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一)

合集下载

味觉体验认识不同味道及其区别

味觉体验认识不同味道及其区别

味觉体验认识不同味道及其区别味觉体验:认识不同味道及其区别概述:味觉是人类五种感知之一,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和识别食物的味道。

人类对不同味道的感知和认知在文化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本文将介绍味觉的工作原理,探讨不同味道的特点及其在食物中的体现,以增进对不同味道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节:味觉的工作原理味觉是通过味蕾感知味道的。

味蕾是味觉感知的主要组织,分布在舌头的不同区域。

味蕾具有四种基本感知能力:酸、甜、苦、咸。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鲜”或“第五味”的味觉感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肉类、海鲜等食物的特殊味道。

第二节:不同味道的特点及其在食物中的体现1. 酸酸味是一种常见的味道,常见于柠檬、酸奶等食物中。

酸味能让人感到清新和刺激,具有刺激唾液分泌和增加食欲的作用。

此外,酸还可以在食物中作为一种调味品,增加食物的鲜味。

2. 甜甜味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味道,常见于糖果、水果等食物中。

甜味给人一种愉悦和满足感,同时也能提供能量。

然而,过多的甜味摄入可能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3. 苦苦味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味道,常见于咖啡、可可等食物中。

苦味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不那么愉悦的,但一些食物中的苦味物质具有药用价值,如中药材等。

4. 咸咸味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食物中的基本味道,常见于盐、海鲜等食物中。

适量的咸味可以增添食物的鲜味,但摄入过多的盐会引发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5. 鲜(第五味)鲜味是一种比较难以具体描述的味道,常见于肉类、海鲜等食物中。

鲜味给人一种滋味丰富和美味可口的感觉,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味觉体验,与食物中的核苷酸、谷氨酸等物质有关。

第三节:个体差异对味觉的影响味觉的感知和认知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一差异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有的人对某种味道较为敏感,有的人则不那么敏感,这与个体的味觉感知能力和经验有关。

此外,文化也会影响个体对不同味道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比如东方文化中对甜食的偏爱和西方文化中对酸味的喜好。

第一章 食品感官属性及其识别 PPT课件

第一章 食品感官属性及其识别 PPT课件
且为水样分泌物所湿润,嗅觉细胞密集于此。 ➢ 嗅觉细胞极小,其直径约为5微米左右。嗅觉细
胞上有两种神经纤维,一种是嗅觉神经纤维末梢, 另一种是三叉状神经末梢。 ➢ 当嗅觉细胞受到气味分子刺激时,神经末梢便 将它们转变为脉冲信号,通向大脑,大脑接收转 化成气味的特性和强度感觉印象。
嗅觉感受器示意图
二)嗅觉的特性
▪ 五、声音
食品破碎时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P4)
第二节 识别途径
一、感觉的概念 任何事物由许多属性组成,例如:一块蛋糕 有颜色、形状、气味、滋味、质地等属性。 不同属性,通过刺激不同感觉器官反映到大 脑,从而产生不同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 感觉:感觉神经传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 部位,再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的印象。
a.食品的脆弱程度(脆性),即食品内部 结合力的大小。 b.咀嚼性,即破碎食品所需的力。 c.胶性,即咀嚼固体、半固体食品所需的 能量。
第六节 食品的风味
一、风味(flavour)的定义 食品入口前后对人体的视觉、味觉、嗅 觉和触觉等器官刺激引起综合感受的食 品特性。
二、食品特性的感官评定要素
▪ 敏感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 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每种感觉既有 绝对敏感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又有差别 敏感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感觉阈限的概念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 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 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
▪ 差别感觉阈限:当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 刺激强度发生微小的变化,人的主观感觉能 否觉察到这种变化,就是差别敏感性的问题。
▪ 知觉:感觉的综合产生的对物质的认识。 ▪ 感觉器官:部分外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 感受器:人和动物身上专司感受各种刺激的

科普知识了解人类的味觉感知

科普知识了解人类的味觉感知

科普知识了解人类的味觉感知人类的味觉感知是指人体通过舌头上的味蕾和嗅觉系统,对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感知和辨别的过程。

味觉是我们感受到的食物味道的主观体验,它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在科学的研究中,味觉的感知主要分为五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咸和鲜。

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人类味觉感知的科学原理和一些有趣的常见现象。

一、甜味的感知甜味是人们最为熟悉且最受欢迎的味道之一。

甜味的感知是由舌头上的味蕾中的受体蛋白T1R2和T1R3激活引起的。

当甜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它们与味蕾中的受体结合,通过神经传递至大脑,使我们感觉到甜味的愉悦感。

但不同人对甜味的感知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与个体的基因和饮食习惯有关。

二、酸味的感知酸味是由于食物中的酸性物质(如柠檬汁、醋等)刺激味蕾而产生的感觉。

酸味感知主要是通过味蕾上的酸感受器引起的。

当酸性物质与酸感受器结合时,产生电信号传递至大脑,使我们感受到酸味。

酸味的感知有助于我们判断食物的新鲜度和成熟度,同时也在其他许多食物和饮料中起到重要的调味作用。

三、苦味的感知苦味是人们最容易辨别的味道之一。

苦味的感知是由味蕾上的苦感受器激活引起的。

苦味感受器可以识别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毒性物质。

这一特点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有助于我们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然而,一些食物和饮料中的苦味物质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比如啤酒和咖啡。

