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周作人“人的文学”
摘要: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
五四时期,他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但出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人的文学”无法实现。
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文学依然具有价值。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
“五四前夕”文人骚客们大胆创求新的文学,迫切希望文学的彻底改革,因此关于文学理论的文章也如潮流般涌出,而周作人《人的文学》在当时影响最甚,它的发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潮。
它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和“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就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个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从而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思想之源及时代背景,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社会盛行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就极力的倡导人权,而周作人“人的文学”最直接的是受托尔斯泰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
这一文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几千年的等级观念、礼教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劣根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是离不开的。
他所以会提出“人的文学”就是希望通过文学思想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了解怎样才是“人的生活”,从而真正的过人该过的生活。
《人的文学》其哲学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强调文学被作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助长人性发展,提高人的精神生活。
周作人对人作了解释: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的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
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
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人的文学”解释了人的概念,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从动物来表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进化”又巧妙的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共同作用下的人的生活也就成了“人的文学”中提到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肉的一面即为“兽性的遗传”,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也就是现在自然科学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
周作人说“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着灵肉一致的生活。
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种灵的神性。
”他说“这种人的理想生活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
实行起来于世人无一不利。
”诚然,现今的道德法律社会中关于人的生活方向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也多少体现了“人的文学”关于“人的理想生活”的观点。
从这“人”的“理想生活”“人的文学”进而提出“人道主义”。
在文学上应以“人道主义”从新发现人并指导人的思想。
周作人对“人道主义”进行了阐释:“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人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人道主义”的施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在人类中”,〈二〉是“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
这种“人道主义”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便施行,但他所倡导的人间本位的文学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中所提到的以德治国走得极近。
文艺复兴中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和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权利;反对等级制度和残酷的压迫,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人的文学”中“人道主义”可以
说是“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再现,其对解放人的思想,瓦解封建等级制度、礼教思想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正因为是来自资产阶级的空想而使得“人文主义”的施行在当时的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显著的成功。
到五四时期,虽然同处于一个革命的时代,作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也不可能完全抛开功利去谈文学,但与陈独秀等人从社会的角度探讨文学的作用不同,周作人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去观照文学,把现代人的改造作为文学的核心命题。
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在文学里谈人和人性,并把它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价值。
在这点上,较之胡适、陈独秀的文学改革明显深入得多,也在理论上完成了新文学的嬗变。
《人的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具体化,从写作方法到内容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
在探讨文学的性质的问题上周作人讨论文学的社会功用时,持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他特别强调文学在表现人生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具神思,能感兴,有美致。
”既把文学从传统的被众多外部社会作用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强调其内在的美的特质;又未完全抛弃文学的功能价值,把文学和人结合起来,从人的角度阐述文学的独特价值。
周作人的这些观点,是对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独立性观念的较早触及,是五四新文学整体观念确立的理论先导。
可以说是为后来“为人生而艺术”一派开了先河,对封建文学缺乏“人道”、无视“人的存在”具有纠偏意义。
但是,这也说明了周作人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无意识的革命时代的产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批评特色,此时的周作人批评,还只是众多五四洪流中的并不出众的一支。
周作人“人的文学”也具体的讲到在文学创作上应该排斥那些阻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和平的东西,即非人的文学。
从“人道主义”讲这种排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实上他把《西游记》列入迷信的鬼神书类、把《水浒》类入强盗书类、把《聊斋志异》列入妖怪书类看作“非人的文学”今天看来是不尽人意的。
文学思潮不在是85年前的“反映论”“工具论”,85年后的文学思潮开始意识到个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语言对于人的思维的规约功能、传媒手段的变化对于文学本质的影响等内容。
作为文学思想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学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看我们今天的文艺作品,许多感性的情感的、科幻悬幻的文字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用周作人的观点来评论,他们该是被排斥的,可事实证明“人的文学”里关于“非人的文学”的排斥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
文字作为一种反映现世生活及思想的手段,其多面性是不可能改变的。
虽然在主义上是排斥的态度,但周作人并没有否认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这表现了五四新青年反叛,追求个性解放的心理,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人类惯有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任何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
“人的文学”以人的道德为本,周作人主张在两性爱的方面,提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即:〈一〉是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二〉是恋爱的结婚。
从道德角度去讲,他的爱的见解是极有见地也应该推崇的。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美好的爱,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见解的正确性。
两个观点的提出,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中国的包办婚姻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极力鄙斥畸形的贞顺之德,呼吁妇女大胆争取解放自由。
维护了女性最基本的权力。
对于印度人生的撒提,周作人是抱着极强的批评态度,对于这种因袭礼法逼成的贞顺之德,被废止的事实可见得其不合理,周作人的态度是没有错的。
“人的文学”还提到了亲子之爱,他说父母子女的爱本于天性,“作为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的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使唤他骑他,即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
”这正如封建的那种“君要臣四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可不亡”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出于礼教与等级的特殊时代背景的。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他的这些主张得以被证实。
更多趋向理性与自由的人类生活并不是直接源于周作人的思想主张,但他这一主张的正面影响也真实的存在。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同时还说到“中国社会向来都忽视人的个体价值的存在,向来没有发现‘人’或者只着重神性、发展神性,制造许多清规戒律抑制人的本能,导致人性的泯灭,使‘人’成为‘非人’或者保留着低俗的善性,同样职能是还不曾‘从动物进化’的‘非人’。
”显然周作人在对人的解释及对人的生活道德的主张在文学界是有着相当的影响的。
但受当时国民素质和长久养成的劣根性的限制,“人的文学”却显得有些空洞无力。
归结起来,周作人在当时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虽然在社会现实方面它只能以失败告终,但“人的文学”有关人性与道德的见解,于我们现今的人际生活中是有科学性的,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更是我们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家必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江中云."文学的启蒙"与"人的文学"[J].许昌学院学报,2006,(3):. [2]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周作人.人的文学[M].钟叔河主编.周作人文类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