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激素及功能性胃肠病

合集下载

中医整体观下的功能性胃肠病——谈临床医师如何看待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整体观下的功能性胃肠病——谈临床医师如何看待功能性胃肠病

CiiaJu a o hn s dc e2 1 l clo r l f iee n n C Meii 0 0年 V L() N 5 n O . 2 O.
详尽叙 述 了胃肠 功 能紊 乱的 生理病理 、 胃肠激 素 、免
体质 是人体 以先天 禀赋 为基 础 ,在 后天 生长 发育 过 程 中所 形成 的形态 、结构和机 能代谢 等方面相对 稳
研 究 ,并根据 其所 表 现 的症 状及 解剖位 置 ,遵循 “ 生
物一 心 理一 社会 医学 ” 式 , 马委 员会在 1 9 模 罗 9 9年对 罗 马标准 进行 了修 订 ,制订 公布 了罗马 I 标准 。罗马 I I 标准 不仅 包括诊 断 标准和 治疗 的指 导性 意见 , 同时 I
(. 1 成都 中医药 大学 ,四川 成都 ,6 0 7 ; 1 0 5
2成都 中 医药 大学附属 医院 ,四川 成都 ,6 07 . 105) 中图分类 号 :R 2.+ 3 24 4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80 (00 50 0.4 证型 :m 6 47 6 2 1 )0 .0 10
【 摘 要 】 功能性 胃 肠病是 临床极其常见的疾病, 病率、复发率均很 高, 发 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都造成 了巨大的困扰 ,同时因为反复的检查也极大的浪费了医疗资源,现代临床对此类疾病有些认识误 区,为提高临 床 疗效及 更好 的服 务患者 ,需要 从 更 广泛 的 角度 认识 其发 生 的原 因、疾 病发展 的趋 势 。本文 主要探 讨 了在 中 医 整体观 念 下 ,患者 的体质 、 中医的脏腑 、形 神 、环境 、饮 食及 膳食 结构 与功 能性 胃肠 病的 关 系,给 临床 医生一
定 的特殊 性 。体质 的差异 是人体 内在脏腑 阴 阳气血 之 偏倾 和机 能代谢活 动之差 异 的反 映 ,代表 了个体 的整 体特 征疾病 是致病 因素与 机体正气 相互作 用 的病 ( 囊功 能障碍 ,胆 道 ,功 胆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

早饱、上腹胀、上腹饱胀,嗳气亦为 常见症状,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伴 或不伴有腹痛。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 食后不久即有饱感,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 加重。而体检并未见明显的上腹部膨隆, 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暖气。恶心、呕吐并 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 者。上腹饱胀是指近食后自觉有食物长时 间滞留在胃。
三、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 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 四、其他 消化道症状 多伴腹胀或腹胀感, 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时 有消化不良症状。 五、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 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 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 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七、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 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三、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 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 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 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因此,有关精神因素在 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IBS是机体 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 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而使患 者就医。 四、其他 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 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 治愈之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与应用抗生 素的时间均有一定相关性。近年研究还发现某 些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和 感觉异常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研究发现:FD患者有胃固体及液体排 空延迟、进食后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 良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 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 Ⅲ 相胃肠运动 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选择教学资料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选择教学资料

