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计算过程

底框计算过程
底框计算过程

用SATWE软件新增功能设计底框结构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

1. 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

2. 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

3. 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

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

一、操作流程

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

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l 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 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是一个重要系数,在底框部分空间分析中还要用到。

PMCAD有关底框结构的操作界面如图一:

2.底层框架结构空间分SATWE的析

SATWE软件的操作步骤,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SATWE说明书,其中有三个控制参数应特别注意,如图二示:第一个是“总信息”中的“结构材料信息”,在进行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时应将其设定为“砌体结构”;第二个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部框架层数”,若为零则程序隐含认为该结构不是底框结构;第三个参数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这是一个控制开关,可选择“接

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或“有限元整体算法”,若选择“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则程序仅对底框部分进行空间分析,在生成SATWE数据文件时,程序只形成底框部分(一层或两层)的几何信息和荷载信息,自动虑掉上部砖房部分信息;在结构分析时,自动读取PMCAD主菜单8为SATWE形成的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上部砖房传递给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倾覆弯矩、竖向荷载,以及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信息。

若选择“有限元整体算法”,则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时,程序也要读取PMCAD主菜单8为SATWE形成的有关地震剪力调整信息和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信息。

3.绘制底框部分梁柱施工图

底框梁的画图:

用SATEW的三个菜单:梁归并、选择梁的数据、绘制梁的施工图。在执行“选择梁的数据”菜单时,对底框梁,一定要挑选底框梁所在的层号,并选择程序里的选项4(如图五),选择砖混底层框架梁。这样,在画施工图时,程序会自动按底框梁的构造要求画图。

底框柱的画图:

底框柱的画图操作方法同普通柱。

二、应用注意事项

对于底框结构,SATEW软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和“有限元整体算法”,在工程应用中,对于一般的底架结构,应选用“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底框结构,如多塔、或有抗震缝等,应人为地采用相应措施,或采用“有限元整体算法”。“有限元整体算法”不仅适用于底框结构,也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砌体结构,如内浇外砌、内框架结构、混凝土砌块等。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分析结果仅供我们设计设计人员参考。

(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

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

1. 底框部分:

(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

(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

(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

(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

(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

(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

(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

(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2. 砖混部分:

(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

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

(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

(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

(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

(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

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

1. 底框部分:

(1)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

(2)上部承受墙荷载的墙梁宽度不于300;

(3)过渡层如果开洞大于800,需要设边梁;

(4)抗震墙厚度不小于净高的1/20,且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其高宽比不宜小于2;

(5)注意:梁和柱的偏心,应根据建筑要求与砌体外墙平齐,且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6)注意:剪力墙材料为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

(7)材料等级:整个工程钢筋等级应统一为II级或III级,楼板、梁为C30混凝土,柱为C25混凝土,剪力墙为C30混凝土;

(8)在SATWE中进入底框模型后选取荷载时,选取上部砖混荷载的标准组合来计算配筋,这样可以不用单独建立砖混的计算模型

(9)在模型中,应输入底层的砖墙,并计算出二层砖混结构与底框结构的抗侧刚度之比,为保证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好在1.3-1.8之间(1.5左右),以此确定剪力墙的是否开洞和增减长度;

(10)通过JCCAD得出综合模型中的柱底内力设计值简图,用柱底内力除以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框架柱下应该设置的桩数,并由此确定承台类型(单桩、两桩等);

(11)对于小墙垛的强度和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压的计算应予以重视;

(12)一般不考虑墙梁荷载折减,否则应在设计说明中提出对施工及使用的要求;

(13)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进行柱双偏压验算。但是当纵横向尺寸接近及角柱可根据经验调整柱配筋,或用高层版TAT进行双偏压验算;

(14)当平面布置较规则时(无柱列错位情况)SAT-8计算结果与采用PK计算无显著差别。

2. 砖混部分:

(1)门窗洞口的输入必须尽量准确,门上方设置过梁,上方有梁的门窗洞口,其墙可不用输入,墙上不应设转角窗;

(2)构造柱先不输入,待进行初次计算后得出哪些地方需要加构造柱(打出计算书),再加入所需构造柱,直到满足抗震计算要求;

(3)该部分的梁用SATWE中的“有限元整体算法”计算;门洞过梁的配筋应以列表的形式表示;

