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
中基课程案例-病因病基
七 ⑷七情与脏腑气血关系:
情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
内 伤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②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肝主怒、
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而心
为之主;
③七情太过导致脏腑精气阴阳功能失常,气
血运行失调,尤其损伤相对应内脏引起七情致病。
⊙七情病理含义
七
七情内伤:精神致病因素,指有突然/强烈/长 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调
⒋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性干涩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易伤津液 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 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燥胜则干”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易伤肺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 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 结等。
概 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 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
述 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⑷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⑵直接伤及相应内脏: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
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或易损伤潜病之脏
腑;
“脏虚之处,情伤之所”
七情内伤
⑶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 喜则气缓,致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 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 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 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课件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差异
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病邪。
类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
三、痰饮的形成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水湿停聚 痰饮
心阳不振
三焦水道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喘
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悸
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眩
呕
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
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
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
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
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
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
中基-病因(疠气,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中基-病因(疠气,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致病性和流行性的外感邪气。
疠气的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变快,其性暴戾;病中易化火生风,耗津动血。
迅速出现毒热内陷心包,蒙蔽神明等危重症;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气候反常;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预防和隔离工作不力;社会因素;七情内伤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适应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导致疾病。
七情直接影响相关的内脏发病。
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影响病情变化;直接伤及脏腑:过喜伤心,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过怒伤肝,见两胁胀痛,善太息(长吐气,本人经常这样),咽中异物感(梅核气?),闭经痛经;过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过悲伤肺,见咳嗽,胸闷,气短,乏力;过恐过惊伤肾,见滑精,二便失禁;七情过激伤人发病,先伤心;“是故休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禅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禅而不收。
”;“惊则心无所依,神有所归”;情志内伤还容易损伤肝脾二脏;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淤积),使人薄厥”;“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悲则心系急,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规律;过饱:脘腹胀满,嗳腐反酸,厌食纳呆,呕吐泄泻;食滞日久,积而化热;小儿疳积: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便溏,面黄饥瘦;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位偏嗜;种类偏嗜;寒热偏嗜:“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温寒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五味偏嗜:多食咸味,血脉凝滞,面色失泽;多食苦味,皮肤枯槁,汗毛脱落;多食辛味,筋脉拘急,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掀起;多食甘味,骨骼疼痛,头发枯落;种类偏嗜:偏嗜酒浆;偏嗜肥甘;偏嗜酒浆:损伤肝脾,久易聚湿,生痰,化热而致病,癥积;偏嗜肥甘:食肥厚甘味,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热化火,消化不良,患胸痹,肥胖,痈肿疮疡,痔疮下血;“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劳逸失度:过劳;过逸;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劳力太过伤气;劳力过度导致筋骨损伤;“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行伤筋;)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浊者为痰,较清稀者为饮,属于继发性病因之一;痰分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无形之痰:只见征象,不见形质;如眩晕、癫狂;(无形之痰并非虚无的,其仍然有形质,只不过分布深,看不见,通过病理情况来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疫厉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疫厉之气上节课呢,我们重点讲了外感六淫。