四、咸味的感知咸味是由于食物中的盐分(氯化钠)刺激味蕾而产生的感觉。

咸味感知是通过味蕾上的钠离子通道引起的。

当盐分溶解在口腔中并与钠离子通道结合时,产生电信号传递至大脑,使我们感受到咸味。

咸味在食物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食物的味道,但过多的咸味也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五、鲜味的感知鲜味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味觉感知,它被认为是独立于甜、酸、苦和咸味之外的一种味觉。

鲜味主要是由谷氨酸和其他核苷酸类物质引起的。

谷氨酸钠(味精)是一种常用的增味剂,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

食品风味化学-味感及呈味物质(一)

食品风味化学-味感及呈味物质(一)

3、一种物质能减弱或抑制另一物质味感的 现象,称为味的消杀作用。如①在砂糖、 柠檬酸、食盐和奎宁之间,其中有两种以 适当浓度混合时,会使其中任何一种单独 的味感都减弱。②在热带植物匙羹藤的叶 子内含有匙羹藤酸,咬过这种叶子后,会 抑制甜味或苦味食物 (抑制长达数小时), 但对酸味和咸味无抑制作用。③在水中加 入与酱油相同含盐量的食盐,则觉水太咸, 但酱油则反觉有美味。
4、两种物质的相互影响使味感改变,称为味的变 调作用或阻碍作用。 如①西非洲有一种“神秘果”,内含一种碱性蛋 白质,吃了以后再吃酸的东西时,口感反会有甜 味。 ②有时吃了有酸味的橙子,口内也会有种甜的感 觉。
③尝过食盐或奎宁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会感到 有甜味等等。
5、当较长时间受到某味感物的刺激后,再 吃相同的味感物质时,往往会感到味感强 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味的疲劳作用。味 的疲劳现象涉及心理因素。如①吃第二块 糖感觉不如吃第一块糖甜。②惯吃味精者, 加入量越多反觉得鲜味越来越淡。
二、味感的生理基础 1、食物的滋味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使人们产生味感 的基本途径却很相似:首先是呈味物质溶液刺激口腔 内的味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 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 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感。
2、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2、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特点,①各种动物的 味蕾数目差别较大。婴儿约有10000个味蕾,而 一般成年人只有数千个。这说明人的味蕾数目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味的敏感性也随之降低。 ②人的味蕾小部分在软颚、咽喉和会咽等处,大 部分都在舌头表面的乳突中,在舌粘膜皱褶处的 乳突侧面更为稠密。当用舌头向硬颚上研磨食物 时,味蕾最易被兴奋起来。③自由神经末梢是一 种囊包着的末梢,分布在整个口腔内,也是一种 能识别不同化学物质的微接受器。

味觉层次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味觉层次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味觉层次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味道的一种重要感觉,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食物的喜好和选择。

然而,仅仅描述味道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捕捉到食物的味道特征。

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味道,人们提出了味觉层次描述的概念。

味觉的基本层次描述主要包括酸、甜、苦、咸和鲜五种基本味觉。

这些基本味觉是通过人类舌面上的不同味蕾感受到的,每种味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应的化学物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味觉的不同组合和强度的感知,我们可以对食物的味道进行初步的描述和比较。

然而,基本层次描述并不能完全揭示食物的味道复杂性。

为了更加细致地描绘食物的味道特征,人们提出了味觉的高级层次描述。

高级层次描述包括对食物的口感、香气、韧度等特征进行描述。

口感包括食物的脆、嫩、滑等感觉,香气则包括食物释放的各种气味分子,而韧度则指食物的弹性和嚼劲。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详细描述和比较,我们更能准确地体会到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味觉层次描述对于深入理解食物味道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味觉的基本层次描述,阐述不同基本味觉的特点和相应的化学物质。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味觉的高级层次描述,包括口感、香气和韧度等特征的描述方法和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味觉层次描述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味觉层次描述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对食物味道的认识,并为食品科学和烹饪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本文讨论的主题,即味觉层次描述,并阐明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探讨味觉的基本层次描述和高级层次描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味觉层次描述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具体而言,在正文的第一个小节中,我们将介绍味觉的基本层次描述。

这将包括味觉的基本组成成分以及它们对应的味觉感知。

教案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

教案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

教案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味觉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食品味道,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味觉识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品尝、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喜爱和欣赏,提高饮食素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味觉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食品味道,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味觉识别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品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味觉识别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情景描述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与味觉相关的问题,如:我们吃东西时,有时会感到香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这是为什么呢?2.呈现(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味觉的基本概念,即味觉是一种感觉,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来感知食物的味道。

然后,教师将几种不同味道的食物摆放在教室的一侧,并向学生介绍每一种食物的味道特点,如咸、甜、酸、苦等。

3.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种食物,利用味觉进行观察和品尝,记录下自己对于食物味道的感受和评价。

