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端木蕻良,辽宁人,本名曹汉文、曹京平, “端木蕻良”是笔名,“蕻良”正是“红高粱”中“红”与 “粱”的同音异体字。东北沦陷后,一批文学青年在关外流亡, 无法归乡,端木蕻良就是其中一位,他用这个名字表达的正是 对家乡的深情。1941年,作者流亡香港,而香港也正在遭受日 军的轰炸,作者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献 给被蹂躏的故乡,也献给被侵略的祖国,这就是《土地的誓 言》。
布置作业
1.请课后阅读端木蕻良1936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 五周年而写的小说《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并写 批注,重点写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写于“九一八”事变 五周年,《土地的誓言》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任意选取 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阅读评价,如文体运用、情感表 达、语言风格等。
3.选读片段,个性表达。 学习任务:对节选文章中相对独立的片 段,有感情地诵读,并从一个体会最深的角 度简要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 感,了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等)
片段1: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 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 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 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 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 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修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排比、比喻、拟人多种修辞 手法综合运用。植物、动物、农作物、矿物,选材广泛。动静 结合,借景抒情。 诵读指导:体现美好的回忆,长句舒缓悠长,短句节奏稍明 快。
3.自读指导。 (1)以上这段文字就是从这篇文章中节选的。请 同学们翻开书,在课文中将这段文字勾画出来。 (2)思考:老师为什么将这段文字排列成了诗行 的形式? 这段文字有韵律感,个别语句韵脚相同;节奏感 强,读来朗朗上口;有诗的意境,具有诗歌的美感。
(3)自读指导。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 主要特点是抒发个人的情感。这段文字中,作者是 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这就叫作借景抒情。 同时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 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音律优美的特点,像诗 歌一样。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抒情散文要体会 作者的情感,了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
片段5: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 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 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 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 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 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 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 呼告。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不可遏制地倾泻而出。人 称转换,情感浓郁而热烈。 诵读指导:高亢激昂,果决坚定。先转为遥望故里,沉痛悲 伤。最后再转为果决坚定,不容置疑,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与故乡同呼吸,共命运。被压抑的愤慨在燃烧,反抗的力量 在酝酿奔涌。将关东大地拟人化,赋予生命和情感。用诗一般 的语言描绘“大地之心”和“作者之心”的共鸣——战栗着、 愤怒着、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
诵读指导:要有激情,表现自己与故乡血脉相通,无法分 割,融为一体,似乎周身血液在向外奔涌的感觉。
片段4: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 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 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 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 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 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 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美丽丰饶。诗样的语言,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回忆是美的, 而日寇恰是美的毁灭者,能激起读者心中的悲愤。借景抒情, 以乐景传哀情。 诵读指导:与“片段1”相类似,是表达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的,应充满深情。
片段2: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 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 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 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 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1)“我”的“誓言”是什么?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 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 切的污秽和耻辱。
“挚痛”中“痛”字当作第(2)解,含有“悲伤”之意。
所以“挚痛”的词义理解为“诚恳深切而又悲伤”似乎更为合 适。
“挚痛的热爱”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是无比诚恳而深
切的,然而此种特殊历史形势下,又含有无比悲伤的情绪。
2.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习任务:再次自由地通读课文,体会作 者这种“挚痛的热爱”的感受。读有所感之 处,请以关键词形式写书旁批注。
1938年:2月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3月初到西
安。4月末回武汉。8月赴重庆。
1940年:1月中旬与萧红乘机离开重庆赴香港。
