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发展演变
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 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 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 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 奈把君怨。
——卓文君
汉字的发展演变
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出现了:
图 为 楷 书 的 创 始 人 钟 繇
汉朝末年,文字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现在使
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 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字型方正,规矩严整。
汉字的发展演变
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
亭序》
《丧乱帖》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
流行,就是“行书”。
汉字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中华历代名帖欣赏
中 三华 希第 宝一 帖名
帖
东晋.王羲之 (303-361)《快雪时晴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献之 (344-386)《中秋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东晋.王珣 (349-400)《伯远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 (303-361) 《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二行书
唐.颜真卿 (709-785) 《祭侄文稿》
汉字的发展演变
天下第三行书
北宋.苏轼 (1037-1101) 《黄州寒食帖》
汉字的发展演变
-.
(778-865)
颜 筋 柳 骨 唐 柳 公 权
汉字的形体演变 ppt课件
马
虎
羊
猴
PPT课件
兔
龙
蛇
鸡鼠
猪
33
PPT课件
27
行书 作品
PPT课件
28
行 书 作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浓淡相融。
品
PPT课件
29
形成时代
殷商 商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东汉晚期
汉字的演变归纳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甲骨文
龟甲、兽骨
金文
青铜器
大篆(籀文) 石器
小篆
石器
隶书
竹简,帛
楷书(真书) 纸
草书
帛、纸
行书
PPT课件
1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PPT课件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2
PPT课件
3
甲骨文
PPT课件
4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笔中,划全瘦部、单细字长约,为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直0,笔其。中仍未有被考较试强辨的认图的画性。
帛、纸
PPT课件
30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PPT课件
31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魚
魚虎虎人源自人車PPT课件
車
32
甲骨文是最 狗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牛 性大。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 (秦)(汉)(魏晋)草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
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20个常见字的演变过程
20个常见字的演变过程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字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这些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1. 天:天的原形为“日”。
古代人们认为天是阳光的来源,所以后来加上了一横表示太阳的光芒。
2. 地:地的原形为“土”,因为“土”本身代表着大地。
后来又加上了一点表示大地上的小草。
3. 人:人的原形为“彳”,表示两个人并排走着的样子。
后来演化为“亻+口”形式的现代汉字。
4. 火:火的原形为“火”,与现代字相同。
人们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发现了火的魔力,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水:水的原形为“氵”,表示水的流动的样子。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都用到了“氵”的部分。
6. 山:山的原形为“厂”,厂本来指的是悬崖,后来才逐渐演化为山的形状。
7. 木:木的原形为“十”,表示树的根部和树枝的分支。
现在的“木”字就是一棵完整的树,更加具象化。
8. 禾:禾的原形为两个并排的竹子,表示庄稼。
后来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9. 龙:龙的原形为一条蛇头,身体上有九个环,象征着龙的强大和神秘。
后来越来越多的龙形态出现。
10. 鱼:鱼的原形为一个小的人工鱼塘。
后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
11. 鸟:鸟的原形为“几”,表示一只鸟在树上的样子。
后来演化成为现在的形状。
12. 犬:犬的原形为“犭”,表示狗的头部和躯干部分。
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13. 马:马的原形为一个马腿,后来加上了上半身的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14. 车:车的原形为一个车轮,后来加上了车厢的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15. 月:月的原形为“月”,现在的字形与古代基本相同。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16. 日:日的原形为太阳,与现代字相同。
在古代中国,太阳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17. 金:金的原形表示的是“金属的符号”,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18. 土:土的原形为“士”,表示耕作土地的人。
汉字的演变举例十个
汉字演变过程汉字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五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化字楷书,共七种字体)。
金文的少数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等字体代替。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4.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5.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6.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例子如下:“声”的含义即是声音的意思,它是只服务于我们的听觉的一个表达系统。
一个“声音”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表达一定的事物,它就形成了一个可以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语音的进化。
“象”其实是“形”的拓展,也就是把一些象形文字互相组合,然后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象”,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字。
这些象形的文字(比如:日、月等)和字(形声相益谓之字)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就会形成可以表示各种事物、意念的诸多文字。
“理”,我们对“理”的理解即是推理、扩大、延伸的意思。
汉字的扩展延伸即是通过“理”来推进的,就是说相“象”的事物,其“理”也应该相通。
举例子:如“明”字,代表明亮的意思,但也可以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看得明白,事情显而易见”的意思。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篆→⾪书→楷书→⾏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篆⾪草楷⾏”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字——汉字的产⽣,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字,即甲⾻⽂。
甲⾻⽂既是象形字⼜是表⾳字,⾄今汉字中仍有⼀些和图画⼀样的象形⽂字,⼗分⽣动。
甲⾻⽂,是中国的⼀种古⽼⽂字,⼜称"契⽂"、"甲⾻⼘辞"、殷墟⽂字或"龟甲兽⾻⽂"。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的⼀种成熟⽂字,最早出⼟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chinese),⽽⾮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
甲⾻⽂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式来看,甲⾻⽂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字的痕迹还是⽐较明显。