(4)建筑材料:一层为MU10烧结粘土砖,M7.5混合砂浆(室外地坪以下为M7.5水泥砂浆),二层以上为MU10烧结粘土砖,M5.0混合砂浆(底框结构时,二层改为M7.5混合砂浆),一层以上板柱与梁、圈梁和屋顶构架可以用C20混凝土;轻质隔墙一般采用3KN/m2的加气混凝土砌块;

(5)修改部分楼板的板厚和部分构件的材料,以符合要求;

(6)计算基础时,板的活荷载可以折减,计算梁、板时,不折减;坡屋面的面荷载要用水平投影的值;

(7)阁楼层的高度=起坡处的高度+成坡部分高度的一半;

(8)准确把握总体信息,分清自然层与结构、荷载标准层的对应关系,进行总体装配;

(9)阳台如果有分户隔墙,最好不要按照承重的砖混结构考虑,应考虑层层设置挑梁,上面输入墙荷载。

三、根据电算结果,绘制施工图:

1. 基础部分:(如果纯砖混建筑采用桩基础,那么计算时仍应按照底框模型来计算,但程序中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不应取2,应该取1,总体信息中的底框层数注意修改为2)

(一)承台:

(1)根据柱底内力设计值简图确定柱与墙下所需桩数,一般有单桩(配筋按照构造要求)、两桩、三桩、四桩、五桩等,需要通过计算配筋;

(2)柱下所需桩数及桩之间的间距(一般为4d),确定承台尺寸:

a.承台厚度不小于300;且应比基础梁高度大200为宜;

b.承台宽度不应小于500,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的距离不小于150;

(3)承台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应按双向均匀通长配置,直径不宜小于Ф10,间距不宜大于200,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单柱单桩的承台按构造配筋,根据重庆市规范,应设置Ф12@100的封闭箍;

(4)承台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主筋直径不宜小于Ф12,箍筋不宜小于Ф8;

(5)承台受弯计算中,在得出X、Y方向柱边的弯矩后,除以0.9*fy*Ho,可得出配筋面积;

(6)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二)基础梁:

(1)由承台和剪力墙的分布情况布置基础联系梁,单桩承台宜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两桩承台宜在其短向设置;

(2)宽度不应小于250,且应根据上部的承重情况加宽(当承受剪力墙时,应每边多出剪力墙50,当承受设缝时,宽度应宽出每片墙外边各50),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3)基础梁设计,荷载取基础基本组合,配筋计算可以用JCCAD中的计算结果,也可以以桩为支点按照连续梁模型用设计值进行计算(可简化为简支),上下纵筋直径不小于2Ф12,并应按受拉要求锚入梁内;

(4)桩顶进入基础梁内长度为50,桩的主筋锚入到基础梁长度不小于30d;(5)梁顶面宜与承台位于同一标高;梁顶面一般比一层室内地面低50cm;(6)要注意突出部分(如楼梯入口处的门楼、立面上的构架等)下面也要设置基础梁,有的需要打桩;

(7)基础拉梁高度取跨长的1/20,然后取柱子竖向力的1/10作为地梁的轴力,以计算地梁的纵筋;

2. 底框部分:

(一)梁:

(1)对生成的框架梁(墙托梁)配筋结果,需要根据这部分内容在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调整;(需对照规范逐条校对);

(2)依据配筋验算图自行配筋。不管是否按墙梁计算,必须满足托墙梁的构造要求。对非托墙梁可放松腰筋配置。因墙梁为拉杆受力,面筋拉通不宜小于2Ф18;梁上、下筋放大系数1.05

(3)住宅部分的框架梁按照墙梁处理,编号均为KZL-X,箍筋间距均为100;(4)宽度大于350的梁,均采用4肢箍,且上下纵筋至少4根贯通;

(5)由于卫生间降板400,且板厚120,故其周围的梁截面应取到550;

(6)对于高度h大于500的框架梁,应设置不少于2Ф14的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且根据框架梁计算结果确定并标出是构造需要(G)(构造要求腰筋总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2%)还是抗扭计算需要(N);如计算需配受扭筋则扭筋间距≤200:梁高400-450不少于2根(双边);梁高500-650不少于4根(双边);梁高700-850不少于6根(双边);梁高900-1050不少于8根(双边);

(6)框架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7)框架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

(8)单独表示的梁要有标高,一般是建筑标高-0.030=结构标高;

(9)主次梁交接处、梁有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优先采用附加箍筋;(10)加大过渡层及屋面圈梁配筋;