便秘者酌情用:泻药,
不宜长期使用——麻仁丸、果导、开塞露 等。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药物——欧车前 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糖。
2024/7/15
25
益生素制剂的选用
作为肠道菌群调节药物以含双歧杆菌、乳 酸杆菌、酪酸菌的制剂居多。目前常用 : ➢ 培菲康、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菌 活菌片、乳酶生、肠泰口服液、聚克通、 米雅BM。 ➢ 专性需氧菌类——整肠生、促菌生 ➢ 死菌制剂——乐托尔、乳酸菌素片
11
内脏感知异常
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降低,存在胃 感觉过敏。与感觉传入通道异常有关: 正常的内脏传入信号在脊髓、脑的水平 被放大,产生过强反应。FD的症状在胃 排空延迟者是通过机械感受器产生;在 胃排空正常者由中枢信号放大产生。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 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回肠推进性蠕动 增加可使60%的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健 康对照组仅17%。
2024/7/15
1
分类(按1988年罗马标准)
A类:食管病 A1癔球 A2 反流 A3 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 A4 功能性烧心感 A5 功能性吞咽困难 A6 非特异性功能性食管病
2024/7/15
5
B类:胃、十二指肠病 B1功能性消化不良 B2吞气症
C类:肠病 C1 肠易激综合征(IBS) C2 功能性腹胀 C3 功能性便秘 C4 功能性腹泻 C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2024/7/15
21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适用上腹痛为主的FD中的溃疡样型
选用药物: 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西斯塔、
欧化达)丽珠胃三联;
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兰索拉唑等
2024/7/15
22
胃肠解痉药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1、名词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正确答案: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江南博哥)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配伍题有关上述疾病的诊断:神经性厌食()心因性呕吐()吞气症()A.女,60岁,咽部阻塞感1年,不影响进食,多次钡餐及胃镜检查正常B.女,20岁,间歇性呕吐2年,每于进食后突发呕吐,量不多,吐后即可进食,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正常C.女,32岁,反复发作性暖气3年,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查体及钡餐检查无异常D.女,18岁,呕吐2年,拒食,进食即呕吐,伴体重明显减轻,闭经、血压偏低,反复检查未见器质性疾病E.男,35岁,腹泻便秘交替3年,伴腹胀,肠鸣,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结肠镜检无异常正确答案:D,B,C3、单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下列有关腹痛的描述,错误的是()A.部位不定B.以下腹和右下腹多见C.极少睡眠中痛醒D.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E.无明显体征正确答案:B4、单选正常结肠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

IBS者结肠电节律特点为()A.慢波频率6次/分明显增加B.慢波频率3次/分明显增加C.便秘腹痛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显增加D.腹泻型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增加E.结肠电活动无变化正确答案:C5、单选女性25岁,反复发作下腹闷痛伴粘液脓血便2年,近来症状复发,伴全身关节酸痛,无发热,大便常规粘液、脓球各+,红细胞++,大便多次培养阴性,该患者应试用以下哪种治疗为最适合()A.抗结核治疗B.抗阿米巴治疗C.柳氮磺胺吡啶D.痢特灵E.支持疗法正确答案:C6、单选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特点是()A.假膜性炎B.蜂窝组织炎C.出血性炎D.肉芽肿性炎E.浆液性炎正确答案:A7、多选IBS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几项()A.腹痛且排便后缓解B.腹痛伴粪便变稀C.腹痛伴排便次数减少D.腹胀、腹部不适E.夜间腹痛排便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男性一45岁,间断腹痛、腹泻3年,排便4~5次/天,便不成形,无脓血。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37-严伦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这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一般和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等情况相关,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这种疾病的病因与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所以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情持续加重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近年临床上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尤为关注,治疗方案也倾向于综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就着眼于中西医的角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下述科普。

西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或者是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常具有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所以日常生活中具有这种情况的人,患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较大,且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也有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伴有呼吸困难、心慌或者慢性头痛、肌痛等症状,这些精神方面的疾患会对患者的身体与精神造成很大的折磨。

通常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极易发生胃肠道动力低下的情况,或者愤怒、厌恶等情绪会引起高动力反应,比如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因为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而致使腹泻或者便秘加重。

日常饮食因素。

临床上许多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大多数的患者存在饮食不节制的问题,或者患者胃肠道中的菌群失调,对肠道动力学、分泌以及吸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许多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有喝咖啡、喝浓茶的习惯,但是没有注意胃肠的保护,比如多数患者长时间空腹喝咖啡减肥等,导致咖啡因对胃肠黏膜造成较大的刺激,或者引起神经中枢紊乱,睡眠不正常,致使患者发病或者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中医论证将功能性胃肠病归为“胃脘痛”“胃痞”“腹泻”等范畴,认为患者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外感六淫邪气和七情过激、脏腑失和等情况造成。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及中药调节胃肠激素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及中药调节胃肠激素的研究