甲⾻⽂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上⽽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纣王间⼆百七⼗年之⼘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特⾊,即信史、饮酒及敬⿁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成为研究中国⽂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锋的趣味。
⼤篆,字体名称,⼴义的⼤篆指⼩篆之前的⽂字,包括⾦⽂(或称"钟⿍⽂")与籀⽂(⾦⽂之繁化),⽽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篆狭义上指籀⽂、遗存⽯刻⽯⿎⽂。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生动地叙述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汉字形式之一。
这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古代商代的祭祀和卜卦活动。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结构繁复,具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表示白天。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工整,书写方式也更加流畅。
在商周时期,金文逐渐成为贵族和官员使用的文字,用于刻制铜器和铭文。
金文的字形已经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形的特点。
三、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朝时期产生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隶书的结构清晰,笔画有规律可循。
随着秦朝的统一,隶书成为官方文书和行政文件的标准字体,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隶书的字形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字,但仍然有一些差异。
四、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统一。
楷书的笔画平直,结构简洁,书写流畅。
在东晋时期,楷书成为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楷书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一致,是现代汉字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隶变楷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20世纪)隶变楷是楷书的变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隶变楷,字形更加规范统一,书写更加流畅。
隶变楷是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隶变楷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完全一致。
六、简化字时期(20世纪以后)简化字是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汉字形式,它的字形更加简单、易于书写。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为了提高国民的读写能力,中国政府在1956年进行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将部分繁体字简化为简化字。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
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的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蚊子。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汉字演化各阶段的特点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隶书: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更简单的字体。
楷书:汉朝后期。
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运笔自由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汉字演变、构成、部首(全)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隶书(汉)——楷书、草书和行书(晋)。
甲骨文:线条细瘦,大小不一、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容易理解。
金文:笔道肥粗、粗壮丰满,笔势圆转、结构匀称;篆书:匀称齐整、体正势圆,瘦劲挺拔隶书:字形扁方、左右舒展,生动活泼、风格多样。
楷书:形体方正,笔划平正,结体整齐,苍劲有力,笔势刚健。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豪放,潇洒飘逸、奔放雄壮、气势宏伟行书: 遒劲有力,灵活舒展、雄健洒脱、酣畅浑厚、遒劲流利二、汉字的构成——六书“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现在通行的汉字绝大部分是用形声法构成的,即形旁加声旁的方式,形旁表示意义或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用形声法造的字使汉字突破了纯表意文字,向表音化迈进了一大步。
1.象形用文字的线条描画事物形象的造字法,只有一个组成部分,是独体字。
“日”,;“月”,;“魚”,,;“眉”,;“齒”,。
“州”,,例如:人日月手爪山鸟鱼羊2.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亦本末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是合体字。
例如:休牧武从众伐劣信莫步4.形声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意,叫形旁或叫意符。
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或叫音声符。
1、左形右声:红棋诂超种编框矿挤记2、左声右形:攻期胡剔影领3、上形下声:宇雾草景霖4、下形上声:想梨裳盒掌5、形外声:问闻闷辨6、外形声:圆阔阁固7、形占一角:疆腾栽裁8、声占一角:旗5.转注同意部首读音相近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
如“老”“考”;“巅”“顶”。
6.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汉字的演变过程
答案
最佳答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来历和演变
答案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 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 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 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 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 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 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 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 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 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 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 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 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 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 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 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 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 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 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 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 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 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 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 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 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 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 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
中国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如果从仓颉造字算起,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如果再往前推,也许还要更早。
汉字无论是字形还是结构在每个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总算没有脱离方块状的基本结构,这就是我们的象形文字——汉字,一种被老外称为谜一样的古老文字。
上古时期——汉字雏形汉字成系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
他应该是将经过漫长岁月演变的图形符号加以收集整理,最后再加以规范化与系统化。
