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导学案
《咬文嚼字》
班级: 姓名:
一、自主预习
1、预习目标
①、了解文学常识。
②、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③、理清文章层次。
④、把握作者主要观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文学常识
①、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②、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3、基础落实(参照注解,翻阅工具书)
①、注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
蕴藉()付梓( )
②、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
才高八斗:
蕴藉: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4、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至少两遍,划分层次)
①、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层(段至段)通过三个例子,说明与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和的调整。
第二层( 段至段)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
②、把握主要观点
“咬文嚼字”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回答。
“咬文嚼字”应有怎样的态度与做法?用原文回答。
“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课堂学习
1、明确目标
①、深入体会作者的主张,借鉴吸收。
②、分享阅读与写作中咬文嚼字的体验。
2、合作探究,深解课文。
①、“你是”和“你这”句式哪个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②、《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你认为“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哪一句好?为什么?
④、体会“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例中善用联想的妙处。
3、重温经典,巩固知识。
试用文中作者咬文嚼字的方法品读下列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 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4、小试牛刀,提升能力。
第一组:
用“的、爱、我、真、你”这五个字组合出不同意味的句子。
第二组: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文段,找找存在什么问题并修改。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晴天,一弯新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浮。
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躁热的心。
修改:
第三组:
在括号里填进恰当的词
1、雨后的场坝()满了赶集的老乡。
2、我和爸爸的倒影被月光()在矮墙上。
3、我们就在牌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 蹲)在街对面。
4、让你的名字在我的诗歌里永远(站立)。
5、这个女人粗俗得像()。
第四组:
在括号里填进恰当的词,体会名家炼字的高超技艺。
1、风()莺雏,雨()梅子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wū yuān)
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任溧水县令,多年来辗转于州县小官,很不得志。
本篇为此间所作。
这首词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失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
上阕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观察细致,体物精微: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佳树清园。
”春风和煦,幼莺的羽翼渐渐长成。
在夏雨的滋润下,梅子熟了,果实硕大,果肉鲜圆。
正午烈日炎炎,绿树葱茏,清晰圆正的树阴覆盖着地面。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溧水县地势低洼而靠山,雨多树密,又正值黄梅季节,衣服潮润,待炉香熏衣,需时愈久,费炉香愈多。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空山人静,乌鸢无拘无束,怡然自乐,小桥外边,绿波荡漾,水色澄清,鸣声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久久凭栏眺望,遍地黄芦苦竹,想起自己的处境,竟仿佛遭贬谪一样,不由得联想到了白居易当年遭贬谪时泛舟九江的情景。
下阕为凭栏所想,感叹身世飘零,抒发长年漂泊的苦闷心境,哀怨蕴藉,用典无痕:“年年,如社燕,漂流翰海,来寄修椽。
”像这样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燕子,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栖身在人家长长的屋檐下。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且不去想那些种种烦恼的功名利禄,该放下时且放下,开怀畅饮,近酒无忧。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我这飘泊不定的江南游子,身心早已疲倦,憔悴,再也经受不了那激越、繁复的管弦之音。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就在歌舞酒宴的地方,先安放好竹席等卧具,酒醉了可以让我随意安眠。
本词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
在词中先后化用杜甫(“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之四),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琵琶行》),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昼居池上亭独吟》),杜牧(“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等人的诗句,结合唐人的遭遇、诗意和自己眼前的实景,抒写己身流落之悲慨,
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加强了表现力。
此词抒情自然,用笔含蓄婉转,词意蕴藉而余味悠长。
2、红杏枝头春意()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片写初春的风景。
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
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
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
“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
“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
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
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下片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
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
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
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
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3、春风又()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
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
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4、人烟()橘柚,秋色()梧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581年——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建筑。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
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这两句与诗人的另
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
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
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
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
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
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6、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 )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7、柜台外的人就()出九文大钱。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中说:“句中
的‘排’字,用得精彩。
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
”
8、我将深味这()的悲凉。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课堂小结(小组代表发言)
三、课后练习
1、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2、传说晚唐诗人王驾有一首《雨晴》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纷纷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将后两句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请认真咬文嚼字,对比一下改动后的诗句在诗歌意境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