MT L含量 均 明显低 于 胃排 空 正 常 的 F F D( DN) 者 患 和健 康 人 , F 而 DN患 者空 腹 和 餐 后 血 浆及 胃窦 和 十
二指 肠 黏膜 组 织 的 MTL含 量 均 与 正 常 对 照组 比较
无 明显 差 异 ] 由 此 我 们 可 以推 测 F 患 者 MT 。 D L 水平 降低 , 能 与 其 胃排 空延 迟 进 而 引 起 胃蠕 动 减 可 弱, 导致 腹胀 、 过饱等 消 化不 良症 状有 关 。 1 2 胆 囊 收缩 素 ( C C K 是 一 种具 有 广 泛 生 . C K) C 物 活性 的脑 肠 肽 , 主要 来 源 于 十 二 指 肠 和上 段 空 肠
的 胃肠 道 内分 泌细 胞 , 能 刺 激胆 囊 收 缩 , 强 小 肠 它 增
过一 个月 , 或在 1 2月 中累计超 过 1 2周 。近 年来 的研 究 发 现 胃肠 激 素对 于 F D发病 具 有重要 影 响 , 中医药 具 有 调节 胃肠 激 素 的作用 , 显示 了中 医药 治疗 F 的 D 优势 和特 色 。
n s e i i n Ga t ont s i a or one s d s us e n t sa tce. e e M d cne o s r i e tn lH m si i c s d i hi r il Ke y wor s: d Fun to lD y pe sa; s r i t s i a o m one ; e e ; a ton lChi s e c n c i na s p i Ga t o n e tn lH r s r viw Tr dii a ne e M dii e
关 键 词 : 能性 消化 不 良 ; 功 胃肠 激 素 ; 述 综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李先生年近50,常年患有胃肠疾病,一旦疼痛袭来,往往出现严重腹痛,或胃部有胀气问题,为李先生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就诊之后,医生认为单纯的西医治疗手段,往往有一定副作用,给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建议,希望能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李先生早日痊愈。

1功能性胃肠病概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腹痛、嗳气、便秘、反酸、恶心、厌食、早饱、心慌等,而且很多时候,症状都不是单一出现的,病程较长,病情也会相对复杂,如果治疗不到位,很可能长时间不会痊愈。

除此之外,功能性胃肠病在精神与心理方面都有所体现,如果症状相对严重,发病率通常会在40%-60%之间。

依照罗马IV标准,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可分成六类,最常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数据显示,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状态,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也是当前公共卫生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其治疗手段也相应受到了更多重视。

2西医治疗2.1 一般治疗医生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生活习惯、饮食问题,找到致病诱因,针对性去除病症。

同时为患者详加解释疾病性质,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帮患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除此之外,还应当告诫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饮食不能偏好某一种,而是要注重饮食的均衡,戒烟戒酒的同时,远离刺激性食物。

2.2 药物治疗首先可选择促胃动力药,当前应用较多的主要包含西沙必利、莫沙必利、胃复安、多潘立酮等;其次,可选择抑制胃酸分泌药,包含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受体拮抗剂,例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再次,兰索拉唑等,或者H2可选择内脏感觉过敏药物,例如速激肽受体阻滞剂,包含恩单西酮、阿洛斯琼、昂丹司琼等;另外,鉴于胃肠激素具备较好生物活性,因此可用于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例如促胰液素、胃泌素、MOT受体激动剂等;最后,在肠道菌群失调、腹胀、便秘、腹泻等问题上,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或消化酶进行治疗。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消化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有日渐上升趋势。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约有近50%患者因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其中30% -40%最终确诊为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疾病几乎占胃肠道疾病的半数以上。

人体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生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研究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都直接依赖于消化道生理参数的检测。

如前所述,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整个胃肠道多项参数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胃肠道动力检测是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和诊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肠疾病其它检查方法的补充和综合应用,显示了较高的临床意义。

本文根据实际的医用要求,探讨胃肠动力诊查方法。

一、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功能性胃肠病(FGIDS)罗马Ⅲ体系与胃肠动力疾病(DGIM)新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例如最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