什么是外感六淫?它的致病特点有哪些?让我们再总结一下。
这个六淫呢就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这6种气候变化过度会引起人的疾病。
或者说呢,你自己的抵抗力太差,体质太虚弱,也会导致你生病。
这个病因就叫外感六淫。
那么这个六淫导致的疾病大多是传染性或者是感染性的疾病。
它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基本都发热。
但是发热的机理不一样,有的发热是因为风,有的因为寒,有的因为暑,有的因为湿,有的因为燥,有的因为火。
我们在退烧的时候用的药那是各不相同的,至少分成6类,其实呢,根据病情的轻重还可以继续分类啊,这个发烧退烧的药是非常复杂的,它结合在一起就更加复杂了,这是以感染性和传染性的疾病为主。
另外呢,还有少部分是物理性因素导致的疾病,你看这个中暑,它就不是感染导致的,你给他一退烧呢,一退热呢,它马上就好了,这是物理性因素。
还有少部分呢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风湿免疫性疾病,跟气候密切相关的,也叫也把它归到六淫所导致的疾病。
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个风邪侵袭人体,寒邪侵袭人体,你在人体里能不能把这个风邪给解剖出来,拿出来化验化验,它到底有什么成分?是酸性还是碱性的?能不能化验出来?我们说风邪暑邪燥邪也就是外界自然气候变化它所引起来的微生物的异常,它在微观上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气候下导致的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增大,繁殖过度而侵袭人体,大多都是这种情况,所以说我们不要去把风给我找出来看看啊,因为以前那个反中医的人,他老说你把风给我拿出来我看看,它是白的黑的,不要揪着不放啊。
它所导致的疾病,我们有药能治好,那这个药就叫祛风。
寒邪导致疾病啊,吃了这个东西能治好,那就叫它散寒。
就是这么简单,忽略了微观的那些个思路。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疠气啊。
疠气的说法也很多,他又叫戾气,又叫疫厉之气,又叫杂气。
论述这个病最多最专业的就是我国明朝的吴又可,他写了一本书叫《瘟疫论》。
中国自古以来也治瘟疫,但是呢,不成体系,人们对这个病因病机还有治疗原则始终呢,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_病因课件
病因
(二)过逸
1、体力过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 不蠹,动也”。
2、脑力过逸
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一、痰饮 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到、听得着, 如:痰液、痰涎、痰核 无形之痰,只能通过外在表现推知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胸闷
外感湿邪
湿困脾胃,升降不利——脘腹胀满、腹泻、 恶心呕吐
湿停下焦,气机不利——大便粘滞不爽、 小便余沥不尽
湿邪易困脾,伤及脾阳,脾阳不振——尿少、水肿
2)湿性重浊
重:沉重——病处沉重感或重着不移,如身重困 倦,头重如裹;关节酸重不移。 浊:秽浊、混浊——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 如大便有粘液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粘稠,湿 疹流脓水。
5、转化性
夏季有无风寒感冒?冬季有无风热感冒?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轻扬开泄、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恶风
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易侵犯上部、肌表、阳经 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 风痹、荨麻疹 数变——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如中风、“风水”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风邪致病有动摇的特性,如突然晕倒 (晕厥)、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 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
人体正气不足 六气太过或不 及、非其时而 有其气、变化 急骤 六气变化正常
产生疾病
六淫
人体正气充足
不产生疾病 六气
是六气还是六淫,关键在于是否发病,是否发病关键 在于正气是否充足。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又称 “外感病”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六淫多相兼而伤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培训课件
一.贯穿整体观念 二.应用类比方法
❖ 方法 一.询问病史 二.审证求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3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
❖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
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
三 食类偏嗜: ❖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二、劳神过度
二.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de致病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10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风邪de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 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de特性.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de特 性.如风痹、风疹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30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直接伤及内脏
❖ 病因:七情过极,超越常度,损伤相应脏腑(反伤本脏,自 伤).
➢ 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 ➢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 ➢ 忧伤肺: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 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溏泄 ➢ 恐伤肾:肾气不固、精气耗泄 ➢ 损伤它脏:暴怒伤肝——横逆脾胃
中医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外感病因(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总称。
当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之时,疠气易于产生和流行,其伤人则发为疫病。
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等。
疠气种类繁多,其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疫病,又称为疠病、瘟(温)病,包括但不限于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
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一、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有无疠气接触史是诊断疫病的重要依据。
无论男女,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发病。