学生可进行交流和讨论,比较不同食物的味道。

4.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和品尝的过程,整理出食物的味道特点。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讲解食物的味道分类和常见的味道特征。

5.拓展(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扩展课堂内容,进一步了解食物的味道与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联。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全堂课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品尝食物时的表现和记录的内容,评价其对于不同食物味道的识别能力。

2.参考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3.通过学生的反馈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中品尝不同味道的食物,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烹饪化学第九章烹饪中的味

烹饪化学第九章烹饪中的味
HO-C-COOH CH2COOH
性质和应用:柠檬酸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在20℃的水中溶解度可达到100%,在冷 水中的溶解度大于热水。 柠檬酸在果蔬中分布很广,酸味柔和优雅,入口即有酸感,后味持续时 间较短。在制作拔丝类菜肴及一些水果类甜菜时,都因为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柠檬酸,使菜肴的酸 味爽快可口。
2
二、风味 “风味”一词,在西方国家常用flavour来表示,意指挥发性物质,而这些挥发性物质多指香味物质, 一方面是通过嗅觉器官闻到的,一方面是通过味觉器官尝到的;在汉语中寓意广泛,泛指一切事物的风 格特色,是指食物入口前后对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的刺激,形成人们对某种食物的综 合印象,无论中国的食品还是中国烹饪都把 “风味”视为核心体系。
的糖精,人们立刻就有甜味感。但当它的浓度超过0.5%时,就会产生苦味。加热煮沸也会使糖精溶液 产生苦味。
27
(三)酸味及酸味原料 酸在经典的酸碱理论中,是氢离子所表现的化学行为。因此酸味的产生,是由于呈酸性的物质的稀溶液在
口腔中,及舌头粘膜相接触时,溶液中的H+,刺激粘膜,从而导致酸的感觉。 所以,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产生H+的化合物都能引起酸感。 H+称为酸味定位基
学习目标: 1.了解味和风味的概念; 2.了解味觉的形成以及味觉的种类; 3.掌握味觉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味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4.了解和掌握各种味觉的相关原料; 5.了解嗅觉和嗅觉的种类; 6.掌握嗅觉的影响因素; 7.了解各种香味及香味原料。
1
第一节 味和风味 一、味
一般指食物的气味和口味,对人体而言就是用感觉器官来识别味的一种化学反应。凡是有气味的物质在 空气中挥发或者被溶解,通过某种特定的途径刺激人的感觉神经末梢,经过大脑味觉中枢综合判断以后, 就会使人嗅到某种气味或尝到某种口味。

食品风味化学考试要点

食品风味化学考试要点

食品风味的定义:是口腔中产生的味觉、鼻腔中产生的嗅觉和三叉神经感觉的综合感官印象。

味觉及分类:味觉是由一种口腔中专门负责味觉感受的细胞所产生的综合感觉。

甜,酸。

咸,苦,鲜味,辣味,涩味。

产生味感的途径:首先呈味物质溶液刺激口腔中的味觉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受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感。

味感的主要受体:味蕾舌上味觉感受分布:舌尖处对甜味比较敏感,舌的中间对咸味比较敏感,舌两边对酸味敏感,舌的后端对苦味较敏感。

嗅感、香气、臭气的概念:嗅觉是挥发性食品成分与鼻腔中的嗅觉感受器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产生令人喜爱感觉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产生令人厌恶感觉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

嗅觉的特性:1 是一种比味觉更复杂,更灵敏的感觉现象2 具有易疲劳,个体差异大,受人的身体状况影响等特点嗅觉受体:气味感受器是一种G-蛋白耦合受体。

AB/B/X理论学说:甜味物质分子中有一对B和AH基,当其与甜味受体分子中相应的AH和B基配对结合并在合适位置有一个γ基时就会产生甜味。

呈酸机理:质子H+是酸味剂HA的定位基,负离子A-是助味基,定位基H+在受体的磷脂头部互相发生交换反应,从而引起酸味。

呈苦机理:AH/B/X结构模型也可以解说苦味化合物,A和B之间的距离为0.1~0.15nm,小于甜味化合物的相应间距。

呈鲜机理:有鲜味作用的化合物一般拥有两个相距3~9个碳或其他原子的负电荷基团。

辣味的呈味机理:分子的辣味随非极性钮链的的增长而加剧,以C9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陡然下降,称为C9最辣规律。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的关系很大。

涩味:由于单宁酸导致唾液中的蛋白质和糖蛋白沉淀,从而使唾液蛋白的润滑作用丧失,产生涩感。

脂肪酸为前体合成的典型香气及合成途径:脂肪酸经α-氧化、β-氧化以及脂肪氧和酶氧化产生脂肪族酯、醇、酸、羰基化合物。

苹果中直链酯挥发物的合成途径:亚油酸和亚麻酸经过脂肪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反应产物之间的酯化反应,最终生成具有特殊风味的己烯酯、己烯醛酯、己酯、丁酸酯,丁酯等。

什么是人类味觉系统它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

什么是人类味觉系统它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

什么是人类味觉系统它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什么是人类味觉系统,它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人类味觉系统,作为感官系统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我们能够分辨食物的味道。

它包括味蕾、神经传递和大脑处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味觉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以及它是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的。