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嘈杂、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且经胃镜等多种检查无特殊异常,病程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现已获悉:新发消化不良患者中,能从组织结构方面作出解释的只是少数,多数病人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病不能工作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显著,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

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于检查和评估这类疾病的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提高。

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人卫8版特制荟萃

功能性胃肠病人卫8版特制荟萃
I-PPI:(耐信) 是奥美拉唑的s -异构体 通过特异性的靶向作用机制减少胃 酸的分泌。为壁细胞中质子泵的特 异性抑制剂。
20-40mg qd
学习幻灯
33
五、治疗
3.根除HP
对小部分HP(+)的FD 有效。
学习幻灯
34
五、治疗
4.抗抑郁药
适用于上述治疗欠佳而伴有精神症状
明显者可用。
常用药:1.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学习幻灯
27
五、治疗
(一) H2受体拮抗剂
3)法莫替丁 :(高舒达) 作用原理同西咪替丁,其作用强度比西
咪替丁大30-100倍,比雷尼替丁大6-10倍。 用量及用法:20mg bid 或睡前 40mg 口服
学习幻灯
28
五、治疗
(一) H2受体拮抗剂
4)尼扎替丁: 其作用机理同西咪替丁,
用量及用法:0.15 bid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 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 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多
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
动功能性紊乱为主,而经检查排除
器质性病变。
学习幻灯
1
功能性胃肠病
临床表现: 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道、胃、
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有关症状,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 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疗程:4-6周
不良反应:头痛、倦怠、头晕、疲乏、嗜睡、腹泻、腹痛、
皮肤潮红、眩晕等反应,偶见肝肾功能受损,男
子乳房发育,女性溢乳,阳痿、脱发、药疹。肝
肾功能不全慎用。
学习幻灯
26
五、治疗
(一) H2受体拮抗剂
2)雷尼替丁:(呋喃硝胺) 为新型H2RA,且为一种高效抗溃疡药,

功能性胃肠病PPT精品文档

功能性胃肠病PPT精品文档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障碍 ---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
内脏感觉过敏 ---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 异常有关
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常见于早饱症状的患者
精神和社会因素 ---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
4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
原则: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遵循 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药 物 治 疗:
✓抑制胃酸药:适用于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者; ✓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者; ✓助消化药:消化酶制剂,改善与进食相关的上腹胀、
食欲差等症状; ✓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差而伴有精神壮壮明显者
26
肠易激综合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腹痛为主者 --- 腹泻为主者(尤其注意与乳糖不耐受症鉴别) --- 便秘为主者 报警症状: --- 体重下降 --- 持续性腹泻、夜间腹泻、粪便中带血 --- 顽固性腹胀 --- 贫血、低热等
尤其50岁以上出现新发症状者要高度警惕器质性疾病。
27
肠易激综合征
根据排便特点和粪便性状,IBS可分为腹泻型、 便秘型和混合型。
西 方 --- 便秘型 我 国 --- 腹泻型
16
肠易激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胃肠动力学异常 内脏感知异常 肠道感染治愈后 胃肠道激素 精神因素
17
肠易激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学异常
以便秘、腹痛为主的IBS结肠电生理显示3次/分的慢波频率明显 增加(正常结肠慢波频率为6次/分) 。 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 现在进食后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 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 人明显增快,便秘型则相反。 对各种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 过程。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评价其疗效与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6例,给予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医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经治疗后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71.2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功能性胃肠病中采用中医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06-0-01功能性胃肠病即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由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普遍患者除了表现胃肠道外症状,如心慌、慢性头痛、呼吸困难、肌痛等[1]。

此外心理与精神方面因素疾患也是此症状常见表现,其中以症状严重者、顽固者最为明显,发生率约42%~61%[2]。

左右功能性胃肠病中采用中医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西药促进胃肠道功能、抗生素等药物为主,近年来相关报道指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较好疗效,鉴于此,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评价其疗效与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6例,其中对照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岁;观察组男45例,女21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岁。

胃肠激素名词解释生理学

胃肠激素名词解释生理学

胃肠激素名词解释生理学
x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是一类特殊的激素,它们被胃肠道激活而产生,并且在胃肠道内部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它们主要由胃肠道中的神经细胞、神经终末极和胃肠腺细胞产生,其作用是影响胃肠道的营养吸收、胃内酸分泌、胃肠蠕动和胆汁分泌等功能。