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暴戾,伤人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的特点,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不同疠气致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从而在不同脏腑产生相应的病证。
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
每一种排气口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
同一种疠气对机体致病部位又具有定位性,即某种疠气可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病,故患同一疫病的人群,大都症状相似。
四、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有气候因素,如自然气候反常变化。
2.环境因素,如环境卫生不良。
3.预防措施不当,由于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触之者皆可发病。
4.社会因素,如生活极度、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不安等易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
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疫疠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医病因—外感病因(中医学课件)
谢谢
病因
关键性问题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疠气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 七情的致病特点 痰饮、瘀血的形成与致病特点
劳逸过度、饮食失宜的主要内容
目录
• 外感病因 • 内伤病因 • 病理产物性病因
• 其他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 六淫 • 疠气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 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 较急,病初多见寒热、骨节酸楚等。
气、杂气、乖戾之气等。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传染途径 空气传染 口鼻侵入 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二、疠气
疠气
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气候反常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
动血;火热易致疮痈。 暑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谢谢
一、六淫
一、六淫
(4)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一、六淫
一、六淫
(5)火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一、六淫
外风与内风的区别与联系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最新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ppt课件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 :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六)火(热、温)
概念:与夏季主气火相似、具有 火之炎热(温热)特性的外邪。
特性:
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等。
第一节 六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 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疾病的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 先见表证。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燔灼上炎、发病 急速、传变较快。 (2)热邪易扰心神:热性躁动、心神不宁。 (3)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 气随津脱。 (4)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5)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
第二节 疠气
一. 基本概念: 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 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其中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二)饮食不洁
饮食变质 饮食污染 寄生虫
(三)饮食偏嗜
1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 偏热:损伤脾阴、胃热 2 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3 食类偏嗜: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耗气 2、劳神过度 耗血 3、房劳过度 伤精 (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二)寒邪
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 邪。 特性: 1 . 寒邪与冬季主气寒相似,致病多见于冬季,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六淫六淫又称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的概念是从六气转化而来,六种气候因素四季轮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就会产生六淫。
夏天当热不热冬天当冷不冷,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暴寒暴暖都会让人生病,对病人来说六气就转化成了六淫,对抵抗力强没有生病的人来说就是六气。
即使气候正常,也有抵抗力差的人会生病,所以六淫不管天气是否正常,都是客观存在的。
六淫的致病特点1、季节性;一般来说春天多风,夏天多暑,长夏多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其中以暑邪和燥邪较为突出。
2、地域性;以中国而言,一般西北多燥寒,东南多湿热,沿海地区会加上风。
具体情况还要依据当地的地形环境来定,如潮湿环境多湿邪,干燥高温环境多暑邪火邪燥邪等。
3、相兼性;六种邪气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侵入人体。
以风邪为代表,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相兼致病。
4、转化性;六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转化。
转化方向多由人体体质决定,如阴虚体质缺津液,容易化燥;阳虚体质阳气不足,容易化湿等。
5、外入性;六淫邪气多由人体表层(肌腠、口鼻等)侵入,初期多为表证,随着时间推移向不同方向转化,成为里证。
六淫各自的性质与特点风邪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升发向上向外、使肌腠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的外邪称之为风邪,因其“动”的特性,所以是阳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常有,所以风邪引起的疾病不限于春季。
风性升发向上向外,所以易伤阳位(人体上部、外部)。