一、味蕾的结构与功能味蕾是人类味觉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它们分布在舌头、口腔和咽喉等区域。

每个人的舌头上大约有2000-5000个味蕾,每个味蕾都包含多种味觉感受细胞。

这些细胞被称为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到五种主要的味觉:酸、甜、苦、咸和鲜。

味蕾的功能是通过味觉感受器来感知食物的味道。

当我们吃东西时,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会与味觉感受器相互作用,并触发味觉感受器产生信号。

这些信号随后被传递到神经系统中。

二、神经传递的过程当味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它们会向神经系统发送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舌神经和颅神经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的味觉中枢。

舌神经负责将味觉信息传递到脑干,而颅神经则负责将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

脑干是人类味觉系统的第一个处理中心。

在脑干中,味觉信息与其他感官信息相结合,共同构成对食物味道的整体体验。

然后,这些信号会被传送到大脑的味觉中枢,即嗅球和味觉皮质。

三、大脑处理的工作原理嗅球是大脑处理味觉信息的关键区域之一。

它与嗅觉系统密切相关,可以增强我们对食物味道的感知。

在嗅球中,味觉信号会被进一步加工和解码,以产生更具体和准确的味道感受。

在味觉皮质中,味觉信号将被完全译码和解释。

这个区域负责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味道。

通过与记忆和情感相关的区域相互连接,味觉皮质使我们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情感背景对食物的味道作出个人化的评价。

四、味觉系统如何使我们分辨食物的味道人类味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我们能够分辨食物的味道。

不同的味觉感受器对于不同的味道具有特异性,例如,甜味觉感受器更容易对甜食品作出反应,而苦味觉感受器则对苦味更敏感。

此外,味觉系统还通过与嗅觉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增强食物的味道。

2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二)嗅觉及食品的嗅觉识别(一)

2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二)嗅觉及食品的嗅觉识别(一)

3、稀释液(根据试验目的,用储备液制备几何系列 、稀释液(根据试验目的, 2 几何系列 的稀释溶液) 的稀释溶液)
稀 释 液
储备 液 mL
试验溶液 mL 1 稀 释 1000 0.5 0.25 0.12 0.06 0.03 0.5 0.25 0.125 0.062 0.030 0.015 0.010 0.005 0.0025 0.0012 0.0006 0.0003
1嗅感器官的特征 嗅感器官: 嗅纤毛、 嗅小胞、 细胞树突、 嗅细胞体
感受气味途径: 感受气味途径:分子
鼻腔
嗅粘膜上的嗅细胞
内鼻 肺部
2嗅觉的特征 嗅觉的特征 2.1 嗅觉疲劳: 嗅觉疲劳: 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种气味刺激而 产生的适应现象。 产生的适应现象。
嗅觉疲劳具有三个特征 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式嗅感消失有一定 的时间间隔(疲劳时间) 的时间间隔(疲劳时间)。 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 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 , 嗅味阈逐渐增 加。 嗅觉对一种刺激疲劳后, 嗅觉对一种刺激疲劳后 , 嗅感灵敏度再恢 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
2、储备液(按表1规定制备) 、储备液(按表 规定制备 规定制备)
表1 基本 味道 酸 苦 咸 甜 储备液 浓度 g/L 2 1 0.020 0.200 6 32 参比物质 DL酒石酸(结晶) M=150.1 酒石酸(结晶) = 酒石酸 柠檬酸(一水化合物结晶) = 柠檬酸(一水化合物结晶) M=210.1 盐酸奎宁(二水化合物) = 盐酸奎宁(二水化合物) M=196.9 咖啡因(一水化合物结晶) = 咖啡因(一水化合物结晶) M= 212.12 无水氯化钠 M=58.46 = 蔗糖 M=34.23 =
2.2 嗅味的相互影响 (1)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 这样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这样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混合后气味特征变为不可辨认特征即混合后无味。 (2)混合后气味特征变为不可辨认特征即混合后无味。 这种结果又称中和作用。 这种结果又称中和作用。 (3)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它的气味特征保持不 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 (4)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 气味。 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征,同时又产生— (5)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征,同时又产生 种新的气味。 种新的气味。

4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检验和评定方法

4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检验和评定方法


通常我们听不到一根头发落地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刺激量太低,不足以
引起我们的感觉。但若刺激强度过大,超过正常范围,该种感觉消失而 导致其它不舒服的感觉。把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
阈限的下限,又称刺激阈或觉察阈。低于下限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反
之,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的上限,高于上限 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感觉阈限是指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称为敏感性,亦称感受性。

每种感觉有绝对敏感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又有差别敏感性和差别感觉阈 限。
(二)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 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


(二)二至三点试验法


(二)二至三点试验法:
先提供给评价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 品相同。要求评价员选出那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样品的方法。

此试验法是用于区别两个同类样品间是否存在感官差别,尤其是用于评
价员很熟悉对照样品的情形。常用于成品检验。

具体操作时,先提供给评价员一个对照样品,在提供两个编码样品并告
(一)味觉

1、味觉的生理特点:可溶性呈味物质作用与味觉器官便产生味觉。人类 的味觉感受器是覆盖在舌面上的味蕾,这些味蕾分布在不同的味乳头上。 味觉的强度和出现时间与刺激物水溶性、温度有关。
2、四种基本味道:所有味觉都由酸、甜、苦、咸四原味组合而成。