胃肠激素包括胃素、胆囊激素、胰酶素、胰蛋白酶、胰腺激素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胃素,它是一种可以抑制胃液分泌的激素,胃素是由胃腺细胞产生的,它可以抑制胃液分泌以及胃肠道消化运动。

另外,胆囊激素是一种胆囊分泌的激素,它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以及运动胆囊细胞的分泌。

胰酶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激素,它主要用于促进肠道中的胰酶和胰蛋白酶的分泌。

胰腺激素则是一种促进胰腺液中胰岛素的分泌激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运输和分解,从而使机体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 1 -。

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药物的分类综述

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药物的分类综述

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分类综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多数是所谓“功能性胃肠病”。

胃肠道常见的不适症状,如嗳气、反酸、上腹部烧灼感、隐痛、腹胀等等,如果经过常规检查不能发现能够解释临床表现异常的原因,就被称为“功能性胃肠病”。

这类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是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道对不良刺激的感受反应过度敏感。

因此,也被称为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

针对这些发病机制,通常采用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以及减少胃肠道刺激因素的药物。

目前,用于调节胃肠运动的药物主要有促胃肠运动药物和胃肠道解痉药。

胃肠解痉药胃肠解痉药物(抑制胃肠动力药物)是一类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降低蠕动幅度和频率、缓解阵发性腹痛或绞痛的药物,通过减弱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松弛食管及胃肠道括约肌,而减慢胃的排空和小肠转运,减弱胆囊收缩和降低胆囊压力,减弱结肠的蠕动,减慢结肠内容物的转运等。

胃肠解痉药物的分类胃肠解痉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东良菪碱、山莨菪碱、贝那替秦、哌吡氮平等)、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西托溴铵、阿尔维林等)、离子通道调节剂(曲美布汀)、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罂粟碱、屈他维林等)等。

胃肠动力药胃肠动力药是一类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动力的药物,促进胃肠道运动药物/促胃肠道动力药根据药理作用和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分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胆囊收缩素(CCK)受体拮抗剂。

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受体:指突触后膜上的跨膜蛋白,膜外段朝向突触间隙,与特异性的递质结合后,发生空间构象改变,行使功能,使信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细胞。

神经递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信使物质。

神经递质可分为经典神经递质、神经肽类和其他类。

经典神经递质包括氨基酸类和乙酰胆碱单胺类。

氨基酸类又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类。

功能性胃肠病最新ppt课件

功能性胃肠病最新ppt课件

ppt课件
3
【定义】
IBD: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 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 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 症状。因症状不同而有不同命名。
ppt课件
4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其 他 功能性症状。无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功能性胃肠病
ppt课件
1
张珍珍:功能性胃肠病是我们科的一种常 见病,病人的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等 症状,目前我科住院的18床病人,症状比 较典型,今天我们就该病人进行一次护理 查房。下面有李艳梅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
ppt课件
2
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与机制 ?临床表现 ?病史汇报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ppt课件
11
治疗
个 体 化 原 则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 促动力 HP 抗抑郁
ppt课件
12
12
肠易激综合征
ppt课件
13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 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 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 质性疾病。
密切相关。
ppt课件
9
临床表现
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 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
10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特点,罗马Ⅲ标准将本病分为两 个临床亚型: ①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上腹痛和(或)上腹部灼热感。 ②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餐后饱胀或早饱。 两型可有重叠。

