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及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适用。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腹痛,就是小建中汤;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

1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担惊受怕、想哭;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齐”,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

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炙甘草汤。

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食物经过人的肠胃吸收了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

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

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然后加麻子仁,因为他不是便秘,肠子里有宿食,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验案举隅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验案举隅
实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4 年8 月 第3 O 卷8 期 ( 总第2 5 9 期)
J OURNAL OF P RACT I C AL TRADI T I ONAL CHI NE S E MEDI CI N E 2 0 1 4 . Vo 1 . 3 0 No . 8
炙甘草 汤出 自 《 伤寒论 》方 中人 参 、炙甘 草补益 心气 ,麦冬 、生地 、麻 仁滋 养 心 阴 ,阿 胶 、大 枣 补养 心 血 ,桂枝 、生姜温通心阳 ,调和营卫 。诸药合用 ,共奏 益气滋阴、温 阳复脉之效。 心悸常由心之阴阳气血不足引起 ,阴血不足 ,阳气 不振 ,心 脉失 于 温 养 ,心 悸而 作 ,脉 结 代 。治 当以 益气 滋阴,温阳复脉为主。方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 曹 某 ,女 ,5 8 岁 ,已婚 ,2 0 1 1 年6 月6 日 初 诊 。 数年 前 无 明显诱 因 出现 心慌 气 短 ,动 态 心 电 图示频 发 室早 , 室早6 7 9 2 次。近月来心慌加重 ,心慌 ,夜间明显 ,伴有 乏力疲劳 ,气短 ,口干,纳差 ,食后腹胀 ,眠可 ,舌暗 红苔薄黄 ,脉结代。诊为心悸 ,气阴两虚型。方用炙甘 草汤加减 。炙甘草2 0 g ,党参3 0 g ,桂枝2 0 g ,干姜9 g , 黄连1 2 g ,麦 冬3 0 g ,熟 地 3 0 g ,麻 子 仁 l O g ,黄芪 3 0 g ,陈 皮1 2 g ,厚 朴 1 2 g ,枳实 1 2 g ,生 姜 3 片 ,大枣 5 枚 。6 剂, 水煎服 , 1 3 1 剂 。服 药 后 心慌 好 转 ,夜 间 心 慌 稍 缓 ,乏 力疲劳 ,气短 ,口干 ,纳不佳 ,食后腹胀 ,舌暗红苔薄 黄 ,脉 结代 。上方 加 木 香9 g ,砂 仁 1 2 g 。6 N ,水 煎 服 , 日1 剂 。服药后 ,夜 间心 慌 已无 ,仍有 乏力 疲劳 ,气 短 ,口干 ,纳眠可 ,舌暗苔薄黄 ,脉结代 。动态心电图 示室早1 2 0 8 次 。 为 阴血 不足 ,阳气 不 振 ,心 脉 失 养 。上 方继服 ,6 剂 ,水煎服 ,日I N 。服药后心慌 、乏力基本

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及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及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17
18
心悸脉பைடு நூலகம்辨识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心悸的特征性征象,故脉象辨识 同为重要。《内经》中对心悸脉象的变化已早有认 识,《素闻·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 数曰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伤寒论》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 促脉及其区别。
19
心悸脉象辨识
快脉: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过汗阳随汗外泄,伤及心阳。心 阳虚则治以益气通阳,补气定悸,方用桂枝甘草汤。方中仲景 用桂枝壮心阳以定心悸是其独到之处,心悸用桂枝,还可见于 第102条以及小建中汤,甘草佐桂枝,辛甘化阳而补心阳,使 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20
14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 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属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15
病例一
叶某某,住院号56255,男,75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 再发2小时”于2009.11.10上午9时入院。反复胸闷心悸10年 余,曾多次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 速,曾应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时可转为窦律。但心悸 反复发作,2008年7月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 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行射频消溶术。此后心悸仍有反 复发作,但频率较前减少。本次再出现心悸心慌入院。入院 体查:P110次/分,R20次/分,BP90/70mmHg。舌质淡,苔 白,雀啄脉。心率125次/分,心音强弱不一,快慢不一,各 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床边心电图:快速型房颤。 入院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1、扩张性心肌 病 心律失常 快速型房颤;2、预激综合征射频消溶术后。立 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40ml静推,未复律,后予胺 碘酮静脉维持。12日上午9时,胺碘酮已维持24小时,患者仍 未复律,予停用。考虑患者年老久病,脏腑亏损,心之气血 两虚,予炙甘草汤:炙甘草15g 红参10g 麦冬30g 生地30g 桂枝10g 生姜10g 大枣颗粒1包 阿胶颗粒1包 火麻仁10g 。 水煎,温服。次日下午3时许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率波动 在45-60次/分,继服上方1周,追踪该患至今未复发。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炙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炙甘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炙甘草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炙甘草汤一、心动悸罗谦甫医案;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