酸味由某些酸性物质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苦味由奎宁、咖啡 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咸味由氯化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 种基本味道。甜味由蔗糖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01实验一 味觉基本味识别实验

01实验一 味觉基本味识别实验

《食品感官评定》实验实训实验一味觉基本味识别实验一、实验原理与目的1、酸、甜、苦、咸是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味酸、甜、苦、咸的代表性成分,掌握基本味识别和测定方法,学会感官评价实验的准备步骤与方法。

取四种标准物质味感物质按两种系列(几何系列和算术系列)稀释,以浓度递增的顺序向评价员提供样品,品尝后记录味感。

本法适用于评价员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可用作选择及培训评价员的初始实验,测定评价员对四种基本味道的识别能力及其察觉阈、识别阈、差别阈值。

2.实验内容或原理实验的主要内容:四种基本味的代表性成分的认识;四种基本味的识别等。

二、试剂(样品)及设备1、水:无色、无味、无臭、无泡沫,中性,纯度接近于蒸馏水,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液,作为品尝样品。

4、设备:容量瓶、玻璃容器(玻璃杯)三、实验步骤1、把稀释溶液分别放置在已编号的容器内,另有一容器盛水。

2、溶液准备好后,逐渐提交给评价员,每次7 杯,其中一杯为水。

每杯约15mL,杯号按随机数编号,品尝后按下表填写记录。

四种基本味测定纪录(按算术系列稀释)四、结果分析根据评价员的品评结果,统计该评价员的基本味识别准确情况。

五、注意事项1、要求评价员细心品尝每种溶液,如果溶液不咽下,需含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

每次品尝后,用水漱口,如果是再品尝另一种味液,需等待1min,后再品尝。

2、试验期间样品和水温尽量保持在20℃。

3、试验样品的组合,可以是同一浓度系列的不同味液样品,也可以是不同浓度系列的同一味感样品或二~三种不同味感样品,每批样品数一致(如均为7 个)。

4、样品编号以随机数编号,无论以哪种组合,都应使各种浓度的试验溶液都被品评过,浓度顺序应为以稀逐步到高浓度。

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前应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六、思考题1、味觉的四种基本味是什么?四种基本味的代表成分是哪个物质?2、在样品品尝时,应如何品尝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要求不立即咽下,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样品准备和品尝样品时,应从哪几方面加以注意?。

味觉与嗅觉知识点总结

味觉与嗅觉知识点总结

味觉与嗅觉知识点总结1. 味觉的基本知识味觉是我们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它主要通过口腔中的味蕾来实现。

味蕾是一种特殊的感觉细胞,它分布在舌头表面、口腔内侧和咽喉等部位,可以感知五种基本味道,分别是甜、酸、苦、咸和鲜味。

每一种味道都对应着不同的感觉受体,它们通过化学物质与味蕾上的受体结合,触发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味道。

甜味是由糖分子刺激味蕾的甜受体而产生的感觉,这种味道常常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是人类对能量来源的一种天生偏好。

酸味则是由酸性物质刺激味蕾的酸受体产生的感觉,这种味道通常让人感到清新和刺激。

苦味是由苦味物质刺激味蕾的苦受体而产生的感觉,这种味道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不愉快的,但也是一些植物中的毒素所具有的特征。

咸味则是由盐分子刺激味蕾的咸受体而产生的感觉,它让人感到口渴并刺激食欲。

至于鲜味,它是一种不太容易用语言描述的味道,但它通常与新鲜的食材以及肉类或海鲜等食物的特有香味相关联。

除了这五种基本味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味道感知,例如辣味、涩味、麻味等。

2. 嗅觉的基本知识嗅觉是我们感知气味的能力,它通过鼻腔中的嗅毛和嗅黏膜来实现。

人类的鼻腔中有数以亿计的嗅毛,每根嗅毛上都有专门的受体来感知不同的气味分子。

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时,它们会与嗅毛上的受体结合,触发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嗅觉中枢,让我们能够感知和辨别不同的气味。

嗅觉对于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它可以让我们感知食物的香味、环境中的气味,甚至是亲人和朋友的体味。

嗅觉也对食欲、情绪、社交和性吸引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愉悦、放松、警惕或是兴奋。

3. 味觉与嗅觉的相互作用味觉和嗅觉在感知食物味道时常常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对食物的体验和对食物的喜好。

事实上,很多人误以为口腔中的味蕾才是感知食物味道的唯一途径,但实际上,嗅觉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食物中的气味分子会被口腔中的温热气流带到鼻腔,然后触发嗅觉受体产生气味感知。