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治进展

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治进展

广州平丽等随机整体抽样调查健康常驻 居民1519人,约2∕3的人曾经出现过至 少一种症状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统计显示,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大城 市更高,西安16.98%,北京10.19%,上海7.76%,浙江7.28% 基于症状诊断是目前临床诊断GERD的主要方法,患病多年无法查出 GERD,有症状,胃镜下正常,过半内镜下无表现的为食管反流病
随机整群抽样 中国南方 调查3338人 CHEN 上海北京 广州天津
一般人群 4275例
中国台湾
罗马Ⅲ 罗马Ⅱ
FGIDs FD+IBS
三家省级医院 济南 消化内科门诊 孙艳芳等 患者1410例
IBS+FD
26.7%
国内部分地区FGIDs流行病学资料
罗马Ⅱ诊断标准 FD IBS 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便秘 患病率 19.8% 8.3% 11.0% 4.1% 10.1% 罗马Ⅲ诊断标准 FD IBS 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腹泻 FD合并其他 张小平等常州某区 2323人抽样调查 患病率 19.7% 7.6% 9.4% 3.8% 9.2% 4.9% 总体患病率4.5%
特异性功能,不同部位各异 , 网状结构是重要结构基础 胃肠电活动起搏细胞,产生胃肠电慢波,参与传导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信号
ICC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
研究ICC缺失与假性肠梗死、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中枢神经系统CNS 下达调节指令
罗 马
Ⅲ(6)
椎前神经节
肠道感觉神经元 ———ENS系统
化学信息介导 (神经递质)
F3功能性排便障碍 F3a不协调性排便 F3b排便推进力不足
罗马Ⅲ(1)明确FGIDs是一类独立的临床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简介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1.1 功能性烧心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2.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并且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ppt

功能性胃肠病ppt
胃动过缓(慢波节律<2cpm) 胃动过速(慢波节律>4cpm) 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有过速和过缓) 无胃电节律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近71%的患者存在胃动力异常。
----《胃肠病学》
例数
%
正常节律
159
43.2
胃动过缓
122
33.2
胃动过速
23
6.2
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
精神 心理
FD患者焦虑、抑郁和疑病评分高于正常人 26.3%有焦虑情绪,31.7%有抑郁情绪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可伴有失眠、焦虑、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296~303
03
抗酸、抑酸和粘膜保护剂
抗酸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片、胃舒平 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 粘膜保护剂:硫糖铝、胶体铋 有反流症状FD患者效果明显;对于PPI治疗有效患者,如停药后症状常常复发,可能需要长期或间断服药;
抗焦虑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调整感觉的药物
外周阿片Kappa受体激动剂; 5-HT4受体拮抗剂:蒽丹西酮、格尼西酮
临床表现
IBS的诊断标准
Rome III 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且伴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排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研究或临床验证时,疼痛或腹部不适频率至少一周2天作为进入筛选期的条件
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激素与功能性胃肠病自1902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胃肠激素--促胰液素(PZ)后,人们就开始了对胃肠激素的研究。

但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胃肠激素研究才迅速发展,成为既是胃肠病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也是涉及生理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手段也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有紧密联系。

1 胃肠激素的基础研究1.1 胃肠激素涉及范围由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迄今已知胃肠道除了分泌经典的胃肠激素外,还分泌以调节肽方式起作用的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共有10个族、6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发现的。

现在的胃肠激素研究包括各个方面. 如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其基因结构、生物合成;受体与受体后信息传递系统;胃肠激素与胃肠生理;胃肠激素与生长调节;胃肠激素与免疫系统;胃肠激素与癌、内分泌肿瘤、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胃肠激素与胃肠运动的关系等。

目前,胃肠激素研究的规范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由根据功能寻找物质,转变为根据物质寻找功能。

1.2 受体与受体亚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受体研究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近年来胃肠激素受体的基因克隆进展十分迅速。

大部分受体已成功地进行了基因克隆或DNA克隆,其中一部分已进入了分子克隆。

受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基因技术可迅速有效地研究大分子蛋白的结构,从而阐明受体的结构,有效地促进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如对促胃液素(GAS)受体的研究发现,胃的嗜铬样细胞(ECL)上存在高亲和性的GAS受体,微量的GAS即可使ECL细胞释放组胺,因此,ECL 细胞可能是GAS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靶细胞。

GAS受体在促使胰腺泡细胞向癌组织转化上可能起作用。

目前用克隆和反转录PCR(RT-PCR)等方法,研究受体亚型,发现不少胃肠激素有多种受体亚型。

如生长抑素(SS)已被发现有5种受体亚型。

GAS、缩胆囊素(CCK)、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VIP)、促胃液素释放肽(GRP)或称蛙皮素(BOM)和阿片肽等均被发现不同的受体亚型。