(11)截面往往由箍筋配置情况控制。查看配筋验算简图时,注意箍筋面积不超过2.2(D12@100);若纵筋面积较大,实际配筋率可能超过2%时,宜增大梁截面重新计算,将箍筋直径控制在12以内;

(12)应加强支座处的配筋,特别是框架梁为墙梁支座时;

(13)如梁太密集,可以分画为横向梁和纵向梁两张图,

(二)柱:

(1)最好按照计算书中的数值自行配筋,以免自动生成时出现一些错误;(2)框架柱和剪力墙要根据轴压比的大小进行多次调试,如果轴压比小于0.5,就应减小截面,或者沿纵横两个方向截面高度不同,以求使截面优化,应尽量接近规范要求的0.9,且截面尺寸尽量接近;

(3)框架柱箍筋不小于Ф8,且应在支座处加密;

(4)框架柱受力钢筋不小于3根HRB400的18;

(5)楼梯间处的柱子要注意偏位,以满足净空要求;

(三)墙:

(1)对于剪力墙,要求其抗侧向刚度与上部二层的抗侧向刚度之比符合规范要求;

(2)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暗梁)和边框柱(暗柱),梁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1.5倍,截面高度不小于墙厚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倍;(3)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并采用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直径不小于Ф8;

(8)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包括暗柱(沿全高加密箍筋)、暗梁,设置在墙的边框位置和开洞周围,具体配筋见规范;

(9)尽量加强过渡层的构造措施,如能接受,可采取措施加大过渡层纵墙来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

(四)板:

(1)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每方向配筋率不应低于0.25%;

(2)长宽比满足:6、7度时不宜超过4,8度时不宜超过3,9度时不宜超过2.5,否则须验算楼板平面内的抗弯承载力及其变形对整个结构的影响;

(3)不宜开设大洞口,楼梯、电梯间的周围应设置抗震墙围成的筒体,且必须严格按照抗震墙的设计及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及施工;

(4)其外侧边缘应设置边缘拉梁予以加强,拉梁可利用纵向框架梁或底部外纵墙,拉梁负筋至少应有50%且不低于0.25%配筋率的钢筋贯通梁全长。

3. 砖混部分:

(1)关于构造柱:

1)编号要清楚,凡有涉及该编号构造柱的图纸中必须要画其配筋大样,且标明起始标高;

2)构造柱纵筋不小于4Ф14,箍筋间距不大于200;八度超过五层采用4Ф14, 即纵筋加大一级;还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76的要求,对角柱、边柱从严要求;

3)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3.2.5条)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

4.2m。(规范的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2)根据各层板配筋简图人工配筋或调整自动生成的钢筋(面积、规格、间距等),板厚与标高不同的板,板底钢筋和上部负筋必须断开;

(3)当有I、II级钢筋混用时,应注意:板的钢筋面积按照I级钢筋计算;(4)板上下的钢筋间距宜相等,或互为倍数,直径级差均取一级,楼板的最小配筋率(ρmin=As/h)应按照规范取用;

(5)负筋不宜过细,一面被踩塌,较大直径的钢筋不宜过疏,否则易开裂;(6)阳台部分需要清楚表示截面大样,其下面的拖梁和边梁需要根据计算结

果配筋,其大样要注意与总体图协调(如墙体和构造柱的有无等);

(7)屋顶构架的梁、板配筋均可按构造配置,支撑构架的柱子从屋顶起,注意其与下部构造柱的衔接问题;

(8)屋面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配筋间距宜取150~200,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钢筋,其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常采用拉通一半配筋面积、不足另加的配筋方法;

(9)跨度小于2米的板钢筋只需说明双层双向可用双层双向Ф8@200,坡屋顶由于梁数量较多,故均为小面积板,可用双层双向Ф8@150;

(10)一些细部尺寸在“楼板模板配筋图”中已经表示的,在“梁平面整体配筋图”中可不再表示;

(11)板中的各种负筋,由于板的计算跨度唯一,故负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相等,且应准确标出负筋端部到墙边或梁边的距离;

(12)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

(13)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系数,板下筋乘以1.1~1.2的系数。但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负筋不宜过大(一般板厚≥150时,采用10@200,否则用8@200;非矩形板宜减少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轻质隔墙下只有在垂直单向板长边且不可能移位的位置,下面才加粗钢筋以形成暗梁;(14)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不应按固接计算,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计算;

(15)雨蓬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若小于900,则最小板厚为100,否则为120;(16)挑板钢筋应留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17)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18)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19)关于挑梁:

1)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2)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3)挑梁外露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锚固;4)严格控制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即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20)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另行增配;(第7.1.5.4条) (21)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2.5条设计。即: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

a.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b.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22)凸窗台板抗倾覆要计算足够;

(23)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的要求:高度、层数应从低处算起;

(24)跃层住宅六层上跃层的楼梯,一般放在客厅的楼板上,而一般情况下其下又不允许加梁,可以在楼梯下加暗梁(板)的方法解决。即:

a.如果楼梯与厅的现浇板短向平行,可以认为现浇板的一部分也是楼梯的一部分,钢筋叠加。但要注意叠加后的钢筋间距不要过小。

b.如果楼梯与厅现浇板长向平行,则于板短向在楼梯下加暗梁或板下附加筋。暗梁宽度或板下附加筋放置宽度为局部荷载下的有效分布宽度(荷载规范附录二)。(25)纵墙抗震验算不过时,可将内纵墙改为140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造价虽略增高,但可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使用面积;

(26)楼梯间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设2φ8@500的通长筋,9度时,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

(27)独立梁的受力钢筋均不得小于Ф14,Ф12一般用于构造筋及架立

噪声计算公式

三、时间平均声级或等效连续声级Leq A 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强度和频率的主观感觉,对于一个连续的稳定噪声,它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但是对于起伏的或不连续的噪声,很难确定A 声级的大小。例如我们测量交通噪声,当有汽车通过时噪声可能是75d B ,但当没有汽车通过时可能只有50dB ,这时就很难说交通噪声是75dB 还是50dB 。又如一个人在噪声环境下工作,间歇接触噪声与一直接触噪声对人的影响也不一样,因为人所接触的噪声能量不一样。为此提出了用噪声能量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这就是时间平均声级或等效连续声级,用Leq 表示。这里仍用A 计权,故亦称等效连续A 声级L Aeq 。 等效连续A 声级定义为:在声场中某一定位置上,用某一段时间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歇出现的变化的A 声级以一个A 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并称这个A 声级为此时间段的等效连续A 声级,即: ()??????? ??????????=?dt P t P T L T A eq 2001lg 10 =??? ? ???T L dt T A 01.0101lg 10 (2-4) 式中:p A (t )是瞬时A 计权声压;p 0是参考声压(2×10-5 Pa );L A 是变化A 声级的瞬时值,单位dB ;T 是某段时间的总量。 实际测量噪声是通过不连续的采样进行测量,假如采样时间间隔相等,则: ??? ??=∑=n i L eq Ai N L 11.010 1lg 10 (2-5) 式中:N 是测量的声级总个数,L A i 是采样到的第i 个A 声级。 对于连续的稳定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就等于测得的A 声级。 四、昼夜等效声级 通常噪声在晚上比白天更显得吵,尤其对睡眠的干扰是如此。评价结果表明,晚上噪声的干扰通常比白天高10dB 。为了把不同时间噪声对人的干扰不同的因素考虑进去,在计算一天24h 的等效声级时,要对夜间的噪声加上10dB 的计权,这样得到的等效声级为昼夜等效声级,以符号L dn 表示;昼间等效用L d 表示,指的是在早上6点后到晚上22点前这段时间里面的等效值,可以将在这段时间内的Leq 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来;夜间等效用L n 表示,指的是在晚上22点后到早上6点前这段时间里面的等效值,可以将在这段时间内的Leq 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来:

简单的四则运算计算器程序

简单的四则运算计算器程序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间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时间后10日内。

附件:程序源代码 // sizheyunsuan.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include #include const int MAX=100; class Operand{ private: double operS; public: Operand(){} Operand(double opers){ operS=opers; } void set(double opers){ operS=opers; } double get() { return operS;} }; class Operator{ private: char operF; int priority; public: Operator(){} Operator(char operf) { operF=operf; switch(operf) {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0;break; case'-':priority=0;break;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2;break; } } void set(char operf){ operF=operf; } char get(){ return operF;} int getpriority(){ return priority; } };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 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