1941年:在香港。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创作
《土地的誓言》。
补充资料
端木蕻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十年间,一直没
有能够回到故乡,也无法回到故乡,辗转流亡,一边
躲避日军的轰炸和反动势力的迫害,一边进行抗战文
关东平原的特点: 富饶美丽、犷悍怪诞、充满生机、自由奔放、野 性雄健、原始自然…… 作者的情感: 对故乡的赞美、欣赏、怀念,情感的真挚、深厚、 热烈,抒情的豪放、奔涌、不可遏制……
2.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 (1)写作背景:白桦树、马群、高粱、黑土、群山、煤块、 狐狸、风……都是寻常的景与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无比鲜 活生动。因为这里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段 文字写于1941年,对于东北而言正是“九一八”事变十周年, 当时的东北已经彻底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全中国抗日战争 已经全面爆发且正处在最艰难的阶段,举国之内哪里来得富饶 美丽、自由雄健!所以作者的“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都是回忆,是对“九一八”之前的美好河山的回忆。因为现实 中的山河已破碎,才愈显得回忆中的美好。作者因此才在文字 中表达出无穷的赞美和怀念,这背后藏着的正是无穷的愤恨和 苦痛。
通读与文章理解
01 理解文意
学习任务:自主通读全文,借助旁批理解文意。 小组合作: 对文旁给出的阅读提示性思考题要有自己的理解,在
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要在下一个环节中承担其中一个问题的主讲
任务。
02 交流分享
学习任务: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思考讨论的成果。 (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对承担的问题进行成果分享)
导读与知识了解 通读与文章理解
选读与赏析表达 课堂结语
布置作业
CONTENTS
目 录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对故乡“摯痛”的情感和强烈 的爱国情怀。 2 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体 会和认识。
导读与知识了解
1.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从关东平原的特点 和作者的情感两个角度说说感受。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 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狐仙姑深夜的谰语,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课堂结语
在歌曲《嘉陵江上》的音乐背景下,齐诵歌词。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 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 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 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痩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 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 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挚痛的热爱”,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挚痛”词义辨wenku.baidu.com。 书中给出的解释为“诚恳而深切”,查阅工具书做如下解
释:挚,诚恳。痛,(1)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形容
词)。如头痛。(2)悲伤,苦恼(形容词)。如悲痛。(3) 恨(形容词)。如愤痛。(4)尽情,彻底(副词)。如痛 骂,痛饮。(参考《辞海》)
离开故乡的被迫和无奈,对故乡魂牵梦绕、不能割 舍的深情。
“必定为她而战斗”“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或 者我的坟前”
为故乡而战斗,为了保护她可以献出生命。
“她”这个词语把故乡拟人化了,故乡就是自己的母
亲,表达出血肉相连的亲情。
(4)从作者对故乡的称呼变化中(“她”与“你”) 体会抒情方式的不同。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 站立!”——全文一直用第三人称“她”,唯独此处用
(2)文题“土地的誓言”如何理解? 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大声读一读“我”的“誓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从情感、抒情的方式、语言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必须回去”“要回”“一定会回去”“必须”
这些词语表达出作者坚定的语气和回故乡的决心。
“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对故乡魂牵梦绕,离开的被迫与无奈,故乡的召唤直通心
灵,倾诉式的情感表达。
诵读指导:由缓慢而急切,由低沉而高昂,表达出听从故乡
召唤后急于归乡的心理。
片段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 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 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 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 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 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 要汇合在一起。
了第二人称“你”。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人称的改变体现出作者情绪的激动,作者觉得对读者倾 诉已经不能够满足抒情的需要,必须要直接地、面对面 地说给故乡听,才能表达得更透彻、更真切、更果决。 这种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的方式, 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端木蕻良1931—1941年流亡经历。 1931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年底到北平。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3年:参加进步文艺团体,受到迫害,避居天津。 1934年:夏,回到北平。 1935年:12月底离开北平赴上海。 1936年:1月到南京。年末回到上海。 1937年:夏,从上海到青岛,一个月后返回上海。9 月离开上海到浙江上虞。11月下旬到武汉。 补充资料
艺创作,深感山河破碎、无以为家。一想到故乡已经
沦陷在日寇铁蹄下十年之久,犹如母亲被欺凌蹂躏,
而做儿子的却苟且奔逃,无能为力,这简直让人心碎
到能滴出血来。因此,文中才有那么深沉的忧愤、刻
骨的思念和坚定的誓言。
补充资料
选读与赏析表达
1.找关键词,提挈全篇。 学习任务:找出概括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进行词 义辨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