各受体亚型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与分布不同,其所介导的生物学作用也不一样。

例如不同亚型的SS-R对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其机制不同。

对抑制肿瘤生长的介导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松弛或收缩,对胃酸分泌抑制或刺激,对激素释放的调节等各亚型也不相同。

SS-R还受许多因素调节,有失敏感的特征,可能与受体未能与G蛋白偶联,受体内化和隔离,降解等情况有关。

1.3 受体拮抗剂当前对胃肠肽类激素的药理学了解颇多,而对其生理作用却知之甚少。

受体拮抗剂的获得可帮助肽类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

虽然目前大多数已知的肽类尚无很好的受体拮抗剂,但随着近年克隆受体的获得,通过对化合物的随机筛选,所发现的胃肠激素非肽类受体拮抗剂数目迅速增加。

已鉴定出CCK,GAS,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速激肽等非肽类受体拮抗剂。

还有一些正在研究的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

这些在确定肽类生理功能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

2 胃肠激素对胃肠的生理调节功能研究2.1 胃肠激素对胃酸分泌的调节胃肠激素对胃酸分泌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有中枢和外周水平的调节;有刺激作用、抑制作用和双重作用。

刺激胃酸分泌的有GAS、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酪神经肽(NPY)、胰抑素(PCT)、内源性鸦片样物(DLS)和促胃液素释放肽(GRP)。

GAS激活胃壁细胞上的GAS受体而增加胃酸分泌;NPY对胃酸调节是通过NPY受体介导;PCT可能通过抑制SS而增加胃酸分泌;GRP是直接作用于G细胞上的受体而释放GAS。

抑制胃酸分泌的胃肠激素有生长抑素(SS),神经降压素(NT),表皮生长因子(EGF)、甘丙肽(GAL)、酪酪肽(PY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抑胃肽(GIP)。

SS系胃酸分泌很强的抑制剂,它对壁细胞内的cAMP生成有抑制作用,不仅抑制G细胞分泌颗粒中GAS的释放,还直接抑制GAS的基因表达;EGF是通过减少壁细胞内cAMP含量致胃酸分泌减少;GAL有抑制GAS的作用;PYY可能通过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流,抑制胆碱能神经的途径以完成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GIP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乃是通过释放SS中介实现的。

对胃酸分泌有双向作用的胃肠激素有CCK和VIP。

CCK有二个受体,CCK-A和CCK-B,前者通过内源性SS抑制胃酸分泌,后者即GAS受体,刺激胃酸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既能增加胃粘膜cAMP,直接刺激胃酸分泌,又能使SS分泌增加,故呈双向作用。

各胃肠激素对胃酸的调节是相互制约,保持稳定的。

如GAS增加可反馈性促进SS释放,限制GAS进一步释放。

GRP是胃粘膜内非胆碱能神经元分泌的递质,既直接作用于G细胞释放GAS,也刺激D细胞释放SS,但G细胞对GRP的刺激反应更强,二者之间处于调节平衡状态,构成分泌的又一调节机制。

2.2 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控胃肠激素是胃肠运动调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主要通过二个途径:①通过血循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细胞相应的受体;②经胃肠肽能神经释放递质,对胃肠运动起调控作用。

如CCK对胃肠道平滑肌的生理作用有:①通过神经介导或直接刺激胆囊收缩;②通过神经介导致Oddi括约肌松弛;③通过神经介导使胃松弛及排空延缓;④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下段食管括约肌(LES)松弛。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常见的症侯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根据罗马Ⅱ分类体系标准,FD的诊断标准为在过去的12mo里,有顽固的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正中疼痛不适,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2wk,但不一定连续(例如1wk内仅1d);通过内镜证实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症状;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消化不良可以通过排便缓解或同大便的频度或形状的变化有关。

该标准将FD存在的主要症状分为3种亚型:①溃疡样消化不良型:以集中在上腹部的疼痛为主要症状;②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型:以集中在上腹部的非疼痛性不适为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感、早饱、恶心;③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型,症状不典型,不完全符合溃疡样或动力障碍样的标准。