RF噪声系数的计算方法

噪声系数的计算及测量方法 噪声系数(NF)是RF系统设计师常用的一个参数,它用于表征RF放大器、混频器等器件的噪声,并且被广泛用作无线电接收机设计的一个工具。许多优秀的通信和接收机设计教材都对噪声系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现在,RF应用中会用到许多宽带运算放大器和ADC,这些器件的噪声系数因而变得重要起来。讨论了确定运算放大器噪声系数的适用方法。我们不仅必须知道运算放大器的电压和电流噪声,而且应当知道确切的电路条件:闭环增益、增益设置电阻值、源电阻、带宽等。计算ADC的噪声系数则更具挑战性,大家很快就会明白此言不虚。 公式表示为:噪声系数NF=输入端信噪比/输出端信噪比,单位常用“dB”。 该系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它的值越大,说明在传输过程中掺入的噪声也就越大,反应了器件或者信道特性的不理想。 在放大器的噪声系数比较低的情况下,通常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用噪声温度(T)来表示。 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关系为:T=(NF-1)T0 或NF=T/T0+1 其中:T0-绝对温度(290K) 噪声系数计算方法 研究噪声的目的在于如何减少它对信号的影响。因此,离开信号谈噪声是无意义的。 从噪声对信号影响的效果看,不在于噪声电平绝对值的大小,而在于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相对值,即信噪比,记为S/N(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比)。即便噪声电平绝对值很高,但只要信噪比达到一定要求,噪声影响就可以忽略。否则即便噪声绝对电平低,由于信号电平更低,即信噪比低于1,则信号仍然会淹没在噪声中而无法辨别。因此信噪比是描述信号抗噪声质量的一个物理量。 1 噪声系数的定义 要描述放大系统的固有噪声的大小,就要用噪声系数,其定义为

计算器使用说明书

计算器使用说明书目录 取下和装上计算器保护壳 (1) 安全注意事项 (2) 使用注意事项 (3) 双行显示屏 (7) 使用前的准备 (7) k模式 (7) k输入限度 (8) k输入时的错误订正 (9) k重现功能 (9) k错误指示器 (9) k多语句 (10) k指数显示格式 (10) k小数点及分隔符 (11) k计算器的初始化 (11) 基本计算 (12) k算术运算 (12) k分数计算 (12) k百分比计算 (14) k度分秒计算 (15) kMODEIX, SCI, RND (15) 记忆器计算 (16) k答案记忆器 (16) k连续计算 (17) k独立记忆器 (17) k变量 (18) 科学函数计算 (18) k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 (18) Ch。6 k双曲线函数/反双曲线函数 (19) k常用及自然对数/反对数 (19) k平方根﹑立方根﹑根﹑平方﹑立方﹑倒数﹑阶乘﹑ 随机数﹑圆周率(π)及排列/组合 (20) k角度单位转换 (21) k坐标变换(Pol(x, y)﹐Rec(r, θ)) (21) k工程符号计算 (22) 方程式计算 (22) k二次及三次方程式 (22) k联立方程式 (25) 统计计算 (27)

标准偏差 (27) 回归计算 (29) 技术数据 (33) k当遇到问题时 (33) k错误讯息 (33) k运算的顺序 (35) k堆栈 (36) k输入范围 (37) 电源(仅限MODEx。95MS) (39) 规格(仅限MODEx。95MS) (40) 取下和装上计算器保护壳 ?在开始之前 (1) 如图所示握住保护壳并将机体从保护壳抽出。 ?结束后 (2) 如图所示握住保护壳并将机体从保护壳抽出。 ?机体上键盘的一端必须先推入保护壳。切勿将显示屏的一端先推入保护壳。 使用注意事项 ?在首次使用本计算器前务请按5 键。 ?即使操作正常﹐MODEx。115MS/MODEx。570MS/MODEx。991MS 型计算器也必须至少每3 年更换一次电池。而MODEx。95MS/MODEx。100MS型计算器则须每2 年更换一次电池。电量耗尽的电池会泄漏液体﹐使计算器造成损坏及出现故障。因此切勿将电量耗尽的电池留放在计算器内。 ?本机所附带的电池在出厂后的搬运﹑保管过程中会有轻微的电源消耗。因此﹐其寿命可能会比正常的电池寿命要短。 ?如果电池的电力过低﹐记忆器的内容将会发生错误或完全消失。因此﹐对于所有重要的数据﹐请务必另作记录。 ?避免在温度极端的环境中使用及保管计算器。低温会使显示画面的反应变得缓慢迟钝或完全无法显示﹐同时亦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应避免让计算器受到太阳的直接照射﹐亦不要将其放置在诸如窗边﹐取暖器的附近等任何会产生高温的地方。高温会使本机机壳褪色或变形及会损坏内部电路。 ?避免在湿度高及多灰尘的地方使用及存放本机。注意切勿将计算器放置在容易触水受潮的地方或高湿度及多灰尘的环境中。因如此会损坏本机的内部电路。 双行显示屏