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

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债。

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

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独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

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养血,复脉通心是也。

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

服之,不效。

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

按语:第以中气素亏,又误用泻剂,“痛伤脾胃”,后天乏源,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

方用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阳;麻、胶、麦、地之润,已养己亏之阴‘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心脉之本源。

方得补土生火,滋阴复脉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

二、脉结代谢映庐医案:吴某某,20岁。

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疟,似损非损。

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咳嗽食少,卧难熟睡。

因见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

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

常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全;人参、桂枝、大枣、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

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

按语:久病痰嗽,耗气伤阴;又温凉杂投,夺气衰形。

痛疾不去.又加新恙,渐成虚劳。

潮热、畏寒、少寐、痰嗽、脉象结代,诸症迭现,此心之阴阳两虚之候。

惟宜炙甘草汤滋阴和阳,以复脉气。

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三、胸痹雷样发医案:韩某某,男,46岁,农民,1983年4月8日就诊。

主诉: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已3月余。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有人经常会感到心慌心悸,有时心脏像缺电的钟表一样,走一走,突然停一下,然后继续走。

有人对这种情况比较敏感,会感觉心脏极不舒服,有人则不敏感,对此无所谓。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炙甘草汤的应用:《伤寒论》第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结脉,就是用手摸脉,感觉脉打结一样,不舒展,说明心脏部位有问题。

代脉,就是明显感觉脉走走停停,有的人是偶尔能感觉到,有的人是经常出现,甚至发作时会有濒死的感觉。

代通贷,就像一个人经济状况不好,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只能靠欠债来维持。

心动悸,就是心跳的不平稳,明显能感觉到心脏有颤动,就是有些像现在所说的房颤,同时还要明显的心慌心悸。

实际中观察到有人心跳的很快,超过100次/分钟,有人跳的慢,也就50次/分钟。

无论快慢,脉都显弱,而且有心慌心悸。

这时候不能认为心跳快是有热,实际是心脏因为功能弱,每次输出的功率太小,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增加输出次数来维持身体运转的需要,实际此时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用清热药,不然会酿成大错。

“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心脏功能性问题,也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

炙甘草汤尤其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二、三尖瓣锁闭不严等。

我们看炙甘草汤的组成,里面炙甘草、人参补中气,地黄、麦冬、阿胶、大枣补阴生津,麻仁润经络、消除结涩,生姜、桂枝补阳,帮助心脏运转,所以炙甘草汤补心气、通心阳、益心阴、增心血。

也有人说炙甘草汤是“三分阳药,七分阴药”。

对此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能单纯用阴药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互根的理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如果人体阴阳分离了,不在一起,那离死亡就不远了。

医案一九七:炙甘草汤治愈心悸半月案

医案一九七:炙甘草汤治愈心悸半月案

医案一九七:炙甘草汤治愈心悸半月案医案一九七关键词:阿胶与黄明胶;下血;阿胶或黄明胶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少或闭经孙某,女,44岁。

初诊日期:2019年11月8日。

主诉:反复心悸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出现心悸,心中堵闷感,每天均发作,多于上午8:00至9:00间发作,每次心慌持续数秒,间断反复出现持续约1小时,活动及户外则无心慌。

刻下症:反复心悸,身上怕冷,疲乏易困,口干,眠安,大便偏稀,小便调。

查体:体形中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笔者临床体会到炙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亢进,精神萎靡,体质虚弱(多偏瘦),口干,皮肤枯燥,大便干燥。