F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但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胃酸分泌增多;②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③上胃肠动力障碍;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⑤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⑥胃肠激素分泌异常;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⑧精神心理障碍。

3.1 FD与胃动力异常估计FD患者中20%~50%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FD 的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胃排空延缓;消化间期和消化期的动力异常;胃内食物分布异常;十二指肠胃反流;胃电异常。

3.2 胃肠动力与胃肠激素胃肠激素是胃肠运动功能的重要调节因素,尽管许多胃肠激素生理作用已经明确,但胃肠激素与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3.2.1 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促胃液素(gastrin, GAS),胃动素(motilin, MTL),蛙皮素(bombesin, BOM),P物质(substance P, SP)能促进胃收缩和加快胃排空;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促胰液素(secretin, SEC),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polypeptide ,VIP),酪酪肽(peptide YY, PYY),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 NT)和生长抑素(somatostain, SS)则明显抑制胃运动,延长胃排空时间,有人将后一组激素称为肠抑胃素。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促进与抑制胃肠运动的两类激素分泌失调可能是FD的重要原因。

但是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比较复杂,餐后许多激素同时释放且与神经一起协调作用,有时很难解释单一激素的作用。

不同的胃肠激素对胃肠动力有不同的作用,且同一激素对胃肠道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不同,有些激素在中枢和外周所起的作用则相反。

3.2.2 胃肠激素与肠神经系统胃肠运动功能的神经调节主要是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ENS存在于肠壁内,含有大量的感觉、整合和运动神经,胃肠运动的整合很大部分是ENS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ENS也被称为“肠道的微型大脑”,其神经网络中具有大量含脑肠肽的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

ENS 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速激肽、阿片肽和5羟色胺等,主要的抑制性递质为VIP 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对ENS的研究表明,肽能神经纤维构成迷走、交感、肠神经系统和中间神经元的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的主要部分,并与迷走、交感神经一起,对胃肠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研究表明,胃肠道环行肌和纵行肌间的肌间神经丛有二类主要神经元,均受胃肠激素支配。

一是含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VIP,同时含NO合成酶;另一类含Ach,同时含速激肽、SP和神经肽A(ANK),二类之间无交叉,前者功能为抑制性,后者功能为兴奋性。

中间神经元含SS或五羟色胺(5-HT),与肌间神经丛相联系,并通过其他神经元作用于平滑肌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几乎全部是感觉神经元,阿片肽神经元具有调理性作用,胃肠蠕动初期SS释放,解除了对PACA/VIP/NOS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致环行肌松弛,纵行肌收缩,随后Ach/速激肽释放增加,引起环行肌收缩和纵形肌松弛,推进肠内容物。

消化道异常时会出现胃肠激素的变化,但动力异常占胃肠激素改变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定。

3.3 FD时胃动力异常及胃肠激素的相关性胃动力异常是FD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表明FD患者存在明显的胃动力低下,表现为MMC Ⅲ期出现次数减少或缺乏。

3.3.1 MMC作用及其与激素的关系MMC定义为在清醒空腹状态下,胃肠出现静息与收缩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动。

现已证明,MMC 的起搏细胞为Cajal间质细胞(inte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起搏点位于胃体中部,距贲门5cm~7cm的区域。

根据MMC的特点将其分为3期:Ⅰ期是相对静止期,Ⅱ期可出现间断的收缩活动,Ⅲ期由一组连续出现的强烈收缩活动组成,在小肠MMC还有第Ⅳ期,即过渡期。

收缩频率在胃窦约3次/min,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为11次/min,这种规律性的周期收缩活动可达结肠近端。

MMC的作用有①胃肠“清道夫”的作用;②促进胃、幽门、小肠和胆道运动协调性;③为消化期准备;④防止胃肠道细菌过度增长;⑤发出“饥饿”信号,从现有的资料表明,很可能MMCⅢ期出现,激发ENS的神经和肽类(5-HT,MTL,GAS)信号作用于摄食中枢,进而产生有意识的摄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