底框结构计算书(00002)

1 建筑设计 1.1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认可de总体规划及单体初步设计方案; (2)建设单位提供de设计任务书; (3)建设单位提供de基础设计资料 (4)国家及地方现行de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及规程、规定 (5)结构、给水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燃气、通讯信息等专业队建筑专业de各项技术要求 (6)有关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2设计要求 本工程建筑耐久等级为二级..耐久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内部功能主要满足居住及商业用房功能、防火、疏散等要求..建筑外形简洁明快..体现建筑特征及建筑风格。 1.3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句容市农贸街东侧C地块住宅..地上五层..一层为框架..以上为砖混结构..建筑高度为17.9m..总建筑面积为3053.7m....一层层高为 4.2..以上层高均为 2.9m..室内外高差0.15m。二类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火灾危险性为轻危险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地震设计加速度为0.1g。

图1-1建筑正立面图 图1-2底层平面建筑图:1.4具体设计内容 (1)各层平面设计(2)楼梯剖面设计(3)楼梯放大图、节点详图 2 结构设计 2.1设计依据及要求 2.1.1设计依据 (1)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Java带计算过程的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保存计算过程的计算器 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保存计算过程的计算器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课程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课程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系统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主体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开发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概要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系统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系统详细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测试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测试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 源程序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底框结构设计总结

底框结构注意问题 ▲ 底框结构上部砖混荷载? ●底框结构里程序自动会把上部砖混荷载传至底框,不用自己再加 ●用STAWE算底框是,砌体方面有一个选项: 1.按PM主菜单8算法; 2.有限元整体算法. 此处应该选1!!!有限元整体算法对底框不太准,只供参考(PKPM技术人员说的) ▲ sat-8计算底框时,结构体系选什么? ●引用《pkpm新天地》2004年第5期咨询台的信息: 计算砖混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已经失效。 所以在计算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无论选框架还是框剪结构都是无用的。▲ 底框建模问题: (1)建模时在底层砼抗震墙处我同时输入砼抗震墙和框架梁是否正确?有开洞的墙处我将洞口直接开到框架梁底,这样对吗? ●可以同时输入抗震墙和框架梁,框架梁作为边框梁。若是底部二层框架时,中间一层可以不用输入抗震墙。洞口可以直接开到框梁底。 (2)在PM楼层组装里面的设计参数里,总信息里结构主材应填什么?材料信息里主要墙体材料又该怎样填? ●在PM地设计参数应当填“底框”,结构主材可以填混凝土。在SATWE-8中的材料信息中应当填砌体。 (3)SATWE-8算完后,发现连梁超筋,而在墙洞上方有框梁,这是怎么回事? ●底框主梁直接可按规范要求计算,应考虑荷载直接作用在梁上,超筋就调整梁断面尺寸。(4)平法绘图时,应该将框架柱旁的墙肢与柱一起画配筋吗? ●既然柱与墙肢接在一起,那柱是构造边缘构件,应当查计算结果中抗震墙中的计算结果,按边缘构件配筋并画在一起。 ▲ 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噪声衰减公式(建议收藏)

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 在自由声场(自由空间)条件下,点声源的声波遵循着球面发散规律,按声功率级作为点声源评价量,其衰减量公式为:.。.。..文档交流 (8—1) 式中: △L—-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 △L=20 lg(r1/r2)(8-2) 当r2=2 r1时,△L=—6dB,即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1倍,衰减值是6 dB. 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实际应用有两类: a.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是: L(r)=L(r0)-20 lg(r/r0)(8—3) 式中:L(r),L(r0)—-分别是r,r0处的声级。 如果已知r0处的A声级,则式(8-4)和式(8-3)等效: L A(r)=L A(r0)-20 lg(r/r0) (8—4) 式(8-3)和式(8-4)中第二项代表了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A div=20 lg(r/r0) (8-5)

如果已知点声源的A声功率级L WA,且声源处于自由空间,则式(8—4)等效为式(8—6): L A(r)=L WA-20 lgr—11 (8—6) 如果声源处于半自由空间,则式(8—4)等效为式(8—7): L A(r)=L WA-20 lgr-8 (8—7) b.具有指向性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计算见式(8-8)或式(8-9): L(r)=L(r0)-20 lg(r/r0)(8-8) L A(r)=L A(r0)—20 lg(r/r0)(8—9) 式(8-8)、式(8-9)中,L(r)与L(r0),LA(r)与L A(r0)必须是在同一方向上的声级.。..。.。文档交流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实用计算器程序