本案患者心悸,疲乏易困,口干,符合炙甘草汤的方证,故辨证为炙甘草汤证。

诊断:心悸炙甘草汤证。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生甘草16g,生地64g,麦冬32g,火麻仁5g,大枣35g,党参8g,桂枝12g,阿胶珠8g。

7剂,日1剂,水煎服,煎药室代煎,1剂出3袋汤药,每袋汤药加10ml白酒一同重新煮沸,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药。

二诊(12月16日):服药3天后心悸好转约80%,仅平卧时仍感轻微心慌,容易疲乏,患者诉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至少减少约1/6,大便1日2次,大便成形,夜尿0次。

治疗:方用炙甘草汤。

生甘草16g,生地64g,麦冬32g,火麻仁8g,大枣35g,党参8g,桂枝10g,生姜16g,肉桂2g,黄明胶10g(自备)。

14剂,煎药法同前。

患者述近两周未发作心慌。

随访2周未见复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卷二》,别名傅致胶,其中描述“味甘,平。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5心悸——闫云科医案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

心悸二十余年。

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

胃纳尚可,大便稀溏。

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

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诊其脉,沉细结。

触其腹,无压痛。

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

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

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

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

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24g 阿胶15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红枣30枚白酒10ml(服药时加人)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

《临证实验录》6心悸——闫云科医案连某,女,66岁。

心悸、失眠二十余载,近因犬吠受惊,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

心悸以早晚、活动、食多后明显,悸时胸满短气,心烦面热,懊恼不宁,甚则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症可得减。

胃纳可,嗳逆多,大便日三行。

面肿于晨,神疲乏力,眩晕耳聋,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思冷。

望其面颊微红,舌质老红,少津无苔。

诊其脉,沉弦结。

触其腹,松软不痛,当脐悸动。

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审证察脉,此阴血虚弱,心失所养证也。

盖虚劳之病,化源不足,脉道失充,是以脉结、心悸也。

心为君主之官,一虚俱虚,肝虚则眩晕心烦,目视肮疏;脾虚则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肿;肾虚则耳聋,易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见气乱之症。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其便次多减麻子仁,复以脉弦而加用柴胡。

拟:炙甘草60g生地125g 党参30g 桂枝45g麦冬45g阿胶30g 红枣30枚柴胡15g 黄酒500毫升三剂二诊:心悸、水肿减,精神振奋,睡寐仍差。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炙甘草汤:功能:阴阳双补,气血双补。

主治:心慌伤寒处方: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失眠者,加酸枣仁10 柏子仁10便塘者,去麻仁。

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用方知要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

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

“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

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

《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

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

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

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

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

《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

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

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二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又名】复脉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经典回顾】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剂量】1、炙甘草用一两,生姜三片,桂枝三钱,人参二钱,生地黄一两,阿胶二钱,麦门冬五钱,麻子仁五钱,大枣十二到十五枚。

2、麦门冬和麻子仁是表里药,一个润肺,一个清肠,常常并用所以等量。

【组成】人参甘草地黄麦门冬桂枝阿胶大枣麻仁姜【时机】1、一名复脉汤2、结代脉。

只要心脏有问题的脉不整,就可以用。

3、病人是心肺虚肠胃实。

【方解】1、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健脾的;2、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3、麻子仁慢慢的把肠子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比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血就不够了;4、生地专门是补血的;5、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山东的阿胶,深咖啡色,阿胶专门补心血,阿胶止血的功能非常好,所以女人月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6、把补血的药加在里面,要让它进入心脏进入动脉,所以重用桂枝。

【应用集锦】1、舌裂纹是由于舌为心之苗,心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舌失濡养,则生裂纹。

可用本方治疗。

2、手心出汗,手心虽属心包络之部位,但心包络是心之外围,与心同气。

汗又为心之液,汗多则耗伤心气,故用本方益气敛阴以止汗。

3、炙甘草汤应用于心脏病、巴西多氏病、产褥热、肺结核、喉头结核等。

4、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5、心悸,不易入眠:炙甘草汤补心血。

【比较集锦】1、小建中汤,是补阳用的,没有生病也可以吃;2、炙甘草汤是补阴虚用的。

3、(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伤寒论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黄仕沛