食品感官评价课件5-味觉的作用

食品感官评价课件5-味觉的作用
味觉与健康关系
探讨味觉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某些健康问题提供 理论依据。
味觉在食品工业中的新应用
01
02
03
食品研发与创新
利用味觉科学原理,开发 新型食品和调味料,满足 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质量控制与评估
通过味觉评价对食品质量 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 性。
食品感官营销
苦味的感受因人而异,有些人对苦味较为敏感,有些人则不太敏感。苦味的食品 不一定不好,有些苦味物质具有保健功能,如茶叶中的茶多酚等。
咸味
咸味是由食物中的盐类物质引起的, 如氯化钠、氯化钾等。咸味的敏感度 较高,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容易识别的 味道之一。
咸味的强度和纯度也是评价食品质量 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盐类物质对咸味 的贡献不同,因此食品中咸味的来源 和配比对食品的口感和品质有重要影 响。
不同味道的物质与不同的味觉 感受器结合,产生不同的神经 信号,进而产生不同的味觉感 觉。
02
味觉的种类与特点
甜味
甜味是由食物中的糖类物质引起的,如蔗糖、葡萄糖、果糖 等。甜味的敏感度较高,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容易识别的味道 之一。
甜味的强度和纯度是评价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糖类 物质对甜味的贡献不同,因此食品中甜味的来源和配比对食 品的口感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能力。味觉感知能力
维持在较高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味觉对视觉的影响
有时候,味觉感受可以改变人们 对食物外观的认知。例如,吃过 甜的食物后,可能会觉得同一种 食物的颜色更加鲜艳。
嗅觉与味觉
嗅觉对味觉的影响
味觉对嗅觉的影响
嗅觉在品尝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 我们闻到食物的香气时,大脑会提前预知食 物的味道,从而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味觉感受。

食品的基本味觉名词解释

食品的基本味觉名词解释

食品的基本味觉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品扮演着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吃的食物不仅提供我们需要的能量和养分,还能够满足我们对美味的追求。

美食是多样的,拥有各种各样的味道,从酸到甜,从苦到辣,每一种味道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食品的基本味觉。

味觉是一种人类感官,通过它我们能够品尝和感受食物的味道。

人类的味觉系统主要由味蕾组成,这些味蕾位于我们舌头上。

我们的舌头上有很多味蕾,每个味蕾都有许多感受味道的细胞。

这些细胞会向我们的大脑发送信号,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然而,食物的味道并非仅仅是由单一的味觉传递给我们的。

事实上,我们的味觉系统是复杂而多样的,它包括了几种基本味觉,这些味觉相互作用,创造出了我们感知的食物的各种味道。

首先,酸味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种基本味觉之一。

酸味常常与柠檬、醋、柑橘等食物相关联。

当我们品尝到酸味时,我们的味蕾感受到了食物中的酸性物质,比如柠檬酸。

酸味可以让人感到刺激和清新,有时还能帮助增加其他味道的感知和平衡。

与酸味相对的是甜味,它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常见味道。

甜味通常与蔗糖、水果和巧克力等食物相关。

当我们品尝到甜味时,我们的味蕾感受到了食物中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

甜味可以给予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它被认为是满足我们的人类本能需求之一。

接下来,我们有苦味,这是一种相对不受人们欢迎的味觉。

苦味通常与咖啡、可可和一些草药相关。

苦味通常来自于食物中的物质,如咖啡因和鞣酸。

尽管苦味不受欢迎,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因为一些草药和植物的药用成分也含有苦味。

此外,我们还有咸味,这是一种使食物更有味道的基本味觉。

咸味通常与盐、海鲜和某些蔬菜相关联。

咸味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深度,使其更加美味。

然而,高盐饮食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因此我们需要适度地摄入盐分。

最后,我们还有辣味,它是一种独特的、强烈而有趣的味觉体验。

辣味通常与辣椒、姜和芥末等食物相关。

辣味源于食物中的辣椒素,如辣椒素和胡椒素。

最新10级食品感官评定实验一指导书资料

最新10级食品感官评定实验一指导书资料

精品文档实验食品的味觉、嗅觉识别一、实验目的1.能够辨别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了解四种基本味特别敏感的区域在味觉器官中的分布规律。

2.掌握阈值的概念,测定察觉阈值。

3.掌握食品的嗅觉识别技术。

4.了解多种基本气味的气味特征,分辨相似气味间的风味差别。

二、实验原理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人类的味觉感受体是味蕾,味蕾中含有味细胞。

这些味蕾分布在覆盖舌面上隆起的部位——乳头上。

由于舌表面的味蕾分布不均匀,而且对不同味道所引起刺激的乳头不相同,因此造成舌头各个部位感觉味道的灵敏度有差别。

因此,品尝味道时,应使样品一点一点地啜入口中,并使其滑动接触舌的各个部位,尤其应注意使样品能达到感觉酸味的舌边缘部位。

嗅觉感受体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

在正常的呼吸下,吸入的空气并不倾向通过鼻上部,多通过下鼻道和中鼻道,带有气味的空气只能及少量而且缓慢地通入鼻腔区。

要使空气到达这个区域获得一个明显的嗅觉,就必须做适当的吸气(收缩鼻孔)或煽动鼻翼作急促的呼吸。

并且把头稍微低下对准被嗅物质使气味自下而上地通入鼻腔,使空气易形成急驶的涡流,气体分子较多地接触嗅上皮,从而引起嗅觉增强的效应。

这样一个嗅过程就是所谓的嗅(或闻)技术。

因为大量吞咽样品不卫生,品茗专家和感官评定专家发明了一个专门的技术——啜食技术,来代替吞咽的的感觉动作。

用匙把样品送入口中并用力吸气,使液体杂乱地吸向咽壁(就像吞咽时一样),气体成分通过鼻后部被压入嗅味区域。

吞咽成为多余,样品被吐出。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托盘、品评杯、尝味条、漱口杯、500ml 容量瓶4 个、1000ml 容量瓶、25ml 量筒、样品瓶、托盘天平、四种味感物质、香精样品。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四种基本味的识别。

