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序

合集下载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悲哀和对过往的追忆,仿佛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的一声长叹。

文中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去了一个古村落游玩。

那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刚踏入村子,脚下的石板路就给了我一种别样的感觉。

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缝隙里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石板路前行,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有些已经破败不堪,墙壁上的石灰剥落,露出里面的砖石。

一扇扇老旧的木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也生了锈,仿佛在拒绝着外界的打扰。

我好奇地走进一间废弃的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缕阳光从破损的窗户照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

地上满是灰尘和蜘蛛网,角落里还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农具。

我想象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或许每天清晨迎着朝阳出门劳作,傍晚又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受着简单而温馨的晚餐。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口古老的水井。

井沿上布满了勒痕,那是绳索长年累月摩擦留下的印记。

我探头向井里望去,井水幽深而平静,倒映着天空和我的脸庞。

我忍不住想,这口井曾经滋养了多少代村民,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

它的树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

树枝向四周伸展,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

我走到树下,坐在一块石头上,感受着它带来的阴凉。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往事。

看着这个逐渐凋零的古村落,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

它就像是庾信笔下那个衰落的江南,曾经的繁华不再,只剩下一片荒芜和寂静。

然而,就在这悲哀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村子里忙碌着,他们把一些破旧的房屋重新修缮,改造成了具有特色的民宿。

他们在村子里种植花草,开设手工作坊,试图让这个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这让我想到,尽管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会带来兴衰和变迁,但总有人在努力守护和传承着那些珍贵的记忆和文化。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

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庾信所著〈哀江南赋〉为一代名作。

据倪璠注曰:「此赋记梁朝之兴亡治乱及己世之飘飖播迁,古有诗史,此可谓赋史矣。

」既然是「赋史」,〈哀江南赋〉一方面具有史的性质,叙述了梁朝与亡与庾氏家族迁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具有赋的性质,以排比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其中又以史事的排比为最主要,史事的排比就是用典,利用许多古事来指陈当代所发生的事。

就赋而言,以一代历史发展为内容的,绝无仅有;就史而言,以用典为叙述手法的也相当少见。

1.傅燮之但悲身世, 无处求生; 袁安之每念王室, 自然涕流 .(11)"傅燮"二句:《后汉书•傅燮传》载,傅燮不容于朝,出为汉阳太守。

王国、韩遂等围攻汉阳,城中兵少粮尽,其子劝他弃郡归乡,他却抗志力战而死。

此二句暗示庾信无处求生的困境。

身世,指一生遭遇。

(12)"袁安"二句:《后汉书•袁安传》载,*** 袁安为司徒,面对皇帝幼弱、外戚专权的局面,每与人谈及国事,常常呜咽流涕。

此喻庾信面对困难无能为力的困境。

2.畏南山之雨, 忽践秦庭; 让东海之滨, 遂餐周粟 .(23)"畏南山"二句:《列女传•贤明传》说,南山有玄豹,为了保护毛皮,当雾雨天气便不出来觅食。

《史记•楚世家》载,春秋时,吴国攻楚,申包胥到秦国求救。

此二句是说,本欲远害自藏,却又不得不出使西魏。

(24)"让东海"二句:《孟子•离娄》说,姜太公为了逃避商纣而居于东海之滨。

《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灭殷后,伯夷、叔齐耻而不食周粟,终饿死。

让,逊色,不及。

此二句是说自己没有姜太公和伯夷、叔齐的气节。

3.钟仪君子, 入就南冠之囚; 季孙行人, 留守西河之馆 .(33)"钟仪"二句:《左传》成公七年、九年载,春秋时,楚人钟仪为郑国所俘,解献于晋。

晋侯到军府视察时,见他着南冠(楚国样式的帽子),就询问他的情况,当得知他是一位乐师,便让他弹琴,但他所弹的却是楚乐,晋范文子便说:"楚囚君子也。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赏析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

题目“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

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之飘零。

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佳制。

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

首六句叙侯景之乱,金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次六句叙西魏兵起,江陵失陷,自己出使无归,故国中兴无望。