肺是人体最上面的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风邪侵袭引起肺气不宣,会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喘等症状;此外风邪向上游走上扰头面,会有头(上)身痛的症状;风性使肌腠开泄,毛孔疏松,会有恶风、汗出、发热(低热)的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病位也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等;此外还有多变的特性,发病急变化快,如癫痫、中风、面瘫等;风性主动,有动摇不定的特性,所以风邪作用人体后会有不自主的动作,如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长,风使肌腠开泄,使其他邪气易于侵袭人体,所以常和其他病邪联合使人致病。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讲解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1
本章节主要内容:
概述 第一节 六淫 第三节 病理产物
疠气 第二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其他病因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2
本章节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及疠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七情 治病特点;痰饮、瘀血、结石等继发性病 因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9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 适应能力;
六气发生太过 人体正气不足 发
非其时有其气
病
气候变化急骤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10
②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 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 称为六淫。
气候 变化 (六气)
人体 正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病 不病
六淫 六气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11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
病。
2.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
相关。
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
相关。
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的讲解
16
3.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具有明显
1的.暑季节为性阳。邪暑,病其只性有炎外热感,。无内生。 2暑.暑暑邪邪致性伤病升人有散多伤,出暑耗现和一气中派伤暑典津之型分。的,阳还热有症阴状阳。之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疠气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又名戾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
疠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
疠气与六淫不同,不是由气候变化所形成的致病因素,而是一种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即“毒”邪。
疠气经过口鼻等途径,由外入内,故属于外感病因。
由疠气而致的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称之为疫、疫疠、瘟疫(或温疫)等。
温病与瘟疫不同,温病为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无传染性和流行性。
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疫疠之气,其性急速、燔灼,且热毒炽盛。
故其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变化多端、传变快的特点,且易伤津、扰神、动血、生风。
疠气为害颇似火热致病,具有一派热盛之象,但毒热较火热为甚,不仅热毒炽盛,而且常挟有湿毒、毒雾、瘴气等秽浊之气,故其致病作用更为剧烈险恶,死亡率也高。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疫疠之气致病可散在地发生,也可以大面积流行。
因此,疫疠具有传染性强、流行广泛、死亡率高的特点。
诸如大头瘟(由疫毒感染而发病,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特征)、虾蟆瘟(人体感受疫毒之后,以颈项肿大为主症,连及头面,状如虾蟆,故名)、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实际包括现代医学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特适性与偏中性:特适性指疠气致病的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
疠气作用何腑何脏,发为何病,具有特异性定位的特点。
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从而在不同部位上产生相应的病证。
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
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
偏中性指疠气的种属感受性。
疠气有偏中于人者,偏中于动物者。
偏中于人的,则不传染给动物;偏中于动物的,也不传染给人。
即使偏中于动物的,因动物种属不同,也不互相传染。
总之,六淫和疠气,均属外感病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各有不同,但因其所致之病,多以火热之候为之,故常统称为外感热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 -- 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牢牢记住,我们前面讲的中医病因学特点,叫辨证求因。
为了便于学习,分析临床现象,我们从六淫的性质、致病特点推出它的临床特征。
我们贵在掌握它,学会思想方法,如何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抓住它特征性的表现,看这个特征它属于六淫当中哪一个淫的属性,从而得出病因,它属于哪个淫,学习的重点在此。
至少在我们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把重点放在这里。
我前面所说那些见仁见智的问题,今后去学习,进一步钻研。
在我们这门课程,只要求同学们掌握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致病特点,它的临床表现的特征性现象,同学们学会从临床的特征性现象向回推,由果导因,导出六淫的性质,最后确定是何淫为病。
学习六淫学说思路应该是这样的思路。
二、疠气下面我们讲外感病因的第二个,叫疠气。
一、我们讲疠气的基本概念,什么叫做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怎样理解疠气的概念呢?其一、疠气和六淫相同,都属于外邪。
其二、它和六淫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主要表现在传染性。
在讲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时候没提它具有传染性;我们讲六淫的时候讲它是六种外邪的统称,而这里面讲是一类。
注意,疠气是个类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理解它的这个定义要从这几个要素来理解。
疠气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杂气、戾气、疫疠之气、疫气等等,有多种名称,现在都规范地一个定义,叫做疠气,它的正名叫疠气,又称之为杂气,或者戾气,就是户字底下加个犬那个乖戾之气的戾气,其他的名称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实际上,疠气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传染病学的病因。
明确提出这个概念是吴又可的《温疫论》,他讲了这么一句话,同学们听一下就可以了。
他说“温疫之为病”,就是指的传染病,说“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那就是说,不是六淫所引起的,(不是)风、寒、暑、湿、燥、火所引起的,“乃天地间别有一种疫气所感”,就是除了六淫之外,他把这个疠气定义,又名叫做疫气,就是另外一种气所感的,所导致的。