伤寒论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黄仕沛





(二) 本方其他用药特点
(1) 酒 本方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是仲景一个特色。 酒起到“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 (2) 麻仁 不应以为麻仁只是润燥通便而怱略之。也不应 以为不可解而以他药代之。徐灵胎说过:“一药有一药之性 情功效”。 (3) 大枣 大枣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味,此方用三十枚 是仲景方中用大枣最重者
案一
按:此例患者,一剂起效。连服数月,肌肤胖嫩, 肤色白里透红。相信此方能增肥美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二: 此证脉象散乱,参伍不调,为失神之脉。内经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实属险象,姑以复脉汤救之。 复脉汤后世称心之阴阳两虚。 此例若执其唇舌红焦干裂,必认定真阴亏损 吴鞠通设加减复脉汤。于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再 加白芍。变为纯阴无阳之方,无非养阴药之堆砌,试问何能复脉? 何以治“心中憺憺大动”? 此例固有真阴枯竭之一面,更不能忽略心阳不振之一面。心阳不 振则心动悸而脉结代。非桂枝无以温壮心阳而复脉。故于方中用 大量之地、冬、胶、草,而参、桂仅用十克。不至过于雄烈,于 阴血无伤也。正如《血证论》说得好:“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 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使桂 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 服一剂视情况再作进退。次日见其唇焦稍解,方再加十克桂枝。 又患者第一天泻五次,第二天泻三次,是地、冬、麻仁润下之性 使然,不得已第三天以茯苓易地黄,去麻仁,减麦冬,免地、冬 润下又再伤津液。增西洋参、五味子,姑作救津之用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 黄仕沛
来源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 悸,炙甘草汤主之。” 也见于《金匮要略•虚劳》附方。《千金翼方》“炙甘草 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肺痿》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 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 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中治疗心慌心悸的高效经方-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中治疗心慌心悸的高效经方-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中治疗心慌心悸的高效经方-桂枝甘草汤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察色按脉先辩阴阳,辨病位及病性,强调辩证准确或者缩短辩证准确的过程。

桂枝甘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清·黄元御说:“冒者,覆也。

”指出“冒心”即以手覆胸前之意,他在《伤寒悬解》中云:“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

”说明此为心液受损之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言:“发汗过多亡阳也。

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

”表明此为阳气不足之证,诸多医家较为赞同此种观点。

清·钱天来进一步解释:“阳本受气于胸中,故膻中为气之海……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

”(《伤寒溯源集》),他认为胸中为阳气来源之根本,发汗伤阳后,使胸中阳气亡散,不能温煦胸中,而至心悸。

清·曹颖甫则不以为然,他在《伤寒发微》中言:“水气凌心为悸,伤寒金匮之通例也。

发汗过多,虚其心阳,水气乘虚上僭,则心下悸欲得按。

”认为阳虚为心悸之本,此外,定有水气之邪上逆。

总之,桂枝甘草汤所主乃心阳虚之心悸。

此方成方简单,仅由桂枝、甘草二药成方,但其搭配确为精妙。

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桂枝清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指出桂枝、甘草二药表里一统,止悸而复止汗,王子接寓本方“桂枝汤中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蕴,勿以平淡而忽之。

”作为桂枝汤类方,本方组成简单而效不凡,其中桂枝走表而通阳,甘草走里而固中,二药共奏温阳定悸之效。

另外,汉代及以前桂枝、肉桂并无特殊分别,皆统称为桂(《神农本草经》中有牡桂、菌桂之称,但非桂枝、肉桂之别,后案:汉代桂枝实为肉桂树的枝上皮)。

现在中药教材将桂枝归为解表药,肉桂归为温里药,可见其性确有所偏。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17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陈某某,男,36岁。

初诊:1973年12月23日。

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

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

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

疑诊“冠心病"。

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

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

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

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

气滞瘀阻,络脉失畅。

治以通心阳,和络脉。

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年3月17日。

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昔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

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

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

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 (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

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年7月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

至1974年9月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

前者重点放在辩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

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

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

摘自:张獎梅,张獎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18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炙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案饶某,男,70岁。

伤寒论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黄仕沛

伤寒论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黄仕沛
煎好的药液稠厚香甜,酒精已挥发殆尽,即使不
能饮酒者也无妨。
案一
按:此例患者,一剂起效。连服数月,肌肤胖嫩,
肤色白里透红。相信此方能增肥美容。