再六句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

“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

庾信是著名诗人庾肩吾之子。

庾氏本为名门望族,但到庾信这一代家道中衰。

他中年即遭丧乱,晚年流落异方,屈身仕周,愧恨萦心,歌不能为乐,酒不能解忧。

作者凄咽絮语,泪随墨挥,一片惨痛之情自肺腑出。

结末“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直白地表明全赋以悲家国沦丧为主调。

第二段追述出使西魏不仅无功,反而被拘的过程,抒写羁留异国的悲愤和对江南故国的怀念。

首六句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叹。

接着反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使命不成。

作者伤叹年已高而归途远,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末联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比喻自己怀念故国而不可见。

这一段中,在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中,饱含着作者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暮年凄凉的境况宛然可见。

末段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和人民的惨遭杀戮。

开端以孙策、项羽靠少数兵力崛起,终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竟然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人,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

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惋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哀江南赋》序庚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瘐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哀江南赋》这篇作品,说实话,初读时真让我有点头疼。

但当我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哀江南赋序》,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庾信在这篇序里,把自己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写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进了我的心里。

可我不想像那些老学究一样,从什么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去分析它,我就想聊聊我自己读这篇序时,那些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

序里提到的“日暮途穷,人间何世”,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满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在这个社会上闯出一番名堂。

我背着个大包,里面装着我那少得可怜的行李,兜里揣着父母给的几百块钱,就这么一头扎进了大城市。

我租的那个房子,小得可怜,一张床、一个桌子就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

那墙壁上的石灰都掉得差不多了,一到下雨天,还会从天花板渗下水来。

可我不在乎,我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住上大房子。

找工作的日子更是难熬。

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挤着那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去一家家公司面试。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连早饭都来不及吃。

中午就在路边随便买个包子对付一下,然后接着去下一家。

那些面试官的脸,有的冷漠,有的敷衍,有的甚至带着一丝不屑。

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有一次,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试。

我精心准备了好久,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漂漂亮亮的,还提前想好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可到了那里,人家连我的简历都没怎么看,就问了几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然后就让我回去等通知。

我知道,这就是没戏了。

走出那家公司的时候,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

我没带伞,就这么淋着雨走在大街上。

雨水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一起流下来。

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走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但是,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我咬着牙,继续投简历,继续面试。

终于,有一家小公司愿意要我。

虽然工资不高,工作也很辛苦,但我还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像是一幅沉重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又像是一首悲怆的长歌,萦绕在我的心头。

序文中所描绘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庾信亲身经历了梁朝的兴衰,那种国破家亡的痛楚,透过文字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他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着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就说其中对战争惨状的描写吧,那真叫一个触目惊心。

我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中,百姓们惊慌失措的面容,听到他们绝望的哭喊。

房屋被烧毁,田地被践踏,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些无辜的生命,在战乱中如蝼蚁般脆弱,随时可能消逝。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历史纪录片中看到的场景,二战时期,一些城市遭受了猛烈的轰炸,到处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

那种惨状,和庾信笔下的描绘是何其相似。

还有文中提到的那些贵族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当面临困难时,不是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选择逃避或者继续放纵自己。

这种对比,真的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再说庾信自己的遭遇,被迫离开故土,流落他乡。

那种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是如此的强烈。

我想起了那些远离家乡打拼的人们,每逢佳节,那种思乡之情就会愈发浓烈。

虽然现在交通和通讯都很发达,但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还是难以消除。

读着这篇序文,我仿佛穿越时空,和庾信一同经历了那段痛苦的岁月。

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然而,从这篇序文中,我也不仅仅只是看到了悲哀和绝望。

在这深深的苦痛之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就像在黑暗中,总会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线,指引着人们前行。

庾信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依然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切,让后人能够了解那段历史,从中吸取教训。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记录,去传承。