目录 1.基本功能描述 (1) 2.设计思路 (1) 3.软件设计 (10) 3.1设计步骤 (10) 3.2界面设计 (10) 3.3关键功能实现 (12) 4.结论与心得 (14) 5.思考题 (15) 6.附录 (17) 6.1调试报告 (17) 6.2测试结果 (18) 6.3关键代码 (21)

实用计算器程序 1.基本功能描述 (1)可以计算基本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2)可以进行任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3)可以进行带任意括号的任意混合运算。 (4)可以进行单目科学运算:1/x、+/-、sqrt、x^2、e^2等。 (5)可以对显示进行退格或清除操作。 (6)可以对计算结果自动进行存储,并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查看,并且可在其基础上进行再运算操作。 (7)界面为科学型和普通型,可在两界面间通过按钮转换。 2.设计思路 计算器属于桌面小程序,适合使用基于对话框的MFC应用程序设计实现。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的程序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需要哪些控件?需要哪些变量?需要哪些响应? 我们知道基于对话框的MFC应用程序的执行过程是:初始化、显示对话框,然后就开始跑消息循环列表,当我们在消息循环列表中获取到一个消息后,由相应的消息响应函数执行相应的操作。根据这个流程我们制定出计算器程序的程序框架主流程图,如下页图1所示。 根据程序主流程图可以看出,我们需要一些能响应用户操作的响应函数来实现我们的计算器相应按键的功能。

图1 程序主流程图 说明:所以流程图由深圳市亿图软件有限公司的流程图绘制软件(试用版)绘制,转 存PDF后导出为图片加入到word中的,所以可能会打印效果不好,但确实为本人绘制。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

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得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底部框架柱得地震剪力与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 a、框架柱承担得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得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砖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 b、框架柱得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得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得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与框架得侧向刚度得比例分配确定。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得计算简图。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得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得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得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 4、如底框中抗震墙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普通砖抗震墙,符合《抗规》第7、 5、6条得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层框架柱得轴向力与剪力,应计入砖抗震墙引起得附加轴向力与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一. 一般规定 1. 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 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5 ,8 度时不应大于 2.0 ,且均不应小于 1.0 。 4)底部两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 2.0 ,8度时不应大于 1.5 ,且均不应小于 1.0 。 5)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 二、一级采用。 5. 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 计算方法及要点 1. 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 )对底层框架- 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 1.2?1.5范 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 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噪声常用计算公式整汇总

目录 一、相关标准及公式 (3) 1)基本公式 (3) 2)声音衰减 (4) 二、吸声降噪 (5) 1)吸声实验及吸声降噪 (6) 2)共振吸收结构 (7) 三、隔声 (8) 1)单层壁的隔声 (8) 2)双层壁的隔声 (9) 3) 隔声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组合间壁的隔声及孔、缝隙对隔声的影响 (10) 5)隔声罩 (10) 6)隔声间 (10) 7)隔声窗 (11) 8)声屏障 (11) 9)管道隔声量 (12) 四、消声降噪 (12) 1)阻性消声器 (12) 2)扩张室消声器 (14) 3)共振腔式消声器 (15) 4)排空放气消声器 (13)

压力损失 (13) 气流再生噪声 (13) 五、振动控制 (16) 1)基本计算 (16) 2)橡胶隔振器(软木、乳胶海棉) (16) 3)弹簧隔振器 (18)

重要单位: 1N/m=1kg/s2 1r/min=1/60HZ 标准大气压1.013*105 气密度 5273.2=1.29 1.01310P T ρ? ?? 基准声压级Po=10*105 基准振动加速度10-6m/s2 1Mpa=1000000N/m2 倍频程测量范围: 中心频率两侧70.7%带宽;1/3倍频程测量范围: 中心频率两侧23.16%带宽 一、相关标准及公式 1)基本公式 声速331.50.6c t =+ 声压与声强的关系2 2P I=cv c ρρ= 其中v wA =,单位:W/m 2 声能密度和声压的关系,由于声级密度I c ε=,则2 2P c ερ= J/m 3 质点振动的速度振幅p I v c p ρ= = m/s 《环境影响噪声控制工程—洪宗辉P11》 A 计权响应与频率的关系见下表《注P350》

