羽,已趋于成熟,与现代文论中的直觉、体验、想象、灵感和潜意识等皆有关联。

最后谈一下妙悟说对中国文论的贡献,它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