而且,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前进,虽然会有曲折,但总体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哀江南赋序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始含香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为尚书郎,又转为东宫学士.含香,见应劭《汉宫仪》:“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后尚书郎含鸡舌香,始于此.”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崇贤,太子宫门.侍戎韬二句:指在东宫陪伴太子.韬,剑衣.武帐,见《汉书·汲黯传》:“上(汉武帝)尝坐武帐,黯前奏事.”文弦:即琴弦,张揖《广雅》:“琴五弦,文王增二弦.”论兵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与湘东王论水战之事,也曾出使东魏.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拭玉,意谓出使.《仪礼》:“宾人北面坐,拭圭.”郑玄注:“宾,使者.拭,清之也.”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文侯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庾信本传载其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自“王子滨洛之岁”句至此为庾信历数自己在梁时甚有声名.东门二句:意思是梁朝地域广大,东至于海,南至交阯.东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鞭石成桥,见《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班超二句:指梁与当时并存的北方非汉族政权关系和睦,没有战争.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马武二句:指梁朝承平之际,不事甲兵.马武,东汉将领,曾上书光武帝欲进军匈奴,光武不许,自此诸将莫敢言兵事.冯唐,西汉人,汉文帝论将帅功过,常顾问之.岂知四句:指梁朝祸机潜伏,侯景之乱亦在酝酿之中.渔阳,秦郡,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逾期便斩,当时陈胜为戍长,遂起兵.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刘渊为离石之将,在此起兵叛晋.这两句比喻侯景起家于戍兵.乘渍水二句:比喻梁朝形势危惧.胶船,用胶黏合的船.周昭王失德,南征渡汉水时,船人用胶船载王,船至中流胶解船散,周昭王没于水.朽索,腐烂了的绳索.用朽索驾驭六马,结果必然是索断马惊,失去控制.殿狎六句:均为梁朝将亡、叛军将至的征兆.江鸥、野雉,古人有“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的说法.湛卢,宝剑名,此剑本吴国所有,后为楚昭王所得,风胡子说:“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去国.” 艅艎,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人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被发,野蛮部族的标志.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见一些人披头散发祭于野,认为这很失礼,说:过不了一百年,这儿将会变成野蛮戎人的地方.后来,秦、晋果然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川.轻九鼎二句:指侯景的野心.九鼎,周有九鼎,乃三代以来天子权力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三川,战国时秦武王尝言欲坐车通三川.三川指当时周室的伊水、洛水、黄河流域.狄泉之苍鸟:晋永嘉间,在周狄泉盟会的地方发生地陷,而后有一苍一白两鹅出现,苍者飞去,有人说那是胡人的象征,后来出了刘渊之乱,果然是胡人得势.此处以刘渊喻侯景.昆阳二句:比喻叛军攻城猛急,双方接斗酣烈.《南史·侯景传》:“景造诸攻具飞楼、及飞楼、幢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鼓叫沸腾,昏旦不息.”昆阳之战象,见《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寻、王邑围昆阳,驱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光武率敢死者,乘锐奔之.城中亦鼓噪而出,震呼动天地,虎豹皆股栗.”常山之阵蛇,见《博物志》:“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一头至;触其中,则两头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哀江南赋序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①粤以戊辰之年②,建亥之月③,大盗移国④,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⑤,公私涂炭⑥。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⑦。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⑧。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⑨。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⑩。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11);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2)。

昔桓君山之志事(13),杜元凯之平生(14),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5)。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16);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7)。

信年始二毛(18),即逢丧乱,藐是流离(19),至于暮齿(20)。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21);楚老相逢,泣将何及(22)。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3);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4)。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5)。

楚歌非取乐之方(26),鲁酒无忘忧之用(27)。

追为此赋(28),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9);壮士不还,寒风萧瑟(30)。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31);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2)。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3);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4)。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5);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6)。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7);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38)!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39);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40)。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1)。

岂有百万义师(42),一朝卷甲(43);芟夷斩伐,如草木焉(44)。

江淮无涯岸之阻(45),亭壁无藩篱之固(46)。

头会箕敛者(47),合纵缔交(48);锄□棘矜者,因利乘便(49)。

将非江表王气(50),终于三百年乎(51)?是知并吞六合(52),不免轵道之灾(53);混一车书(54),无救平阳之祸(55)。

呜呼,山岳崩颓(56),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57),必有去故之悲(58)。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59)。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读《哀江南赋并序》《哀江南赋并序》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是南北朝大赋中的杰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思归之情。

《哀江南诗赋并序》在内容上国事家事无所不包,四纵横跨梁,魏,周,存有史诗气魄。

《哀江南诗赋》在序中写下了作者写下此诗赋的原因,且抒发了自己对梁亡的诚挚悲愤,对自己颠沛流离的无奈以及无穷的已而之情。

赋的正文开篇即叙述自己的家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溯自己庾氏家族的历史。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在此有效仿之意。