案二:
此证脉象散乱,参伍不调,为失神之脉。内经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实属险象,姑以复脉汤救之。
复脉汤后世称心之阴阳两虚。
此例若执其唇舌红焦干裂,必认定真阴亏损
来源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
悸,炙甘草汤主之。”
也见于《金匮要略•虚劳》附方。《千金翼方》“炙甘草
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肺痿》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
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
“心下急,郁郁微烦”,“心下满痛”,都不忌芍药。即使心悸
如果没有与间歇并见,也未必一定要去芍药。

(二) 本方其他用药特点
(1) 酒 本方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是仲景一个特色。
酒起到“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
(2) 麻仁 不应以为麻仁只是润燥通便而怱略之。也不应
以为不可解而以他药代之。徐灵胎说过:“一药有一药之性
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
附子汤主之。”

大多注家认为芍药阴寒酸敛,不利于胸阳的伸展。故21条方证
要去芍药。但我以为心悸(胸满)而又与间歇脉并见才是必去芍
药的原因

胸满很多时是心悸的不同表述,但有些胸满未必就是心悸,很
多时仍用芍药的,如柴胡桂枝汤之“心下支结”,大柴胡汤之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陈某,男,62岁。

1983年4且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多发于春季。

昨日复发,伴头晕,脉散乱不整、细而无力,舌苔薄白。

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仿仲景炙甘草汤法。

处方:生地黄30g,党参12g,桂枝10g,炙甘草12g,麻子仁10g,麦冬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

上方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3剂。

药后脉仍散乱不整,但较前有力,自觉症状好转,有惊恐感,舌苔薄白,前半有裂纹。

处方:生地黄45g,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2g,麻子仁12g,桂枝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大枣10枚。

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

服4剂后,心电图示:房颤消失,低电压趋势。

予上方1/3量服3剂,续以益气活血、养阴宁心之品调理善后。

按语:柯氏指出,今人用炙甘草汤常略去清酒,很不妥当。

酒是重要的通阳药,阴药补养阴血须得阳药相助,酒不仅能够通阳气,而且是较好的溶媒,以酒加水浸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经过煎煮后酒精成分已经挥发,故于心脏病患者有利无弊。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是药物用量很大的一个方剂,生地黄用一斤,折合现在250g;甘草4两,折合现在62.5g,是张仲景用生地黄、甘草的最大剂量,我们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增减。

目前应用炙甘草汤剂量最大者生地黄210g,炙甘草75g,桂枝45g,以效为度。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

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

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

”可谓一语中的。

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

《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

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心脏乱跳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心脏乱跳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心脏乱跳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是处方的圭臬。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腹痛,就是小建中汤;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

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担惊受怕、想哭;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齐”,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或者跳几下、十几下而停一下,没有规律的停跳。

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炙甘草汤。

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

吃下食物后,因小肠(心与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食物经过人的肠胃吸收了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