(1)用小杯取样品 A 少许,一点一点地啜入口中,并使其滑动接触舌的各个部位,品尝其味道。

(2)吐出样品,用纯净水漱口,去味。

(3)依次取样品B —J,重复(1)—(2)步,品尝后按表1填写记录。

食品感官的工作原理

食品感官的工作原理

食品感官的工作原理食品感官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食品的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过程。

食品感官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味觉:味觉是指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

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味蕾,每个味蕾都含有许多味觉细胞。

味觉细胞能够感受到食物中的甜、咸、酸、苦和鲜味等不同的味道。

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味觉细胞会与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通过神经传递信号给大脑,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味道。

2.嗅觉:嗅觉是指通过鼻子感受食品散发出来的气味。

人的嗅觉器官位于鼻腔内,内衬有许多嗅觉细胞。

当食物蒸发出气味时,嗅觉细胞能够感知到食物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从而使我们感受到食物的香味。

嗅觉对于食品的感官体验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食物的味道实际上是通过嗅觉来感知的。

3.视觉:视觉是指通过眼睛感受到食物的外观、颜色、形状和纹理等视觉信息。

人类视觉系统对食品的外观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食品的色彩和形态对人们的食欲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的食物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觉,从而增加食欲。

此外,人们对于食物纹理的感知也是通过视觉进行的,例如,脆、软、滑等不同的纹理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

4.听觉:听觉是指通过耳朵感受到食物的声音,如食物咀嚼或烹调时发出的声音。

食物的声音可以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期待和愉悦感,从而对食物的味道产生影响。

例如,食物咀嚼时发出的脆脆声音会增加人们对食物的满足感。

5.触觉:触觉是指通过皮肤感受到食物的温度、口感和质地等触觉信息。

食物的温度可以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感知,例如,冰凉的冰淇淋和热腾腾的汤都能够通过温度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

此外,食物的口感和质地也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例如,柔软、蓬松、滑嫩等不同的口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食用体验。