在《温疫论》里面,在温病学里面已明确指出,疠气是一种特殊的气,是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特殊的物质,这是中医病因学的重大突破。
这是第一、讲它的概念。
二、讲它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也就是说,疫疠之气,它致病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所谓传染性是指疠气致病,它是通过食物、空气等多种途径,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
所谓流行性是指疠气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鲜明的地域性,可以在某一地域发生,也可以在若干的地域发生,表现为它的流行性,可以是大面积的,也可以是散在的发生。
(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疠气为病与六淫致病和内伤疾病相比较而言,发病急骤,侵入机体以后有个短暂的潜伏期,就是隐伏期, 短暂的隐伏期,它迅速地表现出来鲜明的临床变化。
南方的同学可能有这个体会吧,南方打摆子,就是疟疾。
那么中医认为瘴、疟就是打摆子,其病属于疠气范畴,它的特点就是发病快,不仅如此,而且病情险恶,有的甚至于很快就会出现病危的特征。
这是第二个,疠气的致病特点。
所以古人讲,“疠气为病,缓则朝发夕死”,早晨得病,晚上死,“重则顷刻而亡”,可以发病后很快就死亡。
这句话,我们今天来理解,就是烈性传染病。
(三)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所谓特异性,就是指疠气,我们讲一类,一类外邪,疠气当中的某一种致病的种类它有专属性。
在中医文献里面概括这个专属性,称之为一气致一病,一种气导致一种病,它和六淫不同,这是一。
其次,症状相似。
不管哪一种疠气,侵袭机体以后,在机体的发病过程中,不同的疾病它们会出现共同的,有基本相同的临床表现,有基本相同的发病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有共同的表现。
这一点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来讲,在这里同学们学习特异性强,症状相似这样一个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和六淫相比较来掌握。
每一种疠气致病有专属性,也就是说有特异性,用中医的传统的话讲,就是一气致一病,某气对某病有选择性,有专属性。
不管哪一种疠气,侵袭机体以后,它们的发病过程,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和表现。
前面我们提到过卫气营血,卫气营血提到过一个卫气营血辨证,又提到一个上中下三焦,在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讲《温病条辨》,讲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他们所建立那个卫气营血、上中下三焦辨证,温病它的病因就是疠气。
那么,要么是按照卫气营血这个规律发展,卫气营血每一个阶段,它有它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不论什么疾病,哪一种疠气致病,它都遵循着卫气营血这样一个规律演变,它每个阶段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要么就是按照上中下三焦来转变,那么上中下三焦都有它们共同的症状。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温病的时候来进一步地理解疠气致病的症状相似性和特异性。
它和六淫不同,我们前面讲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每一个淫它有不同的性质,它有不同的特点,很难找出症状相似,更无从说起它们有特异性,唯独在疠气里面强调症状的相似性和致病的专属性。
上述这几点就是疠气致病的特点,要求同学们,1. 记住概念,要和六淫相比较来记住,疠气是一个类概念,而六淫,如果从概念上来说,那么六淫是一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的合称,不是类概念,是六种邪气加在一起,那么定名,给它定义叫合称,都属于外邪,它是有确定的数量的,而这个是个类概念。
将来同学们学习温病的时候进一步讲,在那个里面讲常有的都有哪些疠气。
2. 疠气的致病特点记住这三句话,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要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相比较而言去记忆,为将来同学们学习温病学,也就是中医的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奠定基础。
将来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讲病因主要是讲疠气。
下面简单地说一下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讲这些内容的目的旨在告诉同学们,上述的致病特点是古人根据疠气致病,根据那些疾病的特征,和疾病产生的季节以及相关的因素总结出来的。
所以我们中医学很早,《内经》没明确提出来,从《诸病源候论》开始,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传染病和流行病的记载,已经认识到流行病和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形成的条件。
(一)气候反常。
中医学认为疠气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自然灾害之后一定有大疫。
那么为什么自然灾害之后有大疫呢?就是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是表现为气候的反常,容易滋生疠气。
我给大家读一句话,看看古人,就是明代的王肯堂《证治准绳》里面讲,他说,“凡时行者” ,时行,又出了个定义,时行病就是我们讲的那个疠气致病,就是现代语言的传染病和流行病,中医又称时行病,他说,“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讲气候的反常。
“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他说在一年当中所发生的疾病,不分男女老幼,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他最后得出结论,判断这不是六淫所导致的疾病,而是“时行之气也”,致病的原因是疠气。
前几年我们长江流域发大水,发大水之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疠气致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是气候的反常,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容易导致疠气的滋生。
(二)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环境,后面我们还要讲环境作为致病因素。
在这里面旨在说明环境不好,比如水源、空气的污染,容易滋生疠气。
《医学入门》里讲,东南沿海,他说“山峻水恶必滋温热”:他说“外感湿毒,此毒从口鼻而入也”,讲环境的变化。
这种环境的污染,或者饮食污染,食物污染,会滋生疠气,所反映出来的疾病。
比如在温病学里面讲的疫疠,疫黄。
疫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急性肝炎,都是和环境污染,饮食不洁有关。
(三)预防工作不好也是滋生疠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在中医学里面,古书记载,强调凡是疫气之家,就是凡是患有疫气这样的(病)的人,他这个家族的人,他们所用的衣物千万不要送给无疫之家,就是没有被传染的人家。
中医古书讲,凡有疫之家不得以衣服、饮食、器皿送予无疫之家。
看中医学已经明确认识到传染途径,要做好预防和隔离。
而无疫之家不得受有疫之家之衣物、饮食、器皿,就是我现在没有得传染病,没有疠气致病,我也不要去接受已经获得了疠气之病的(人)送给我的衣物、饮食和器皿。
这句话强调的是预防隔离不好,容易滋生疠气。
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之外,和社会环境也有关系,就是社会环境,生产水平的低下,社会战乱,动荡不安,也会导致人们的饮食、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也容易导致疠气之病。
后面介绍这些内容旨在进一步来说明我们讲的疠气概念,温病学这样一个概念,它是根据实践中来的,从实践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疾病,或者一类疾病,它们的发生与六淫为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