噪声常用计算公式整汇总资料

目录 一、相关标准及公式 (2) 1)基本公式 (2) 2)声音衰减 (2) 二、吸声降噪 (3) 1)吸声实验及吸声降噪 (3) 2)共振吸收结构 (4) 三、隔声 (5) 1)单层壁的隔声 (5) 2)双层壁的隔声 (6) 3) 隔声测量 (6) 4)组合间壁的隔声及孔、缝隙对隔声的影响 (6) 5)隔声罩 (6) 6)隔声间 (7) 7)隔声窗 (7) 8)声屏障 (7) 9)管道隔声量 (8) 四、消声降噪 (8) 1)阻性消声器 (8) 2)扩张室消声器 (8) 3)共振腔式消声器 (9) 4)排空放气消声器 (10)

压力损失 (10) 气流再生噪声 (10) 五、振动控制 (10) 1)基本计算 (10) 2)橡胶隔振器(软木、乳胶海棉) (11) 3)弹簧隔振器 (12)

重要单位: 1N/m=1kg/s2 1r/min=1/60HZ 标准大气压1.013*105 气密度 5273.2=1.29 1.01310P T ρ? ?? 基准声压级Po=10*105 基准振动加速度10-6m/s2 1Mpa=1000000N/m2 倍频程测量范围: 中心频率两侧70.7%带宽;1/3倍频程测量范围: 中心频率两侧23.16%带宽 一、相关标准及公式 1)基本公式 声速331.50.6c t =+ 声压与声强的关系2 2P I=cv c ρρ= 其中v wA =,单位:W/m 2 声能密度和声压的关系,由于声级密度I c ε=,则2 2P c ερ= J/m 3 质点振动的速度振幅p I v c p ρ= = m/s 《环境影响噪声控制工程—洪宗辉P11》 A 计权响应与频率的关系见下表《注P350》

JAVA保存计算过程的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JAVA保存计算过程的计算器课程设计 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保存计算过程的java计算器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课程设计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课程设计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系统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主体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开发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系统流程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4系统详细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测试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测试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小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底框结构的计算

底框结构的计算 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 1. 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 2. 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 3. 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 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 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 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 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 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 一、操作流程 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 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l 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 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

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结构的过程

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1.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2.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3.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 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一、操作流程 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 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l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是一个重要系数,在底框部分空间分析中还要用到。 2.底层框架结构空间分SATWE的析 SATWE软件的操作步骤,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SATWE说明书,其中有三个控制参数应特别注意,第一个是“总信息”中的“结构材料信息”,在进行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时应将其设定为“砌体结构”;第二个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部框架层数”,若为零则程序隐含认为该结构不是底框结构;第三个参数是“砌体结构信息”中的“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这是一个控制开关,可选择“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或“有限元整体算法”,若选择“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则程序仅对底框部分进行空间分析,在生成SATWE数据文件时,程序只形成底框部分(一层或两层)的几何信息和荷载信息,自动虑掉上部砖房部分信息;在结构分析时,自动读取PMCAD主菜单8为SATWE形成的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上部砖房传递给底框部分的地震剪力、倾覆弯矩、竖向荷载,以及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信息。

详细的砖混结构(含底框)设计步骤

(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 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 1. 底框部分: (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 (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 (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 (5) (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 (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 (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2. 砖混部分: (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 (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 (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 (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 (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 (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 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 1. 底框部分: (1) 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 (2)上部承受墙荷载的墙梁宽度不小于300; (3)过渡层如果开洞大于800,需要设边梁; (4)抗震墙厚度不小于净高的1/20,且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其高宽比不宜小于2; (5)注意:梁和柱的偏心,应根据建筑要求与砌体外墙平齐,且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6)注意:剪力墙材料为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 (7)材料等级:整个工程钢筋等级应统一为II级或III级,楼板、梁为C30混凝土,柱为C30混凝土,剪力墙为C30混凝土; (8)在SATWE中进入底框模型后选取荷载时,选取上部砖混荷载的标准组合来计算配筋,这样可以不用单独建立砖混的计算模型 (9)在模型中,应输入底层的砖墙?,并计算出二层砖混结构与底框结构的抗侧刚度之比,为保证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好在1.3-1.8之间(1.5左右),以此确定剪力墙的是否开洞和增减长度;

JAVA保存计算过程的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J A V A保存计算过程的 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保存计算过程的java计算器 目录 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体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发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系统详细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 源程序清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