总体来说,食品感官是由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感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感受食品散发出的味道、气味、外观、声音和触觉信息,人们能够对食品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选择和享受美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对比增强现象。 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一个刺激的存 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 。 3.3对比减弱现象。 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的现象。 3.4变调现象。 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 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
3.5相乘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 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 象。 3.6阻碍作用。 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 觉。
1.2感官的特征
1.2.1对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敏感。 1.2.2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1.2.3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 1.2.4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 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官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1.2.5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 1.2.6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2感 觉 阈
感觉阈: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 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 敏程度。
感觉阈分为下列两种: 2.1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 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 上限的一个范围值。低于该下限值的刺激 称为阈下刺激,高于该上限值的刺激称为 阈上刺激,而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称为 刺激阈或察觉阈。
3各种味之间的相互作用 • 补偿作用:指在某种呈味物质中加入另一 种物质后阻碍了它与另一种相同浓度呈味 物质进行味感比较的现象。 • 竞争作用:指在呈味物质中加入另一种物 质而没有对原呈味物质味道产生影响的现 象。 • 如:盐酸不影响氯化钠的咸味,但其它酸 都增加氯化钠的咸味。 糖能减弱酸味感,但对咸味影响不大。
2.2.3身体状态的影响 2.2.3.1疾病的影响 • 身体患某些疾病或异常时,会导致失味、 味觉迟钝或变味。由于疾病而引起的味 觉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待病恢复后味 觉可以恢复正常,有些则是永久性的变 化。 • 在患某些疾病时,味觉会发生变化。从 某种意义讲,味觉的敏感性取决于身体 的需求状况。
• 体内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造成对 某些味道的喜好发生变化,在体内缺 乏维生素A时,会显现对苦味的厌恶 甚至拒绝食用带有苦味的食物,若这 种维生素A缺乏症持续下去,则对咸 味也拒绝接受。
苦(舌根) 酸(舌后侧) 咸(舌前侧) 甜(舌尖)
味觉产生的过程是:可溶性呈味物质 进入口腔后,在舌头肌肉运动作用下 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接触,然后呈味 物质刺激味蕾中的味细胞,这种刺激 再以脉冲的形式通 过神经系统传至大 脑经分析后产生味觉 。
2基本味
2.1 基本味 • 酸、甜、咸、苦是味感中的四种基 本味道。 • 基本味是味感直接刺激味感受体的 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所接收,然后 又由不同的神经纤维所传递。
2.1.2味觉神经 一般来说,人的舌前部位对甜味最敏感, 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而靠腮两边 对酸味敏感,舌根部则对苦味最为敏感。
2.2影响味觉的因素 2.2.1 温度的影响
四种基本味中,甜味和酸味的最佳感觉温度 在 35~50℃ , 咸 味 的 最 适 感 觉 温 度 为 18~50℃,而苦味则是10℃。
2.2.3.2饥饿和睡眠的影响
• 人处在饥饿状态下会提高味觉敏感性。 • 饥饿对味觉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 喜好性却几乎没有影响。 • 缺乏睡眠对咸味和甜味阈值不会产生影响, 但是能明显提高酸味的阈值。
2.2.3.3年龄和性别 年龄对味觉敏感性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主 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 感官试验证实,60岁以下的人味觉敏感性没 有明显变化,而年龄超过60岁的人则对咸、 酸、苦、甜四种基本味的敏感性会显著降低。
1.3感 觉 的 分 类
•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和味觉。 • 基本感觉都是由位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感官受体, 分别接受外界不同刺激而产生的。 • 视觉、听觉和触觉是由物理变化而产生,味觉 和嗅觉则是由化学变化而产生。因此将感觉分 为化学感觉和物理感觉两大类。 • 五种基本感觉之外,人类可辨认的感觉还有: 温度觉、痛觉、疲劳觉等多种感觉。
1味觉生理学 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 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从试验角度讲,纯粹的味感应是堵塞 鼻腔后,将接近体温的试样送入口腔内而 获得的感觉。 通常,味感往往是味觉、嗅觉、温度 觉和痛觉等几种感觉在嘴内的综合反应。
• 口腔内舌头上隆起的部分——乳头是最重要的 味感受器。在乳头上分布有味蕾。味蕾是味的 受体,它的形状就像一个膨大的上面开孔的纺 锤。 • 舌表面的味蕾乳头分布不均匀,且对不同味道 所引起刺激的乳头数目不相同,因此造成舌头 各个部位感觉味道的灵敏度有差别。在舌尖容 易感觉甜味和咸味,苦味则在舌后部,感觉较 为灵敏,酸味在舌两侧感觉较易。
小结
• • • • • 1、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2、感觉阈、绝对阈、差别阈的定义 3、影响感觉的因素 4、基本味的类型和在舌头上的分布 5、影响味觉的因素
作业
• 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阈、对比增强现象、 变调现象、相乘作用、阻碍作用 • 2、感官的特征有哪些? • 3、味觉中的基本味及在舌头上的分布图? • 4、影响味觉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章 食品感官鉴评的基础 第一节 感觉概述
1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1.1定义
感觉是生物(包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 能,是外部世界通过机械能、辐射能或化学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刺激到生物体的受体部位后,在生物体中产生 的映象和(或)反应。
感官:由感觉细胞或一组对外界刺激有 反应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获得刺激后, 能将这些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
• 注意: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粘膜、鼻 腔粘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 觉。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 凝固时产生一种收敛感觉。咸味反应时间 最短,甜味和酸味次之,苦味反应时间最 长。苦味最敏感。
2.1.1 味感受体 主要为味蕾,其次为自由神经末梢。 20岁时的味蕾最多,随着年龄的增大 而味蕾数减少。味蕾的分布区域, 随着年 龄增大逐渐集中在舌尖、舌缘等部位的有 廊乳头上,一个乳头中的味蕾数也随着年 龄增长而减少。 老人的味觉能力一般都明显衰退,一 般是从50 岁开始出现迅速衰退的现象。
3.2温度对感觉的影响 理想的食物温度因食品的不同而异,以体 温为中心,一般在±(25~30℃)的范围内。 热菜的温度最好在60~65℃,冷菜肴最好在 10~15℃。 3.3年龄与生理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阈值都在 升高,敏感程度下降,对食物的嗜好也有 很大的变化。
第二节 味觉及食品的味觉识别
教学目的
• • • • 掌握感觉的特征; 掌握心理作用对感官的影响; 了解味觉的生理学; 掌握四种基本味及其在舌头上味觉敏感部 位示意图; • 掌握影响味觉的因素
• 教学重点:
心理作用对感官的影响; 四种基本味及其在舌头上敏感部位分布; 影响味觉的因素
• 教学难点:
心理作用对感官的影响; 影响味觉的因素
2.2.2介质的影响
• 味觉受呈味物质所处介质的影响。是因为呈味物 质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扩散至味感受体进而产 生味觉。 • 介质的粘度会影响可溶性呈味物质向味感受体的 扩散,介质的性质会降低呈味物质的可溶性或抑 制呈味物质有效成分的释放。 • 辨别味道的难易程度随呈味物质所处介质的粘度 而变化,通常,粘度增加味道辨别能力降低。
2.2 差别阈: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 小变化量。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 会随一些因素而变化。
3影响感觉的因素
3.1感觉疲劳 疲劳现象是经常发生在感官上的一种现象。当一 种刺激长时间施加在一种感官上后,该感官就会 产生疲劳现象。 除痛觉外,几乎所有感觉都存在这种现象。一般 情况下,感觉疲劳产生越快,感官灵敏度恢复就 越快。值得注意的是,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会使 感觉产生疲劳,敏感度降低,而微弱刺激的结果, 会使敏感度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