无论如何,汉字的第一功是非他莫属的,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也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时期——甲骨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甲骨文”指的就是商朝时期刻在龟壳兽骨上的汉字,又称“契文”。
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占卜和记事。
在商朝时期,在甲骨上刻字可能并不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刻在木头或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只有不易腐烂的甲骨才能保存下来。
也有很少的字被刻在金属器皿上,由于当时金属比较稀缺,并没有成为常见的文字载体。
周朝时期——金文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将文字刻于金属器皿上,可能周朝人认为将文字刻在甲骨上并不十分雅观,并且当时青铜器大量出现,青铜器也常用作祭祀先祖的器物,金属开始成为文字的载体,但同时还会有文字被刻在甲骨上。
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多见于钟鼎之上,因此被称作“钟鼎文”;由于是刻在青铜器上,也被称作“金文”。
这一时期的金文也成了周朝文字的代表。
与商朝一样,在这一时期或许金属也并不是周人书写的工具,史学家依具甲骨文字形分析,推测竹简出现最早应该不晚于商朝,这一时期主流的文字载体应该是竹简,虽然竹简相对容易保存,但也抵不过岁月,现存发现最早的竹简是曾侯乙墓(战国初期,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出土的竹简,其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丧葬物品的清单。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弱,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与国之间因战争而逐渐产生隔阂。
研究汉字的结论20字
研究汉字的结论20字
1、汉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
2、他们分别出生在商代、周朝,西周、秦朝、战国、魏晋、东汉。
3、高峰时期,分别在商朝、周朝、西周、东汉、魏晋。
4、金文是商朝晚期出现的,主要体此刻龟壳上。
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更“复杂”了一步,一向到了战国时期才结束。
5、西周晚期出现籀篆,即大篆。
石鼓文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过渡字体。
之后,秦国将大篆转化为小篆,并且在竹简上刻小篆。
6、隶书之前是战国字体,有金文,篆书,还是简牍帛书,也称为古隶。
秦隶是在秦简基础上改善而来,到东汉时隶书完备。
三国战乱隶书埋没在了烽烟之中,被大家遗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构建
甲
字 体
主要 使用 朝代
骨
文 商 朝
金
小 篆
隶 书 汉 朝
草 书
楷 书
行 书
文
周 秦
三国两晋
朝 朝
学习探究一:
这种文字为何称为甲 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殷 墟 甲 骨 堆 层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 根问底,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河南安阳殷墟,这 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卜辞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 提供了宝贵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小试身手
马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
这三个字是什么?它们又是什么文字呢?
学习探究二:
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 文或铭文,也叫钟鼎文。
有文
毛公鼎
B
C
)。
B
4.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开始于(
C
)。 D.汉朝 D.楷书
5.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6.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C
)。
C
)。 D.草书
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字算最早。
青铜器上刻金文,秦篆汉隶楷晚草。
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练好 自己的字,学好知识,努力奋斗吧!
小篆
三试身手
小篆
隶书
小篆和隶书的区别?
笔 画 弯 曲 笔 画 平 直
小篆
隶书
学习探究四:
1、出现 汉朝后期,一些人用“草法”和 “楷法”书写文字,形成草书和楷书。 接着,出现行书。 2、成熟 三国两晋时,草书、楷书、行书趋 向成熟。
草 书
草 书
楷书《岳阳楼记》
行 书
四试身手
草书
楷书
行书
慧眼识字
月 明
日
上
羊
象形字
会意字
下
鼠 龙 猴
牛
蛇 鸡
虎 马
狗
兔 羊 猪
甲 骨 文 十 二 生 肖
思考: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处 于什么地位? 从甲骨文单字的数量、构字形式 的多样性说明甲骨文已经是一种 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 由它发展而来的。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好吗?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 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 要资料。
二试身手
马
学习探究三:
1、它何时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 标准字体?
2、字体的统一有何积极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3
钻凿卜骨的工具 4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
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众人协田”卜骨 这 是从河南安阳殷墟出 土的一块卜骨。上面 刻有“王大令众人日 协田”,
“
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进行集体耕作。 它反映了商代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
思考:
你能概括一下甲骨文的在商朝和人类文明发 展史中的作用吗?
思考:
1、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代人是怎样
记事?
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
2、这些记事方法有什么缺点呢? 记事不清楚 容易遗忘 不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思考:
甲骨文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呢?
占卜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1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 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 。鼎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米。重 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7 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利簋及其铭文 这是1976年陕 西临潼出土的 西周时期的利 簋及其腹内壁 底部的铭文拓 片。簋内的铭 文记载了周武 王伐纣,建立 周朝的事迹。
答: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理由:1.甲骨文已相当成熟和完备。 2.早于甲骨文的早期文字或疑似的早 期文字已发现。 3..……
汉字萌芽
我国文字是由 什么逐渐演变 而来:
(原始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陶器上刻画符号表
二里头遗址出土
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我国文字起源很早。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 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总结 梳理:
字 体 主要 使用 朝代
甲 骨 文 商 朝
金
小
隶 书
草
楷
行
文
篆
书
书
书
周
秦
汉 朝
三国两晋
朝
朝
体验探究:
通过下图探讨汉字演变的规律?
马
由难到易,由繁到简
学习测评
1.甲骨文是( )。 A.我国最早的文字 B.比较成熟的文字
C.完全成熟的文字 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A.隶书 A.夏朝 A.商朝 A.金文 A.隶书 B.楷书 B.商朝 B.西周 B.小篆 B.楷书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C.小篆 )。 C.西周 C.秦朝 C.隶书 C.行书 D.春秋
史海拾贝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yì ]荣
1845~1900 字正儒 一字廉生 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
王懿荣纪念馆
甲骨文之父
从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统计,共
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 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 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