读完家事庾信进而拉丁化国事,江南五十年,歌舞升平,一派繁盛,百姓殷实,生活美满。

赋末则写下自己在北朝的境遇,虽存有锦衣玉食高官俸禄,却无法收编那深深的思乡之情!《哀江南诗赋并序》的语言迷人,从这方面而言亦肢显出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例如:“于是朝野萨贝蒂科,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变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横跨横塘于江浦。

东门则棍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

西赆沉玉,南琛没羽。

吴歈越诗云,荆艳楚歌舞。

草木之突遇阳春,鱼龙之可逢风雨。

”便可以彰显《哀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

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

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仿佛将人一下子拉进了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代。

然而,我初读时,只觉得文字艰涩,历史背景复杂,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随着我不断地研读,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我逐渐走进了庾信的内心世界。

他笔下的江南,曾经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如今却满目疮痍。

那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痛不已。

文中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庾信说“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我想象到了防线的脆弱,敌军的长驱直入,百姓的惊慌失措。

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一幅幅生动的战乱画面在眼前展开。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庾信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的变迁,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他被迫离开江南,流落他乡,那种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真的是刻骨铭心。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种孤独和凄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比赛,为了准备这个比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在刻苦练习。

我满心期待着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心里特别失落。

就像庾信看着江南的沦陷,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是,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就像江南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会有重新崛起的一天。

我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要继续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再看庾信,尽管他一生坎坷,但他用文字留下了那段历史,留下了他的情感。

他的痛苦、思念和坚守,都在这篇赋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今,当我再次读起《哀江南赋序》,不再觉得它只是一篇遥远的古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声。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余之祖,生于江南,历唐宋之盛,享天下之治。

及至我辈,遭逢丧乱,家道中落,遂流离失所,播越四方。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先人之荣光,徒闻其盛时之繁华,心向往之,未尝不泪沾衣襟。

故作《哀江南赋》以抒怀,庶几托之文章,以传后世。

【翻译】昔日我的祖先,诞生于江南之地,经历了唐朝和宋朝的盛世,享受着天下的安定与繁荣。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遭遇了战乱之灾,家族衰落,于是四处流浪,流离失所。

我生得较晚,未能亲眼见到先人的荣光,只是听说他们盛时的繁华,心中向往不已,未曾不泪湿衣襟。

因此,我创作了《哀江南赋》来表达我的情感,希望借助这篇文章,传承于后世。

【原文】夫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

然自五胡乱华,中原动荡,江南亦未能幸免于难。

唐宋之际,虽有盛世之景,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江南亦不过是一叶扁舟,漂泊于乱世之中。

余闻之,未尝不感慨系之。

【翻译】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动荡不安,江南也无法幸免于难。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虽然有盛世的景象,但是战争不断,民生凋敝,江南也不过是漂泊在乱世中的一叶扁舟。

我听闻此事,未曾不感慨万千。

【原文】余少时,家道中落,先人故里,已成废墟。

每至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余常独自登高望远,泪湿衣襟。

及长,虽得以读书明理,然心中之哀,未能释怀。

于是,每有所感,辄以文字抒发,遂成《哀江南赋》。

【翻译】我年幼时,家道中落,先人的故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每当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我常常独自登高远望,泪水沾湿衣襟。

及至成年,虽然得以读书明理,但心中的哀愁未能消解。

于是,每当有所感触,我便用文字来表达,最终形成了《哀江南赋》。

【原文】嗟乎!江南之赋,千古绝唱,虽悲愤填膺,亦不失其雅韵。

余愿以此赋,告慰先人之灵,亦以自励,虽身在他乡,心系故土,不忘家国之情。

【翻译】唉!江南的赋,千古绝唱,虽然充满了悲愤,却也未曾失去其高雅的韵味。

第八讲庾信《哀江南赋序》.

第八讲庾信《哀江南赋序》.