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

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

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2)心阳不足之心悸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过汗阳随汗外泄,伤及心阳。心 阳虚则治以益气通阳,补气定悸,方用桂枝甘草汤。方中仲景 用桂枝壮心阳以定心悸是其独到之处,心悸用桂枝,还可见于 第102条以及小建中汤,甘草佐桂枝,辛甘化阳而补心阳,使 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心阳虚之心悸在临床中表现症状变化多端,仲景治心阳虚之心 悸不只用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中第118条阳虚心悸烦躁不 安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第112条阳虚心悸,惊狂者用桂 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方测证可知,均是在心阳 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机制与桂枝甘草汤相似。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伤寒论》对心悸的辨证、遣方、用药都 有独特之处,对于现今临床辨证施治仍有重 要指导意义。归纳起来主要分6大证。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1)里虚之心悸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者,小建中汤主之”。此证既无有形邪热扰动胸膈,
阳明燥屎内阻、邪郁少阳,又无水气凌心之象,为 里气虚,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心无所主的心悸。 刘渡舟先生认为里虚轻证可借助于饮食调养,,待正 气恢复,阴阳自和,表里正气充实,正气得以祛邪 外出,则自汗出,心悸可愈;另一方面里虚重证, 若不能自愈,日久,正气仍不得恢复,表邪也不能 自解,可用“安内以攘外”的治法,用小建中汤加 减治疗。
病例二
刘某某,住院号63838,女,65岁,因“反复心悸气促3年, 加重2天”于2009.10.13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甲亢 病史20余年,2型糖尿病3个月。3年前因心悸,气促,活动后 加重,症状反复,诊断为“冠心病”。今年8月7日出现急性左 心衰,经强心、利尿、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病情无明显缓解。 8日转我院急诊就诊,经查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死(亚急性 期)”,予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15日患者再次出现心悸 入院。体查:P84次/分,R24次/分,BP124/66mmHg。神清, 疲倦,言语低微。舌质暗淡,苔白,雀啄脉。床边心电图示: 前间壁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入院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间壁心肌梗死(亚 急性期)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心功Ⅳ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3.2型糖尿病。入院后降压、抗心衰、扩冠、降糖等对症治疗。 监测血压控制在110-128/64-70,心率控制在70-80次/分。 患者仍自觉心悸,乏力,畏寒怕冷,考虑患者年老久病,久病 多瘀、久病多虚,结合舌脉象,辨证为心阳不足夹瘀,予炙甘 草汤:炙甘草15g 红参10g 麦冬15g 生地15g 桂枝10g 干姜 10g 大枣颗粒1包 阿胶颗粒1包 火麻仁10g 丹参20g 鸡血藤 30g。服5剂后心悸、畏寒怕冷、乏力等症状减轻。
四、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77条:“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文概括了炙甘草汤主治证 的病因、病机及主治证的特征。条文中的“伤寒”二字 不可忽视。 从现存较早的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 赵开美影 宋刻本《伤寒论》,至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伤寒 论释义》和《伤寒论选读》,均将该条文载入“太阳 篇”,表明历代医家多认为该文中的“伤寒”为太阳表 证。由此可推断,导致“脉结代,心动悸”的病因为外 感风寒之邪。 另外,由于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表邪容易伤及少 阴心肾,从而损伤心之阴阳气血。如《医宗金鉴》曰: “炙甘草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圣方 也”。所以,炙甘草汤主治证应为表里同病,虚实夹杂 证,但以里、虚证为病证的主要方面,故原文中只列出 “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的特征性表现。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6)邪郁少阳之心悸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满……,或心下悸……,小柴胡汤主之。”其后方注中又 见:“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此为邪 犯少阳,三焦不利,气化失职,水停心下的心下悸。仲景治 以和解少阳,调运枢机,利水渗湿之法,方用小柴胡汤去黄 芩加茯苓汤,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因水饮得 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苦寒之黄芩加淡渗之茯苓,此方为 和法治悸之先例。 仲景用和法治悸,不独以小柴胡汤。第107条:“伤寒八九日, 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以症测其病因病机为邪犯少阳, 水饮内结,弥漫三焦也。故临床上若见少阳不利兼惊恐的心 悸,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定悸。
二、《伤寒论》中心悸的所属
《伤寒论》中悸多以病位而言,或为脐下悸,或 为心悸,心悸即心之本脏的病理性跳动,患者有自 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症状,如第49条之“心悸”, 102条之“心中悸”, 177条之“心动悸”,及第64、 82、356条之“心下悸。 此外,文中尚有未言病位之“悸”,如第318、 264、265、38条分别所言“悸者”“或悸”、“悸 而惊”、“烦而惊”,以及仲景并未明言的“悸”, 通过联系全文,结合条文所述症状,分析病因、病 位、病机,可知此“悸”多为心悸。

慢脉:
缓脉— 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至;损脉— 一息二至; 败脉— 一息一至;奇精脉— 两息一至;
不整脉:
促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 缓时一止,至无定数; 代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雀啄脉—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心悸脉象辨识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心悸的特征性征象,故脉象辨识 同为重要。《内经》中对心悸脉象的变化已早有认 识,《素闻·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 数曰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伤寒论》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 促脉及其区别。
心悸脉象辨识