第八讲庾信《哀江南赋序》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少聪敏好学,有才名。

初仕梁,为昭明太子伴读,曾任尚书度支郎中、东宫领直等官。

后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

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庾开府。

在梁时出入宫禁,为文绮艳,与徐陵并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

《北史》本传谓其“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留北后虽居高位,却常怀故国之思,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劲沉郁。

他的《哀江南赋》和《拟咏怀》诗可为代表。

堆砌典故、用意曲深。

成就集六朝诗、赋、文创作之大成,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巨。

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谓其“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

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有《庾子山集》。

庾信《哀江南賦序》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

余乃竄(cuàn)身荒穀,公私塗炭。

華陽奔命,有去無歸。

中興道銷,窮於甲戌。

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

傅燮(xiâ)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鹹(xián)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

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橋羈旅。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非河橋之可聞!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

《哀江南赋并序》原文庾信

《哀江南赋并序》原文庾信

《哀江南赋并序》原文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瘐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

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陵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

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

庾信最有名的诗10篇

庾信最有名的诗10篇

庾信最有名的诗10篇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人称“庾开府”,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庾信最有名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哀江南赋序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所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词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墓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皋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元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人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唳鹤,岂河桥之可闻。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哀江南赋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哀江南赋序 大学语文分析

哀江南赋序  大学语文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评论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未 觉前贤畏后生。(杜甫《戏为六绝句》) • 而南冠、西河,旅人发叹,乡关之思,仅寄于《哀江南》 一赋,其视徐孝穆之得返旧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苏属国哉!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 庾开府集》)(按: 徐 孝穆,徐陵。李都尉,李陵。苏属国,苏武。) • (庾信)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 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初在南朝,与徐陵齐 名,……二人以宫体相高耳。至信北迁以后,历阅既久, 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 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非陵之所能及矣。(清《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八《集部· 别集类· 庾开府集笺注十 卷》) • (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 未食而不饥。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故前贤品评, 以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李调元《赋话》卷八)
返回
哀江南赋的艺术特色 艺术赏析
• 以“悲哀”为主基调,感情充沛,文气流宕。
• 表情达意俱用典故,精切自然,浑无痕迹。
• 对偶工稳而不板滞,词气鼓动,笔意纵横。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六朝骈文的代表作,请你谈谈它在辞藻、 对偶以及用典方面的特点。 二、 中国古代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或读《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序》的文字,以四、六句为主,节奏感 后,讥庾信改仕北国,是为“无耻”(全祖望《鲒埼亭集 很强,善于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又善用虚词勾连句与 外编 · 题〈哀江南赋〉后》)。请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此篇 句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极强的构造能力。像“孙策以天 序文的故国乡关之思及其内心悔恨,是感情真挚,抑或矫 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揉虚伪?应如何正确认识?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 三、 高声朗读此文,细心体味骈文的语言节奏音乐美 芟荑斩伐,如草木焉!”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 及其内在激情的关系。 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善于化用旧典,每一个简短的包含 典故的句子,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联想,因而形成十分 厚重的文章风格。但由此也使文章变得艰深难懂,且难 免也有生硬的地方。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归纳
哀江南赋序里有“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这“畏南山之雨”呢,是用了南山豹的典故,南山豹为了让自己的皮毛花纹变得美丽,遇到下雨就躲起来,比喻人要爱惜自己的名声。

“忽践秦庭”这是讲的申包胥到秦国哭求借兵救楚的故事,表现出那种为了国家利益而奔走的决心。

“让东海之滨”这里说的是战国时齐田和把齐康公迁到海滨,篡夺了齐国政权的事儿。

“遂餐周粟”是用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俩不食周粟,而这里说“遂餐周粟”是一种反用典故,表达一种无奈和悲愤。

还有“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钓台移柳”是说西晋灭亡后,大司马府中的柳树被移到了营中,这暗示着国家的败亡和物是人非。

“华亭鹤唳”是陆机的典故,陆机在临刑前感叹再也听不到华亭的鹤鸣声了,表达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悲叹。

再看“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这里提到孙策和项羽,他们虽然开始的时候兵力很少,但是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用他们的故事来感慨世事无常,对比自己的处境。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这里提到江表王气,是说江南地区在过去三百年间有着王者之气,这是对江南地区曾经辉煌的一种回顾,也暗示着如今的衰落。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楚歌”是楚汉相争时汉军唱楚歌瓦解楚军军心的典故,“鲁酒”是鲁国的酒薄而引发的故事,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这些东西都不能带来欢乐和消除忧愁。

概括性来讲,哀江南赋序中的典故句子太多了,这些典故的运用让这篇赋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作者的复杂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

——兼语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

“饮”破读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蹄:踢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卿欲何言?(《赤壁之战》)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

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时不我待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宣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