快脉:
数脉— 一息六至;疾脉—一息七至;极脉— 一息八至; 脱脉— 一息九至; 浮合脉— 一息十至以上;
(5)气滞阳郁之心悸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伤寒论》第318条云:“少阳病,四逆,其人或咳、 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主之”。此为肝胃气滞,阳气内郁,气机不利, 影响心气而致心悸。仲景治以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之法,方用四逆散加桂枝,方中四逆散使阴阳之气相
互顺接,桂枝通阳益气使阳气通畅而悸自除。
炙甘草四两 (12g)
生姜三两 (9g)
人 参 二 两 (6g) 阿胶二两(6g)
组 成
桂 枝 三 两 (9g) 生地黄一斤(50g)
麦门冬半升(10g)
大枣三十枚(10枚)
麻仁半升(10g)
炙甘草汤组方释义
炙甘草汤气血阴阳并补,尤以益气养血滋阴之力为著。 方中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 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 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 之功益著;阿胶、麦冬、火麻仁甘润养血,配生地黄则 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之力尤彰;桂枝、生姜辛温走 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已助脉气接续,同为 佐药。 本方心脾肺肾四脏同调,尤以补益心肺之功为佳,补 血之中寓有通脉之力,使气血充畅行于脉,则脉气接续, 诸症自愈。方中炙甘草的剂量远远超出常规剂量,意在 益气补心,缓急定悸,在本方中非同于其通常调和之用, 故以“炙甘草汤”名方。本方有定悸复脉之效,故又名 “复脉汤”。
三、《伤寒论》中“心悸”的证 治 (3)阳虚水泛之心悸




阳虚水泛之心悸,《伤寒论》中见于三处: 一为真武汤证,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为肾 阳亏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上乘凌心则悸,仲景治 以温阳利水之真武汤,方中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生姜、附子 温肾化水,芍药以敛阳固阴。诸药合用则肾阳复,凌心之水湿去 则心悸可除。 二为茯苓甘草汤证,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茯苓甘草汤”及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 悸”,均为胃阳不足,不能化饮,水气凌心作悸,治以通阳利水, 方用茯苓甘草汤,方中茯苓、桂枝通阳化气,淡渗利水,生姜温 中暖胃散水,甘草补虚合为通阳利水除悸之剂。 三为第386条理中丸方后注云“悸者,加茯苓二两”。此为脾阳不 足,水湿内聚,凌心作悸,方用理中丸加茯苓,温中散寒,健脾 渗湿而除悸。 苓甘草汤与理中丸加茯苓均可治中焦阳虚,水气凌心的心悸,但 前者多伴肢厥,而后者多伴腹部冷痛,喜暖喜按。
《伤寒论》对心悸的证治 及炙甘草汤的应用
陈洪
一、心悸的历史源流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内经》虽无心悸的病名,但对其病机有精 辟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始有 “悸”的病名,涉及“悸”这一症状的条文共 24条,治方12则。其病机关系到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变化复杂,涉及五脏六腑,心之 阴阳气血。
因此炙甘草汤具益气养血滋阴复脉的主要功
能,同时兼有通泻、祛邪的辅助作用,从而 使得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
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属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病例一
叶某某,住院号56255,男,75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 再发2小时”于2009.11.10上午9时入院。反复胸闷心悸10年 余,曾多次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 速,曾应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时可转为窦律。但心悸 反复发作,2008年7月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 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行射频消溶术。此后心悸仍有反 复发作,但频率较前减少。本次再出现心悸心慌入院。入院 体查:P110次/分,R20次/分,BP90/70mmHg。舌质淡,苔 白,雀啄脉。心率125次/分,心音强弱不一,快慢不一,各 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床边心电图:快速型房颤。 入院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1、扩张性心肌 病 心律失常 快速型房颤;2、预激综合征射频消溶术后。立 即给予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40ml静推,未复律,后予胺 碘酮静脉维持。12日上午9时,胺碘酮已维持24小时,患者仍 未复律,予停用。考虑患者年老久病,脏腑亏损,心之气血 两虚,予炙甘草汤:炙甘草15g 红参10g 麦冬30g 生地30g 桂枝10g 生姜10g 大枣颗粒1包 阿胶颗粒1包 火麻仁10g 。 水煎,温服。次日下午3时许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率波动 在45-60次/分,继服上方1周,追踪该患至今未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